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10
星期五 二月 03, 2012 11:15 am
状景抒情和诗情画意的统一 —— 这是绪论第三部分第二个小标题。
再来看看我写的戏曲剧本中的状景抒情。
早期的作品新编历史剧《回长安》。
有网友欣赏选入网络杂志首期,有网友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本意是做翻案文字,抬举李亨和郭子仪,让他们替代李隆基和杨玉环,成为安史之乱那一段历史时期的主角。
没有那种刻意编排的皇家爱情——这种爱情被渲染得太多太多。而是掺入了一统山河反对分裂力挽狂澜等元素。
在第三场兵谏禅位中分别有父子两代的净场唱——
李隆基唱:
一轮明月照窗前,
更深夜静灯已残。
营帐闷热蛙声喧,
心内好似滚油煎。
开元盛世今何在?
极目长安几时还?!
越关山,思万千,
藩镇坐大祸根盘。
原以为义子寄母瓜藤连,
总以为亲上加亲亲情念。
破潼关顾不全皇家体面,
失潼关吓得我魂飞魄散。
怎承想东西两京都沦陷,
不承想支吾崎岖蜀道难。
偏就是轮到我遇逆贼遭反叛,
好端端的大唐江山竟经不起安史之乱!
李亨唱:
一轮明月照窗前,
更深夜静灯已残。
营帐闷热蛙声喧,
心内好似滚油煎。
开元盛世今何在?
极目长安几时还?!
越关山,思万千,
东宫储位数经谗。
父皇沉溺声色醉,
父皇宠信裙带官。
我面对弟媳称呼改,
我忍辱负重到今天。
分兵断后在灵武,
无权有责自承担。
只盼望勤王大军早来临,
我也能运筹帷幄一显身手平息叛乱!
都是以相同的环境描写起兴,然后展示内心活动。对比了老皇帝的昏庸无能和太子爷的励精图治。
同样的在收复返京和闻铃移宫两场中父子两代帝王的对比也是从对环境的感触引发内心世界的波涛。
李亨于幕内唱:贤臣护驾回长安——,
太监上场,李亨随后上场。
李亨唱:(四下打量)
茅屋蔽生计毁市面萧条田园落荒,
一路行来四野茫茫。
回长安,穿咸阳;
穿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心激荡;
心激荡,意彷徨;
意彷徨,犹悲伤;
犹悲伤,藩镇叛乱累存亡!
春雪消,春草旺;
春雨贵,农稼忙;
农稼忙,事蚕桑;
事蚕桑,费周章。
细思量,自难忘,
怎能忘黎民百姓苦难尝!
去时东宫步踉跄,
归来天子坐明堂。
看眼前满目疮痍百业待举,
更有待君臣齐心一统山河励志中兴重振我大唐!
李隆基于幕后唱:
蜀道颠簸回长安——,
高力士上场。李隆基随后上场。
接唱:(四面怅望)
思贵妃空凭吊尺素难托地老天荒,
一路行来四顾茫茫!
回长安,穿咸阳;
穿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心凄惶;
心凄惶,苦悲伤;
苦悲伤,空怅惘;
空怅惘,形单影只几曾双?
秋叶落,秋草黄;
秋雨冷,敲西窗;
敲西窗,夜生凉;
夜生凉,费周章。
不思量,自难忘,
怎能忘长生殿内祈上苍?
去时寡人西幸蜀,
归来虚位泪两行。
看眼前满目萧条百感交集,
更无奈我无权无势无亲无靠一个太上皇!
如此前后强烈的对照,刻画出了人物性格以及他们在历史大潮里所起的作用。为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唐室中兴提供了一个舞台展现的基础。
这样的状景抒情,恐怕很难以散文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形式来承担。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29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