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书海倘佯

星期二 九月 28, 2010 10:55 am



先请教网上各位----到底应该是倘佯还是淌洋?先写的是淌洋后来就改了倘佯。

*********************

早就要写这个系列——拖到现在不好意思。

联邦科工委委托节能小组讨论节能课题方向,我的她备位顾问参与其事。从夏威夷转战芝加哥,陪同驾车前往。她去开会,我闲来无事逛书店跑图书馆本是最爱也就照老例溜达溜达。

先看的一摊子就是个人传记。

个人传记在美国书市的地位不可小看。从政治经济到文艺体育,无处不有无有不奇!

不要说古人故人,就是今人坏人都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传记文字的排行榜上。比如伊州那位被赶下台的原州长就乘这个机遇典型的把坏事变好事化为商机出版了这一段的自传。更不必说当年的莫尼卡引起的弹劾风波。

比较受欢迎的自然是文体界的人士,有追星族嘛。

找了半天,姚明的自传不见踪影。售完了不再再版?不得而知。

反正,国人是难得一见的。本来就是人家的书架。

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写的其实并不多,很多的是他人所写。

再有一个值得欣慰的是不需要得到被写者的事先同意。写不写,写点啥事体是写作者的自由。如果真有啥违反了隐私有关的法规比如诬蔑诽谤之类自有诉讼律师出场。

那是决不会有所谓的五十年内不准再写某某人的说法。怎么能把祖先的光荣“牌位”又来当作遗产呢。

这大概也是不同的视角为了保卫先人垄断产权吧。这种不成文或者成文的规矩条律能不能打破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2476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九月 28, 2010 10:56 am    发表主题:    

书海淌洋,马上就看到了《雪花秘扇》。

一直以为是标准的北美华人女作家,结果却不是。生于巴黎的邝丽莎只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并不会讲中文。怎么看都不是华人啊。

但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华裔身份,始终在研究中国,写华人故事。之前是《上海姑娘》,现在是《雪花秘扇》。

为啥这些小说就能很容易打进大陆,很快搬上银幕呢。

是身份是题材?很费解啊。

看来八分之七的血统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书海淌洋(续一)

相比之下,那些纯粹百分百的北美华人女作家就很吃力了。说到好莱坞就是一种很难高攀的门槛。

之前看到的《喜福会》《面子》啦啥的那能赶得上《雪花秘扇》那么大的面子和风光。

本来还有章子怡担纲呢。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九月 28, 2010 10:57 am    发表主题:    

看到旅游时报社老凤祥杯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新消息。

本次大赛“金设计”奖设:“金设计”特等奖1名,获组委会颁发奖杯、证书及奖金10000元;“金设计”一等奖1名,获组委会颁发奖杯、证书及奖金 5000元;“金设计”二等奖2名,获组委会颁发奖杯、证书及奖金 3000元;“金设计”三等奖3名,获组委会颁发奖杯、证书及奖金 2000元;“金设计”优秀奖20名 组委会颁发证书及奖金300元。为表彰团体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 大赛另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名。表现出色的设计者可获老凤祥集团入职机会。优秀作品将推荐给上海知名景点和纪念品制造企业。

于是就把搁置很久的这个系列继续下去。

第一个书海倘佯豆腐干是说传记之中美不同。美国书店里非虚构类书籍特多,最最近的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也出了书。不管死人活人本人他人爱写啥就是啥。没那么多忌讳----这个不能写啦啊那个不能写啦,什么还得名人子女家属点头同意啦等等。据说连得非常著名的名人李某写的传记书也没能出版呢。

这第二块豆腐干说的就是旅游书籍。而且是上海有关的旅游书籍。

因为世博因为上海因为上海世博因为上海老家,就特别关注有关上海的旅游书籍。跑了美国两家最大的连锁书店,泡了几个小时一本一本看过来。

原先跟中国旅游有关的书籍少得很,那时是我刚来的时候;好乖乖,这次多了去!还有专门是上海的,不夹杂在中国旅游书籍里而是单独一本。一来是中国热二来是上海世博,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上海地铁就能看到老外年轻老外学生老外拿着外文版的旅游书翻看。不仅仅是上海旅游地图哦。

花了时间跑了书店,在这两家连锁书店里也就是主要的几家出版社出版物---大概也是垄断了吧。

所有的这些书籍大同小异。

我关心的是文娱活动。诸如夜总会啦之类的介绍很多。可对于地方特色的戏曲少之又少。

一提起文艺活动进剧场,介绍北京的必定是京剧国粹。旅游团尤其是那种游轮式的旅游团北京一站必定安排去看一场京剧。好像京剧就是北京的特色,北京的地方剧种似的。

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到底看啥剧目,书里没有介绍。大致应该是热闹的戏吧,好像是适合鲁迅社戏里小孩子的那种。比如猜想是武打戏孙悟空之类的。决不会是武家坡文昭关更不会就是使鲁迅也头疼的老旦戏钓金龟。

