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传承人

星期五 十一月 13, 2009 11:33 am



沪剧的表演主体是演员,其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演出人员的代代相传上。花鼓戏时期的艺人因缺乏材料,已无法考证,因此习惯上把率先进入上海市区的许阿芳、胡兰卿作为沪剧的第一代艺人。
  入城后的前三代艺人情况
  第一代艺人
  许阿芳,又称许霭芳
 生卒年不详,光绪五年到二十五年(即1879年到1899年),他与胡兰卿、松江王先生、麻皮雪春、花鼓阿 六等经常活跃在上海各县乡村城镇,并偶尔进入市区新北门、十六铺、二十三铺一带流动卖艺。由于屡遭官府拘禁捉拿,不敢有固定演出场所。
  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绰号三光麻子的赵小和,在公共租界开设昇平茶楼。他喜欢花鼓戏,请许阿芳等八人去登台演出。由于地处租界,清政府奈何不得。谁知到了年底,因演出的对子戏《磨豆腐》得罪了当地流氓,是以男演员赤膊演出“有碍风化”,被警察和包打听包围捉拿,勒令停演,驱离上海。许阿芳开辟市中心茶楼演出场所,对早期沪剧进入市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胡兰卿(1869年——1914年)
在1934年申曲歌剧研究会绘制的《先辈图》中,胡兰卿和许阿芳并尊为第一代艺人。他是南汇县人,最早随许阿芳来市区演出,曾在法商百代公司灌制过最早的本滩唱片《倒十郎》和《卖红菱》,戏中扮演生角。他的学生施兰亭和胡锡昌都是有成就的第二代本滩艺人。
  第二代艺人
  施兰亭(1879年——1928年)
 胡兰卿的得意门生,约在1900年就已随胡兰卿和小金龙、孙和尚在法租界如意茶楼演唱。曾参加最早的本滩唱片录制,演唱剧目为《游码头》和《倒十郎》 1914年曾参加发起组织振新集,建议本滩改名为申曲,1918年曾率班去天津演出,开创了本滩北上的先例。
邵文滨(1880年——1933年)
 原名阿六,拜曹俊山为师,先后组班于绣云天、新世界、小世界等游艺场。他工小生,嗓音软糯婉转,吐字清晰,讲究音韵,节奏也较为舒畅缓慢,被人称为“儒雅申曲”。代表剧目《十八押》、《辕门赋》。后期脱离舞台,被同伙枪杀。他的学生有筱文滨和杨月英等。
  第三代艺人
  丁少兰(1885年——1939年)
  为施兰亭学生,曾为衣庄店店员,其叫卖声为施兰亭赏识,收为弟子。他的嗓音清脆响亮,唱腔流畅平稳,曾率先改坐唱为站立化妆表演,又和刘子云共同编演沪剧史上最早的时装剧《离婚怨》。
  施春轩(1901年——1971年)
 出身梨园世家,在二伯父施兰亭培养下渐露头角,他组建的施家剧团与文滨剧团为当时上海最具影响的两大沪剧表演团体。他自成施派,语言诙谐风趣,白工吐字清晰,唱腔爽朗明快,扮演反派角色尤见功力,代表剧目《顾鼎臣》、《雷雨》,学生有赵云鸣等。
夏福麟(1909年——1997年)
  为施兰亭学生,是申曲时期最早演唱弹词戏的演员之一,对弹词幕表戏的唱词组织和韵脚转换得心应手,被誉为“申曲博士”。解洪元的成长曾深受其影响。
  丁婉娥(1905年——1987年)
  为施兰亭女弟子,曾于1936年创建婉社儿童申曲班,培养了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和筱爱琴等一批沪剧新人。
  筱文滨(1904年——1986年)
 为邵文滨学生,他擅长演唱《三国开篇》和早期传统剧目《陆雅臣》和《庵堂相会》,唱腔讲究音韵、运气自如、厚实平稳柔和动听,富有书卷气,是推动沪剧唱腔发展的“文派”唱腔创始人。他创建的文月社和文滨剧团为沪剧西装旗袍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生有邵滨孙、袁滨忠等,王盘声也深受其影响。
杨月英(生卒年不详)
  为邵文滨学生。她的演唱功底扎实,嗓音虽略带沙哑,但运用得当,委婉动听,表演一丝不苟,擅演悲旦,兼长风骚旦、老旦。对当时青年演员耐心扶植,王雅琴、石筱英和杨飞飞均深受其影响。
  筱月珍(1903年——1947年)
  为曹掌生学生。她的唱腔吐字清楚,刚劲有力,有时略带乡音,别有韵味,被称为“刚腔”。她的戏路宽广,能演花旦、彩旦、泼旦、老旦,在创建文月社和文滨剧团中起过重要作用,小筱月珍深受其影响。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324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