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开篇

星期五 十二月 31, 2010 1:14 pm



分段目录:

开篇
奔忙
缘起
入迷
遇后
投师
参与
收集
珍藏
合缘
茶会
层楼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开篇


在台上正演唱着传统唱段《三国开篇》的陶一铭,字正腔圆。虽然是票友,举手投足毫不怯场。

早就听说这位上海沪剧界的老番三却一直无缘谋面。这一回不但见到了本尊而且领略到他的台上风采。

学唱沪剧,男唱“三国”女唱“西厢”——这两个开篇分别是生角旦角的基本唱段。

董卓欺君汉运终,
吕布无谋妄逞凶,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貂蝉为国除奸雄。
桃园结义三兄弟,
刘备张飞共关公,
三请军师上卧龙;
博望坡,
夏侯惇烧得真苦楚,
烧得他焦头烂额满身红,
初出茅庐第一功。
曹操称霸中原地,
孙权虎穴居江东,
赤壁大战兴兵马,
用火攻,
孔明妙计借东风。
华容道关羽释放奸雄曹孟德,
三分鼎足各称雄。
勇马超、赵子龙,
还有那百步穿杨老黄忠。
先取荆州为根本,
得了西川得汉中,
荆襄九郡归刘主,
八门金锁服江东,
七擒孟获来收服,
六出祁山恨无功,
五丈原,
诸葛亮一命归西去,
四野同声哭卧龙。
姜维一计三贤害,
二虎相争邓与钟,
司马江山归一统。

面不改色气不喘,一曲下来大家喝采。

文派创始人筱文滨的代表作之一。经典毕竟是经典,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经典。熟捻传统唱段的陶一铭把这几句《三国开篇》唱得中规中矩。

又一次,听说陶一铭上台演唱《昨夜情》主题曲“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一回,从传统到现代,从开篇到选曲。可惜哦,我没有机会亲耳聆听。

传统的、当代的,新老掌故都在他那里。

又有传闻说上海沪剧院啥辰光短缺资料了,也得找陶一铭。

小陶啊,侬帮忙寻寻看嘛——茅善玉在打电话。

一句闲话!——爽快的回答。

这“一句闲话”是上海方言,也就是北方所说“小菜一碟”的意思。很有意思的是在英文里面——“A piece of cake”与之异曲同工,我们国人讲到小菜一碟时说的是孔乙己的那盘花生米或者早餐的一碟酱豆腐,和老外口中随便切一块家常自己做的蛋糕给你尝尝其实就是一码事:既是司空见惯也就不过是举手之劳。

我对陶一铭感兴趣最初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是因为他非常像我的一个外甥,现在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

这滩簧究竟会是怎么样的一位传奇人物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备注:此一系列是根据和陶一铭面谈回忆以及有关文字记录以第三人称称呼他写作而成。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2891

1页/共3页   前往页面 1, 2, 3  下一个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一月 02, 2011 10:55 am    发表主题: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奔忙



登陆中国沪剧网的网民一定会知道陶一铭的注册网名是滩簧。



滩簧滩簧,是江南浙东一带滩簧戏的简略称呼。滩首先是这一地块的地貌特征,簧那就是声腔器具了。合在一起便是这一类地方剧种的总称。



滩簧戏从北到南数起,包括苏滩也即苏剧——著名作曲家奚耿虎创作的《逃犯》一段名曲“沿竹林踏青苔”就是运用了苏滩曲调、锡剧也即无锡滩簧、沪剧就是本地滩簧简称本滩、姚剧原名余姚滩簧、甬剧那便是宁波滩簧了。



滩簧戏兴起于清朝中叶,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清末嬗变为地方戏曲剧种。上世纪20年代,各地滩簧艺人集聚于上海,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与繁华大都市的物质支持,由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的民间小戏,进入到小同场戏与大同场戏阶段。后来先后舍弃滩簧本名分别定名为苏剧锡剧沪剧姚剧甬剧等名称。当时尤其是引领旗袍时装戏风潮的沪剧,涌现了一批表现市民生活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 《阮玲玉之死》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滩簧戏更是成为盛行于苏浙地区的通俗戏曲,沪剧《芦荡火种》、锡剧《珍珠塔》、甬剧《典妻》等剧目都在全国产生过积极影响。



陶一铭的网名取为滩簧,非常贴切他对滩簧戏的一片热诚。



2010年10月19日陶一铭以滩簧网名贴出了一个帖子——缅怀沪剧老艺人郑千里。帖子如下:



