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特征
星期五 十一月 13, 2009 11:30 am
(一)沪剧的表现题材具有鲜明的上海地域特色
沪剧很多剧目的表现题材显示了鲜明的上海地域特色。早期沪剧的老传统剧目真实地表现了上海开埠前乡村集镇五光十色的世俗风情。入城后热演的“西装旗袍戏” 大多取材于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塑造了租界内外形形色色的人物群象,相当完整地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申城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解放以来创作演出的沪剧剧目更是纷纷把目光瞄准上海。《星星之火》、《黄浦怒潮》和《史红梅》反映了党领导的上海工人革命斗争。根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罗汉钱》把故事发生地点搬到上海市郊乡村。《寻娘记》、《牛仔女》、《风雨同龄人》、《我心握你手》、《0号首长》和《上海老师》从工厂、农村、商场集市、街道里弄和中小学校等各个侧面,生动鲜活地描绘了社会主义时代上海热火朝天的新生活。
(二)坚持以现代戏作为自己主要演出样式的戏曲剧种
沪剧的表现题材并不局限于上海。但反映现实生活始终是沪剧艺术发展的主流,沪剧虽也演过少量的古装戏,但是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它特别强化了反映现实的功能,最擅长演时装剧。产生于清末的早期沪剧演出穿清末民初服装的对子戏、同场戏,这在当时就是一种时装剧。进入上海城区后,西装旗袍戏发扬了花鼓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传统,反映近代上海都市生活,适应了市民阶层新的审美需求。
(三)独具江南丝竹情韵的音乐唱腔和注重生活化的表演艺术
沪剧素来注重唱工,它的音乐清纯柔美,独具江南丝竹的情韵。其唱腔属于滩簧声腔系统,以板腔体为主,包括长腔类、簧腔类、缀腔类和小调类四种。有的适宜叙事,有的擅长抒情,在曲调上各具特色,但共同特点是优美动听,富有艺术表现力。
(四)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取,又敢于标新立异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就向话剧、电影和文明戏靠拢,还大量改编了外国文学戏剧名著,这在全国戏曲剧种中也是很少有的。解放后不少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沪剧队伍,给这个剧种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沪剧还大量吸收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载歌载舞的表演使很多演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32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