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回忆小时候看张君秋
星期五 三月 04, 2011 10:54 am
昨晚CCTV播出张君秋的音配像《凤还巢》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小时候在青岛看过张君秋的这出戏。
我12岁以前从没接触过京戏。我家弟兄四人,大哥喜欢唱歌,二哥爱听交响乐,三哥从小跟上海小提琴名家陈又新(解放初任上海乐团第一小提琴手,上海音乐学院弦乐系主任)学小提琴。受三哥影响,收音机里一听到京戏锣鼓就捂住耳朵赶紧换台。到我12岁上初中时,大哥参军在南方,二哥上了清华大学,三哥住校读青岛师范,家里就只有我和父母了。有一天,母亲问我看不看戏,我问:“什么戏?”答曰:“将军丘”。我想大概是打仗的戏,一定很热闹,就答应了。其实,母亲说的是宁波话的“张君秋” ,我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位演员,进剧场看了说明书才恍然大悟。
我记不清头一次看的是张君秋的那一出戏了,只记得冀韵兰的《盗仙草》很热闹,踢枪(后来才知叫“打出手”)很不容易,陈少霖的《击鼓骂曹》中曹操的面孔怎么会这么大?声音怎么那么响?祢衡穿的黑衣(后来知道叫“富贵衣”)上怎么那么多补丁?还留意张君秋每次上场都要换一身衣服……,一切都很新奇。
没想到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京剧。家里有厚厚的一本《大戏考》,载有当时国内所有戏曲、歌曲唱片的唱词,京剧占主要篇幅,附有一册索引,查阅非常方便。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有京剧节目,我每周都来回步行近一个小时到朝城路广播电台传达室去索取一周的节目预告。选好了自己想学的唱段,天天在收音机旁听戏学戏。有时遇到作业多就边写作业边听。那时还不知道记谱,遇到复杂点的唱腔,就用铅笔划曲线来帮助记忆。等我稍微学了几段唱腔后我才发觉其实我喜欢的是老生,很少听旦角戏,以至于后来梅兰芳来青岛演出,我都没有去看。1960年我在济南师范工作,适逢支援三秋劳动领学生住在章丘参加劳动,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梅兰芳在山东剧院演出的消息,眼巴巴看着广告无法前去。这才后悔小时候错过了看梅兰芳的机会。
话扯远了,还是接着说小时候看张君秋的事。我家1950年从上海迁到青岛时,住在金口一路,那时这一带人较少,附近莱阳路住着一家广东人,同我们家时有来往。那家男主人是青岛建设局的伍总工程师,伍太太是位戏迷,特别喜欢张君秋,所以这次张君秋来青岛演出她拉我们家看了好几场戏。正好伍家二公子是我小学到初中的同班同学,与我相比他是资深戏迷了,据说他跟着唱片能唱得一字不差,我很羡慕他。这也是我每次都跟大人去看戏的原因。我记得看过的戏有《怜香伴》、《贺后骂殿》等。因为《怜香伴》中冀韵兰以武旦本工演青衣所以记得,《贺后骂殿》是一晚双出的后一出(前面一出不记得了),那时不知道剧情,只记得头场有一红脸病了,后来陈少霖演的老生靠近帐子那把斧子敲了三下把红脸吓死了,过后张君秋才出场唱了一大段,也就20多分钟,戏就结束了。之所以记住陈少霖的名字,缘于我在《大戏考》上查到过他。
看了昨晚的音配像,才想起来,当年我是看过张君秋《凤还巢》的,印象深的倒不是张的几段唱,而是李四广的精彩表演。由于李四广与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同音,所以记住了。还记起演穆居易的小生是高维廉。有一晚戏结束后,伍太太领着我们穿过男厕所进入后台,张君秋正在一间小化妆室卸妆,头已经舔了,露出短发,脸上还带着妆,坐在椅子上,身子正对着墙上的镜子,见我们进去,很客气地扭回头朝我们微笑,并一一握手,连声说“你们好!你们好!”我虽是小孩,张也同我握了手。
记得前些日子论坛内一位老先生让大家说说自己是怎样喜欢上京剧的,我可以说是偶然看了张君秋后,不知不觉的喜欢京剧的。虽然是从看张君秋进门,喜欢的却是老生,从马派开始,后来迷上余派杨派,近来根据自己条件谭余杨兼收并蓄,不再执着地死学一派了。另外,作为一般地欣赏,看的戏也不限于老生,花脸、武生、老旦、青衣……也都要看看了。当然,老生还是我的最爱,不仅学唱,还壮着胆子时不时地粉墨登场过过戏瘾哪!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11年3月1日10:26: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14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回忆小时候看张君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