飞云浦
草根戏迷的一份小结——梅花奖回顾和展望
星期二 四月 03, 2012 9:51 am
说明,原先仅贴出第一部分。因已刊出成为铅字,是次全文贴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高洁飞雪迎春风雨送春,梅花在百花丛中独占先机。以梅花来命名最高档次的表演艺术奖项十分贴切。
今年逢百纪念特别多。梅花奖才刚颁布第二十五届,为什么也要来凑热闹呢。因为现在梅花奖参赛每两年举行一次,等到逢百纪念的时候就算现在才刚受孕的胚胎也未见得活得到那一天。而四分之一也是个值得纪念的数字,比如橄榄球就特别强调四分卫。走过四分之一的百届路程是很重要的阶段,也就来以一位草根戏迷的视角来小结一下。
从小在老艺人家庭长大,耳濡目染就十分迷恋舞台上唱做念打的精彩表演。再加上对无论哪种舞台剧都感兴趣,因此只要可能,也就照单全收。不存在厚此薄彼,恰恰也正符合梅花奖颁发对象是演员的表演艺术不论剧种这样一个宗旨。
限于条件,不可能看很多现场。但拜网络时代高科技之赐,屏幕上也看了不少。足以言者无罪来发表些个人管见。
自从梅花奖设立以来,对于振兴戏曲的莫大作用有目共睹。首先是对演员和剧目的提携作用。完全可以说获得梅花奖这一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是对演员演艺最大的肯定,同时也连带着肯定了编导作曲等幕后英雄的成就。时至今日,看得很清楚——各剧种的领军人物主要支柱都和梅花奖休戚相关不可分割。尤其是一些摘得梅花时还十分年轻的演员比如茅威涛迟小秋田磊等足以成为青年人的表率,原本在参赛获奖时还是二级的青年演员比如总政歌舞团的冯瑞丽等越发突飞猛进。记得迟小秋那时还不到二十,应该是最年轻的梅花奖演员了。后来由梅花奖获奖演员专门组团成立梅花奖演出团出国巡演,场场轰动的爆满情景对中华戏剧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继梅花奖而来的小梅花更是彰显了后继有人的蓬勃前景。除此之外,也是由梅花奖引伸开来的红梅奖在祖国大地上处处开花结果成绩卓著。
根据网络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除了新疆和澳门两个地区之外,此演艺界最高奖项涵盖了全国其他各省市地区,连得西藏(话剧)台湾(京剧)都有摘取梅花奖的演员。二十五届梅花奖获奖演员来自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以及各种戏曲总共有六十六种不同的剧种类别(关于此数字后面还会继续说明)。这里把淮北梆子 和江苏梆子都看作豫剧之外的一个剧种;将河南曲剧和北京曲剧明确为两个不同的剧种。如果把某些剧种再加细分的话那就数目更多,比如把花灯戏再区分为云南花灯戏和贵州花灯戏;把昆曲分别为北昆、南昆和湘昆。在戏曲类里尤其可贵的是涌现了许多小剧种比如碗碗腔、越调、绍剧、雷剧、白剧、甬剧、陇剧、赣剧、雁剧、新城戏、歌仔戏、高甲戏、柳子戏、柳琴戏、滑稽戏、漫瀚剧、龙江剧和上党落子等等,甚至于还有内蒙古的二人台。其中有不少都是处在“天下第一团”的境遇,“独生子女”照样勇摘梅花。好些边远地区如海南的琼剧、黑龙江的龙江剧、云南的滇剧也一样是梅花绽放,在戏剧百花园里 争奇斗艳。建国后才新诞生的年轻剧种如龙江剧三度获奖还取得了二度梅,同为小剧种的滑稽戏今年更是夺得了梅花大奖。
有网络好友以各省市或各剧种的夺梅朵数来进行排行。我不再依样葫芦,特别想做的统计是看摘梅剧种的分布广泛程度。这样一来,就能极其鲜明地彰显出该剧种的影响力。京剧国粹无疑是遥遥领先的头名状元,几乎是各省市自治区再加上总政,即使在个别地区号召力不如当地地方戏但照样有摘梅的京剧演员。接下来就得数豫剧了,它的涵盖面多达八个省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苏;这里又将淮北梆子和江苏梆子统计为豫剧一体。即使撇开安徽淮北和江苏徐州这两个毗邻地区,也还有六个省份拥有梅花获奖豫剧演员。再随后紧跟的是昆曲、秦腔和越剧,对应的摘梅演员分别来自京湘江浙沪、陕甘宁青和江浙沪。因此,如果按照以具备上乘演艺拥有众多戏迷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分布状况作为基准来看,豫剧毫无疑问应该是榜眼第二大剧种。昆曲排名探花第三,秦腔屈居第四,越剧名列第五。
梅花奖评选起先是在北京举行的,后来走出京城分为南北两片。顶尖级别的演出同时又是相当低廉的票价让观众戏迷们大饱眼福,对于各剧种的交流推广以及举办省市戏剧事业的大力促进起到了更上层楼富有成效的作用。因梅花奖专门于二零零五年成立的梅花奖艺术团由季国平先生出任团长,多年来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着送戏下基层服务人民群众,足迹远达江西鹰潭云南腾冲丽江青海西海甘孜藏区等地;又积极组织前往港澳台以及澳法美等国演出,打响对外文化交流的民间品牌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年来他们作为最优秀的戏剧演员,所到之处无不梅香四溢掌声雷动。
