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经典剧目

星期五 十一月 13, 2009 11:41 am



1、早期传统戏:
  《借黄糠》
  《借黄糠》 原名《黄糠记》,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为传统骨子老戏之一。丁少兰、筱文滨、杨月英、筱月珍等均擅演此剧。
 故事讲富家李俊明因遭天灾人祸而败落,年关前向女婿张锦春家借贷。岂料长女大囡与婿锦春为人势利,百般奚落,只借小钱一百,黄糠五升。李愤极归家,痛感世态炎凉,遂携幼女小囡投河自尽。后李被寺院救起为僧,小囡被渔民救起送归舅家。舅父为此大怒,迫使张锦春夫妇求父下山,但李决意为僧。小囡亦随舅父谋生,张氏夫妇只得狼狈而归。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整旧小组集体整理,陈剑云执笔,导演杨观复,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沈侠民等。首演于新光剧场。
此剧语言生动,庄谐互济,生活气息浓郁。其中《借黄糠》、《放水墩》、《求下山》诸折演唱须具功力。“人沪”改编后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剧目之一。上海市戏曲学校及历届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均以此剧为教材。
《陆雅臣》
  《陆雅臣》据说根据青浦实事衍化而成。故事讲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父母亡后,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正巧其岳母前来探望女儿,苦心劝导,陆竟执意卖妻。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结果陆又将银元输光,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加,便悬梁自尽。邻居蔡伯伯发觉后,将其救活,劝其重新做人,并领去见岳母。经陆恳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子原谅,重营生路。
 此剧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其中以施春轩、筱文滨两人的陆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为筹募《上海沪剧志》基金,由《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和上海沪剧院选作上海市沪剧界著名演员联合演出剧目,由师于生重新整理为7场《陆雅臣卖娘子》,导演刘卫国,演员王盘声、赵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杨飞飞、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滨孙、赵云鸣、杨美梅、韩玉敏,音乐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设计王鲁平、赵玮瑛、徐坚,演出于共舞台。1987年11月联合演出实况由上海电视台制成录像带,中国唱片公司制成全剧盒带。
1988年为参加“88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由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茅善玉、徐俊等演出于香港新光戏院。
《阿必大回娘家》
 为滩簧、申曲时期经常演唱的传统剧目之一。故事讲姑娘阿必大家贫,父母双亡,由婶娘作主给李家作童养媳,受尽虐待,不许回娘家。一日,婶娘命必大哥哥去接必大回家,不料其婆婆非但不允,并将其哥哥打出门外。婶娘闻讯大怒,亲去李家评理,将其婆婆制服,领了必大回家。
  1961年于美琪大戏院演出,由石筱英、丁是娥、许帼华主演。
《庵堂相会》
 故事讲暴富金学文之女金秀英,自幼许配同乡富室陈宰庭,后陈家道中落,金父企图赖婚。秀英获悉陈栖身于灵神庙中,私出探望,途中巧遇宰庭,两人相隔9年已不相识。秀英怕过木桥,不得已恳求宰庭搀桥,又请他引路去灵神庙。在秀英盘问下方知原委,遂相约端午节在金家花园赠银助其赶考。不料事被金父所知,拷问婢女红云,红云故意将约会指在龙舟江畔。是日,金父母同去江畔查看,久候不见两人踪影,急返家中,发现宰庭、秀英相会,遂逼宰庭写退婚书。宰庭、秀英在金母帮助下逃出金家,终成眷属。
  1988年4月和9月及1991年4月上海沪剧院三度赴香港演出,导演王兴仁,主演茅善玉、吕贤丽、徐俊、孙徐春等。
2、西装旗袍戏
  《雷雨》
 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1938年12月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于大中华剧场。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杨美梅等。 1939年9月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于东方剧场。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