郑千里,1916年出生, 早年拜滑稽前辈程笑亭为师,改艺名筱亭亭。30年代后期参加沪剧班社,拜沪剧老艺人陆莲宝为师。

郑千里曾参加过英华、爱华等许多剧团。他功底扎实,戏路宽,正面反面角色都比较拿手。他演出的滩簧老戏《剪刀口》也颇具特色。郑千里吸收借鉴滑稽、评话等艺术,丰富到沪剧中来。他从不保守,是一为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

2010年10月16日下午去世,享年95岁。



简短的帖子正就像是关于郑千里先生的讣告。



虽然说是沪剧界的老艺人,可是真正记得九十五高龄郑千里先生的还能有几人呢。但陶一铭他却是记挂在心,时隔三日便就贴出怀念的帖子昭示这一消息。



实质上,陶一铭他所做的远不只是码几个字贴在网上就算了事。真正他为之奔忙的还有赠买花圈参与送葬后事等一系列至亲好友所忙碌的事情。



特别要说明的是陶一铭他经常有为之奔忙的远不止郑千里先生一位沪剧界老艺人。从平时的关心到身后的哀悼,都能看到滩簧陶一铭的身影。



老人老人是最需要关怀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个人群。人生两头——从产房到墓地,一头是欢呼一头是悲痛。至亲好友的到场哀悼和参与料理送终是容易理解的。可是陶一铭他和郑千里先生可以说是非亲非故,只是沪剧(滩簧)这样两个字把一老一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从中也可以得见滩簧戏的魅力所在和滩簧他的人性光辉。



每到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也往往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最难捱的时刻。有时候这样的丧事接二连三,用陶一铭的话来说,真有奔东奔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刻。陶一铭最可贵的一条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一点就是他不论逝者生前名气有多大一视同仁,都积极参与不惜奔走。决不会因为某人是名不见经传就予以轻慢视若罔闻。



为什么呢?就因为在陶一铭心目中他们她们都是沪剧界的老艺人。不分名角配角不分地位高低都曾在沪剧事业上作出过应有的奉献。



何况,看下去就能知道传统滩簧戏在陶一铭心中的分量;那末老艺人对沪剧事业的珍贵也就更不难理解了。



沪剧传统戏石派创始人石筱英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大雷雨》中有一段名段也是她在当年流派演唱会上演唱的主要唱段中有这样两句唱词:

我成全你这天下孝子第一位,

比那二十四孝还要胜几倍!



这是戏中女主角刘若兰对男主角马惠卿所唱的怨艾之词。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检点历史上传颂的二十四孝,是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收集而成。从大家熟知的老莱子戏彩到王洋卧冰求鲤那么些不同,偏又有一个共同点是—— 除开极个别的例子比如千里寻生母之外一个个都并非是孝敬亲娘。为什么呢?亲娘亲娘,本来生养了你,你的生命人生唯一一次的生命是她所给;那孝敬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也本不足为奇。换句话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二十四孝,个个孝敬的都是继母义母而不是亲生母亲。这才有人格的伟大可敬之处。撇开曾经被谴责遭批判的所谓愚忠愚孝不谈,当今世界这孝字是颠倒过来的也就是说若要好老敬小,是祖父母石父母亲在那里给孩子们当孝子了。因此,“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便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非亲非故的陶一铭尽一份人性关怀的绵薄之力,值得钦佩,值得赞扬!一个年轻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不远百里的奔忙难道不正是在对“沪剧”老艺人尽一份孝道吗。



新世纪的年轻人啊,想想看吧。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一月 03, 2011 11:35 am    发表主题: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缘起

陶一铭出生上海,祖籍宝山罗店。金罗店银南翔铜真如铁大场,遥远的年代里上海滩四大名镇之首。现在极富盛名的南翔那时候还排在罗店后面屈居老二。我的老家真如俞赵宅排在老三,上海沪剧院新年进校园演出的上海大学主校区在大场押尾。

没有听说陶一铭出身沪剧世家,但是照样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就喜欢上了沪剧。可见那一段时期沪剧在上海滩的魅力所在。街头巷尾到处传唱的“从前有个小姑娘”、“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在那里鸣叫歌唱”和“今夜月儿分外圆”等等,构成当年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陶一铭也喜欢甬剧和宁波同乡会颇有渊源。反正沪剧甬剧都属于滩簧戏系列。