辉煌的成绩当然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明天。
就从我写这篇豆腐干文章的初衷说起吧。很多媒体在今年宣传梅花奖的时候,屡屡把它比作中国戏剧界的奥斯卡。以我个人的看法,要把戏剧梅花奖打造成像真正的电影奥斯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资料不够齐全。奥斯卡专门设立网站,历年的当今的一应资料齐全,分类明确。有兴趣的行业内部人士以及电影观众偶像粉丝都可以详细查询,包括入围而没有抱得小金人归的有关对象。甚至于数目越来越浩繁的最佳外语片申报内容。而我们的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却没有能做到这么详尽。
比如说介绍历年梅花奖得主,在网站能看到的人员计有梅花大奖一名,二度梅四名,一度梅二十九名,共计三十四名。跟二十五届总共摘梅人数来相比只是一个小数。况且有的写明以何剧目参赛并获奖,有的只写了以折子戏参赛获奖却无下文。因此,读者无从知道他是演了哪几出折子,扮演了其中何等样角色。列出剧目可又没有写明何许人物,总之数据不够全面。同时,有专项介绍和无专项介绍两者之间的差别待遇对于所有的梅花奖艺术家来说颇失公平。当然,这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工作不到位不够细致所造成。
我们倒回去查看历年的梅花奖得主。有时候甚至于无法判别他或她是哪一个剧种,更不必谈是什么剧目演哪一个人物了。比如王继珠,吉林戏校。光凭单位这四个字无从知晓是不是京剧还是吉林地方戏剧种吉剧,也不清楚是什么行当。还有一个获奖者单位是吉林农安县黄龙剧团,说实在的我就猜不透到底是不是有一个剧种是黄龙剧,还是那个剧团名字叫做黄龙,抑或单位所在地是黄龙镇。有网友把黄龙剧统计为一个剧种,我也无可奈何。因为大多数小剧团他们自己没有单独设立网站无从查找,而这正需要梅花奖有关组织提供资料。吉林扶余满族新城戏,这里比较多了几个字,也就能够判定这是一个独特的剧种。
设想假如能够奥斯卡一样,从申报开始就列入详细的资料,戏迷们就不会不清楚今年二度梅的申报者共有十九名(这还是一位戏迷网友告诉我的),不会只看到入围的四名演员名单。而即使没有入围,那也是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值得大家包括官方和民间的积极关注。甚至于一起来探讨得失成败原因何在以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争取下一轮的胜利。
再者,那就是所谓的公平问题了。任何比赛评奖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言论涉及到如何一碗水端平统一标准的事儿。其实,这是很难用天平来测准星的。演艺如此,体育也是如此。但是,力求公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通常,很多很多人还不知道谁谁谁是评委,承办地方是主场自然又占有优势地位。还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其他方面。写到这里,先得赶紧声明在我个人看来好多落选者都是第一流的艺术家,所有的获奖者都当之无愧。问题在于如何让得和失之间显得格外熨贴,那关键点就在于评委和规则。
奥斯卡评委数以千计,体育界奥林匹克为了克服弊端也屡屡增加裁判数目且从比如九位裁判中随机地抽取七位的评判结果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力求公平这就是不断在努力改进的结果。相对来说,奥斯卡评委的数量质量还是令人信服的,再加上不相互见面不公开表决,还有近日新公布的更为严格的限制——新规则规定,在明年一月二十四日提名公布后,奥斯卡的投票评委只能参加电影专场放映,不得参加任何旨在拉票的酒会和派对。此举是为了尽量地杜绝相关的电影公司替影片拉票在酒会和派对上有所活动而设置。
有时候就不禁要想,为什么梅花奖就不能这样子做呢。比如把梅花奖评委设置为历届梅花奖获得者,分别寄出影碟(在电子时代,制作拷贝对申报单位来说十分容易)到时收回选票进行类似奥斯卡的秘密统计即可。就算是要现场评委,那也在数以百计的梅花奖得主中随机抽取若干名光临现场把关。在统计时给以现场评委比重加权就是。这样子一来,公正程度势必大为加强,戏曲奥斯卡的含金量就更像模像样了,是吧。至于,和音乐无国界一样,各剧种演艺是相通的,不必担心有圈子运作和理解接受能力的问题。
