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萍踪浪迹几度秋》节选四

星期六 三月 19, 2011 8:29 am



《萍踪浪迹几度秋》节选四

黄新德说黄梅戏《风尘女画家》之唱段《海滩别》:



陈精耕先生的擅长之处是他了解和尊重演员,他的音乐唱腔初稿出来以后,会到我家中当面介绍,互相切磋,听取意见,最终形成成品。



而排练场上由于导演和演员随时随地的变化、改动,他也会立即做出调整。如同那些服装大师在为个人定制高档西装上四,会不停地、贴身地加以修改、微调,以追求最嘉效果一样。



我以为这个办法极好,毕竟演员是表演者,是直接对观众的“发言人”,也是音乐的第一呈现人和责任人。观众是通过演员的声腔艺术来认识这个创作群体,来认识剧本、导演包括音乐的。这种鱼水关系一旦错位,绝对难以产生优秀作品。



好的平面音乐作品,如何让它立得起来,活得长久,流传开去?这就决定了必须要由好的演员来完成这个共同的使命。马兰和我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情、韵、声的排列上,情是排在第一位的。



尤其是《海滩别》,音乐已经铺垫了坚实的抒情,缠绵、优美的动人意境,就看演员如何掌控了。在星空下,在海滩边,夜风催送着浪花不知疲倦地冲刷着沙砾,一对即将生离死别的中年人无言以对。在一阵沉默中,远处传来几声海鸥的孤鸣,更给寂静的夜空增加了几丝凄清。马兰吟诵般开口,把积压在心头的那种愁肠百结、欲哭无泪的忧郁情绪缓缓展现,娓娓道来。听者迅速感受并且接受那种信息传递,如同一只纤纤手指轻轻拨动了那一根深深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情弦”,并让它持续震动。这种心灵共鸣需要观众与演员的双向认知和同步律动,仿佛在彼此的参与中手挽着手同在海滩边散步。这种环境、这种心境、这种情境,决定了这种唱法。



由此延伸开去,是这个剧目、这两个角色、这种关系,决定了其演唱风格。不少人在演唱这一段时,往往忽视了它的内涵,或竭尽全力耍花腔,或无动于衷唱曲谱,或甩开嗓子拼亮音,或亦步亦趋模仿秀……



其实任何唱法都是可以的,不需要也不应该只此一家。关键是无论你是哪个流派、何种风格,都应该先要理解唱词的意思,要搞清楚这两位剧中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们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否则一段本来很具品位的唱腔就会变成刻板或轻佻的“小曲儿”,这就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了。对于戏曲欣赏,初涉者大多只是听响亮、听条件,而资深者则更在乎情感和意韵。



原贴黄梅戏老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20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萍踪浪迹几度秋》节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