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星期三 一月 26, 2011 10:32 am
摘要:此文从文化的角度引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通过详尽的实例,使我们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了。如何振兴民族文化传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文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提出了这个问题,借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保护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
0 引言
泱泱中华五千年,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遗产,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们领受着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聆听着大唐笙歌的欢悦;感悟着诗人豪放的爱国情思……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一词指的是特定的或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的风格习惯不同,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然客观因素的存在,我国才会拥有得天独厚、灿烂辉煌的文化底韵。
在中国文化脉胳中,流淌着传统的血液。
旧石器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这是原始物质文化的开端。当时的古人类主要经营采集、狩猎经济,并且开始学会了对石块等现有自然物进行简单的加工,使之帮助人类获取劳动果实,改善生存条件。从这些早期的人类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化的产生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劳作中逐步形成的。
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夏商西周时期,从文字的发明到青铜器的普及,从宗法、礼乐制度的创建到人本精神的确立,使中国文化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个时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因此,在原始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文化便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那时一切都以君王为最大,他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的祭司。因此,人们为了祭祀天帝、祭祀先祖、祭祀鬼魂神灵,就由此发展了强盛的青铜器文化。这样一来,中国文化正迈向文明的门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间的争雄称霸,原有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统治秩序被完全打乱了。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就促使一批新兴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从而逐步形成了我们众所周知的“百家争鸣”的百家学说。儒、墨、道、法等诸子学说及观点,尽管在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天人关系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并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注重道义,讲求诚信,乐天知命,注重整体利益等特征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1 文化遗产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洗礼的中华民族,为今人留下了丰实的文化遗产。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遗产呢?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部分: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万里长城、名人故居、考古重要文物、“文房四宝”等等丰富的物质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的文化。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它和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怎样
的区别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媒介之上,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可从两个方面来看:(1)能体现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各地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2)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相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又可细分为两部分:[1]民俗工艺;[2]能体现一个民族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及岁时节令等传统民俗活动)。接下来,我将详细地论述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两方面,着重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能体现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来说说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沪剧吧。沪剧起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的山歌俚曲(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它最初以民间说唱形式活跃在田野、街头,称为山歌或东乡调,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上海从前是个小渔村,生活在那里的人都是靠捕鱼为生的。每当清晨天刚蒙蒙亮,太阳刚刚升起地平线之时,渔民们便划着桨,带着捕鱼工具,慢慢地驶向河中央,开始一天的劳作了。劳作时是万分疲惫的,且又是不断机械性地重复着同一道程序,于是,为了提精神,渔民们随口编了唱词,并用乡音唱起了山歌,为辛苦的劳作平添了一份乐趣。渐渐地,渔民们的歌声也感染了岸上地里做活的妇女们,她们也开始一边插秧,一边唱山歌。于是乎,人们每当劳作之时,不管是捕鱼,还是耕地,或是织布,抑或是挑水,都快乐地唱着自编的山歌,也在无意间慢慢形成了一些沪剧的基本曲调。
沪剧以前称作“本滩”,当时那些老艺人亲眼所见人们劳作时一面唱山歌的现象,觉得曲调不错,便用上海话把这些词串连起来,于是,创作了诸如《打花包》、《卖桃子》等表现劳作情景的剧目。
然后,沪剧艺术家们又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又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比如家喻户晓的《罗汉钱》。这出戏反映的就是农村妇女婚姻不能自由,自《婚姻法》宣传到村里来以后,农村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的故事。创作者们乃是一个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当时年长的村民们为儿女相亲,总有媒婆在一旁巧舌如簧,就这样,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硬是促成了一段姻缘。于是,沪剧艺术艺术家们集体创作了新戏《罗汉钱》,强烈批判了这种旧礼教式的婚姻,要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剧中深受旧礼教婚姻之苦的“小飞蛾”,那个谀媚奉承、世故圆滑的媒婆“五婶”早已深入人心。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性剧种,不说别的,就说它的独特说唱语言——用纯正的上海方言来演绎。而上海方言正是我们上海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沪剧用乡音传唱美妙的爱情,用乡音来展现上海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那就是上海本土的文化魅力。
