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夸老婆 赞太太——其一

星期日 一月 23, 2011 3:40 pm



因为老婆大人退休了,发了个两口子的年度总结。

在历数太太好处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

小时候学过钢琴;曾在永嘉路小学上学期间客串出演大跃进电影;位育中学校友;兰考插队的上海知青;机瓦厂唯一的一位女钳工;专业机械设计/机械学/摩擦学/固体力学。钱伟长教授第一个在职博士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西北大学博士后;卡特皮勒技术中心资深技术专家。

提到太太,不禁想到张爱玲那出戏《太太万岁》。

******************************以下为dean原作


张爱玲的两部电影剧本



张爱玲一九四七年写了两部电影剧本:《不了情》与《太太万岁》,两个剧本一悲一喜,写的都是饮食男女的恩恩怨怨,一如她的小说与散文。《不了情》与《太太万岁》都拍成了电影,亦都是由著名笑片《假凤虚凰》的编剧桑弧来做导演。半个世纪过去了,潮流突然怀旧起来,但比起人人争说的《小城之春》,张爱玲编剧的电影好像很少人提及,就连众多新新人类版的“张迷”兼影迷亦不大谈起,这多少显得寂寞。我其实亦算得一个“张迷”,以前背井离乡,就在行囊中塞进一本《张爱玲散文全编》,活像台湾的朱西宁老先生,四十年代从军亦不忘随身带上本《传奇》。只是我对张爱玲编剧的电影有兴趣,不过近一两年的事。数年前看过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如《红玫瑰与白玫瑰》,觉得陈冲虽然也是上海阿拉,但一脸新社会的神气,看得让人不舒服。



既然有兴趣就想找来看。四十年代的国语残片《不了情》我遍寻不得,倒是《太太万岁》买来全不费工夫。俗得并不可爱的铁盒包装,躺在正版音像店的货架上,左邻右舍一大堆似露非露的国产“白肉”或雄纠纠气昂昂的革命军人,隐隐昭示着这几十年来欣赏趣味的变幻与诡异,倒亦热闹兼有趣。当晚我急不可待看了《太太万岁》,吃惊于片头的音乐与那柄折扇一开一合变出演职员的名单来,像极了小津安二郎的风格,甚至把它剪接到小津电影的片头亦一点不突兀。不过我还是抱着看完电影写点什么的挑剔心理,因为即使印象式文章亦不能一味叫好,否则有人会嫌你太俗没眼力。所以我故作老练轻而易举就看出《太太万岁》的拍摄技巧比较老套,有些地方生怕观众不明白,一个劲地暗示这个人要怎么怎么样了。还有些镜头的剪接不够流畅,譬如人物对着镜头说话的特写,跟之前和接下来的中景不是太对得上,显然不是一气呵成遂比较生硬。还有个别情节亦经不起推敲,男主角唐志远的扮演者张伐,表演亦有些硬。



接下来我一鼓作气又看了部残片,沈浮导演的《万家灯火》,差不多亦是同年代的制作。大约前四十分钟我看得真是入迷,蓝马、上官云珠和吴茵等人的表演,今天的很多演员远远赶不上,那种平实流畅的风格,细腻,活生生,惹人发笑的细节,剧情自然的流动,绝不差过同时期任何国家的同类电影。只可惜《万家灯火》的后半部就逊色多了,有革命文艺的宣传腔,当然不满现实没什么不对,揭露社会黑暗亦应该,问题出在电影的思想性虽进了一大步,艺术却退了一大步,这亦是当年不少左翼文艺的通病,所以严格来说《万家灯火》只能算半部好电影。看完两部老电影,退出影碟检点心得,我不免要回过头来,把《太太万岁》认认真真又想了想,过了几天再看一遍,觉得还是《太太万岁》更好。



夸老婆 赞太太鈥斺斊湟



如何让中产阶级活得自在



张爱玲不单写电影剧本,她还写影评,对电影自有一套主张。她评电影《乌云盖月》:“中国电影的题材通常不是赤贫就是巨富,对中产阶级的生活很少触及”;她论四十年代女学生偶像刘琼编导演的电影《燕迎春》:“对受了四分之一世纪外国电影和小说熏陶的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来说,片中没有多少是中国的东西,这种情形是令人着恼的。这转变已远远超过洋务运动时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还说那部电影“对外国爱情故事不经批判的接受,这种和现实双倍地远离的情况引起了不少问题”。如果说张爱玲这些一针见血的看法,今天的中国电影批评家们未必说得出,那么,可不可以斗胆说一句,像《太太万岁》这样精妙细腻的室内喜剧,我看了一次说好看了两次说妙,今天的中国导演怕亦未必拍得出来。



