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黄梅花开又一春——读黄新德新著《萍踪浪迹几度秋》

星期二 三月 01, 2011 11:27 am



我拜读了黄新德自己执笔的《萍踪浪迹几度秋》一书后,肃然起敬,感慨万千。非书香门第的他,才华横溢,文字激扬,引经据典,描述各类人物栩栩如生、幽默俏皮;轶闻趣事津津乐道。更可贵的是他把五十年来亲身经历的艺术生涯,梨园记忆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深感“真真切切”又“亲亲热热”。他的才华,不能以“天赋”概之,是勤奋好学、热爱艺术的必然结果。
在安徽省京剧团大演“革命样板戏”期间,我和他是同龄、同行、同邻上下楼关系的好友,写此拙文的初衷,希望我们戏曲界的青年演员们能读一读这本好书,在自己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从中得到启迪。
他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戏曲”二字的含义,即“戏”是故事情节,“曲”是曲子唱腔。他认为唱腔最能体现地方剧种的特色,是戏曲剧种的生命线。戏曲演员要像上声乐课那样识谱练唱,视唱练耳,在新作曲的唱腔上进行二度创作,更加符合角色的个性、情绪、剧情的需要。只有用演员自己的风格来唱好每段唱腔,才能塑造好有血有肉的人物来。他认为戏曲的流派也是唱出来的(极少数是靠做功、武功)。正如严凤英、王少舫的“严派”和“王派”。黄新德的唱法与王少舫老师的唱法有所不同,独树一帜。正如书中所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以及根据时代的气息,从剧情人物情绪出发,唱出自己的风格和韵味来,真是“音不在高,有情则动人”。在舞台上、影视里、磁带光盘中,他戏中许多唱段深受广大观众喜欢,到处流行传唱,影响极大(青年演员也有不少学习他的唱法),再加上个人独到精彩的表演,足以称得上“黄派”。
戏曲如何摆脱危机,如何振兴黄梅戏,他有句名言,即“谈戏曲不谈观众,谈戏曲危机不谈观众危机,这并没有找到危机的原因之所在”,观众可看可不看你演的戏,而演员演戏无观众看,那真就是死路一条了,这也是当今戏曲改革的原因之一。他在“戏曲危机和生机”中,用了大量篇幅回顾京剧的兴衰史,并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作者认为“要演戏先做人”、“演戏在舞台,功夫在外面”。黄新德热爱黄梅戏表演事业,也热爱他的观众、戏迷、粉丝、网友,和他们建立了如“鱼水”般的深厚感情。目前,尽管他已退休,但在网上他又建立了博客群,不断为黄梅戏剧事业做出贡献。
我认为此书是一本戏曲表演艺术的教科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研讨性质的戏曲艺术理论书,不可多得,不可不读!

作者:湖北黄梅戏迷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127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黄梅花开又一春——读黄新德新著《萍踪浪迹几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