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春晚30年 從熱情、較真到乏味
星期五 一月 20, 2012 2:30 pm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到處洋溢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激情,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央視春晚成為中國老百姓年夜飯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熒屏大餐,並由此發展成一個「新年俗」。但30年來,觀眾對春晚的心態已發生悄然改變,「節目好看就多看兩眼,不好看也不會失望」。
新聞晚報報導,那個時代的人們憨厚單純,反映到春晚舞台上,就湧現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最為明顯的是,許多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都是從那個年代的春晚飛向四面八方,如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大海啊,故鄉》等,觀眾也熱情給予掌聲。
那時的歌舞不如今天花俏,那時說相聲的還沒學會打人,演小品的還買不起私人飛機,討掌聲是要靠真材實料的。多少鄰家姆媽還惦念著那張畫面,1987年的除夕,青澀的費翔與外婆坐在春晚的 「大圓桌」邊,深情相擁唱起了《故鄉的雲》……,對春晚最美好的記憶,都封存在那個十年。
報導指出,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春晚的舞台越變越華麗,歌星的臉蛋越來越漂亮,針砭時弊的相聲小品佳作頻出。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流行音樂最輝煌的頂峰,一大批新人歌手借助春晚的平台開始自己的星途。
這十年間,春晚變洋氣了,但老百姓的胃口也變刁了。上世紀90年的中國電視快速進入繁榮期,從央視到地方頻道,綜藝節目燦若星河,尤其是央視的《綜藝大觀》、《曲苑雜壇》不斷朝著「小春晚」的方向發展,觀眾的欣賞水平水漲船高,對一年一度的春晚也有了更大的期待。於是,老百姓開始了各種較真,春晚不再是一邊倒的好評。
春晚的導演們漸漸意識到討好觀眾才有出路,優勝劣汰的效應逐漸顯現,趙本山從黃宏手上搶走了宋丹丹,開始了他在春晚舞台上的叱吒風雲,這也是趙本山最為黃金的十年。
據報導,邁入新千年,網路的普及帶來的是信息爆炸,新思潮的出現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年夜飯未必就要在家吃,看春晚也不是守歲必須履行的儀式。央視春晚業已確立近30載的「新年俗」,不得不面臨移風易俗的嚴峻現實。
央視春晚似乎已經積重難返,創作力的匱乏還表現在沒有能流傳的歌曲作品。今不如昔的還有品質。2007年,當六位主持人在最關鍵的零點報時出現重大差錯時,大家又忍不住調侃還是把趙忠祥、倪萍請回來吧!而已無力擺脫乏味之下,春晚導演只能寄希望於觀觀眾手中遙控器。
原贴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59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春晚30年 從熱情、較真到乏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