沪剧属于戏曲艺术,而戏曲艺术本就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非物质文化。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综合艺术。那么,什么是舞台意境呢?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我们欣赏一出戏曲舞台作品,总希望演员在舞台上能制造出出人意料的意境,把我们带到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再比如同样是地方戏曲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发源于浙江山乡小城嵊州,旧时称为“落地唱书”或“的笃板”。在时代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越剧也在进行着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直至形成了自己剧种独特的风格。
它充分利用了“梁祝”这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爱情故事,又利用了越剧本身柔美的行腔和身段,演绎了一出能在国际舞台上经演不衰的“才子佳人”戏。
“梁祝”的故事流传甚广,凄美的爱情、动听的旋律,真的令我们陶醉其中。这个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就像一条孜孜不倦向前流淌的小河,永远印刻在人们的心里。用越剧的舞台表演方式来演绎这段传奇的美丽情缘故事,运用大量的唱腔及丰富的肢体语言,集音乐、歌舞、戏曲于一体,使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感受着这份柔情与温馨。
作为人们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段,戏曲舞台艺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看戏,是一个直观的感性过程。戏曲舞台艺术制造的意境便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观众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把意境逐渐转化为对演员的心灵交流,和主角同悲同喜。人们在观赏一部戏曲舞台艺术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戚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演员出彩的表演,往往能起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因此,能体现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是超越了物质媒介的基础之上,这些各个地方的剧种借助了舞台、唱腔、身段等各种各样的媒介为基础,充分展现剧种的民族性优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既看到了美仑美奂的艺术展示,又能通过理解与思索,从而升华戏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
2.2 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相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 民俗工艺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项文化珍品,松江的顾绣,这种既具有实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典型的民俗工艺。
顾绣,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以名画为蓝本,有“绣艺之祖”之称。“露香园顾绣”,它将中国古代的刺绣艺术发展至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画与刺绣融于一体,将中国刺绣作品从日用品和佛教用品提升到高雅的陈设品和艺术品境界,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一个崭新的艺术珍品从此诞生在上海老城厢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女性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的,更不要说抛头露面到外头去工作了。自然明代的妇女也不例外。我们所说的“顾绣”指代表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名世有个孙媳叫韩希孟,善画工绣,摹绣古今名画,尤为神妙。想来此女一定出生在望门之族,无端清秀,举止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乃是一才女也。也许因为终年独守闺楼的缘故,渐生寂寞惆怅之感,她便经常一个人静夜独绣,直到天明,以此驱散这寂寥之感。嫁到夫家,依旧遵循着妇艺术家之道。又会这般精致绝妙的刺绣技艺,于是,深得院中姐妹赏识,大家争相临摹绣品。于是,今天你绣一床被单,我绣一对鸳鸯枕套,在韩希孟的带动下,顾家的刺绣名声声誉鹊起。于是,街坊近邻的妇女们也前来向她求教,刺绣成了那时妇女们唯一的娱乐。渐渐地,妇女们发现,自己学会的刺绣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可以卖出去赚钱。于是,这项原本普普通通的事情,变成了能产生利润的观赏品。
松江的“露香园顾绣”原来是指顾氏家族的刺绣技艺,而今却成了那里的特色技艺。很显然,“顾绣”是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珍品,蕴涵着很浓郁的民俗情结,具有了审美价值。
“露香园顾绣”也是我国刺绣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因为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自创刺绣针法而形成的中国第一名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它精湛的技艺,典雅的风格,独特的针法,秀丽的画面,集“诗”、“画”、“书”、“印”传统文化之精粹的特征,在以后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全国的刺绣行业。
人们既看到了整个刺绣过程,更加深了对传统艺术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从审美意象上来说,这个观赏过程是为主体感观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的。又从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性来看,这种手工业刺绣技艺,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中。不论它将会跃升为更高层次的艺术观赏品,总离不开民俗性这个特点。
2.2.2 能体现一个民族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体现一个民族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这些文化乃是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更具有其物质与非物质交融的民俗特性。(它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及岁时节令等传统民俗活动)
依旧先来举个例子。大家对中国的旗袍恐怕再也熟悉不过吧。旗袍原先是满族人的服饰,就这一点,旗袍本身是带有民俗性质的,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特的衣着样式。作为一种文化,总会被人赏玩,也总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现如今,旗袍的审美意蕴早已被这个世界所谙熟,人们只要一提到旗袍,便会同中国东方女性联系到一起,这里面自然隐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旗袍是服饰文化中经典的、永恒的装束,作为服饰,它可以穿戴在身上,乃是它最普遍的实用价值。而它又是女性扮靓的“专利品”,女性那柔动的曲线之美,百媚的姿态展现,庄重典雅的风格迥现,都借助着旗袍的衬托才得以展现开来,这便又提升了旗袍的实用价值。在这里,物质与非物质巧妙地交融在了一起。旗袍本是一种服饰,那是物质的东西,但它展现了女性独特的阴柔之美,早已进入了一个精神境界,具有很深厚的审美意蕴,那是非物质的东西。
作为一种审美对象,首先是它的创造性,其次是超于实用的艺术性。可以这样说,旗袍的典雅风韵是一种表现;旗袍的审美意义,则是民族精神的展露。今天的旗袍,早已超越了作为服饰的实用价值。旗袍的经典除了穿着之外,更重要的体现了文化和艺术的审美意义。
岁时节令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类型繁多,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祝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等,其来源也各不相同,呈多元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古代传统节日首先源于农事。远古的先民早已意识到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于是认真观察研究天象气候,在仰韶文化时便已有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知识。先秦设立了预报农事季候的最早农事节日——“四立”、“二分”、“二至”。战国则出现了全面知道农业生产的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在这些节气中,有的是标志四季交替的“交节”,在时令中特别重要,所以就被称为“节日”。(如春节)