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于新光剧场,由宗华改编,导演蓝流,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俞麟童、李廷康、顾智春、李仁忠,作曲何树柏,舞美设计俞亮。后巡回演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门等地。此剧内容和原著无异。
  1959年沪剧大会串,由人沪、艺华、努力、勤艺、长江、爱华6个剧团联合演出于大舞台。采用宗华改编本,导演蓝流,主要演员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王盘声、小筱月珍、杨飞飞、筱爱琴(此处有误)、袁滨忠、赵云鸣等,作曲姚牧,舞美设计魏征、姜云峰。1987年上海沪剧院三团为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由蓝天、虞元芳改编,导演杨文龙,主演陈瑜、茅善玉、孙徐春、汪华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音乐指导刘如曾,作曲瞿春泉、杨妙康、吴正奎,舞美设计沈希宇、王鲁平,6月14日演出于共舞台。1988年上海沪剧院赴港演出,仍采用宗华改编本,导演蓝流,主演邵滨孙、马莉莉、张清、孙徐春、陈瑜、沈仁伟、王明达、倪幸佳,作曲万智卿,舞美设计石炯。1990年冬,上海沪剧院举行“六代同堂”会串暨部分优秀剧目展演,演出此剧于大舞台。采用宗华的删节本,宋之华整理,艺术指导凌琯如,导演蓝流,主演汪华忠、马莉莉、张杏声、孙徐春、诸惠琴、茅善玉,作曲万智卿、汝金山,舞美设计杜时象,灯光设计应日隆,服装设计陈国梅,造型设计靡惠良。后又演出于上海商城剧场。导演蓝流,主演邵滨孙、马莉莉、张清、孙徐春、陈瑜、沈仁伟、王明达、倪幸佳,作曲万智卿,舞美设计石炯。1994年沪剧院浦东分院赴香港演出《雷雨》,由马莉莉、汪华忠、张杏声、吕贤丽、吴素秋等出演。
《啼笑因缘》
 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写民国初年青年学生樊家树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求学,在天桥结识卖艺的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樊不愿与表兄陶伯和介绍的交际花何丽娜交往,却倾心于沈凤喜,并帮她摆脱了卖唱生涯。樊、沈之恋为陶得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为由,促樊南归。樊、沈车站惜别,被军阀刘将军见,遂以约请唱堂会为名逼沈去刘府,即在刘淫威之下沦为小妾。一月后,樊返平,由进入将军府明为丫环、暗中保护凤喜的关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农坛相会。沈隐痛难言,以重金酬樊,报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不义。沈羞愧中归还定情饰物,痛哭而去。樊、沈相会被刘将军知,刘鞭打凤喜,凤喜深受刺激,当即精神失常。刘将军又见关秀姑貌美,强欲占有。关秀姑用计诱骗刘将军去西山成婚,会同关寿峰将刘刺死。
  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沪剧院一团演出,沈风喜、何丽娜两角由马莉莉一人饰演,陆敬业饰樊家树,韩玉敏饰沈母。
  《叛逆的女性》
  赵燕士编幕表,导演邵滨孙、田驰,主演石筱英、邵滨孙、杨飞飞、向美玲、卫鸣岐。文滨剧团1945年12月29日首演于中央大戏院。
  剧本写1930年秋,新寡徐纫秋回上海时在公园中遇到青年周民伟,归还给她遗失的手帕。徐纫秋被迫返苏州婆家守寡时,从上海读书毕业回家的小叔竟是周民伟。两人由同情而爱怜,但碍于叔嫂关系,彼此不敢表白,后经婢女阿菱撮合,表兄王公达支持,民伟拟与纫秋结为伴侣。周父以名节为重,迫使民伟另娶高门。纫秋受尽公婆冷嘲热讽,悲愤成疾,乃于民伟结婚之日服毒自尽。
  解放后该剧曾多次整理演出,石筱英、邵滨孙和茅善玉、孙徐春分别在戏中担任主演。
  《日出》
  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1954年首演于新光剧场。
 剧本写30年代初,女大学生陈白露追求的“理想”和“爱”,在黑暗年代中没有出路,终于沦为一个交际花。数年后,学生时代的男友方达生来劝她走向新的生活,但陈白露在寄生泥沼中已难自拔。她的奢侈生活靠大丰银行潘经理供给,而她周围是洋奴、富孀及其面首之流的魑魅魍魉。一日,被贩卖到城里的女孩小东西打了黑势力代表人物金八,逃到陈白露的房里。白露挺身而出,保护了她,但她还是逃不出金八的魔掌,又被卖到三等妓院里,终被黑势力所吞噬。此时,潘经理因投机失败而破产。陈白露面临黑暗罗网层层压力,精神陷入崩溃的境地,终于与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永诀了。
  1982年又由上海沪剧院改编。改编何俊、姚声黄,艺术指导凌琯如,导演周中庸,主演马莉莉、陆敬业、邵滨孙、王明道、张萍华、张清、吴斌、许帼华吴素秋,作曲万智卿、吴斌、徐音萍,舞美设计潘根才、王鲁平,灯光设计金长烈、俞鹤强,服装造型设计刘超、陈国梅。10月16日首演于大众剧场。
  《碧落黄泉》
 剧本写杭州某大学学生汪志超与同学李玉如订有婚约;另一女同学金彩雯则单恋于汪。志超毕业后失业,金凭借其父权势,趁汪父挪用其经手款项,对汪施加压力,汪遂违心与彩雯成亲。此时,李玉如因拒兄嫂逼婚而走出,不幸遭车祸入院抢救。汪金成婚之日,汪收到李的“贺
信”,深感内疚,急赴医院与李互诉衷肠,李含恨而逝。
  此剧上演后,王盘声演唱的“志超读信”广为流传,成为剧团的看家戏。
3、优秀现代剧
