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信息红楼论(3)
星期一 十一月 16, 2009 9:28 am
信息红楼论(3)
三, 作者到读者的信息传播过程
上一节我们利用信息反馈控制原理,进行了开卷考试或问卷调查,得出读者阅读《红楼梦》接收到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信息的结论。现在我们继续讨论作者创造出红楼故事,如何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人通讯问题。
实现人——人通讯,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代码系统。这个系统是物质的,是信息的载体。因为信源是人,信宿也是人,所以,它的编辑代码和翻译代码功能都是人类可以独立完成的。适合这样条件的信码就是语言(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交流思想,进行通讯的努力尝试探索实践的结果。语言系统的形成与人类的发声,听觉,视觉,辨识,记忆,大脑控制功能等人体生理结构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逐渐完善。任何鸟类或其他动物甚至类人猿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有了语言,人类就获得两条通讯路径,两条信道。一条是语音信道,另一条是文字信道。语音信道:讲者发出信息(信源)——语音编码——声音——耳(听者听觉器官)——语音译码——听者接收信息(信宿)。文字信道:作者信息——文字编码——作品——眼(读者视觉器官)——文字译码——读者信息。语音和文字两条信道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或者同时进行。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进行通讯的工具,它具有群体性和公认性。语言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人体生理结构,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性,对声音、字形各有偏爱,因而出现不同的语言。现在全世界有3000多种语言。语音自然不同,文字也有差别。好些民族采用拼音文字,我国汉族则采用方块字,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却曾经采用楔形文字。
语言,这个人——人通讯的信息代码系统是十分庞大,精细和复杂的。它囊括的对象是世间上万事万物,人类感情的欢乐悲哀,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抽象思维的符号公式,逻辑推理等等,所有这些,统统都要有信码(语音、文字)来表达。尽管语言只是表示对象的概念和范畴,但信码的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就我国汉字来说,1710年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集汉字47035个。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的数目将会增加数倍。1999年出版的《辞海》,收录单字19485个,其中17674个列为字头,字头及独立词达122835条,由此可见一斑。
这么庞大的信码系统要求人们长期记忆在脑海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人们编纂了字典、辞源、辞海等语言工具书籍,把古今汉字的读音、语义和使用方法记录下来,使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有所遵循。从传说黄帝史官苍颉造字算起,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我国语言文字系统已相当成熟,在使用上已达到有法可依,有典可据的完善程度。
人——人通讯,始端是人,终端也是人。人既是信息的发生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既扮演着讲述者或作者的角色,也担负着听着或读者的责任。作为信码系统的语言,其语音、文字和语义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有着高度任意性,如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眼耳口鼻……这些信码是精巧的,是人们公认的。语音——语义,文字——语义,语音——文字,这些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是“一音一义”或“一字(词)一义”的。尽管也存在极少数多音字或多义字,如“行”字,有“行走”和“银行”之分,又如“重”字,有“重量”和“重要”之别,但在某一具体情况下,也只表示一个确切的意义。正是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才保证语音和语义,文字和语义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双向转换。从而,使讲者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听者,作者能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同时,也保证听者接收到的信息,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正是讲者或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样,才实现人际间的口头交谈或书信往来,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实现远距离的语音和文字的即时交流了。
语言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最突出的成就”,(1)其他动物以至人的近亲黑猩猩也无法掌握。然而,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言语不是天赋的,言语能力才是天赋的。”(2)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下来就会运用语言进行人际通讯的。人的生理结构,眼、耳、口、舌、大脑等,使人具有了视觉,听觉,发声以及辨识,记忆,控制等功能,具备了进行编码,译码的条件,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付诸实施,还必须进行学习。学习信码系统的语音,文字,语义彼此的对应关系,掌握互相转换的技能和方法。对于庞大的、约定俗成的,高度任意性的信码系统,我们只能一音一字地,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还要不失时机地长时期地学习。这和巴甫洛夫神经学说相一致。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是人脑的一种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会的,而是后天学习形成的。
