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7
星期日 一月 29, 2012 10:56 am
人物性格化在剧本(戏曲文学)上的体现,在于台词唱词以及说明语等文字资料。
在传统戏里甚至于四句定场诗就简单明了地标出人物身份和性格。
剧本好坏,作者水平在体现人物性格也即如何性格化上就很容易看出高下。
至于,是否某人物非得说完全符合他或她身份性格的话语呢?
也还是有例外的。
这个例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戏曲舞台上的丑角。
无丑不成戏,丑行还是戏曲最早出现的一个行当。
源于他承担了戏曲主要功能之一的讽喻。
东方朔就可以说是这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我在拙作《回长安》里也专门写了张野狐等两个宫廷丑角,让他们插科打诨发挥功能。
因为丑行行当的独特性,丑行演员经常可以有机会跳出脚色尽情地有机地发挥发挥。
比如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里有个家人,就时不时来上两句现代语言做旁白。
这在其他诸如电影电视剧里都是不可能想像的,但是舞台上的丑角就成。
前些日子,史依弘出演程派名剧锁麟囊,剧中有一个赵家的丫鬟,是丑角应工。上海京剧院虞伟扮演这个很重要的脚色。
他在剧中即兴发挥——你是演哪出红哪出(大意)——这已经不是单单在说薛湘灵了,而是直接在捧女主演。
本来,出格的台词却赢得了满堂彩。
二是大反串。
反串是梨园行传统。除开革命年代被淘汰,近期从新检起,尤其是国粹京剧,其他剧种也有比如越剧等。——顺便插一句,很可惜,自从汪秀英的十八扯之后,我就没听说过沪剧界曾经有这一类反串搞笑戏目,更别说新春传统的大反串了。
今年上海京剧院大反串剧目龙凤呈祥,场内笑声不断喜气洋洋——详见有关报道。
这里就说几个例子——
安平著名花脸扮演的第一个孙尚香,居然说新郎刘备怎么有点娘娘腔?
最搞笑最来劲最尽情发挥的要数小冬皇的贾化。
发光的玩具手枪作为准备冲出来杀刘备的随身武器;
突然,手机响了,贾化孙儿来电啦。
等办完事情后再回家米西——这又是日本话了。
这类插科打诨完全超越了人物性格,但是现场效果出奇地好。
因此,算是特例也是演员本身的即兴创作——此时文本和人物可以暂时脱开当时时代特性。
谁叫“上帝”喜欢呢。
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这一类反串剧目不仅展示了演员跨行当的演技,而且带来了特别的情趣,何乐而不为?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608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