还有,规则要提前要明示。不是说不能有双黄蛋,要我说双黄蛋好得很啊。电影电视的一些奖项不是老是下双黄蛋吗,那还是帝后之争不照样是双帝两后!问题在于规则制定。一是规则制定不宜于过严,比如梅花大奖只限一名每省市申报一度梅只限两名等等。要推动戏剧事业不断向前,需要越来越多的梅花奖艺术家——以至于能够组织好几个梅花奖演出团四方出击扩大影响。二是不再临场变更游戏规则以免遭致物议。据网载有行业内人士披露今年梅花大奖获奖者票数都不够数——再次声明,本人绝对欢呼顾芗和沈铁梅两位获奖!历史学家史景迁的著作《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中写道——管理结构和系统的随意性、随机性和临时性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个案的累积和混乱的加剧 。这不仅适用于大至政府机构的法律规范,同样也是适用于梅花奖的申报评审。
比如,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入围数目从五部翻倍增加到十部,最佳外语片新增设一个初选阶段淘汰至十几部最后再遴选出五部入围——那都是事先就早已公布于世的。不至于会造成结果颁布后戏迷和业者大为惊诧的局面。我看到一份山西省剧协公布的申报规定,共有十条,足够详细且可操作性甚佳。十分期望中国剧协也能和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样,成为中华表演艺术的学术味儿非常浓郁的光辉殿堂。
说到双黄蛋,还想再说一个剧目生旦并重的现象。在戏剧领域里生旦并重并不是个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在梅花奖的纪录里一部大戏有两位演员同时申报同时获奖也不是特例。比如,据我所知就有越剧《舞台姐妹》里的竺春花邢月红扮演者;昆曲《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柳梦梅的扮演者。这种情况应该大力提倡,造就生旦并重大戏蓬勃兴旺的景象。其实,何止于这一类生旦爱情戏,就是《曹操和杨修》和《成败萧何》也实际上是两位主角基本上并重的戏份。套用一句戏曲界行话就是可以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继尚长荣陈少云获奖之后到后来言兴朋安平也一样凭此剧获奖。因此,何不把这一类两位主演并重实在不必分出伯仲的剧目允许一起申报不占额外名额呢。这样一来,既省去了来年再行申报的手续经费和评委重复观看的时间,又能多出名额来给另一位以机会。何乐而不为之?比如上海今年据说就破格多给了一个名额,可假如安平上次陪陈少云获奖的同时早已摘梅,那不就不存在“破”规定之“格”了吗。
在结束烧制这块豆腐干端上餐桌之前,还想提三个小小的建议供有关领导人士参考。
第一个建议是硬性规定二级演员申报参赛的比重占有多大的份额。这样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虽然目前我没有详尽的数据,可以猜想二级演员申报参赛以至于夺得梅花的比例还不是太多。从戏曲传承的角度来看,青年演员是明天是希望。这好比我熟悉的高校评职称设置专门的年龄“破格”以增加中青年教师出线机会一个样。第二个建议是对于民营剧团申报一度梅不要求排新戏,对非民营团体即使是折子戏专场也必须有新戏这一条希望扩大到二度梅。也就是说申报二度梅必须是本剧种的新剧目,不宜于使用老戏新编这种方式。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仅仅是本剧种的新剧目不是指对整个戏剧界来说的全新剧目。这样,有利于促进剧团成长新戏不断,推陈出新的局面大为振奋。在这方面好些二度梅演员和相关团体已经做得相当的好,只是希望能够更加规范化。第三个建议是与其到处去建立孔子学院,还不如大量建立戏剧艺校。孔子学院无非是中文加儒学,而中华戏剧才是真正应该继承的传统文化。一样学中文,外加学表演,既不枯燥又有韵味。窃以为这才是梅花开遍全球香飘四海的魅力所在。自然,这一条已经超越了剧协管辖范围。只是为振兴中华戏剧心心念念,不说出来有骨鲠在喉的难受。敬请有关方面理解。
原载宁波戏剧沙龙第九期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84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草根戏迷的一份小结——梅花奖回顾和展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