幼年的陶一铭就会唱上几句沪剧。据说他刚进幼儿园时,当着老师的面就学唱了《阿必大》中“雌老虎”出场的一段“东边日出啦黄枯枯,啊呀李家娘娘想家务”。这就是一个从小就喜欢沪剧的小男孩。

戏曲戏曲,戏的基础是动听的曲。本乡本土优美的曲调,一入耳便是浓郁的乡情乡音。也正说明从孩提时代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重要性。当然由于机遇等原因——戏校沪剧班招生频率远低于京剧昆曲等剧种,陶一铭没能走进沪剧科班的大门,但是不灭的理想之火依然熊熊燃烧在他的心中。

仔细检点一下红毡毯上好些艺人的从艺过程,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早先时候为生计所迫即便是像黄梅大师黄新德那样的时代也是为了能吃饱饭去学艺正如姚明最初是为了能喝上一瓶牛奶进体校一样;原本就是戏曲世家耳濡目染注定要走上舞台;由于某种机缘爱上了戏曲演员这一行——比如上海京剧院金牌小生金喜全。

对票友来说也可以说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家庭影响。总之,某种因缘际会的促发造成了圈外人士跃跃欲试踏进圈内的行动。有的浅尝即止,有的全身心投入,甚至于有的终于下海,还有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人士。

京剧界最有名的票友下海那是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人称少爷的言派传人言兴朋的爷爷。昆曲界最有名的票友下海要算上海戏校前校长俞振飞。上海越剧院则有大学生钱丽亚,浙江嘉兴有个严一笑——他虽然不属于任何剧团却也荣任嘉兴戏剧家学会秘书长应该算专业人士了。

沪剧界我所知道非科班出身的著名演员中男性演员比如有毛羽和李恩来,女性演员中比如有沈惠中。

杨派创始人杨飞飞的弟弟毛羽他原先是琴师,一把好手,在沪剧界人称小家生。在丁国斌调离勤艺沪剧团参加到长江沪剧团之后,可以说就此成为和杨飞飞搭档的第一小生。在《为奴隶的母亲》中扮演张根生,在《龙凤花烛》、《茶花女》和《妓女泪》中也都有他的精彩演出。

现在是长宁沪剧团专业演员的李恩来是解派创始人解洪元的关门弟子,好比王君安之与尹桂芳。从师父收徒的传统来看开山门和关山门弟子都是最重要的脚色。一九八四年,李恩来报名参加沪剧群英大赛,凭着他惟妙惟肖的“解派”演绎,一举夺魁,由此引起了沪剧名家丁是娥的注意。接触下来,李恩来很受青睐,并推介绍给解洪元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解洪元去世之前,还亲笔题写赠送给这位关门弟子八个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沈惠中,上海松江县人,从小热爱沪剧。由于在一次农村业余演出中表演出色,同样受到关注。于一九五八年被选进人民沪剧团成为专业演员。她身材适中,扮相秀丽,嗓音甜美,唱腔别具风格。最初在舞台上留给观众的深刻印象是前半场出演的江姐。我曾经看过她在共舞台演的《离婚记》和《眼睛是蓝的》。舞台版的《昨夜情》前身《逃犯》中她是女主角,和孙徐春扮演的苏明站在一起一眼眼都看不出姐弟配——这一点也和在《离婚记》中同陈波搭档也属金童玉女一个样。她的著名唱段有《带血的花》中“我那最亲爱的爸爸”和《母子岭》中“手拿一朵红玫瑰”,尤以后者越发广为流传。

始终没有下海的陶一铭如今还是一名街道社区的综合治理青年干部。尽管他没有在沪剧舞台上亮相,却在舞台下可以说起到了比之专业演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重要作用。

或者可以这样子说——陶一铭实质上早已下海,并且是一位冲浪高手。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一月 07, 2011 12:22 pm    发表主题: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入迷

入迷是做一个戏迷影迷的先决条件。

由于媒体的传播网络的世界,现在各类的迷已经是铺天盖地的了。

迷也有叫做亲的,这个称呼确实很亲。以至于好些星座讨好粉丝,把他们她们回敬称作“亲们”。

这里不谈影迷歌迷——这就把大部队拉下了。现今的影迷歌迷真勿要忒多哦。比如玉米比如秀蜜比如迷糊等等。

相对于戏曲这一摊子,再入迷的声势也赶不上影迷歌迷。

从我个人的分析来看那是因为戏曲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远比影视歌唱来得深奥的缘故,至少是原因之一。

