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谈“戏剧创作文本缺失和存在问题

星期一 三月 21, 2011 9:21 am



谈“戏剧创作文本缺失和存在问题”

当前“戏剧创作文本缺失”:可以说当下戏剧新创作剧本缺乏;也可说当下戏剧创作新剧本有许多缺陷或不足。但我最终认为“戏剧创作文本缺失”就是戏剧剧本创新能力不足,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舞台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求。因此,针对戏剧剧本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需要认真对待和研讨,找出制约因素,寻求解决办法,以促进戏剧文本创作的繁荣。

戏剧创新能力缺失的制约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内部制约主要是“人的素质”,既成熟的创新人才短缺;外部制约主要是“体制和机制”,既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对艺术创新能力的制约和束缚。

戏剧文本创新人才短缺很严重。就戏曲而言,戏曲的文本创新人才已经处于断档状态,如果有的话也是凤毛麟角了。看看近些年来文华大奖的获奖剧目就请楚了,能够立的住,可以公演,有票房,观众还认可的剧目少之又少。多数剧目非演员演技不精,实为剧本在技术上先天不足。剧本水平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差距太大,有思想上的差距,有艺术上的差距,甚至是无法弥补整体差距的。戏剧编剧人才不是短缺是断档。

编剧人才“短缺或断档”的原因有很多。有说是多元化大环境影响的,有说是艺术老化的,有说是缺少天才人物的,有说是培养不够的等等。据我看来这些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上上下下,人云亦云,年复一年,推来推去,问题不断,要求不断,螺旋式的上升,循环式的发展。“短缺或断档”问题清楚的摆在面前,大家却对他束手无策。

编剧人才的“短缺或断档”是不是体制原因造成的?应该是有的。编剧写出剧本需要院团演出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院团体制的不同决定了院团的演出方向,演出方向的不同决定了演出剧本需求不同。基本上国营院团主要任务是创奖,创奖剧目往往是按照上级要求来做的,适合集体创作,容易束缚编剧手脚,很难产生传世作品。因此体制对剧本创新是有直接影响的。今后院团体制改革了,会有利于戏剧创新能力的提高。

编剧的创新能力不完全取决于体制问题,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编剧自身素质高低和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会产生出杰出的编剧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高度市场化的民国时期可以产生“梅尚程荀”及其传世经典艺术;在高度计划体制下的“文革”前后也可以产生“八个样板戏”等时代的精品力作。今天的“短缺和断档”似乎与文化体制改革迟迟不到位有关,造成了体制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的现状,促使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意识得不到弘扬,因而大家无所适从,必然停滞不前。

机制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用人机制上。我认为编剧用人机制不应该市场化,要根据编剧成长周期长、要求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实行计划体制,采用“培养加选拔”的用人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编剧的产生需要几十年的培养和积淀,成长过程漫长。如果让编剧走进市场,靠写作品养自己,就等于扼杀了编剧这个行业,就无法让更多的天才走向这条崎岖之路。现在大学里有编剧专业,但是毕业等于失业,院团无能力养活刚出校门写不出精品力作的年轻大学生,其他行业不愿意接受不对口的编剧人才,大学的编剧专业真是误人子弟。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仅靠编剧养家糊口的剧作家,那些杰出的编剧多是经过数年生活积累的文人才子,在某一个生活阶段创造出千古绝唱来。大唐盛世也曾经有李白,李龟年等专业作家、艺术家。现今,在民族复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时代,应该有能力在各级文化系统建立起能够让编剧生存成长的专门组织机构,让编剧能有长期稳定生存的空间,历久弥坚才能产生艺术大家,创造出精品力作来。

优秀编剧不完全是专业培养出来的。历史上的许多优秀编剧都是业余的,天才的编剧往往会从社会生活中走来。因此编剧的用人机制既要注重培养又应注重选拔。有些专业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但有些专业人才是需要靠选拔才能产生的。尤其是杰出人物和天才大师级人物,往往是在不断地优化竞争中选拔出来的,选拔制适应编剧的独特成长规律。

在人才的选拔上,我们应该学习武则天的用人之道。武则天执政后,整肃吏治、重开科举,广泛选拔人才;后来她又设殿试亲自选拔高级人才。当他感觉到科举制不能满足她的高级人才需求时,她又实行了推荐选拔制,让州府级官吏为朝廷不拘一格推荐治国贤能。武则天通过推荐选拔制获得了狄仁杰等一批中正贤良高级人才,帮助她安邦治国,使民富国强,走向盛世。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需要大量的编剧人才,除院校培养外,应该放心大胆的走一条推荐选拔新机制,让优秀的民间人才脱颖而出。尤其是戏曲艺术本来就是民间艺术,民间性创作方式决定了他的艺术本质特征。只要重视其民间创造性,民间优秀的编剧和剧目就会脱颖而出,时代的精品力作就会产生出来。

创新能力的缺失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思想认识上的缺失”。就是长期以来市场化社会环境与院团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矛盾。造成戏剧界的“思想认识混乱”对戏剧文本创作产生负作用。目前文化部门已经在组织领导上提出了加强正确引导;在社会舆论上提出正确开展文艺批评;在艺术方针上继续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方针等等。对文艺创新的思想认识提高已有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历史原因,在戏剧创新上已经阻断了继承发展的科学途径,许多传统艺术技能和艺术规律被丢失破坏,使大众审美需求与艺术创新能力的距离越来越大。“遵循传统、继承创新”是当前戏剧发展最应该重视解决的问题。

遵循传统、继承创新是一种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引来了许多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继承就显得更重要了。中国戏剧艺术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传统的艺术技能和艺术规律是民族文化的财富,必须敬畏、继承、发展之。传统的艺术技能主要指艺术形式的创造方法,如:剧本结构,唱词韵白,腔调声韵,程式化表演等;传统的艺术规律含义更广泛,包括艺术创造的个性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以及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等基本原则要求。即复杂又简单,即神秘又平常。历史上戏剧艺术大师们都是熟练掌握艺术技能、艺术规律的高手。曾有人问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戏剧艺术规律是什么?花先生说:戏剧艺术规律就是符合生活规律”一语道破天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要把它体现在戏剧文本创新中、舞台艺术表演上,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了。需要新时期的编剧人才很好的学习掌握这些优秀传统,使中华古老戏剧文化精髓得到发扬光大。

遵循传统、继承创新是破解戏剧文本缺失的最佳途径,李瑞环同志曾提出“先继承后发展”的戏曲复兴策略。只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认真学习借鉴前人的艺术技能,按照传统艺术规律潜心创作;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中,戏剧文本创新也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期。



作者:葛学忠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于沈阳


来源宁波戏剧沙龙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217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21, 2011 9:26 am    发表主题:    

优秀编剧不完全是专业培养出来的。历史上的许多优秀编剧都是业余的,天才的编剧往往会从社会生活中走来。

戏曲艺术本来就是民间艺术,民间性创作方式决定了他的艺术本质特征。只要重视其民间创造性,民间优秀的编剧和剧目就会脱颖而出,时代的精品力作就会产生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谈“戏剧创作文本缺失和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