而且,张爱玲不光是写写文章说说而已,《太太万岁》触及的正好是一对中产夫妻的恩恩怨怨,亦牵涉到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非常“中国的东西”。太太陈思珍既要应付性情乖张难以伺候的婆婆,还要面对出息不大却一心想发财的老公唐志远。思珍的父亲吝啬势利,不仅不肯借钱给志远开贸易公司,还把女婿奚落一番。好在思珍是个有头脑有心计的女人,她左瞒右骗,终于使父亲松手借钱给女婿(由此可见,鸳蝴派小说中,绍兴老太太骂媳妇偷东西给娘家亦有不灵验之处)。但没想到男人一有钱就学坏,志远公司开张不久,就迷上了妖形怪状的交际花施咪咪。思珍虽发觉丈夫金屋藏娇,但依然“识大局、顾大体”不动声色,处处为老公弥缝,甚至当着娘家人亦不说破。志远的公司后来倒闭,施咪咪的白相人老公意图敲诈志远,志远居然束手无策向老婆搬救兵,最后还是思珍出面巧施妙计才把事情摆平。



陈思珍这样一个人物,中国电影的确少见,直到现在似乎亦稀少。原因很简单,四九年后的中国社会迅速泛政治化,世俗生活退到幕后,即使出现类似人物如电视剧《渴望》中好人一生平安的惠芳,亦鲜有不牵涉意识形态的风云变幻。更何况,所谓中产阶级近年来方重新萌芽,但其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与半世纪前的前辈相比,早已大异其趣。就《太太万岁》的时代而言,陈思珍既非出身贫贱的小丫环或卖唱女,亦不是含辛茹苦的良家少妇或沦落风尘的街头神女,譬如周璇、阮玲玉、陈波儿、白杨等明星演过的很多“苦戏”。她就是一个花样年华、安安稳稳的中产少妇,生活在半新不旧的家庭,平淡得近乎平庸,却自有她的聪明甚至小奸小滑(虽然都是吃力不讨好);她与婆婆、丈夫、小姑及娘家的关系就像茶水里的风波,打翻了一样可以翻云覆雨。张爱玲《太太万岁》的《题记》说她“处处委屈自己,顾全大局,虽然也煞费苦心,但和旧时代的贤妻良母那种惨酷的牺牲精神比起来,就成了小巫见大巫了。陈思珍毕竟不是《列女传》上的人物。她比她们少一些圣贤气、英雄气,因此看上去要平易近人得多,然而实在是更不近人情的。没有环境的压力,凭什么要这样克己呢?这种心理似乎很费解。”不过张爱玲亦说,“她这种做人的态度是否无可疵议呢?这当然还是个问题,在《太太万岁》里,我并没有把陈思珍这个人加以肯定或袒护之意,我只是提出有她这样一个人就是了。”



夸老婆 赞太太鈥斺斊湟



真的是国家不幸电影幸吗?



比起同时期的左翼电影,《太太万岁》表面看去就像鸳蝴派中的言情小说那一路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儿女情。一九四七年正是国共内战方兴的日子,国府的军队连吃败仗,但还未到兵败如山倒的最后关头。一般小老百姓虽忧心忡忡,但生活仍然得过下去。我不敢瞎猜《太太万岁》给了动荡时局中的小市民多少逃避现实的快乐,但正如焦雄屛所说,《太太万岁》这一类电影,“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使这些作品未如主流般对政治局势批评攻讦,但是其内在对几千年来封建男权的颠覆瓦解,对独立女性的着墨和支持,都使其实质比许多表面革命气息浓烈的作品更进步、也更真实。”



当然,这个“更真实”首先应归功于张爱玲的剧本。张爱玲是读鸳蝴派小说的,这一派的东西有个特点,上承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尤其是明清以来描写世俗生活的白话小说,通俗易懂,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有浓浓的人间色彩。大而言之,张爱玲的小说其实亦可归入鸳蝴派一类,当然她的文学性更高;而且与很多五四新文学相比,亦殊少让人生厌的翻译腔与宣传调。《太太万岁》的对白生动活泼,看完电影再读剧本,仍让人不忍释卷,且会时时联想起电影中的人物而忍俊不禁。看完《太太万岁》,亦让人想去寻导演桑弧编剧的另一部喜剧片《假凤虚凰》(佐临导演)。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该片是二战后第一部引起国际影坛注意的中国影片。一九五六年,桑弧还拍过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由白杨、魏鹤龄主演,亦值得一看,尤其因为那时候,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气数尚存。我八十年代还看过桑弧复出后拍的社会主义喜剧《她俩和他俩》,现今回想,早已没有丝毫《太太万岁》那般精致旖旎的风情,有的只是粗疏与载道--岁月催人老呀!



