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8
星期一 一月 30, 2012 2:57 pm
当代戏曲文学的审美特征,其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文学性与舞台性相结合。
谢教授归纳了四大类文体。
其中戏曲文体列为第四,但是特别强调的是戏曲文字文备众体。
戏曲文体从体制上来说,可以讲打破了散文、诗歌、韵文之间的界限,也就是说韵文散文齐备,诗歌小说兼收。
说小说也能包容在内,因为史书小说中的故事、抒情散文的意境、唐诗宋词的格式和神韵都可以在戏曲文体中找到线索和变体。
写得透彻!
戏曲文学还是活的文字,正因为剧本只是一度创作,是用来舞台演出的底本,所以案头场上咸相宜。决不是只供阅读的死文字。
活生生的现场活人真声的表演,使得戏曲文学流传长远成为大众化的欣赏文体。
这里还是拿样板戏来作例子。十年间,多少文字——包括两报一刊社论等等在内,真正被大众记住的恐怕还得算——谢谢妈——临行喝妈一碗酒——脸红什么——怎么又黄啦等等。
即使那威虎山上的黑话,在原小说的读者群里也未必有广大观众那末强烈的记忆。
当代戏曲中,文备众体而皆得其妙的剧作比比皆是。
为谢教授在这一小章节里举例以明之的三个例子分别是——
郭启宏《南唐遗事》
魏明伦《潘金莲》
徐芬(下面加木字底,抱歉字库里找不到这个字)《欲海狂潮》
这三位都是戏曲剧本大家。十分敬重。
第一个本子,看到过局部。确实是已臻化境。大家高手!
第二个本子,手头有魏先生的一本书,极有争议的一部划时代制作大戏。无论立意和文笔均十分可喜。
第三个本子,没看过,也还没有找到有关视频——需要进一步搜索观赏。
完全相信谢教授的评语——将民歌体与翻译诗的风格,格律感和口语感有机结合得浑然天成而意境弥新,呈现出一种复合性的文体美。
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佩服之至。
戏曲文学优越性,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真少。
这也是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整体性忽视元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学这一中华灿烂文化瑰宝的根源之一。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1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