看电视连续剧就相当于看小人书简明直截;电影节奏再比电视剧快可也是基本上直白哪怕有很多的蒙太奇镜头那种联想也不算太难;歌唱那就更不用说了再通俗不过了。

可是戏曲天然就有一种讽喻暗示的功能,再加上舞台上的演绎唱做念打的发挥和虚拟的场景,观众如果不能身入其境深悟其道就往往难以很好地进入戏迷的角色。

换句话说,当一名戏迷要比影迷歌迷难度高得多,某剧种的文化底蕴越强盛那末演员和观众同样进入角色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种说法在我心目中由来已久,这次乘着写滩簧陶一铭先生的“入迷”就把它写出来吧。

滩簧陶一铭的入迷之深度和某些所谓的戏痴不一样。

有的戏痴会呆在心目中的偶像家门口后台出入门处守候以便一睹芳容;有的戏痴会满世界地去和各种星座合影留念积累资本和收集藏品;更有的戏迷比如上海的某些越迷会大打出手上演舞台下的全武行,其激烈程度和台湾好些政客的老拳相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像还没有听说戏痴痴迷到为了一个明星如刘德华之类的跳楼自杀的程度,真是一大幸事!

我也是戏迷,资深戏迷,但绝不是戏痴,也不想做戏痴。所以对一门心思做实事的戏迷滩簧陶一铭十分看好十分敬重。

滩簧陶一铭他不是追星族!

他是一个真正迷上“沪剧”的戏迷——借用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里的台词来表达,就是真戏弄!!!

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沪剧迷,可又决不是范学莘老先生那样宣称的只看沪剧不及其他。只看沪剧未免太过狭隘况且对于沪剧的成长毫无益处。

说陶一铭真正迷上滩簧是因为他爱上的迷上的是整个儿的沪剧,而不是其分支其部分其中的某一流派某一个人。可以说他是用整个儿心身拥抱了沪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求名不求利,不张扬不癫狂。

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忘沪剧的传统大力发掘沪剧的原生态——传统老戏在他心中自有一本帐!

沪剧老艺人在他心中,沪剧老传统在他心中,沪剧老戏目在他心中——别以为他是沪剧界的老法师,他还根本不是一位沪剧专业人士。

滩簧陶一铭只是一位年届三十的青年沪剧观众沪剧戏迷,既不是沪剧一级演员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琴师一级舞美也不是什么人的家属后代。他就是他——滩簧陶一铭,一个把滩簧两字和自身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的超级沪剧戏迷。

接下来我们就会更详尽地看到他在沪剧圈内忙碌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一月 09, 2011 10:40 am    发表主题: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遇后

遇后这个小标题中的后就是皇后的后,不是京剧折子戏《遇太后》的后。遇太后也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戏曲灯谜的谜底,谜面“恨不相逢未嫁时”很有意思。

在陶一铭的滩簧路上第一位出现的贵人就是沪剧界民选出来的皇后,而绝对不是某些娱记自己吹捧出来的沪剧皇后。

陶一铭在“年龄十七不算小”那年头上有幸认识了“申曲皇后”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老师。

王雅琴原名洪根娣,浙江镇海人,生于一九一七年。九岁时拜申曲前辈艺人王筱新为师——其实是童养媳,学唱“九记”、“十三卖”等传统戏。虚岁十三岁就正式登台,分别在《阿必大回娘家》中饰婶娘、《庵堂相会》中扮金秀英、《借黄糠》中演大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九三七年友谊电台在听众中发起评选“申曲皇后”的活动,不多久,《申曲周刊》上就刊登了“王雅琴当选申曲皇后”的新闻。

王雅琴她戏路较宽,尤擅演闺门旦大青衣一类角色,表演细腻,唱腔文静幽雅,吐字圆润清晰,别具风韵。王雅琴扮相俊美,台风典雅,着实具备皇后风度。气质高雅雍容华贵的王雅琴故而早年就有“小梅兰芳”之称。

解放后,王雅琴担任艺华沪剧团团长,积极致力于沪剧艺术的革新活动,先后主演了《皇帝与妓女》、《孟丽君》、《碧落黄泉》、《家》及现代戏《妇女代表》、《黄浦怒潮》、《金沙江畔》、《丰收之后》、《第二次握手》等,塑造了很多先进妇女的生动形象。我自己就在新光剧场前台后台看过王雅琴演唱的好多台戏。