当然《太太万岁》的演员亦不能不提,上官云珠的交际花施咪咪,蒋天流的陈思珍,石挥(亦让我想去寻他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来看)的思珍父,我看了就喜欢、想笑且不能忘。有人说喜剧的东西是把人生可笑的东西夸大,所以我不能说他们的表演是质朴自然,只能说他们演来恰到妙处,就像张爱玲说的,你看到他们那个样子,你会笑得“随意、不假思索”。再有,就算张伐的唐志远虽然硬了些,但那一身洋场里打滚的西装至少穿得不硬亦不土,今天的中国男人还不大比得上;而且片中太太小姐们的旗袍亦美丽雅致,就像开喜宴般换了一件又一件,丝毫不输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让我不由自主赞美了好几次:四十年代的上海女人真媚,那种娇媚、柔媚与妖媚!亦充分满足了我的城市伪布尔乔亚审美心态。



曲终奏雅,言归正传。战火纷飞的四十年代是中国人血流成河的惨痛岁月,亦是中国电影佳片叠出、群芳竞艳的花样年华,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小城之春》,亦有针砭时弊、直指当政的《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还有洞穿人情世故的《假凤虚凰》与《太太万岁》,名导名星名编剧云集,真可谓举不胜举。套句“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老话,我本是不相信“国家不幸电影幸”这类鬼话的,可那时候的的确确是如此啊!但我转念一想,是不是真的只有那时候才这样?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2986

1页/共2页   前往页面 1, 2  下一个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一月 30, 2011 1:13 pm    发表主题:    

夸老婆 赞太太——其二

这几天在看美国花样滑冰年度冠军赛。

昨晚是女子单人长曲,今天下午是男子单人长曲。

不管是看运动员出场还是看影视剧的演员出镜,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俩几乎观点完全一致。

比如谁谁谁根本不用心滑,谁谁谁和音乐完全不跟趟,谁谁谁这次明显有进步,谁谁谁越来越讨人喜欢。

我们从不貌取人,比如去年的女单冠军和今年的女单冠军,其漂亮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看溜冰就是看溜冰——所以一样喜欢。

最不喜欢的是两条——

第一是一看就“触气”,上海方言,不解释了。很受欢迎的强尼维尔就是典型。我俩都把他列为最不喜欢的第一位。

第二就是这个人肯定不是个好人。也是非常一致的观点而且被事实证明我们都没有看错。

对演员也是如此。

谁演得好谁演得次,并且不为舆论所动。坚持自己的看法立场。碰巧我们是一致的,看人的标准都差不离。

不管是我俩一起看男人还是一起看女人。

因为他们她们首先是人。

以人的标准来评判首先是心术正不正。而偏巧,心术大体上能从面相上看出来——八九不离十吧。

再一听他或她开口表演做派,更是十拿九稳。

我俩共同点还很多很多,未完待续。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二月 07, 2011 2:28 pm    发表主题:    

我们两口子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阶级斗争警惕性。

每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都很快地辨别清楚社会各阶层状况。

特别需要搞清楚的是官场的线路和未来升迁预测。

往往是一摸一个准头。

目的无他,就是准确地判别自己的发展可能和应对措施。

有些同事很奇怪为啥你早就知道下一任是谁呢?

其实只要你早做仔细分析各阶层状态,心里就能一目了然。

作这些其实不过就是保护自己并不想趋炎附势。

我们尽管很明白谁会接班登上“大宝”,但很鄙夷那些奉承拍马的嫡系部队。

也不是不想升级,但凭自己本事——这本事无非就是让你打不下来。

硬件摆在那里,材料摆在那里。技术学术上的硬通货!

我们两口子也有一点极大的不同。

那就是我经常是宁折不弯,而她则是以柔克刚。

最好的例子就是她经常遇到非常难对付的头儿。到最后却都是被她以刀枪不入的水磨性子所制服。

在上海高校时,钱校长曾经说过学校里有十八对冤家——她的导师兼后来的顶头上司就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谁也不买账的人。

到后来成为得意门生,师弟师妹要向她打问今天天气预报——就是究竟是阴转晴还是即将有雷阵雨。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居然是因为她考上了钱伟长的博士生反而把原先的硕士导师从困境中搭救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二月 13, 2011 8:28 pm    发表主题:    

情人节,继续写太太夸夸老婆!

