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12

星期日 二月 05, 2012 12:48 pm



状景抒情和诗情画意的统一 —— 这是绪论第三部分第二个小标题。

继续再来看看现代戏最辉煌阶段戏曲剧本中的状景抒情。

那是样板戏年代,完全是现代戏的鼎盛时期。

虽然数量不多,但普及面深入程度叹为观止。当然政治力量的控制是一个必然因素。

有人说整个样板戏戏曲留下来的是作曲的创新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像于会泳这样的音乐人才确实不可多得——不涉及政治站队。

但也不能抹煞文本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一般的歌曲都是先有歌词然后有曲谱。何况整台大戏。

状景抒情,因为参与的剧作家绝对一流,因为千锤百炼,于是成为红色经典。

撇开高大全特别是对毛泽东高大全的描述,撇开故意拔高人物尤其是第一位正面英雄人物的那些字眼,从状景抒情这个角度来看文本。

相信,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读者都非常熟悉。

正因为非常熟悉,现在把它们归纳到当代戏曲文学的位置上来从新阅读会更有体验。

智取威虎山,少剑波有一大段净场唱。——我最喜欢的一段男声样板戏唱段。

朔风吹
林涛吼
峡谷震荡
望飞雪
满天舞
巍巍丛山披银装
好一派北国风光

好诗好词!起兴好极!

下面我就从略了。

杜鹃山女主角也有一大段净场唱。

那就是著名的乱云飞——我最喜欢的一段样板戏女声唱。

乱云飞
松涛吼
群山奔踊
军情急
枪声响
团团烈火烧哇烧我心

虽然状景描写比上面那一段少些,可是起先十个字简直就不能更动一个字。

尤其是群山奔踊,写活了!

也十分贴切柯湘此时此刻的心情。

可以举出的例子多多,比如洪长青就义那一场戏里的大段唱,还有李勇奇的那段自己的亲人来到面前——内心活动非常好的咏叹调等等。

沙家浜里指导员郭建光那一段谭正岩在戏曲春晚上演唱的——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

据说第二句经过反复推敲论证,确认时间季节都对头——把原先的改过来了。

这一段唱词文本高于沪剧原作。

月如银钩星似棋
山河如画多娇丽
虞山脚下稻初熟
阳澄湖里蟹正肥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一个在清晨,一个在夜晚,这就有气势感受的莫大不同。第三第四句对得颇工,可是承接上面第二句的总括就有再推敲的必要。

说实话,我喜欢沪剧,听解洪元的这段唱远远早于谭正岩祖父谭元寿唱朝霞。

大学里的同宿舍同学还努力学过这一段月如银钩。

反过来,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免得有人说我贬低沪剧。

也是沙家浜,被挤到第二主人公的阿庆嫂有一段净场唱——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

这一段唱远远不及剧中其他好些唱段普遍学唱。

不仅仅是曲调慢的缘故,也是唱词文本有的地方不够紧凑有的地方也不够舒展的原因。

相比较沪剧原先文本的状景抒情要相对好一些。

演活了阿庆嫂的丁是娥老前辈唱的是——

一场风潮心胆寒
眼看着乌云盖地白浪滔天
远望芦荡
烟雾弥漫
茫茫一片都不见
近看湖边
七尺芦苇
就剩了一个尖

我特别欣赏近看湖边这一整句。绝对不是务虚的唱句而是给人感觉是实打实的观感。

而且有远有近从远到近视角移动,观众听众好像也跟着移动身临其境和剧中脚色心心相印。

关于样板戏关于沪剧,谢教授这本研究生教材下面还有很多有关章节,到时再谈进一步的心得体会。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41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