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求深· 求精· 求新· 求化》

星期三 二月 15, 2012 11:33 am



来源:《中国戏剧》1988年第05期 作者: 李玉声

-----------------------------------------------------------------

京剧演员应该在艺术上不断地求深、求精、求新、求化。

求深, 是对京剧传统艺术系统、认真、严肃地继承和钻研;求精, 是对继承下来的京剧传统艺术深化理解, 加以雕饰, 进行再创造; 求新, 是把经过雕饰、再创造的京剧传统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熔诸家之火为一炉, 形成一种新的京剧表演艺术风格;求化,是在已逐步形成新的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变有法为无法,达到无处不是法的更高境界。

在求深、求精、求新、求化的过程中, 演员始终要保持着清醒、明智的艺术头脑, 贯串着持之以恒的苦学、苦练、苦读书、苦心琢磨、苦心经营( 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

一个演员, 在真正掌握了京剧特有的基本功 (五功四法)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步 (传统为“ 四功五法” 即唱、念、做、打; 手、眼、身、法、步。我理解为“ 五功四法” 更合适些)后, 应该对自己的艺术重新整理、认识, 谦虚地进入求深阶段。

求深, 首先是向名家( 高明的老师) 求学。求深选择什么样儿的名师, 关系到自己今后的艺术成长。求深阶段选择名师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名师正确与否, 是与演员本人的艺术基础、艺术观点、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素养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及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只要是演员本人认为不适应教自己的老师, 即便介绍给他, 也是学不到真东西的。这好象是缘份, 其实是求师的学生受着自己艺术素质的制约所致。

向名师求学, 要对老师的艺术爱到迷的程度, 如果对老师的艺术不迷, 就不会心悦诚服、老老实实地学。心悦诚服是前提, 然后, 才可能根据自己的艺术基础, 发挥聪明才智, 得到名师的艺术精髓。求深不是为了多学几出戏, 赶快演出, 如果是这样反而学不到东西。虽然求深是依靠学戏去进行的, 但要明确求深学戏与学生时期不同, 学生学戏如小孩子学写字.拿着笔画道道儿, 而演员到了求深阶段的学戏, 不是会拿笔画道儿就成, 而是要学习老师的方法和经验, 不但要通过学戏细心琢磨, 苦练老师的各种技艺,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技艺, 学得运用技艺的方法, 学得名师风韵之妙处, 找到老师在表演时的感觉、意识。如果能够把一位名家的技艺、运用技艺的方法、在舞台上刻画人物时的感觉、意识学到了, 这时候就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再向别的名家去学习了(可不能过河拆桥),再学时可就省事多了. 也许只须通过观摩某名家的演出, 就可能学得其精华所在。

得到一至两家的表演方法, 自己又能在舞台上表现时, 就可以大量地学戏了, 一天学一出, 每天学, 都能消化得了。

求精, 应该是在求深的基础上进行。求精必须求师访友, 学的东西要广提。譬如, 学武生这一行, 也要学旦行的东西, 可以不作系统地学, 但要能掌握一些化而用之, 自己的本工更应该求得几家名师的指点, 如果有条件, 应该.求得全国各大名家的点拨, 若得如此, 大不一样。求师访友的广泛性, 不能只是限于戏剧行列, 作诗、填词、国画、书法等等各行, 均要求得名师指点, 诗、词、书、画, 都能使我们自己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启迪。以我在学诗、学画中受到启迪为例:李白有:“ 夫子今管乐, 英才冠三军” 句, “ 夫子” 指何昌浩 (唐代节度使或观察使的属员) , “ 管乐” 指春秋战国时齐国管仲、燕国乐毅二人;我把李白此句作为我编写和主演《隔江斗智》中周瑜上场时的两句诗来念, 因为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场的神情就不空了, 人物分量也就不同一般了。再如国画讲“ 意境” , 画画儿要画出意境来, 因为再大的宣纸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生活中的山山水水全画上去, 没有画上去的要靠画上去的使观众去想象, 去思考, 画外之意余味无穷;演戏也是如此, 舞台就是那么一块方地, 要表现千军万马的战场, 这就必须用国画“ 小中见大” 、“ 画外之景” 的手段。舞台上用几个人厮杀, 表现战场, 此为“ 小中见大” 。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眼神和动作的运用, 表示后台、上下场门儿、舞台两侧, 已至观众席都是战场, 此为求“ 台外之境” 即国画求“ 画外之景” 。京剧与国画儿虽然表现手段不同, 但道理是一样的。

学习各种知识, 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与自己的表演艺术融会贯通, 这就是用自己积累的知识, 对自己求深之后所掌握的艺术进行深化理解, 艰苦地加工修改, 反复锤炼, 最后, 使得自己的舞台表演艺术产生一种新的感受, 更觉出自己的表演有着坚实而丰富的潜在力量, 此时自己所掌握的京剧表演艺术已升华到另外一个阶段一一一求新阶段。