我们两口子再一个共同特点是名利思想淡薄。

说名利思想淡薄不等同于绝对没有名利思想。只是从不把它放在前面,多半是不想被人欺负的太厉害或者别的不如我们的人都有了一定的名和利那么就希望看齐了。

名利也是一种浮云。

邯郸那一座著名的庙宇是拜吕祖的。按照邯郸梦戏文,名利就是黄粱一梦。

记得说内中有一副对联说透了黄梁梦也就是邯郸梦的精华。

这副对联就是黄粱梦主角卢生殿上的楹联

睡到二三更时 凡功名皆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 无少长俱为古人

我们受这类教育影响很深。套用现在流行语,就是神马都是浮云!

有时候要争,说实在的不是争名夺利,而是不蒸馒头争口气!

换句话说,必须争的就要争毫不客气;能不争的就由它去吧-----这里面也包括名利在内。


附注:

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产生于唐代的黄粱美梦传奇故事,就发生在邯郸的黄粱梦镇。从古到今,黄粱一梦以及由此演绎、
夸老婆 <wbr>赞太太鈥斺斊渌

黄梁梦
发展而形成的“梦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黄粱梦的美妙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也是声名远播,甚至于登上了日本小学的教课书。梦文化涵盖历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艺等领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据唐传奇《枕中记》而建的千年古观“黄梁梦吕仙祠”,建筑规模宏伟,内有中国“名梦馆”,是研究中国“梦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国“梦文化”唯一的载体,它对中国小说、戏剧、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粱梦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梦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黄粱梦的故事流传很广,甚至影响到海外。东南亚来的游客,大多熟悉这个典故,在日本的小学生课本里,就记载有“黄粱梦”的故事,日本民间还将中国戏剧《邯郸记》搬上日本舞台,外国游客提起邯郸,就会说:这是做黄粱美梦的地方。黄粱梦为什么驰名中外,它为什么又叫吕仙祠呢?这要从一部唐代小说说起。  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而建的,故事说的是在唐开元年间(字幕:公元719年),道士吕翁成仙后,化作长者云游天下。一天,在邯郸道上的一家客店里,他遇见了一个骑着青驹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卢生向吕翁讲述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的境遇。谈着谈着昏昏欲睡,吕翁见状从行囊里取出一个两端有窍的青瓷瓷枕递给他,说:“你先睡一觉吧”。卢生一枕上瓷枕,便很快进入梦乡。他梦见自己考中进士,连连升官,但又几经浮沉,几次遭受诬陷,亏得皇帝为他平反冤狱,后又出将入相,封为燕国公,娶了美丽的妻子,全家享尽荣华富贵,高寿 81岁久病不治而亡。梦到这里卢生猛地醒来,只见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饭,卢生惊讶不已,吕翁却笑眯眯地对他说:“人生之道,不就是一场梦吗?”卢生茅塞顿开,扔下诗书跟吕翁学道去了。 在后来的作品中,人们对情节进行演义,让吕洞宾取代吕翁,成为黄粱梦中的主人公。  黄粱梦吕仙祠是中国惟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它反映出中国儒道两家“无为是永恒、出世是正道”的传统思想。所以,自《枕中记》问世以来,这个梦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代有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明代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邯郸记》,而清代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梦》,则塑造出一个与卢生相反的典型人物,这个梦对千古名著《红楼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代诗人元好问针对这些作品写了一首《题卢生庙》的诗:  "死去生来不一身,   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   犹是黄粱梦里人。"
编辑本段景区特点
  景区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祠院内朱垣掩映,绿树郁葱,碧波荡漾,青烟飘袅,集北方道观之幽静和江南园林之清丽为一身。  黄粱梦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向西。门外是高大的二龙戏珠琉璃照壁。门额上的“邯郸古观”四个大字异常醒目。大门内八仙阁迎门而立,小巧别致。前院北房为丹房,上悬“神仙洞府”的匾额。丹房前的照壁上有“蓬莱仙境”四个草书大字,笔势飞舞,苍劲有力  黄粱梦吕仙祠是国内唯一以梦为载体的文化景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国际间的梦文化研究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五、六十年代小学课本中有《邯郸梦》一文,民间戏剧也有《邯郸记》一出戏,已搬上舞台。景区中轴线上依次有钟离、吕祖、卢生三大殿,东西有光绪、慈禧两行宫,东院有“中国名梦馆”等参观项目。景区其它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已建成为集游览、休闲、学术研究为一身的文化景区。但景区始终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深挖梦文化内涵,扩大游览面积,现已完成扩建37亩征地工作,规划正在设计中。  殿宇房舍坐北朝南,而大门却面西。入大门迎面而立的八仙阁与门楼东、西对峙,院落中部南侧是照壁,上嵌“蓬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传为吕洞宾所写,因而有许多传奇故事。照壁对面是三间丹房,入门,四面荷花吐艳,杨柳争绿,使人心旷神怡。进入中门便是主体建筑的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殿内均有塑像、石像,卢生石卧像,睡意朦胧,惟妙惟肖,招引了不少名家为他写诗作画。殿阁门联多出自名家之手,妙趣横生,殿两旁长廊内有各代名碑古碣。中轴线的两侧,有清末建筑的东西行宫、钟鼓楼、凉亭、假山等,大小建筑错落有致,间有古柏、翠竹、奇花等花木衬托,环境幽雅,历代文人骚客多游于此。宋王安石曾写下“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粱欲熟时。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的诗句。卢生殿楹联题道:“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为古人”,极富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三月 01, 2011 5:37 pm    发表主题:    

