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上海戏校抢救弱势流派好得很!——之一

星期日 十二月 27, 2009 8:08 am



连着一气看了两个晚上的演出。

第一晚是京剧盖派艺术传承。

盖派武生戏是武生泰斗盖叫天老先生开创的盖派主要是短打戏——相对于北派长靠武生戏比如王金璐厉慧良他们而言。

我生也晚,除去看过一部电影之外未能领略盖派艺术在舞台上的表现精华。这次可谓一饱眼福。

特别是师生同台演出这样的形式很好。

期间,张一鹏的儿子,戏校老师张善元的哥哥还介绍了盖叫天的一些事迹。比如盖老在台上摔坏腿还坚持到大幕拉上。之前不知道的是文革中盖老又被打断腿。老先生还想要排演一出《孙庞斗智》,说他可以坐在轮椅上开打——其情可嘉其情何堪?

现在,上海戏校抢救海派弱势流派的举动大快人心。

当晚演出的原本在戏票上印刷的是四出折子:《白水滩》《乾元山》《武松打店》《一箭仇》。

其中白水滩一折是03级学生演,后两折是师生合演。

不知道为什么第二折没有演,被拉掉了。可气的是居然不作任何说明。

按道理来说,出售戏票就相当于是完成合约。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演出节目以当天预告为准”来对付观众。

至少最低限度应该出来打招呼说明缘由。

可能是觉得拉掉了一出戏,有点儿对不起观众。幕间安排了07级的清唱。

三出折子戏中间两次大幕落下,分别是青衣的穆桂英挂帅,老旦的吊金龟;老生的文昭关,花脸的锁五龙。

小孩子个个好极了!那最后出场的花脸特可爱。一看就知道是花脸的料。掌声轰动要求加唱,于是便加唱一段牧虎关。

不得了啊,03级还没有毕业,07级已然成才(就是身量还没有长大,小孩子嘛)不简单哦。


附录——

名家名剧失传多 部分流派成绝响
业界指出:要加强对京剧弱势流派的抢救与保护

岁末的上海逸夫舞台,接连请来天津尚派名旦张艳玲和吉林高派老生倪茂才,还推出名为“英名盖世·独岫群芳”的京剧盖派、黄派艺术传承专场,集中展示京剧弱势流派的流风余韵和声腔之美。

  对此,老戏迷们指出,加强对京剧弱势流派的抢救与保护,除了要有自觉的紧迫感,还要靠院团、剧场、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名家名剧失传多

  俞振飞大师夫人、菊坛前辈李蔷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菊坛培养了不少新人,舞台充满了活力生机。但毋庸讳言,台上演来演去总那么几出戏,名家名剧的失传问题相当严重。所以,花脸有了“十净九裘”的说法,而老生则是余、杨当家,少有奚、言戏的演出,连南麒北马在童祥苓、张学津等之后,也少见有分量的接班人。小生演出更少,除叶派外,同梅兰芳合作了近半个世纪的姜妙香的姜派名剧早已成为绝响。还有观众喜爱的武戏演员,比文戏演员吃的苦多,但演出机会很少,一年只能演个几十场,而且练功、演出都很危险,艺术生命也短,致使一代宗师杨小楼的艺术风采如今不再,盖叫天的盖派绝活更是难觅踪迹。她希望京剧的各流派都能够在新世纪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流派纷呈要靠人

  上戏戏曲学院徐幸捷院长指出,京剧的流派纷呈要靠人。为了改变部分流派鲜有人传承、久别于舞台的尴尬局面,他们有计划地请最好的师资传承非遗经典,加强对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创新。为此,近年来,他们举办了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恢复了久未面世的麒派代表作《澶渊之盟》,复排了阔别舞台半个世纪的全本言派名剧《鼎盛春秋》,让优秀青年演员陈圣杰在原创经典《曹操与杨修》中饰演言派杨修,并推出了由优秀女老生杨淼与青年尚派男旦牟元笛担纲的新编轻喜剧《诸葛亮招亲》和根据同名川剧改编的京剧《死水微澜》,以及《培尔·金特》《倩女离魂》《孽海记》等一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毕业大戏。此次盖派、黄派传承专场,就是由师生同台献演盖派看家戏和奠定了黄桂秋江南第一旦地位的《别宫·祭江》等。

  抢救保护在舞台

  素有“小关肃霜”美誉的黑龙江省京剧院邢美珠说,他们排演的关派代表作《杨门女将》《铁弓缘》,登台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但因只在东北演出,观众有限,影响不大。此番来逸夫舞台演出后,受到了老戏迷的欢迎和鼓励,小演员们学演关派戏的劲头更足了。带着尚派经典《王宝钏》和难得一见的老版本《金水桥》来沪的天津尚派名旦张艳玲则表示,逸夫舞台京剧品牌系列演出“菊坛名角·走马换将”给了更多京剧弱势流派以演出和生存的空间。上海艺术研究所沈鸿鑫研究员也认为,录音录像与出书是对国粹非遗的整理与记录,但真正的抢救与保护是在舞台上,剧场在剧团和学校的支持下有计划地引进各地弱势流派的名家名剧,既能丰富市场演出剧目,推介普及新人新戏,更是对京剧弱势流派的支持。

(摘自《解放日报》端木复)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49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上海戏校抢救弱势流派好得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