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把上海打造成中国南方京剧重镇
星期四 三月 03, 2011 12:49 pm
新春伊始,上海大剧院举办的京津沪京剧群英会系列演出,搞得十分红火。记得上海大剧院建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较多演出的是音乐剧、芭蕾舞、现代舞等,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些演出完全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是否应该在大剧院占有较为重要的席位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自2010年开始,上海大剧院把推广国粹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是推出了“京昆群英会”,演出了11台17场京剧、昆剧。12月,又举办了两场京津沪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此次京津沪京剧群英会,则由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五大院团演出了《郑和下西洋》、《红鬃烈马》、《杨门女将》、《野猪林》、《成败萧何》、《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11台剧目,真是名角云集,好戏连台。国粹京剧落户上海大剧院,与近在咫尺的天蟾逸夫舞台相互呼应,营造了浓厚的京剧文化氛围。这对京剧这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我又想重提如何把上海打造成为中国南方京剧重镇的话题。
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和全国的中心,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京剧作为全国性的剧种,它还需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若干个重镇,藉此构成中心向各方辐射和众星拱月的态势。自从1867年京剧传人上海后,上海逐渐成为南方的一个京剧重镇。南北各地的京剧名角纷纷登上申城舞台争奇斗艳,“伶界大王”谭鑫培就曾六次南下上海献演,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名家无一不把上海看作自己展演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上海还成为京剧演员唱红的福地,梅兰芳当年就是露演申城而一举唱红的。当然,现今的状况与昔日有了很大的差异,但上海在全国戏曲界的重要地位仍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如何打造好南方的京剧重镇,重铸京剧的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使命。所谓京剧重镇,它应该是一个集散中心,应该是一个创作基地,应该具有交流、示范、辐射的作用。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
一,使上海成为京剧演出的集散地。
一门舞台艺术的兴旺与否,和它的演出活动是否兴盛,观众是否踊跃直接有关。因此,如何激活和开拓京剧演出市场,活跃和繁荣京剧的演出活动,乃是发展京剧事业的要务。近年来,逸夫舞台成为主要演出京剧的剧场,全年演出京剧二百多场。如今京剧又落户上海大剧院,有利于京剧演出阵地的扩展和京剧演出市场的活跃,也有利于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培养。上海一向是南北京剧交流的一个窗口,今后要强化这方面的功能。上海有大剧院等设施先进的演出场地,有众多的传媒和丰富的宣传经验,可以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及其他会演、定期京剧展演和日常演出安排等,吸引更多全国各地的京剧团体到上海演出,使上海成为一个京剧演出的集散地和京剧演出的一个中心。以前,你到上海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京剧名角。以后也要恢复这样的功能,你想看于魁智、李胜素的戏,不必到北京,在上海也能看到。上海还要成为京剧演出的交易场所,各地乃至国外的文化商、文化经纪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把优秀的京剧演出推销到全国各地和国际文化市场上去。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各地京剧院团演出市场和经费方面的问题,对整个京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使上海成为京剧原创剧目的孵化器。
京剧的发展离不开剧目的建设。京剧戏目一向有“唐三千,宋八百”之称,这是几代京剧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打磨的成果。我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上曾提出“京剧应该采取保存和发展并重的方略”。在剧目方面,既要对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保存,使它们能得以传承下去。另外也要进行新剧目的创造和艺术本体的革新。上海近些年来在原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创演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优秀剧目。相对来说,上海有较强的编、导、音、舞、美等创作力量和演出的团队,为原创剧目的打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比如《曹操与杨修》这个剧目,原来的本子并不是上海的本子,剧作者陈亚先并不是上海的作者,主演尚长荣当时也不是上海京剧院的演员,后来这个本子拿到了上海京剧院来,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和艰苦努力,终于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剧目。我讲的原创的孵化器,不仅指剧本的创作和打磨,同时包括导演、舞美、音乐等,整个京剧艺术本体方面的创新。今后还要加强这种原创孵化器的功能。不仅上海本地可以搞原创,兄弟省市的京剧团体也可以到上海借助这个孵化器。另外打造出来的原创剧目还可以推广出去。以前同一个传统剧目,各个京剧团都演,并演出了不同的风味。现在原创的优秀剧目大多只是自己剧团演,我认为其他剧团也可以搬演,这样可以丰富剧团的演出剧目,也可以使更多的观众观赏到好戏。
三,使上海成为京剧人才的聚集库。
任何事业的发展,其关键都在于人才。新时期上海京剧院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绩,也得益于在培养人才、优化组合、引进人才方面采取了正确和有效的措施。比如它引进了尚长荣、陈少云、何澍等艺术家加盟上海京剧院,尚长荣成为上京的中流砥柱,陈少云、何澍等也成为上京的中坚力量。另外对青年演员也加大了培养的力度,比如通过输送到高等学府深造等办法提高其文化素质。还千方百计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举办“梨园星光”、“菊坛群星”、“东方戏剧之星”等个人专场演出活动,促进青年成材,致使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上海要打造成南方的京剧重镇,必须使上海成为优秀京剧人才的聚集库。这种聚集库实质上是一个人才中心。它并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京剧事业发展的需要合京剧演出市场的需求灵活流通的。比如现在“京剧群英会”是各院团一起展演,以后院团之间人才也可以交流。人才的管理也要从剧团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化。对一个京剧院团来说,人才应该是可进可出的。上海如果成为一个京剧人才的聚集库,那么它不仅容纳上海的京剧人才,也可以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京剧人才;它不仅为上海提供各类京剧人才,也可为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提供人才。人才的流通和搞活,也必将有力地推进京剧事业的发展。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努力把上海打造成我国南方的京剧重镇,必将繁荣和丰富上海的城市文化,使京剧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焕发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熠熠光辉。
转自中国戏剧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13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把上海打造成中国南方京剧重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