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看梅花说新戏——赵孤、成败、响九霄
星期日 六月 12, 2011 5:30 am
看主持在点评梅花奖,也来凑个热闹,胡乱说几句。
====
第一次关注梅花,没什么意思,以后不会再关注了。看本届梅花奖名单,其他剧种不了解,只京剧的认识几个名字。梅花奖似乎是要有新戏哪怕折子戏或至少也是旧酒新瓶才可以。不过此次京剧的参赛剧目,大的新戏只有《成败萧何》吧,还是传统剧目居多,都是新制作或跨流派么?
要求新戏多少是有些悖论的,因为好的新戏真少。我猜想就是看着演的差不多了口碑不错,特别是如果年龄也到了——比如京昆的十一个一度梅里有七人接近年龄上限——好歹囫囵个新戏去评奖。评奖也象过场,看了下数据,这一届的只要申报,便有一半中奖机会;如果被邀去参赛(50人),就十之八九(42人获奖),几无悬念;如若落选,下届直进,基本稳操胜券。
先说几句《赵氏孤儿》,王珮瑜正是我关注梅花的原因。墨版《赵孤》尚无缘得见,只看到网上两个片断,“白虎大堂奉了命”和“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前段本就是余派的,却比我预期的还好。导板一句太给力了,比清唱效果好太多。情绪渲染的浓墨重彩,把程婴彼时的心情一展无疑,听者也一下子就入戏了。
老程婴则显得嫩了些,年轻而演衰派实在不易。老程婴过于英勇激愤,与年轻的程婴没有足够对比。壮年程婴有一种热血奔腾的感觉,虽表面深沉但内蕴激情,大义、机智,也偶有害怕的时候,这个程婴王珮瑜演得游刃有余。而年老的程婴,受世人误解,已历“十五年屈辱”,且为抚养孤儿“心血用尽”,悲愤,心理上更已风烛残年,这些表现的就不够。但我也并不喜欢张学津那样的表演,以为太过——程婴的“老”不在年龄,救孤时他也就三十多吧?十五年,能老到哪儿去呀,何况物质上养尊处优。
再说说《成败萧何》。新戏里这大概算不错的了?我看过一次现场,感觉平平。当时看完连罗嗦几句的冲动都没有,此番安平以此得奖倒惹得我又想扯几句。这个戏就是陈少云的vehicle,若没有陈少云先生便没什么看头儿,我也只是冲他去的。自然,对新戏我也永远抱着希望,并没有失望因为看到了想看的就可以了,陈先生真的是很棒。如有机会,我还会再看——好戏烂戏,角儿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满喜欢安平,安平的韩信也好看,只是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除了不化脸谱的花脸新鲜一点,似乎换个演员全无所谓。或许是角色本身的问题,毕竟,这个戏挖掘的是萧何这个人物,韩信相对比较单薄。陈少云以外,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扮钟离昧的傅希如。以前没看过他。戏份不多,但紧致精彩,有一点点惊鸿一瞥的感觉。
新编历史剧都是从人性角度重新阐释,这路数已属窠臼。用现代人的价值观颠覆历史人物,若保存着古典主义的悲壮,就常常产生可笑的“英雄”。这算是好的,更糟的是直接体现当代犬儒文化下的猥琐。《成败萧何》好歹算是前者,比较生硬一些,台上那儿出生入死,纠结悲壮,台下观者如我只觉着好cynical。
这戏的立意很明确,个人的命运、选择完全局限于大的历史环境,很多矛盾无奈非个人之力所能解决。但这主题太明确了,全无厚度,一句“成败岂能由萧何”已将故事讲尽,余者皆成注脚。编剧仿佛是从一个老旧的套子里拼命争出来想搞个现代立意的戏,结果只是让人看到挣扎的痕迹。历史可以不断重新阐释,但我以为新的戏剧,即使以京剧古典的手法,不应只是简单给出另一种答案,而该是提出问题,多面关照。以京剧之写意,善演脉络清晰的故事,更善演意犹未尽。
前边说角儿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也还是有穷,好歹戏不要太烂。没看过的我不能置评,看过的如《响九霄》在我眼里就属于烂戏全凭名角儿撑,跟《成败萧何》都还不在一个层次了。可是,这竟然是裴艳玲上一届拿梅花大奖的戏——这梅花真当不得真的,全当是戏剧界的Who’s who好了。这戏我也是看的现场,也是冲角儿去的,也是没有后悔。当然,不会再看了。
剧本孱弱,人物牵强,舞台庸俗,只有裴艳玲光彩照人。高潮“哭灵”那大段反二黄还是感人至深,全剧我都毫无感觉,只这一段泪下,裴的唱可以说入了化境,挥洒情感,没有拘泥,自然也有煽情之嫌。据说《响九霄》还拍了电影,哎,就是为裴艳玲。倒是可以做资料了,有裴先生的戏中戏,不同行当、角色,其实还不如来个折子戏专场呢。不过怎么说,这也是人家几年的心血,算苦劳吧。这般量身订做的角色他人还真演不来呢。等到裴先生不再演的时候,这戏也就可以毫无遗憾地尘封了。
作者:浮生 原贴咖啡豆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36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看梅花说新戏——赵孤、成败、响九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