其中,《金沙江畔》里王雅琴出演金秀,此剧还成为艺华沪剧团和人民沪剧团跨团合作演出的一个典范。《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也是王雅琴的一个代表性脚色。风韵犹存的王雅琴毅然出演老旦,其真切的表演丝毫不亚于电影界号称第一老妈妈的王玉梅。巧得很,她们两位又都姓王。这部由话剧和电影改编而来的新剧目中的重点唱段——净场唱“晴空万里起狂风”被收入最新出版的《沪剧经典唱段100首》(不知为何改称为“一团乱麻难理清”)之中。并且可以说王雅琴主演的《丰收之后》和石筱英主演的《母亲》是并列在沪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以老旦为第一主人公的大戏好戏。

王雅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完全把陶一铭当作自己家里人一样看待,处处关心爱护,面授了不少沪剧知识。多年的交往下来,一老一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二零零一年四月,上海有线电视台《戏迷天地》采访草根名宿陶一铭,为他录制专题片《我与沪剧》。当时已值耄耋之年早已谢绝一切接待社交活动的王雅琴,为了配合有关陶一铭沪剧情缘的节目录制欣然破例在家中接待摄制组采访录像。

接受采访开始,王雅琴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一九一七年生,属蛇;小陶是一九七七年生,也属蛇。我伲一老一小相差六十年正好一轮,真是前世有缘啊!”

有一次,陶一铭觅到了一张由王雅琴和她老师王筱新合作灌制的《卖红菱》唱片,如获珍宝,赶到王雅琴老师家同她一起欣赏“分享”。王老师惊喜莫名,告诉他这是在一九二九年她虚岁十三岁时第一次灌录的唱片。

这就是陶一铭的沪剧情缘——情缘本是前生定。陶一铭注定要爱上沪剧,命定会要遇到他敬仰的沪剧皇后。

王雅琴知道陶一铭酷爱沪剧滩簧老戏,还主动帮他介绍了也是属蛇也是一九一七年生的沪剧界名宿杨美梅。王雅琴对陶一铭说——小孃孃(沪剧界对杨美梅老师的尊称)是沪剧界的老前辈,学戏早,老戏好,功底深。既然你喜欢沪剧尤其喜欢滩簧传统老戏,你就应该去拜访杨美梅。

在接下来的“投师”之前,我还想插上一段就是——王筱新也是我好婆的师父,正式拜过先生的。因此,王雅琴也就是她的师妹。据说有一次王雅琴在我好婆鼓动下师姐妹俩一起出去烫头发,结果误了场子害得王雅琴被王筱新结结实实吃了一顿“生活”。

这段逸闻我从未听我好婆提起过。或许是因为做了一桩错事情不好意思说。从陶一铭口中听来十分亲切。烫头发大概是当时年轻女孩子的一种时髦追求。而太老师责打自己的家人却放过了徒弟倒也是一种难得的为人师表风格气度。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一月 10, 2011 4:08 pm    发表主题: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投师



这是一段奇特的因缘。



这是一对特殊的师徒。



在沪剧界里,有的老艺人老前辈收徒数量傲人,有的却是终身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有的早早地关了山门,有的至今乐此不疲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没有收过徒弟的不等于没有对沪剧的传承做过贡献——比如我好婆就是一个例子。当年顾月珍虽然说是顾泉笙的徒弟,师父那里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戏曲界在旧社会这样的师父不在少数,所以有偷师一说。没人教就自己站在侧幕内偷偷学。我好婆看到顾月珍勤奋好学是个很有志气很想努力争气的女孩子,于是就出现了顾月珍经常帮我好婆拎饭盒的一幕。



无独有偶,在沪剧界号称小孃孃的杨美梅也是从来不收徒弟的,无论男女。沪剧界还有一个和其他戏曲界非常不相同的情况就是好多师父不在乎门派或者说有些师父本身就没有啥门派。因此,男性师父生角演员收女徒弟教她唱旦角——并不是梅兰芳带女徒弟学梅派青衣;女性师父旦角演员收女徒弟也并非是专门学自己的流派。



最典型的例子是比如赵春芳的徒弟赵慧芳是著名的杨派传人而非其师父春派传人;丁是娥的得意门生许帼华并不唱丁派其代表作里可以说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丁派典型剧作;小筱月珍的得意门生邢月莉没听说她唱太老师的刚派等等。自然,那些完全传承流派的师徒关系也很多很多在此不再展开。



陶一铭命中第一个贵人沪剧皇后王雅琴和他并无师徒关系。王雅琴的徒弟中最有创新精神最能攀登艺术高峰的是韩玉敏阿姨——按辈分我应该叫她阿姨了。王雅琴喜欢陶一铭的好学和探究,但是很谦虚地把他介绍给了小孃孃杨美梅。



很小时候,就一直听好婆好好婆说起杨美梅。

她们俩可以对沪剧界这个人或那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对于杨美梅的看法是非常一致的。

第一是为人,没有话讲;第二是艺术,也没有话可讲。一般而言,同行相轻,而对杨美梅的评价是三个字----一只怪!

