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第三條路-兼評台北新劇團《《孫安進京》》

星期三 一月 27, 2010 8:21 am



第三條路-兼評台北新劇團《《孫安進京》》

中央戲劇學院 林蔭宇教授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


長時間來,京劇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在劇目建設方面存在兩種做法:一種主張新編,認為老戲都是宣傳封建倫理或過時的價值觀,對當前社會實不足取,於是棄老戲而新編,在演出的舞台形態上則向其他劇種,尤其是話劇、洋歌劇靠攏;這種主張雖然引發了某些爭議,但無可置疑地為京劇藝術寶庫增添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新劇目。另種主張為整舊如舊,有完全恢復、演出傳統京劇整齣的、折子的;也有由於過去有錄音而無影象,於是由現今演員扮演,用以前的名旦名生名角兒的錄音配唱,頗有些托名仿古、補苴罅漏的味道;不論怎樣,這種主張在搶救、記載、保留傳統京劇優秀劇目方面功德無量。

以李寶春先生擔綱的台北新劇團卻走了第三條路,他們對亮麗眩目的現代布景或高、重、實的類話劇布景不為所動,堅持一桌二椅、滿台綠毯;對光怪陸離的新潮服飾和甜膩膩的流行音樂不作旁騖,堅持在襲用京劇傳統服飾、襲用京劇傳統樂器九大件和皮、簧聲腔的基礎上發展、革新。在題材開掘及舞台表現上他們有著多項變革,最重要的變革是把傳統京劇從以講故事為主變為重在寫人,把京劇藝術的功能從勸善黜惡的社會教化變為對(作為個體的)人的欲望、理念和情感的審美。很有意思的是台北新劇團把自己的戲稱做"新老戲"。

今年6月在台北首演、12月首次赴滬獻演給上海觀眾的《孫安進京》就是一出極典型的"新老戲"。它取材於50年多年前一齣山東柳子戲《孫安動本》(刊載於《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山東卷下冊第553-598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版),原劇共十場。描述明萬曆年間,奸相張從獨攬朝政,陷害忠良,欺壓百姓,草菅人命;曹州知府孫安呈遞奏章,訴狀張從。張從挾勢壓下奏本,並為籠絡孫安,反保舉孫安加官進爵。《孫安進京》任職途中,遇民婦被張從苛政所逼而投河;抵京後又得知父親當年因奏疏控告張從而被害致死;為民請命,為國鋤奸,又受同僚許贊言激,孫安一奏再奏,三上金殿奏章揭露張從罪行。萬曆幼主聽信張從,非但駁下奏本,還將孫安打入死牢。孫安岳父御史黃義德保本未准;又求三朝元老沈理為婿保本,亦未獲准;沈理反被貶家為民;繼而求援定國公徐龍,徐龍藉御影和御賜之專鎮不正之君之臣的黑虎銅錘,救出孫安,孫並被封為副都御史,沈理亦官復原位。

這是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除第六場展現了孫安決意死諫前千岩萬壑般起伏的心態情緒外,其他各場都忙於交待人物關係、事件端末、衝突情勢、行為結果。但是,在人的行為和戲劇情境之間有一個特殊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人的心靈世界──欲望、理念、情感:人要付出行為改變自己的處境,必然充滿著欲望、表達著理念、或流露或抑制或宣泄或爆發情感。然而,人的心靈世界和心理活動是無色、無形、無光、無物質形態的。戲劇的任務就是文本創作者和演出創作者發現及尋找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直覺、感悟和理解,用自己的創作,把那個無色無形無光無物質形態的世界,創造成由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綜合、交融而成的立體的、有色、有形、有光彩、有情緒伏的、流動的無台形象。在優秀的傳統京劇保留劇目中,如著名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演出的《拾王鐲》、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演出的《四進士》等,大家名師在表演上的技高藝湛、出神入化說明了京劇藝術的展示人的心靈世界方面游刃有餘。遺憾的事原劇《孫安動本》(下稱"原版")所欠缺的正是這點。李寶春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在《孫安進京》(下稱"新版")中就是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改變。

首先,新版在故事情節上作了大量的刪減:把十場戲刪成了七場。求助沈理和求救於徐龍,實是同一行動的重覆,新版刪去了求助沈理一折。原版孫安三次上殿,第一次連奏兩本,第二次死諫,第三次獲赦;新版改為一次上殿,連奏三本,原版四、五、七場合併為一場,顯而易見其目的是為突顯孫安以死進諫之決心。隨著這一改動,新版前前後後作了多次相應更動。

其次,有刪也有加。新版加了個序幕,直接呈現苛政如猛虎、百姓似草芥的場面,刪去了張從自報家門、交代全劇背景的獨白第一場。這一刪一加可謂一箭三雕:1/ 把敘事性場面改成了戲劇性場面。2/同是交代背景,視角卻不同。原版是以奸臣視角視之,新版是以民眾視角視之。3/在此情景中,孫安出場。他赴京之目的不再是原版的升官就任,而是只為進京狀告張從,因此孫安動本的行為由原版的路見偶發被動式進而死諫,改成了從一開始就是主動、自覺的行為。這樣,加強了孫安的形象,同時,他也不需要一上殿二上殿,更不需要同僚的言激。戲集中了,許贊人物也精簡了。