语言学习应从儿童开始。“有证据说明,临界期是存在的,在此期内,学习讲话最为方便,倘若过了这个时期还没有机会跟自己同类(不管是什么种族)接触的话,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变成受限制的,缓慢的和十分不完全的了”。(3)
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儿童识字开始,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人们在学习方面花费了十多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经过学习,人们认识了信码,熟练了语音、文字、语义的转换,提高了编码和译码能力,丰富了知识才能,使人际通讯能够顺利进行。当前,信息科学发展迅速,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大大地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红楼梦》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作者采用文字作为信息代码,将其需要传达的信息(故事)用编码方法转换成文字,构成作品。读者获得了作品,通过阅读书中文字,经过大脑译码,把文字转换成信息,从而接收到作者传来的信息(故事)。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始告成本,第二年程乙本相继印刷刊行、程伟元和高颚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四,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矣。”可以确定,《红楼梦》写作当在乾隆年间。1716年,《康熙字典》编纂完成,全书收字47035个,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释义最详尽的大型语言工具书。有理由相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无论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读者,他们在进行写作或阅读时,都要遵循这部字典中记录的语言规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部辞书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有效。近年还出版了《康熙字典》(现代点校版),以满足人们学习语言的迫切需要。这也说明《红楼梦》这部产生在二百年前的作品,与今天所采用的文字与语义的对应关系,编码和译码方法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今天的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从书中接收到的信息与乾隆年代的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和作者发出来的信息是一样的。
从上节开卷考试的答案中,我们知道《红楼梦》的读者接收到贾家故事的信息。根据上面的讨论,这也就是作者当年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红楼梦》写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回答了。《红楼梦》写的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的故事。这是科学、客观、正确的结论。
现在我们讨论一些红学激烈论争的问题。
〈1〉索隐问题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其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和当今某些电视连续剧的片头语相似: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当属巧合。”
这样声明无非是预防敏感情节被人误解,无端生事,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与纠葛。
可是另一方面,却激发了人们寻根究底的好奇心,饶有兴趣地寻觅隐去的“真事”。但从信息论看来,这是痴心妄想,徒劳白费心机。人们一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辨识,形成记忆,储存在大脑内。有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被记录在载体上(例如:文字,光盘等),有可能留存下来。其余信息,随着人们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事”也是信息,而且是未被形诸笔墨的信息,是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作者的大脑里的信息。如今,斯人已逝,“真事”无处藏身,何来寻觅?索隐问题的要害就是无“隐”可索!
有些学者对“隐”更有一番解释,认为是作者心中另一个“本事”。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4)这就产生了通讯问题,作者如何把“本事”传递给读者问题。因而必须找到一种信码,其编码方法和译码方法为作者和读者所熟悉。说得具体些,就是读者阅读《红楼梦》,获得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形象后,为何再从他们身上联想到胤礽和朱竹诧等历史人物,从而阐明“本事”。蔡元培先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可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类者;二、轶事有征者;三、姓名相关者。……有可推证,始质言之。”(5)
可惜,蔡先生谓之推求三法,并不见于我国所有的辞书,人们概不知晓也。而构成信码必须为使用该信码系统的人们所公认,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掌握的。令人深深遗憾的是,蔡先生的推求三法发表于1922年1月,《红楼梦》作者生活在康乾年间,两者相差近二百年。彼生在前,此活在后。《红楼梦》作者决无理由看到此推求三法,更谈不上运用到创作上了。至于广大读者只能懂得辞书所载的文字与语义对应的译码方法,而不懂得以外的推求方法。所以,蔡先生所说的《石头记》是清康熙朝政治小说的“本事”,仅是他一人之见,一己之得,与作者和读者一概无涉。还有一些索隐派学者提出的“关合”、“附会”、“猜测”、“影射” 方法,同样是违反通讯规律,与信息论相悖,自然谬误无疑,这里暂不一一剖析。
〈2〉关于“探佚学中考证派”
佚者,如果指的是作者想写而没有形诸文字,或者可能写了因某种原因未能面世,读者未能看到的内容,那么,将和前面说的“隐”一样。由于作者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人,已经远离我们了。按信息论的观点,这些信息业已丢失,属于子乌虚有的了。索隐问题的要害是无“隐”可索!探佚问题的要害同样是无“佚”可探!