夸老婆 赞太太——其五

说了好些共同点,接下来就全是不同点了。

完全共同是绝对不存在的,哪怕是同卵双生子。

不同点一般都要远远大过共同点。

我和她最大的不同点是性格。

我这个人口没遮拦,想到就说,说好听些是心直口快说难听些那就是个炮筒子。

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堂上有理打太公。

我太太则完全不同。

“每临大事有静气”,说的就是她这样的人。

她是属于那种深思熟虑后发制人的,每一次都能笑到最后。

很不幸运,她的老板大多是很难对付的人,到后来就一个个很服帖很佩服她。

我们教研组主任德高望重,全国政协委员,在他开口时没人会打回票说他那些地方有欠缺需要怎么怎么。唯独他的一位女研究生当然是得意门生留校任教的能给以适当必要的补充。而那位老先生也往往在大庭广众面前要先征求她的意见。

以此类推,我太太在研究室的状态大致和我很尊敬的那位女教师很相仿。

再拿她师弟的话来说,在导师也就是研究室主任心目中,她是众弟子中排在在第一位的。

自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太太的才能也不能包打天下,可从综合评分来讲毫无疑问超越师兄超越师弟。

这跟她遇事有冷静分析透彻很有关系。

比如她对老美的“说真话,又不把真话和盘托出”的领悟和老美比起来毫不逊色。

而我呢,就往往会说出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一类话来。

上学时代,我还常想,如果也是在地下党那会儿,要藏住心里话不透露丝毫秘密该有多难哦。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三月 12, 2011 9:53 am    发表主题:    

夸老婆 赞太太——其六

这儿是一个很有点传奇色彩的事例。我太太家没啥传奇,就单说她本人。

通常学生被导师掩护。比如写论文碰到症结,答辩时遇到刁难,开题时不知所措,发表又必须仰仗导师威名等等。

可有一件事很惊讶也很意外。

我太太曾经因缘际会——这和她本身的能量无关只是机缘——“救”了她的导师。

她从系里的留校硕士提升为讲师后,成为上海市应用数学力学研究所所长也就是最有名的大学校长的第一名在职博士生。

虽然在职,关系也就转到了力学所,和原先的系脱钩。只是原先的硕士生导师也是博士生的副导师。校长他忙,那么多博士生也就只管开题和收尾。

忽然,那位还在系里的老教授被退休了。

他还不到六十,况且正教授退休年龄足可放宽。他本人手头有项目且是项目大户,又有硕士生在带,哦,还有一个挂副导师的博士生。

系主任在系里大会上宣布某教授退休啦!

其原因不言而喻。

校长上任伊始,就说过这个高校有十八对冤家。

那位被退休的正教授历来不买账,有才气哦!

当年交大留校的得意门生,小助教就是系主任的把门。别人去见主任得通过他才行。

五七年,他一言不发照样受牵连打为右派。

有脾气的人往往有才华,当年的系主任恩师一样是右派,现在的系主任学术不乍地,可搞鬼有一套居然敢于在大会上就这么宣布某某人退休了。

这事儿闹得!

已宣布的不能收回,也是金口玉言哦----虽然就一个小小的系主任。

看不过的人来帮忙。校办工厂厂长准备聘请他这个已经在系里没有位置的正教授去当校办厂的总工程师。

尽管不伦不类,也算有一个位置安身。

设想还没启动,高层得知这荒唐事情。我太太的大师兄出面了——因为她关系已在力学所,因此也可以把她的副导师关系也转到力学所来。

于是,正教授还是正教授,只是从一个系里转到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力学研究所。

都是平级单位,可力学所比校办厂好听得多。

不用去当总工程师了。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夸老婆 赞太太——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