再次,新版保留了原版第六場的精彩段子,不過它運用了戲曲中舞台時空輚換自由的特點,從翁婿見面一下子轉換到深夜燈下標本,合併入第二場。它保留了岳父、妻子的勸阻,但在一詞一句間改變了人物基調,如原版岳翁只是一心護犢、一味怕事,新版添加了黃御史的數板念白,對女婿"常遞本章讓我轉,我是又佩服又心懺";勸阻孫安時,加了兩句:"當年我也愛管閒事,可….""…..我以卵擊石….",交代了黃義德的點滴卻重要的前史,不僅加強了岳父這一人物,並以御史作為代表性形象,把個是非尚有、敢怒不敢言"看來清官實難做,可是人人愛做官"的朝廷百官心態描述出來了。妻子黃氏仍絮語綿綿地勸阻丈夫,但增添了她四句唱:"聽夫君一心交集百感/體諒你為國為民不懼強權/為妻我雖憂慮且隨夫願/莫負民望辱祖先",人物基調改得更深明大義了。

新版最大的變化是孫安未獲赦,更未加官進爵,而是被斬處了,以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貪官奸使的懲處,這是血的教訓。原版結局雖然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倫理觀,但新版的主人公命運結局遠比原版的更有驚世醒世之震憾力。為"孫安之死",新版又作了如下相應的原版所沒有的添加與更動:

1/ 新添了"死牢"一場。其中,獄卒對孫安的敬重,代表了民眾對廉正朝廷和清明官吏的渴仰。夫妻父子的訣別更是聲聲泣血,其心哀哀,並展現了孫安臨刑前的情感跌宕和矢志不渝:"對時光若倒流,我願傾心  補疼愛從頭再來","這也是我自 人生途道,心坦蕩苦也笑不悔辛勞。"

2/ 張從暗改諭旨的內容,原版是貶沈理歸鄉為民,新版則成了張從在 斬首之罪且赦免的御批中,將"且"字改為"難"字,一字之差,南轅北轍,於是孫安被立即斬決處死。

3/ 新版的最後一場改為定國公徐龍正設宴邀眾臣,準備為赦免歸來的孫安接風洗塵;突傳來噩耗,張從篡旨,孫安被斬;眾驚,徐龍率眾臣披掛孝巾,黃義德與百姓抬棺請命,浩浩蕩蕩上殿鋤奸;為鋤奸,徐龍分別與皇上、與張從唇槍舌劍,一個護奸,一個護國,一佪強辯護己、一個列罪數愆;最後明驅暗、正壓邪。這第七場戲從文字到舞台,從內容到形式,其節奏變化有章有法、有緊有弛,從迎孫的萬里晴空,到孫薨的風雲突變、 陰霾密布,繼率眾鬧殿的風兩欲來、隱雷滾滾,至唇槍舌劍的電閃雷鳴,終局為除奸祭忠的雨後放晴,這是一場有進逼有陡轉、極為飽滿的戲。

在戲劇結構上,第二場的深夜標本、第六場的死牢訣別、第七場的舌戰除奸可謂為新版的豹頭、熊腰、鳳尾,煞是好看。

新版刪去了多餘情節,騰出了篇幅,全劇加了一百四十句唱詞(包括把原版對仗的道白改成唱)有夫妻憂民對唱、岳翁抒懷獨唱、翁婿勸阻對唱、求助對唱、訣別對唱、君臣鋤奸對唱,發揮了戲曲藝術載歌載舞、以曲詠抒情的特點,正是新版的重點改編──著重刻劃人物的欲望、理念、情感展示了人的心靈世界。

有些看似極小的變動,卻對人物刻劃有著重要作用,如途見民婦投河,救治不及,氣絕身亡,原版的孫安夫只是一個"啊?",一個"哦!",而新版中改為"可曾救援?"、"實實地可憐!"把僅僅即時反應的驚訝改成了具體的關心和同情。此雖細小,卻足見改編者思慮之綿密。

新版在語言上也力求現代化通俗化,如"要做官你得會做官/睜一只眼來閉一只眼/左邊有事我睜右眼/右邊有事看沒見/上邊有事我照辦/又保飯碗又平安/在朝為官各有道/順君意/惹君笑/多報喜/別說糟/少搖頭/多晃腦/穩戴烏紗樂逍遙"。
新版刪除了原版中諸如御史紗帽倒掛、國公不識御影等小噱頭,使新版顯得十分嚴肅嚴整,少了些詼諧、滑稽。這也是地方劇種慣用亦必有的小場面對京劇,尤其是悲劇體裁的京劇不適宜的緣故吧。

台北新劇團的《孫安進京》叫"新老戲",老在哪裡?新在何處?它尊重原劇,保留了原劇的主要人物、情節主幹和精彩段子,改動時不傷其筋骨,未損其精髓;它的新在於全劇的主旨立意已不再宣揚封建倫理觀,人物不再耽於外部行動,而讓其盡抒胸臆,精雕細鏤之做法已舉例發凡如上。它既老又新,它讓觀眾感到既熟悉又新巧,既似曾相識,而終場散戲掩卷沉思時又若同陌路。"新老戲"不屬新編,也不是整舊如舊,它開闢了京劇藝術繼承與革新的第三條路,這是創建才五年的台北新劇團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71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第三條路-兼評台北新劇團《《孫安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