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端木复,一个热诚的文化人
星期三 二月 08, 2012 9:39 am
端木复:文艺评论家。现为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解放诗社副社长,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秘书长,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担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库成员,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咨询评估专家,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文化顾问。5月28日,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端木复主讲《元帅本色是诗人——朱德、陈毅、叶剑英诗词与红歌艺术赏析》。
端木复,一个热诚的文化人
端木复是上海文化界三十年来真正可以一书的文化人。
端木复姓,祖先是孔子大弟子子贡。子贡的原名为端木赐。子贡以来,端木家的家谱清晰可查。端木复属于安庆一脉。祖父端木杰,行伍出身,后来出任民国政府的交通部长,和共产党人周恩来私交甚笃。新中国成立,他召唤时在香港的公子端木均参加两航起义。端木复正是端木均的大公子。
讲述端木复的这段家世不是出于炫耀,而是觉得端木复在他至今六十多年经历可以说无愧他的这一段家世。
端木复是正人君子。我和他交往三十年,从来不见他怨天尤人,从来不见他计较得失,从来不见他在意俗利,从不见他贬损他人。这是很难得的人品襟怀。我一直想这是端木复个人的修为,也很可能和他的波澜宽阔的家世有关。
八十年代初,《解放日报》文艺版扩版,当时的文艺部主任吴芝麟招聘端木复进报社。端木复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他只想当普通记者,以后也不要提拔他当领导。这个条件是他正式提出的,他的亲弟弟和弟媳,后来都到了副部级。而他到退休还是一个资深记者。他说他知道自己更适合当记者,他不想当名不副实的领导。他的这种坦荡和真诚,至今是我们这代记者同事间的美谈。
端木复是热诚的记者。他的记者生涯三十年,是夜以继日、收获极丰的三十年,他作为美术记者,随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在散花精舍全程陪同,亲历了刘海粟这位当代美术大师巅峰时刻的辉煌,之后他写出了八千字的独家长篇通讯《有情与无情之间》。作为三十年的戏剧记者,他观看和评论了各个剧种几乎所有在上海演出的剧目,他的专注投入采访和深刻独到评论,在这三十年里恐怕无人可及。
由此,端木复注定成为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热诚的文化人。他成功地走通了从记者到专家的神圣道路,成功地通过寻找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最后成为了一个完善个人修为并且不懈付之实践的真正的文化人。
他热诚地抢救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在解放日报丁锡满总编的支持下,他积极参与了解放日报与中国民俗学会、上海大学等联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1990年上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组织和推广工作。而这个博览会是上海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这一活动当年被评为上海十大文化盛事的榜首。
他热诚地致力于完善上海的艺术品市场。在时任宣传部副部长方全林的支持下,积极参与了“上海艺博会”的筹备。而这个每年一届的艺博会,至今已举办了十五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品牌。
端木复是骨子里沉浸在传统文化里的文化人。他自然对传统的文房四宝情有独钟。如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古人论砚常以坑口定贵贱,或以纹眼称高下,并不以雕刻工艺为重。陆游、叶樾、朱彝尊等对此早有批评。端木复历时两年多精心创意的以传统“四君子”为题材的中华四大名砚就有意改此陋习。端溪天心砚不选砚材早已枯竭质劣的老坑,而取梅花坑石,精刻梅花图。歙州龙尾砚选婺源鱼子石,集郑板桥有关兰草的书法、绘画和印章于一砚。罕见的洮河绿石砚款式为亭台楼阁,圆形砚盖为修竹浮雕,尽显藏族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太湖澄泥砚则是一幅完整的山水人物画,它一改菊花图案不入砚刻的旧规,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为了选好砚材、确定刻工,他利用休息日,四下广东肇庆,六飞甘肃兰州。明旸法师还亲自为之题写“中华四大名砚”。
端木复还是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的秘书长,他参与主编的协会内刊《收藏与鉴赏》,很多方面显示了他的灼见和眼界。他参与策划的辛亥百年百位名人墨迹展,是他对上海文博界作出的又一方面的文化业绩。
作为上海东方宣教中心的文化顾问,端木复策划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系列赏析,请来了京剧《廉吏于成龙》主演尚长荣,昆剧《班昭》主演张静娴,话剧《凌河影人》主演宋国锋和《望天吼》主演张金元等。面对娱乐至死的庸俗恶潮,为了推动东方喜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在南北笑星陈佩斯、姜昆、王汝刚、何念、宁财神等的支持下,不但推出了东方讲坛的系列喜剧讲座,还参与创意并组织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东方喜剧展”。为了给戏曲之“曲”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越剧流派创始人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申曲前辈卲滨孙、杨飞飞、王盘声、韩玉敏,以及淮剧名家筱文艳、马秀英、何双林等的热情支持下,端木复2006年精心策划了越剧、沪剧、淮剧等八讲戏曲音乐赏析,东方讲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如今,袁雪芬、卲滨孙等均已谢世,如著名的已故沪剧作曲家万智卿在东方讲坛的三讲,对沪剧唱腔音乐艺术的形成发展,流派风格特点赏析,以及新流派的形成,作了既全面又科学的总结。这些老艺术家关于戏曲之“曲”的真知灼见,以及东方讲坛留下的图文音像资料,已成为不可再得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木复还是传统诗词的创作者和上海古典诗词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作为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端木复策划了上海诗词学会与东方宣教中心共同推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诗词赏析。他本人还以“元帅本色是诗人”为题,推出了朱德、陈毅、叶剑英诗词赏析,介绍了三位开国元戎横溢的文学才华和不凡的人生抱负,受到了市民听众的广泛好评。
端木复过六十岁了。当年周总理陈毅元帅跟前的小小端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性情依然温文,胸襟已经十分阔大的文化人。
作为他的三十年的朋友,我祝贺他的人文成就,也祝愿他的未来岁月静好,并以写给他的《端木复六十寿诞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曾从长江上匡庐,手中未握圣贤书。隔江江村天低树,望去信有大人墟。三十年前识庆云,春风入座对麒麟。忽听君是江村子,席上好酒争入唇。子贡后裔多俊杰,到得庆云势趋闲。且放白鹿青山缺,红尘象外两无间。北郭时沽百年酒,东城长吟千载诗。醉倒席前人莫笑,性情早合魏晋时。梨园最是伤心地,相与诗酒醉不醒。群英会上顾琴曲,牡丹亭里叫丹青。梅花开就什刹海,冰砚秋声薛湘灵。卅年神交淡如水,斟到情深换深杯。男儿肝胆照万物,长水高山襟抱开。灿灿庆云青天钗,姗姗锦燕柳叶眉。行遍人天两万日,恍若万里白马回。六十华诞何绰约,对之可以酣高阁。端木筠燕何人物,轻揽日月向明日!
著名作家、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鹏举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50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端木复,一个热诚的文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