这儿的怪是褒义词!没有丝毫的贬义在内。恰恰相反,称得上怪的就好比美国好莱坞称呼梅尔史翠普她是戏精一样。精怪精怪,从字义上来看就知道这样子的赞誉是一路的。我那时候小,就把它当作扑克牌里的怪,那大牌中的大牌,肯定够厉害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指的戏路子广,那就是京剧界讲的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了。我又想,比作扑克牌的怪就对路子,不是百搭嘛!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怪想法。一直到老艺人会串翻箱底我才有机会真正认识了杨美梅。老艺人圈子里都赞赏杨美梅戏路广肚皮里厢货色多。那一年所谓资产阶级文艺黑线大泛滥的当口,沪剧界翻箱底演出大量传统戏。新光剧场连日演出。也有人来动员我好婆出山她不愿意,好好婆性格不同一口答应。有琴师上门来吊嗓子,马上安排定角色出演陆雅臣娘子,汪秀英演岳母,施文韵是第二组的娘子,反正名字排在我好好婆后面。

杨美梅也是老艺人一辈,出演《连环记》里的媒婆。至于公孙求乞和小筱(我们家里亲友碰头时对小筱月珍的简称)演的媳妇唱些啥我当时就没有记住。而杨美梅出场唱的“寄生草”却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着。

寄生草是很难唱的小调。平时也不常用,不像紫竹调夜夜游那么经常听到。印象中原来就是艾艾和小晚唱的“金黄澄亮罗汉钱”。这一次就听到了另外一段——

小小媒婆天生俏
手提网篮肩背包
走乡村呀
太太奶奶连声叫
我卖些呀
胭脂花粉香肥皂
问太太呀
时式包头要不要
问小姐呀
这朵鲜花好不好
价钿相巧

杨美梅的戏路子广,从这个角色身上就能体现。这段唱听得我如痴如醉,据我好婆讲这个角色不是随便啥人都拿得下来的。



可亲可敬的杨美梅老艺人知道陶一铭的时候已经年届八十,早就离开上海迁居安徽淮北——长安居大不易啊。但是一旦知道得知陶一铭这个小青年这样子痴迷地热爱沪剧勤奋好学,丝毫不嫌他年纪轻轻无名声无地位,立即就给陶一铭回了信。随信还附上了完全凭自己记忆亲手抄写的沪剧骨子老戏《小分理》唱词。据说陶一名双手捧着杨美梅热情洋溢的回信,一笔一划看在眼里、一字一句记在心头,老一辈对沪剧事业的执著热爱和对后生小辈的特别厚爱,深为感动,促使他终于鼓足勇气在几番接触后向杨美梅老师提出拜先生的要求。



杨美梅她笑逐颜开,满心喜悦地接受了这位完全是业余的弟子。相差整整一轮六十年的一老一小于是有了一种更为亲切的师徒关系。直至这位可敬可爱的前辈老艺人去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午安祥的离开人间,陶一铭始终是她关心的下一代也是她唯一的徒弟。杨美梅曾经高兴地称陶一铭是她 “最小的学生”(得益于杨美梅艺术教诲的人真不少)——这其实是表明她根本想不到八十开外的老人这辈子没正式收过徒弟却在垂垂老矣之时有了一位登堂入室的嫡传弟子。



杨美梅和她哥哥杨敬文在沪剧界里辈分不低,杨家班底的名气也很响。据说涉及政治上的原因,杨敬文死于非命,连带着杨家班一蹶不振。还有一个从陶一铭那里的听来的趣闻轶事是杨美梅为了解决自身温饱问题曾经上访。起先并无任何回响——总之是拖拖拉拉的作风所致。后来,一听杨美梅说的是我伲申曲艺人别的没有只有一副鼓板;你们不给解决的话那我伲就只好回复到敲鼓板了。结果就此一路绿灯快速过关。



多有意思的一位沪剧老人啊!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滩簧陶一铭的沪剧情缘——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