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桑榆何时再芳华——“终生成就奖”后的反思
星期日 三月 20, 2011 7:24 pm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主办、北京振兴京昆协会协办的为众多京剧老艺术家颁发“终身成就奖”的仪式活动,活动由孙毓敏先生策划并主持,文化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士为十八位京剧表演艺术家颁发了奖项,他们分别是:赵燕侠、杜近芳、吴素秋、李慧芳、王则昭(天津)、王金璐、谭元寿、梅葆玖、李世济、张春华、李金泉、赵慧秋(天津)、李元春、李韵秋、李荣威(于颁奖前数日在天津去世)、江新蓉、迟金声、马崇仁。看完这一串名单,就能感觉到这个奖项中所蕴含的分量。这些平均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艺术家们为了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用毕生精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终生成就奖”这样的荣誉也终究名至实归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情。
与会的受奖老艺术家在台上都发表了热情激动的讲话,印象颇深刻的有李慧芳先生,她说:我八十多岁是第一次领奖。还有张春华先生激动的说:我的奖项里有我的老伙伴张云溪的一份,也有云燕铭的一份。看着这些老艺术家们的动情的样子,听着他们感慨的话语,我觉得策划这样的奖项,举行这样的仪式,真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说其“善良”,是因为这些老艺术家为京剧艺术贡献了一生,到暮年之际,能对他们一生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艺术成就,有一个客观、中肯、恰当的评价。这就是最可贵的。诚然,一个奖项无非是一个奖杯,一个奖状,但是能给他们的晚年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我不想说这个举动有多么伟大,多么及时,多么了不起,我如今只用一个最基本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行为,就是善良。
善良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事物,与生俱来情感上产生怜悯、支持、关心的等因素并付诸于行为的,最基本的天性表达方式,这是我对善良的定义。措辞的准确与否,还要看个人心中对善良衡定的标准,但是我想人们对之基本的定义标准还是不会相差太多的,大家心里都明白善良。可是就拿“终生成就奖”这件善良的事来说,有谁站出来做了呢?所以,策划该次活动的胡芝风和孙毓敏先生是值得敬重的。而我所反思者是这样的工作到底是应该由谁去做?
这个“终生成就奖”说到底,说白了,就是戏曲界自己给戏曲界颁奖,我说了这样的行为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但是又让人感到那么遗憾和无奈。
一个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一个民族能够团结进取,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悠久、精美、完善、先进的文化以及自身对不良外来文化侵略的抵抗能力。我们常说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五千年走过来,想想不过是积淀出了像戏曲等为数不多的文化艺术品种,我们不说它们如何先进,如何精美,如何悠久,只问它们可贵吗?当然可贵,太可贵了。它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呢?不用我们来回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给予了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承载这些文化艺术传承的人,这些载体,现如今,我们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谁给予他们一个总结和评定?我们要等到联合国的消息吗?担心一点,只怕消息到了,已经没有了可评定的人选了。
戏曲艺术,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依靠的是世代在戏曲文化阵地中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演员、艺术家和老师们,艺术是人创造的,人类文明进程中闪烁着无数耀眼的巨匠之星,自然规律使他们陨落,我们只看见他们闪烁时的光芒,却没有记录这种光芒的意识和勤奋。这是十分令人扼腕的。
有人说: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文化总是在更替,一个时代的消失终将要带走一个时代的东西。我承认这样的自然规律,但是我想最少我们要知道我们过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过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不管将来人类文明进行到何等地步,最起码我们要做好当今应该要做的工作。做了,就没有遗憾,做了,就对得起祖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才能心安理得的承受一个文明古国给予我们的无限的荣光。
这个话说得大了,太大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责任感的话,那确实是很可耻的。如今我们只谈实际的:如果以京剧和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是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应当给予以京剧和昆曲为代表戏曲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地位,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京剧、昆曲等戏曲艺术一直没有定位,是民间艺术?国粹艺术?中国艺术?国家杰出艺术?抑或是遗产艺术?我们自己要有定论。常说京剧、昆曲是国粹,那只不过是民间的叫法,是自封的。含糊其辞了很多年,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到底是什么?应该在中国作为一个什么级别的文化标识出现,在我们文明进步、文化发达的和谐社会,和在联合国对昆曲和京剧相继作出评定之后,我们自身的评定该出现了!