求深求精多限于练功房和书案上的功夫, 求新要放开眼界, 集中目标。放开眼界是走出练功房, 离开书案, 向大自然学习, 同时向全国各剧种、各行当、电视、电影学习, 特别是要观摩各大名家的演出;集中目标是说, 不要忘记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逐步发展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风格。

向大自然学习, 领悟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观察大自然中各种情景, 把观察到的自然情景、气候变幻:“ 清风拂柳, 行云流水、乌云滚山、骤雨击石” 等形态记在心里, 从中领悟出它们的神韵, 把其神韵化为自己在舞台上的行腔、表情、动作的意识、感觉, 作为自身表演的内涵, 把从大自然万千气象中领悟出的神韵化在我们戏剧特有的“ 五功四法” 之中, 为表现舞台上的戏剧人物服务。比如:《乾元山》哪叱的走边, 以“ 清风拂柳” 、“ 行云流水” 为感觉,就会创造出飘然逸仙的舞姿;《屯土山》关羽与曹兵交战, 被困土山, 关羽无奈与张辽约三事到曹营报效。关羽与曹将开打, 曹将都应以“ 乌云滚山” 之势为内涵, 把关羽逼上土山, 反衬关羽威武不屈的大将风度, 曹将若无“ 乌云滚山” 之势, 关羽怎能被困土山而到曹营报效。《小商河》杨再兴独闯金营, 与兀术的对枪, 心中要有“ 骤雨击石” 的意境, 才能表现出杨再兴枪马快似闪电, 奋勇杀敌, 势不可挡。

看电影、电视能使我们的表演艺术受到启发。例如电影、电视中的特写镜头, 我理解类似京剧中的亮相。武生的亮相看功架的稳健、磁实、分量, 少内容, 而电影和电视的特写是更突出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 使我受到启发。京剧一个亮相之后不应断戏, 虽然身不动, 但表情要于戏理之中, 贯串于下面戏的内容。现在我演《挑滑车》大战最后大枪下场亮相之后,先看周围被自己打死打伤东倒西歪的番兵, 略有蔑视的微笑, 再远望溃散的逃兵, 巡视中忽见远方战马逃奔疑是兀术, 紧勒缰绳摧战马直追不舍下场, 这就与下一场挑车上场的上场情绪内容扣紧了。

要搏览众家之长, 溶于自己的艺术血液之中。每个名家都有着高超的表演艺术, 他们对戏的理解几乎相同, 但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同一个戏, 同一个人物, 同一句话白或唱腔, 他们各自都能根据自己的条件. 表现出惊人之技。人的五官各异, 高矮胖瘦四肢长短不同, 嗓音条件各不相同, 这些都是促使名家形成各种流派的因素, 要学各家之长, 必须对他们艺术上的一举一 动、一个眼神, 从外至内, 再从内至外进行探索, 学习, 先以形成感觉, 感觉对了再以情领神、神引形的方法反复磨练推敲, 运用自如了, 就能神形兼备。学名家的整出戏, 也必须用如上方式一点一滴地进行无限反复才能奏效。

当掌握了或是理解了各名家的表演方法和经验, 就可以把自己精心选出的几个代表剧目再次反复修改, 反复锤炼。修改是取名家之长的修改, 锤炼是熔各家之火为一炉的锤炼。通过舞台下面的再创造, 舞台上面的不断演出, 观众以及行家们会给自己作出公正的评价。

求化是在表演艺术基本形成自己的面貌和特色的基础上, 走向变有法为无法、无处不是法的艺术境界。近期我演出的《乾元山》是一出以京剧舞蹈为主的武戏, 剧中人哪叱的三场走边是我进行再创造的产物, 它溶化了盖派的东西, 揉化了南派的某些表现形式, 融会了北派的表演的风格, 突破了京剧传统的舞蹈身段的规范, 形成了一整套连贯性很强的舞姿, 力图使它内涵丰富, 意境无穷, 形象鲜明, 人物突出, 处处不守京剧传统身段之法, 而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艺术法度。

一个演员的表演艺术发展到了求深或求精, 求新或求化, 不是一刀切, 而是某些剧目到了求新阶段, 某些居目也许还在求精阶段, 可能有的剧目或个别剧目, 或者是某些剧目中的某些场子, 某些片断, 已经到了求化阶段, 甚至到了变有法为无法, 无处不是法的最高艺术境界。

求深、求精、求新、求化四个阶段的进行, 也不是一刀切, 而是求深的过程中含着求精、求新、求化的因素, 或许四阶段时有同时和相互交叉进行的情况。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8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求深· 求精· 求新· 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