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乱弹108:万鸣《严雪亭评传》写成,因XX原因未刊部分:
星期日 二月 12, 2012 11:21 am
乱弹108:《严雪亭评传》未刊部分
请快快打印,慢慢夹入你的们的书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术实力,却无相应的名望,其人其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雪亭进团后的情形就属于这第三种。他生性耿直,不爱应酬,因而和一些领导同志缺少交流,彼此之间总有些隔阂。
严雪亭在上海评弹团期间,他的录音较少,学生不多,这些都是评弹界有目共睹的事实。严留下的音响资料的他的艺术成就是不成比例的。她的女儿曾为此事询问过团领导,得到的答复是,严现在身体很好,可以安排在以后录音。结果这样一位编演了多部书目的弹词表演艺术家,竟没有一部长篇得于保存,仅留下几回长篇的选回,可谓硕果仅存。很多行家和“严派”知音都为此而惋惜,为没能留下很多宝贵的艺术资料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作为一代名家,在上海评弹团,众多的中青年演员中,竟无一人继承他的“严派”弹词艺术及其代表作《杨》。文革后,评弹团安排青年演员胡国梁拜师时,严已是缠绵病榻,口不能言了。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团领导的确没有把严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严的团领导虽然没的产生对立情绪,但心里总有一些“疙瘩”,双方的这种隔膜使的他心情压抑,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使他退出了评弹团。对严退团,当时外界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他嫌评弹团工资太低,他的学生在外面每月都挣1000多元,而他只有几百回,认为这样的薪金制度不合理;有的说他性格高傲,恃才傲物,瞧不起团里其它演员,不愿与他们共事;有的说他思想落后,本来就不愿参加全民所有制的评弹团,当时正刮单干风,瞅准机会就退出来了;也有的说是团领导逼他改唱“蒋调”,一气之下就退团单干了。
这些传闻都不是事实,有些纯属无稽之谈。熟悉严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那种斤斤计较金钱的人,平日里接济道众,总是慷慨解囊,对钱财看得并不重。他素来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响档自居,其人品艺德有口皆杯。在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当中,严的思想应该是比较进步的,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评弹事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离开了评弹团呢?严的同事、家属、弟子提供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解答。评弹团的一位领导干部凭主观好厄,要求严放弃自己的流派唱腔,改唱“蒋调”。但并不是外界所传言的团领导逼着严改唱“蒋调”,而是该领导(老虎注:吴宗锡)与他私下闲聊,在赞扬了他说表、角色方面的高超技艺后,谈到了他唱的“严调”唱腔,说“严调”旋律简单,缺少音乐性,只能叙事、不能抒情(怎么和“永远的江南”一样的观点?),建议他是否可以改唱当时最为流行、普遍的“蒋调”唱腔。这番话无疑是冷水一瓢,浇得他苦闷不安。
虽然团领导没有要求严非唱“蒋调”不可,只是一种建议而已,但这大大伤了他的艺术自尊心。严在生活上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不肯趋言附势;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主张,要求保持自己的艺术自由和独立价值,不愿随波逐流。正如弹词老艺人刘宗英说(摘自昆山文史第六期)“作为书坛名家。‘严调’的创始人,岂能随便放弃自己在长期实践摸索过程中形成的,群众乐于接受欣赏的唱调,,这岂不是要了他的艺术生命,不论是谁,谁都不愿接受。”果敢坚毅的严雪亭就此提出了退团申请。
对待流派唱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这不能强求一致,但决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好坏来衡量艺术的优劣,应该依据评弹艺术的特点、规律来作出公允的评价。“严调”是一种突出语言因素,以吟诵、讲唱为主的曲调。这与严雪亭长期单档演出是分不开的。唱腔根据唱词的语气、语调而变化,又与说书时的表白闲接紧凑,说说唱唱,即灵活自如又相得益彰。“严调”唱腔的朴实,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没有音乐性”。齐白石的国画,绚丽而归于平淡,如果深入欣赏,就会渐渐地发现其内在的丰富蕴藏。同样,初听“严调”,似乎单调无奇,但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纯朴之中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平直之中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具有说唱音乐的朴素美,听来自然清淡,朴素隽永。一切美好的艺术也应该是朴素而自然的,返朴归真是艺术的高境界。说“严调”只能叙事、不能抒情,这也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见解。
(不好意思只好明天连下去了)啪。明日请早。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67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乱弹108:万鸣《严雪亭评传》写成,因XX原因未刊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