“探佚学中考证派”,实质也是探佚派,只不过他们把“佚”局限在清康熙年间与曹家相关的人物罢了。
刘心武先生公开说自己是“探佚学中考证派”,算是个领军人物了。他对于探索《红楼梦》人物的生活原型饶有兴趣,特别是对秦可卿这个人物花费了许多功夫,颇有心得,别有颖悟。
1992年发表的《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探得“她出身不仅不寒微,而是竟是相当地高贵,甚至有着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缘。”(6)但到底是哪家皇族的血缘,没有明指。
后来发表的《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探得“秦可卿实际上有着类似‘义忠亲王老千岁’那样的家庭背景和血统”,(7)还是“类似”,但已有明确目标了。
2005年8月,刘心武先生作客《百家讲坛》,讲述其探佚生涯的重大发现:
“康熙朝义忠亲王老千岁,小说里面出现的一个名称,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就是胤礽。”
“这个人的儿子是弘皙。”
“秦可卿的原型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废太子的长子弘皙的妹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世界上曾有过弘皙妹妹这个人的话,那么,这个秘密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写作《红楼梦》应该是她去世后的事。她本人不可能未卜先知其死后会被人作为秦可卿的原型写在书中。知道这个秘密的只能是《红楼梦》作者本人。由于作者已逝,这个问题极有可能给扑朔迷离的红学平添一个“千古之谜”。
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无法破解吗?科学昌明的今天,能否给予人们新的启迪和解开谜团的契机?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秘密是谁告诉大家的?是刘心武先生。 1992年,《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发表时,他尚不知道这个秘密。2005年他就滔滔不绝地纵谈此事了。可见,在这段时间里他获知了这个秘密。或者说,他在此期间直接或间接从《红楼梦》作者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从信息论看来,这就是人——人通讯问题。信息传递需要经过媒介(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我们感兴趣的是,《红楼梦》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媒介(书籍、文献、光盘、出土文件等),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刘先生的呢?
这就是检验“秦可卿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问题真伪的试金石。到底是作者对刘先生吐露了自己的创作秘密呢?还是刘先生的主观猜想呢?如果刘先生能提供作者传递信息给他的具体媒介(直接的或间接的),我们当然要佩服刘先生对红学研究的非凡的惊天大发现。如果提供不了的话,我们就只能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不得不作出别样的判断了。我们并不着急,很愿意耐心地静静地等待刘先生的答复。拜托了!
〈3〉自传说问题
1921年,胡适先生提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8)以后才陆续有了“自传说”,“自传性小说”,“文学上的自传说”,“史学上的自传说”等等种种提法。但从信息论看来,读者接收到的是贾家的故事而不是曹家的故事,作者发出的也是贾家故事的信息,所以,上述种种说法一概不能成立。另一方面,在拙文《自叙传说反证》中,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研究贾家和曹家各自的具体遭逢际遇情况,发现它们竟然是“零相似”,与自传说相距甚远。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借用句武林术语“双剑合壁”,自传说何以招架?!
《红楼梦》、《水浒全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虚构的小说。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时,完全可以象阅读其他三部古典名著一样,怀着轻松惬意的心情,仔细品尝这美味丰盛的艺术大餐。
(未完待续)
注释: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5页
(2)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4页
(3)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1页
(4)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第899页
(5)《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第71页
(6)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 第36页
(7)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 第38页
(8)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第157页
作者水西弱,转自伊甸文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339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信息红楼论(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