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站在舞台中间的人是关键——袁雪芬
星期二 三月 08, 2011 10:38 am
原文地址:站在舞台中间的人是关键——袁雪芬作者:琴剑飘零
转贴按语:琴剑飘零也是我网络好友之一。
前两天博友唐钰的博文全文发了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秦来来三年前对袁雪芬的一个采访(题目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刚才在百度越剧吧再次看到了这个采访的文字记录(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1018503805)。我认为最精彩和最有价值的是其中之四和五两个部分,现特载录如下:
戏曲能否振兴,关键在能否造就“站在舞台中间的人”
秦:新中国成立后,戏曲事业有过两次兴盛时期,一次是五十年代,京剧界的梅兰芳、周信芳,越剧界的袁雪芬,沪剧界的丁是娥,淮剧界的筱文艳等,成为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领军人物。后一次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仅老演员焕发艺术青春,又有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成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的艺术明星。但是,好景不长,现在戏曲遭遇了更加严重的危机,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袁:我认为,好多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存在生存与消亡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演员,我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观众对它(戏曲)喜欢不喜欢,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从业人员的态度。
我对我们这个民族是有信心的。经有北方的民族统治中原地区,要想同化汉民族,结果反而被汉民族同化了。这是因为汉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原有的300多个剧种可能会丧失历史上曾一些,而每个剧种的人才,才是决定这个剧种能不能存在的关键。戏曲的改革也好,戏曲的发展也好,依靠的是内部的力量,是能够站在舞台中间的人(优秀的、能够吸引观众的演员)。这些人心目当中要有观众,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应当给社会以什么。这样的站在舞台中间的人以后还会有,不会没有。如果真的没有了,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国家具有300多个剧种,世界独一无二;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在戏曲中保存了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部分又是非常重要的,她是用形象化的演绎,不仅娱乐群众,还是教化群众。
我当时学戏只是为了解救家里的困难,想到的只是个小家;越剧改革,我想到的只是剧种的存在和发展;后来受的教育多了,又在社会变革中关心社会发展的一切。我想,现在比我聪明的人有的是;当然做这项工作是辛苦的。但我觉得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这么一个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这么悠久,不会被西方的文化来替代的。
秦:演员是一个“不长寿”的职业,虽然技艺高超的艺人可以弥补年龄上的缺陷,老年时期还来演年轻的姑娘,毕竟勉为其难、很痛苦的。
袁:这个职业非常特殊,职业寿命不长。有些戏、有些角色是要花费演员一生的心血去表现的,不是演完就丢掉的。但遗憾的是,有好多次我该演的时候不让我演,叫我“让路”。可是批判的时候,我都挨得上。《祥林嫂》我完成了没有,我没有完成。我真怀念我1962年的那次演出,我真是花了心思、用了心来演的。那时不仅理解更成熟、把握更准确,而且精力状态也是最好的,可以用形象去体现。但是那样好的时机,没有让我演。“文革”以后,我再演这人物,但是我的身体状态已经达不到最佳,我演的时候有一种痛苦的感觉。
我曾经还有演秋瑾的打算。1958年开始搞,这样一个杰出人物,是我计划当中的。还有《西厢记》当中的崔莺莺,她要去赴“佳期”,这一步是如何跨出去的,老实说在王实甫的原著中都没有记述,只有很简单的两句话。这么重要的戏,我反复思考后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刻画崔莺莺性格的。这一步跨出去,对一个出身相府的千金,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虽然做了,没有做圆满。
我曾经有个计划,要塑造5个不同的中国妇女典型,但至今留下一些“半成品”。没有完成不是我的懒惰,是不应有的东西强加在我的身上,剥夺我的演出。一个演员不让你演出,是最大的伤害。也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15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站在舞台中间的人是关键——袁雪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