那到了上海呢。旅游书上推介的毫无二致就是杂技团。

好像杂技是上海的强项专项。旅游团安排的也是和杂技场挂钩看一场杂技演出。

偶然,介绍上海的地方戏就是京剧----会提到天蟾舞台。所有介绍的戏曲场子也就此一家。

再偶然就会接下来提到越剧。介绍的是浙江剧种。

没有见提到昆曲。要不了就得上苏州才会有介绍。

越发偶然的就是仅有一本提及上海地方戏沪剧。也就提到其历史而不及其他。当然现在也根本没有这些越剧沪剧的专门场子。新光剧场成为新光悬疑剧场专门演悬疑话剧了-----注意到那里没有乐池,拆除了。

上海的另外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滑稽戏更加不在话下。

于是,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形态是形成了,却完全失去了上海本土文化的特色。海派海派,成了海上派成了泊来派。

在对外宣传上,上海刻意强调的是海汇百川,不再是强调地方特色。

这从旅游书籍的用心上面也可见一斑。

呜呼哀哉,没想到在书海倘佯时候从旅游书籍上也能看出一个真正植根本土的地方戏之命运。

没想到的事儿还有——好几本美国出版的旅游书籍介绍上海夜生活时候特为提到了皋兰路某某号。因为那里是一个据说是同性恋旅社酒吧之类的场所。

惨哪,沪剧;更惨的是上海滑稽戏-----连得苏州滑稽剧团都遥遥领先于上海了。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九月 28, 2010 10:58 am    发表主题:    

这个系列就到此结束----我不专门写书评。往往是实在令人感动或者有人邀请。到书店去是想看看有啥好东西----从小到大的习惯,到老也难改。

山楂树之恋就是属于实在是令人感动的一部小说,那时候我才不过知道它是网络小说看的也是网络版。感动的是老三,再包括对黑五类子女尤其是女孩子的那种性禁锢。

于是关注艾米,于是就出来了热诚合作以及迅即演化为冤家对头的故事。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一眼看穿了小说背后隐藏着的故事。鉴于对戏剧对戏曲的执著爱好,一开始我当然不会对艾米对大众披露。后来艾米自食其言撕毁合同,事情就闹翻了。好在现在很多网友都知道了她的为人。那么从骂我老土开始的一系列谩骂就见怪不怪了。附带说明一下,我对她的揭露和反击从来不使谩骂这种手段。

还是看看书海倘佯时候的关注和发现。

去的时候是带着目标去的----就是检索艾米包括黄颜他们两口子的著作。

确实,从山楂树发端,已有不少书籍出版。这是艾米黄颜值得骄傲的地方。想想看,多少网络作家有百分之几成为铅字出版者成为热销书作者。网络让大家过足了写作瘾摄影瘾(这后者还跟数码相机的科技进步有关),可是由此成为作家成为摄影师的人数到底不多。

最引人发笑的是十年忽悠。那时候艾米连得忽悠是啥意思都不懂,诚如开始她连得戏剧和戏曲的区别也不懂一样。异想天开地把忽悠理解为晃悠。

好啦,这样的书在书架上再也没见----包括其他的几本后续作品。倒是看到了一本描写自己家孩子的新书。作者是黄颜和艾友友。

黄颜是艾米的老公,艾友友是谁呢?不得其详。就是艾米的朋友----顾名思义。为何要这两位拼档来说双档书呢?奇了怪了。或许是分散版权收益或许是再出来一个不披露真名实姓的新作者。

题材写到小毛头,用他的视角来看世界,恰便是实在是缺少素材了。

总之,完全可以说自从山楂树开了花结了果之后,艾米就再也没有畅销的东东。尽管还是在那儿作为作家海外女作家在码字,其质量其文字功力其对读者的吸引力其销售量大打折扣。

很不幸,这是被我早就在博文里面言中的。也是预测对头了!

相比之下,同样是海外女作家,专门写诗的星子和冰花好诗一首连一首;六六更是一本书接一本一部热播剧连着一部热播剧。六六的豪言壮语是可以写到八十岁!

同样的海外女作家可以举出的例子还有很多。要是把海外男作家摆进去那就更是不在少数。文思泉涌,好书不断。绝对没有什么出现断层的怪现象。

可以不客气地说,张艺谋票房过八千是靠了山楂树的名气山楂迷的追捧----追捧的不是电影摄制而是本原;那么艾米的成功也完全是源自老三本身的故事老三本人的为人和经历。

从她后续乏力乏善可陈的情景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得知-----这第一炮爆红是在于那些深情的对话在于老三的诀别一句话在于对静秋“采风”的收获和那本日记本的功底。

纯如新世纪的曹雪芹拿到了金陵十二钗和风月宝鉴,于是披阅十载也算是呕心沥血吧-----艾米的功劳就是把原先的底子文本加以整理修饰贴在网上引起轰动。当然也给她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名利。

可惜的是艾米当时作为新晋网络写手,还不会也不敢和出版社讨价还价,否则那影视改编权就不会这样白白地拱手他人。这才是她愤愤然不管不顾地出来拼命指责的原因之一。

艾米黄颜别的著作会不会也被搬上屏幕银幕呢。据估计是不会的。为啥呢?再也没有一个静秋来提供老三的日记本了。

同样摆在书架上的比如毕淑敏王安忆严歌苓等女作家的新书出版老书再版,那声势真叫人佩服!

为何艾米仅此一棵山楂树?不正说明那棵山楂树是从宜昌西村坪移植到弗罗里达的吗,哪里是弗州原产的品种呢。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书海倘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