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三枪”定谳,拍案无“奇”
星期五 一月 29, 2010 7:44 am
对于时尚,可以拒绝,但不能否定。据说,二人转在闻名中外的张导那里已经是时尚,因此就有了《三枪》,也就有了更多的新闻媒体的搜奇索异。
说实在的,我个人并不反感二人转的特色进入电影。说实在的,看到一枪一枪地故事展开来,我甚至有些感慨张导在走遍了人海战术,走遍了光影转幻,最终要返璞归真,进入境界了。在当代的许多导演眼中,电影是镜头的诉说,电影是导演心灵的艺术化再现。因此,在岁末的电影档期里,冯小刚总是在京味儿十足的噱头中要加入点港台名人的声色,以换取票房的增加;陈凯歌总是在艰涩的文化陈述中还能够放下导演的身份,用取消电影叙述的遗憾来迎合世俗的一般定义。这是我们现在的电影,显然,张导却试图放下电影这个舶来品的文化属性,要用土生土长的二人转来演绎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是难得的,也是可敬的。因此,当翻着“饼花”的场面打破了故事情节的顺利进行,当泛着东北人审美的插科打诨频频出现在人物对话中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将是一次用民间的土气重新塑造电影的尝试,我宁愿相信这是传统审美趣味在现代电影的改造。
但是,在小沈阳拖着马车走回客栈,当阎妮终于从沉酣醉酒的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发现导演已经完全沉湎于他对于这些笑星的逗乐和对于惊悚效果的享受了。又是一堆翻面饼,又是一堆人海,又是一堆跳舞,又是一堆他大舅,我对之前的寄望已经感到后悔,我能想到的只有遗憾,张导用他最擅长的营销方式,最终回到了曾经自觉难以企及的通俗和已经形成自然的蒙昧中去了,传奇不过是惊悚,拍案也不过是张着脖子唱支土歌而已。在新闻媒体中努力张扬笑声的张导,用自己的方式愚弄了观众,当然也愚弄了自己向来标榜的“艺术”。如果以为方言可以张扬土性,俗语可以逗乐人心,那显然已经亵渎了还有点艺术追求的观众了。
看过了三枪,大多笑笑,自然不能用钱来买生气,但是对于技穷的导演而言,我已经不再期望那种返璞归真了。其实,期望多了,会误解电影,也会误解二人转。
转自梅山客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732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三枪”定谳,拍案无“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