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李宝春无负「李少春之子」
星期三 一月 27, 2010 8:22 am
台北新剧团6月初来港,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了两场,名为「老戏新唱」,剧目有《奇冤报》、《阴阳击鼓骂曹》和《大闹天宫》等,均由团长李宝春担纲,特邀上海前辈名丑孙正阳助阵。
本港戏迷都知道,李宝春是名角李少春的儿子,不少老戏迷也知道,「小宝」并未赶上其父艺术上的黄金时期,说其唱做上得到乃父多少真传或实授,是不切实际的。但从两晚的演出中可以看到,今日的李宝春完全无负「李少春之子」的盛名。
首晚《奇冤报》,李宝春加插刘世昌死后挥舞五尺长水袖走「鬼步」的表演固然够新颖、有气氛,但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那大段「未开言」的「反二黄」唱腔,李宝春唱来感情真挚,以声带情,把一个被谋财害命冤魂心中的怨愤诉说得淋漓尽致。尽管整段唱可能由于胡琴「调门」定得略高了些,「劈头盖脸」一句的高音有点上不去,但由于李宝春唱的是人物、是情、是戏,不是「唱音符」,因此观众并不会觉得演出有什么不足之处,相反只会为李宝春的唱所打动,为剧中人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平。
第二晚李宝春的演出,是前《阴阳击鼓骂曹》、后《大闹天宫》。「文武双出」可说是「李派本门」杰作,当年李少春和李万春郎舅二人在上海打对台,互相竞以「文武双出」作招徕。而「文武双出」也者,必须文要能真唱、武要能真打,不能只擅长一样。近年内地京剧团能够贴「文武双出」的已非常罕见,这里面,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能力问题,还有一个是否愿意为观众全力奉献的心态问题。
李宝春这回有机会来港演出,知道香港观众懂戏,也知道自己背负着「李少春之子」之名,不能够给父亲丢脸,更希望让阔别已久的香港观众看看自己近年的长进,因而确是「卯上」、拚了命也要演好的。而这种重视观众反应、爱护自己名声的态度,正是近年内地一些青年演员所欠缺的。
自九十年代初赴台定居以来,李宝春得已故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的帮助得以不断在京剧的继承与创新中作出尝试,从这一点说,李宝春是幸运的。但说到底,整个京剧艺术和事业的继承与发扬,又岂是一个「小宝」和新剧团所能承担得了的?
对此,李宝春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他感慨今天内地的京剧团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排一出新戏可以花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元,但只要「领导」来看戏了,上台握了手、拍了照,中央电视台也作了转播,这些新戏也就从此束诸高阁、再无人记得了。
同样,今天的京剧青年演员,最重要的是「拿奖」,只要参加什么大奖赛,评上个金奖银奖,也就以为「差不多」了,那怕连一出完整的戏都不会演而只会演出其中一小段。
「小宝」慨叹说:现在内地的京剧演员,大概有一半时间要用在「打关系」上,还能有多少心思和精力集中在艺术和提高上呢?
李宝春今日在艺术和人品上的诚实、正气,与他的成长经历大有关系。
作为李少春之子,「小宝」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可说完全「不知愁滋味」;但一场「文革」来到,他亲眼看到平日总是正襟危坐、连短袖衣服都不穿的父亲,光着膀子在大街上拉车劳动,他心痛极了,但父亲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儿子你记住了,世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小宝」记得,父亲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平日寡言鲜笑,在家半天不说一句话;但「文革」期间,父子间的对话沟通反而多了,父亲曾叮嘱他,千万不要去妒忌他人,「就是全国的老生都不唱了,你的嗓子还是那条嗓子,调门不会因此而长了上去。」
「文革」后李宝春去了美国,努力靠自己打工维生,在食品店当送货员;那时他一句英语都不会说,老板教他,按门铃后就说「open the door」,他就整天记住「我笨得多。」(普通话发音)
李宝春一生中,除父亲李少春外,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已故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九十年代初赴台后,得到辜振甫的提携赏识,李宝春才能立足宝岛,最终有了自己的剧团和剧院,也让他在艺术上有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机会。
而不仅「辜老」如此,辜夫人严倬云女士和女儿辜怀群也一直对李宝春爱护有加,从艺术和经济上给予各种支持与帮助。
对此,「小宝」说只能用「缘分」两个字来形容。辜振甫年轻时在上海就爱看他祖父「小达子」(李桂春)的「连台本戏」,后来又是其父李少春的忠实观众,更奇妙的是,辜夫人严倬云年轻时在上海当家庭教师,东家正是李少春的干爹。
还有辜怀群,九十年代初留美归来,在「台大」英文系任教,系主任胡耀恒是位京剧迷,改编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很想请李宝春演,辜怀群只好奉命去当说客,结果是自己也被「说」动了。
来源: 大公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718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李宝春无负「李少春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