  《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编剧宗华、刘宗诒,导演朱端钧,助理导演杨观复,主演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许国华、顾智春、诸惠琴、李廷康、顾力群、沈仁伟、杨云霞、顾彩云,编曲刘如曾,舞美设计孙浩然,设计陈绍周、冯少唐。上海市人民沪剧团1959年2月首演于舞台。
剧本写1925年,扬州农妇杨桂英,丧夫后带儿子到上海来找在日本纱厂当“包身工”的女儿小珍子。工头不让他们母女相聚。杨桂英走投无路时,幸有中共地下党员、工人高洪及高小妹介绍母子俩进厂做工,并帮助她与小珍子会上一面。事被东洋婆领班发觉,将小珍子毒打致死,激起全厂工人罢工抗议。老板开除高洪兄妹,杨桂英拿着剪刀要去报仇,地下党领导人刘英启发她参加了工人斗争。工厂的日本老板妄图迫使杨桂英在记者招待会上否认日本人打死小珍子,以达到其诬陷共产党的目的。杨当场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并和工人兄弟参加了波澜壮阔的“五洲”运动。
剧中“母女隔墙”三重唱等唱段至今广为流传。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先后选入《戏曲剧本丛刊》、《戏曲剧本选》。《星星之火》一剧1959年4月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导演顾而已。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
  2000年由陈瑜、顾奇军、汪华忠、钱思剑等主演,再次整理演出。
  《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导演杨文龙,主演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张清、俞麟童、邵滨孙、李廷康、陆敬业、诸惠琴、贡中浩,音乐设计万智卿、沈开文、何树柏,舞美设计魏征,灯光设计蒋鉴明。1960年1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首演于共舞台。
剧本写1939年秋,新四军转战江南,某部奉命转移,把掩护18个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公开身份为春来茶馆老板娘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她与当地群众把伤病员隐藏在阳澄湖中的芦苇荡里。日寇久寻不得,乃把搜索任务交给当时已暗中投敌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和教官刁德一。刁是个特务,他怀疑伤病员为阿庆嫂所藏。阿庆嫂巧妙应付,使刁的计谋未能得逞。刁下令封锁港口,妄图以此困死伤病员。县委负责人陈天民假扮郎中,来茶馆传达县委指示,在药方上暗示阿庆嫂设法把伤病员转移至红石村。伤病员在红石村恢复健康,重新武装。此时胡传奎公开投敌,与日寇翻译之妹结婚。阿庆嫂身入虎穴,假作贺喜,引游击队假扮的戏班、小堂名大闹喜堂,围歼了敌人。
  1963年12月此剧应中共北京市委邀请赴京演出,后被北京京剧团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芦荡火种》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剧中《智斗》——场曾摄有彩色纪录片。
  1971年人民沪剧团曾按京剧本演出沪剧《沙家浜》,直到1980年5月由上海沪剧团再度复演《芦荡火种》,由丁是娥、诸惠琴分饰阿庆嫂、石筱英扮演沙奶奶、邵摈孙、俞麟奎和汪华忠扮演刁德一、胡传奎、郭建光和陈天民。
  2001年为纪念建党80周年,上海沪剧院演出沪剧《芦荡火种》,由马莉莉扮演阿庆嫂,邵滨孙、王明达分别扮演刁德一,王明道扮演胡传奎,孙徐春扮郭建光,陆瑛和王姗妹扮演沙奶奶,汪华忠扮演陈天民。同时推出新人版,由吕贤丽、朱俭、金玉明等主演。2004年该剧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红灯记》
 《红灯记》根据沈默君、罗静电影文学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编剧凌大可、夏剑青,艺术顾问应云卫,导演王育,主演袁滨忠、凌爱珍、韩玉敏、凌大可、吴乐声,作曲刘如曾,舞美设计崔可迪,服装设计朱士场,灯光设计金长烈,造型设计陈绍周、应玉兰。爱华沪剧团1963年春节首演于红都剧场。
 剧本写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某地铁路工人、中共地厂党员李玉和接受向北山游击队传送一份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李母告诉孙女铁梅他们异姓三代人结为一家的家史,坚持对敌斗争。祖孙三人坚贞不屈,日寇遂将李母子杀害,故意放走铁梅,以追索密电码。铁梅在游击队假扮的日军“劫持”下,终将密电码送到北山。
  1964年由中国京剧院将此剧改编为现代京剧《红灯记》。之后“爱华”又吸收京剧本的优点作了修改,1965年春重新上演,作曲万智卿、董源。剧本发表于 1964年《剧本》2月号;196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4年上海沪剧团曾经按京剧本演出。主演演员王盘声、张杏声、韩玉敏、马莉莉、王珊妹以AB制分别扮演三代人。