如果你说:非要要这样一个称谓和评定吗?我说:称谓和评定不是虚的,有这样的称谓,标志着我们自身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意识建构的健全,标志着文化主流方向的确立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以带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自觉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出现必将成为维护一个健康的、规范而丰富的文化秩序的主力军。这几点是目前急需的。
这些工作的落实,名为戏曲,实为落实到人,这是最基础,但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步要走的。前些年,“中国京剧音配像”以及“晚霞工程”“彩霞工程”的出现,确实为戏曲艺术发展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很多的业内人士、观众,群众都称此为“功德无量”,如今这几项事情已经接近尾声或告一段落。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艺术家的传记、谈艺录等等丛书,但这些书籍、光碟的出版大都为自筹资金,实为民间捧场。那么大到孕育千年而坠地的戏曲艺术,小到奋斗一生的艺术大师,又将如何对待他们?如何正视自身的文化价值所在呢?
一个“终生成就奖”,重视了“以人为本”。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大师们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付出了一生的辛劳,作为一个“传道者”,要敬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创造,要以劳动创造给予相关的荣誉。他们既是民间艺人,也是人民演员,抑或是国家功勋艺术家、国宝艺术家、中华文化优秀杰出传承人,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其相应的文化和社会地位,树立先进的文化代表形象。决不可放任自流、自生自灭。
这样的荣誉不在于分房子调级发奖金,更重要的应该为他们做出总结性的艺术纪录述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久性的开展下去。并且,工作的涉及面,广度和深度尽量做到详尽。因此,当有相关部门组织策划系列的“一套书”“一套盘”“一个博物馆”。
一套书——由专业的或业余资深的戏曲理论研究者组成队伍,首先对目前健在的暮年的老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进行纪录,对他们丰富的艺术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系列丛书,并最后由艺术家本人审定,不出现偏差和走意。目前有很多的艺术家根本没有纪录性文字资料的留存,人亡艺失,文化断档。要源源不断的陆续成书,搭建和丰富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新时期的文化结构。
一套盘——对健在的老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归纳,梳理缺失,能弥补的尽量弥补。用影视媒体手段纪录下他们关于艺术、作品的经验,见解,以及述说的相关历史,作为资料永久性保存。
一个博物馆——由京昆艺术以点带面,发射式的调查、整理和拯救全国稀少、弱势、或者濒临消失的剧种,身处实地,调研考察,总结中国各地戏曲剧种的历史、风格、人物、年表等一切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资料,汇总成册,设立单元,逐步完善地建设一座方向为全面详尽的、有科研可考价值、平面立体兼备的【中国戏曲艺术博物馆】。
在这三个“一”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大剧种,也不单单只收录著名演员和艺术家,更要着眼在民间。这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整理,也是一次大建设。
前面,说过维护文化秩序,故另外延伸出两个责任的展望:
一、相关部门有责任督促地方文化机构对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艺术进行拯救、保护和推动发展。树立积极的自身文化责任心,文化价值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二、相关部门有责任对现今的文化艺术在社会上开展一次在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之下的,针对文化思想含金量、文化艺术水准、能力、风貌、格调上的全面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今,文化不论优劣,社会舆论动辄一片赞扬,追随风行,要不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此等弊病怪象实为贻害至深。应当引起重视。
应当感谢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胡芝风会长,京昆振兴协会的孙毓敏会长,她们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总结梳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珍视文化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增加文化自信心,维护良好健康的文化环境秩序,这些经过总结后的文化诉求应当由民间呼吁提升至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其纷繁芜杂的工作却是政府部门和民间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完成的。我相信这样的工作一定会逐步的完善,并且将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一次伟大的腾飞!
作者:唐义刚
来源:咚咚锵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212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桑榆何时再芳华——“终生成就奖”后的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