其次,除了农事节日外,人类自身的生产——生育也是节日产生的缘由之一。传说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是某种动植物的生日,初七正是人的生日,不论男女,都要戴上人形的剪纸,象征对生命的渴望。
第三,宗教信仰是贯穿节日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因素。远古时期,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低下,盲目崇拜灵魂、自然神和为统治者所利用的人格神,非理性的原始宗教信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事。人们凡事都要祈求神灵保佑,时常举行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
第四,禁忌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也是一些节日的起因。(如端午节)
下面就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来说明问题。
清明属二十四农事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从太阳到达黄经15º时开始。古人在清明要去祭扫坟墓,为坟墓添新土,汉代已有此俗,流传至今。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蝉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农历五月称午月,端则为初,所以这个节日就称为端午了。端午有纪念屈原的活动内容,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船竞渡。另,五月天气,俗称恶月,多禁忌,为避疠疫,周代已有五月五日浴兰汤的习俗,所以这个节日有佩香囊、饮雄黄酒、煎草药汤沐浴、在室内熏烟、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以“避邪”的习俗。
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岁时节令习俗,已深深地印刻在后人的心中,会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去,传承下去。因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对纯粹精神性,以及具有实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阐述,并可把它归结为民俗文化之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性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民俗性
从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述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在今年,上海共有九项民俗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今年6月10日第一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上,上海的“九朵金花”集体亮相,一下子便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上海的“九朵金花”分别是:沪剧、越剧(浙江省)、京剧、昆剧、江南丝竹(江苏太仓市)、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顾绣(上海市松江区)、嘉定竹刻(上海市嘉定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
沪剧和顾绣我在先前已举过例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把另外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个详尽的说明。
江南丝竹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的合奏乐器,常用的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萧、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其中以二胡、笛、萧为主。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中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其中一曲为《中花六板》。
锣鼓书前身为太保书,20世纪60年代和钹子书改称锣鼓书。根据当今各地锣鼓书(太保书、钹子书)等艺人于上世纪50年代集体回忆一致认为,其发源地都在南汇,传播于上海市郊及浙江平湖地区及江苏毗邻地区。后来,它又吸取了上海评话的说表,钹子书的表演形式和宣卷的音乐、民间武术的开打场面而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
嘉定竹刻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明嘉定南翔人朱鹤(号松邻),首创以深刻为基本法的浮雕和圆雕的竹刻艺术。嘉定竹刻以技法齐备、作品精绝而称誉遐迩,嘉定曾被人们誉为竹刻之乡。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陈列着“嘉定竹刻”的作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越剧在二十世纪初期,发源于浙江山乡小城嵊州,却发祥于海派文化都市上海。近百年来,它经历了从草台戏、小科班到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的不同阶段,并经受了改良越剧、越剧革新、越剧复兴的几番风雨,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显示特色,诗情画意,悠扬动听,流派纷呈,多姿多彩。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徽班就是由安徽商人出钱组织的以演唱徽剧为主的戏曲班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剧团。徽班进入北京以后,大量吸收了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民俗性特征。就上海地区来看,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是这座城市日渐发展的标志,而真正体现上海这座城市地域文化的莫过于那些质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共性,它是一种民族性或地区性的,为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所共有。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便从这里凸显出来。
3.2 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其民俗形态从内容形式到风格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民俗有着很大差异的都市化发展道路。这个时期的上海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较多的接触与融合,呈现了一种兼容、开放性较强的都市型民俗文化特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在那个万商云集的博览会上,人们把眼球都牢牢地锁定在上海。世博会是展示一个国家某座城市的大型平台,这必将会带动这座城市的经济腾飞。上海,便在这样万众瞩目的焦点下,以崭新美妙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我们把代表着自己家乡的,具有浓郁民俗性的地域文化展现开来,让世界更了解上海,也对上海更加充满信心。世博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把最好的展现开来,充分显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共识。198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后制定不少保护措施和保护原则。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艺术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有些国家的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民族的复兴而呐喊,将这份责任永远地继承下去吧!
备注:此乃网友又见蔷薇开的毕业论文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299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