  2004年9月为庆祝建国55周年,上海沪剧院重新推出沪剧《红灯记》,在尊重历史、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加工诠释,由钱思剑、茅善玉和马莉莉分别扮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为这部沪剧经典名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受到观众热烈欢迎。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月照母心》
  《明月照母心》编剧曹静卿、张东平,艺术指导杨观复,导演杨观复、彭安娜,主演陈瑜、顾奇军、张杏声、王明道、王明达、施悦,作曲奚耿虎,舞美设计周本义、石炯,灯光设计金长烈、何浴新,服装设计顾丰,造型设计顾丰、吴国琴,效果设计姜定国、侯秀。上海沪剧院1991年4月24日首演于中国剧场。
剧本写优秀人民教师金晓晖,原已收养了一个孤儿,但当她得知身居农村的玲玲姐弟失去父母时,又毅然将姐弟俩收养在身边。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外人的非议,她仍以一颗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后来为了减轻金晓晖的负担,孩子们写了“征母启事”,从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来自大江南北的无数热心人,争相请求尽一份社会责任,使孤儿重新获得家庭的温暖,也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
  1991年5月25日赴扬州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陈瑜)、优秀青年演员奖(顾奇军)、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伴奏奖。同年8月获上海市“七一”现代戏展演优秀演出奖。9月27日随上海市赴京汇报演出团进京演出。 1992年4月20日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新剧目大奖榜首,同时又获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创作奖、舞美奖。1993年获第二届上海市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陈瑜获得第九届“梅花奖”。
  该剧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沪剧院于1992年联合摄制成8集沪剧电视连续剧。
  《一个明星的遭遇》
  《一个明星的遭遇》编剧余雍和(执笔)、马一亭,导演杨文龙,主演茅善玉、马莉莉、邵滨孙、许帼华、汪华忠、徐俊、倪幸佳,作曲万智卿、徐音萍,舞美张开怀、王鲁平,灯光设计金长烈、张玉麟,服装造型刘超、陈国梅。上海沪剧团1981年4月首演于共舞台。剧本写歌舞团演员周璇,为中共地下工作者赞赏,邀拍电影《马路天使》,就此一举成名。华美影业公司老板顾仲昆和他的干儿子谢开白,利用女演员林月莺拆散了周璇和汪杰的夫妻关系,欺骗、威迫周和谢同居,成了他们的摇钱树。党组织让周到苏北解放区去,但被谢横加阻挠,要她去了香港。谢在香港踢开周,另捧别的明星,使周深受刺激而欲自尽。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重返上海,参加了新中国的电影工作。
 此剧1981年获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奖。发表于《剧本》月刊。1982年和1983年分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6年又被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的《现代好戏》一书。1982年由余雍和编写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沪剧团联合摄制,在海内外播放,开沪剧电视连续剧之先河,1984年获全国最佳戏曲电视连续剧“金鹰奖”。
  《今日梦圆》
  《今日梦圆》编剧余雍和、赵化南,导演胡越,主演茅善玉、孙徐春、陈瑜,作曲万智卿、汝金山,舞美设计商嘉民,灯光设计黄奇、陈雄,服装造型设计糜惠良,音响设计姜定国,导演助理茅善玉。上海沪剧院1995年6月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
 剧本写90年代的上海。某沪剧团正在排练表现地铁建设者精神风貌的现代戏《地铁魂》。突然编导方家杰和主要演员杜鹃发生了争执:杜鹃认为这出戏取材于她母亲,也就是戏中的梁工程师,而她母亲埋头于地铁,不顾家庭,使父亲飘泊海外,英年早逝。她无法理解,因此拒绝了导演的批评,宣布退出剧组,晕倒在排练厅。杜鹃在病中,她母亲只来看过她一次,使她成见更深,再次拒演修改后的《地铁魂》,她和方家杰的爱情也因此发生了波折。偶然间,杜鹃来到地铁工地,建设者的忘我劳动和地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她深受感染,由此开始理解她母亲宽阔的胸怀。当她得知父亲离开故土的真实原因后,更对妈妈产生了强烈的爱。此时地铁工地出现了险情,梁工程师正在隧道深处指挥抢险。地铁人得知她因不能在家中为女儿庆祝生日而遗憾时,他们在工地上打开了应急灯代梁工程师为杜鹃做了一个使她终生难忘的生日。不久地铁一号线胜利通车,使数十年盼望、几代人向往的上海人圆了地铁梦。
 此剧初稿原名《此情深深》,1994年12月首演于云峰剧场,导演余笑予。此稿发表于《剧本》1995年第5期。后经修改重排更名。修改后剧本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5年第5期。同年11月赴成都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共获优秀演出、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音乐设计、优秀乐队伴奏、优秀舞美设计、优秀灯光设计、优秀服装设计、优秀主角(茅善玉)及优秀配角(陈瑜、孙徐春、张萍华)12项大奖。12月被中宣部授予“五个一工程”奖,列为戏曲类榜首。
  《雾中人》
  《雾中人》 编剧宋之华、朱扬,导演杨观复,主演马莉莉、陆敬业、张杏声、邢月莉、平雪瑛、严志平,唱腔设计万智卿,音乐设计汝金山,舞美设计张开怀,灯光设计黄奇。上海沪剧院1989年6月5日首演于共舞台。
剧本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女战士白灵被俘归国后,因有“变节嫌疑”,被开除军籍和党籍,只能与恋人罗文道忍痛割断情愫,到一山村去当小学教师。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白灵在老支书的爱抚下和养女琴琴生活在月琴台,仍坚信党组织终将弄清她的问题。在女儿恋情中,白灵得知现任市长罗斌就是自己30年前的恋人罗文道。相见之下,两人都愿促成后代的婚事。月琴台餐厅经理浪涛,也是归国战俘。他和白灵交往中,两颗破碎的心融合在一起。在党中央下达对志愿军战俘问题复查的文件后,使浪涛、白灵恢复了名誉,但病魔却夺走了白灵的生命。
  此剧1989年11月获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并获得过爱国主义题材一等奖。剧本发表于1990年《上海艺术家)。1990年4月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沪剧院联合拍摄为6集戏曲电视连续剧。
  《罗汉钱》
  《罗汉钱》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改编。1952年10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此剧,由宗华、文牧、幸之执笔,导演张骏祥,助理导演蓝流,主演丁是娥、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石筱英,作曲董源、刘如曾,舞美设计张坚安。上海沪剧团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
剧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相恋,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为爱情表记。他们的自由恋爱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长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藏有罗汉钱,回忆起自己20年前与保安相爱,被父母强迫嫁给张木匠的辛酸往事。她为了避免女儿遭到人们指责,在媒婆五婶撮合下,与张木匠同去东王庄王老太家相亲。不料听到五婶与王老太在背后议论她的冷言恶语,小飞娥愤而回家,又经艾艾女友燕燕劝说,乃与张木匠商定将艾艾许配小晚。
  此剧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剧本奖、演出奖,演小飞娥及五婶的丁是娥、石筱英分获演员一等奖,饰演张木匠、艾艾的解洪元、筱爱琴分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获奖状。剧本发表于1952年《剧本》,1959年收入《戏曲选》第二卷。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导演顾而已。
  《姊妹俩》
  编剧余雍和,导演杨文龙,主演茅善玉、汪华忠、吕贤丽、徐俊、陈波、李仲英,
作曲万智卿、瞿春泉、杨妙康,布景设计陶华、沈希宇、商嘉民,灯光设计陈肃中,人物造型计丽娟、杨有恩、糜惠良。上海沪剧院1983年12月4日首演于延安剧场。
剧本写当代某大城市辛将军家里。将军二女儿辛薇与男友小朱从来自边疆驻地的家信中发现妹妹辛蓉并非父亲亲生女儿,而辛蓉生父不久将从海外回国认领。于是小朱唆使辛薇把已故大姐寄养在家里的小外甥骗回乡村,企图达到独占家产的目的。辛蓉是个有理想、心地纯良的姑娘。她没有为金钱、出洋所动,怀着为事业献身的精神,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经过一番家庭纠葛以及小朱面目的暴露,辛薇在现实和亲人们的教育下,也从沉迷中清醒过来。
 此剧1983年获上海第二届戏剧节剧本二等奖;1984年7月获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剧本三等奖,此外又获导演、主演一等奖,配演一等奖、二等奖,作曲、伴奏、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效果设计等奖项。剧本发表于《新剧作)1984年第2期。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牛仔女》剧作集。演员茅善玉获得第二届 “梅花奖”。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32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