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简介

星期五 十一月 13, 2009 11:28 am



沪剧是上海独有的特色地方戏曲,其形成的晚清时期,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因而从其发源之初就走上了一条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沪剧最早被称为花鼓戏,演出形式开始相当简单,由上下手两人分别操胡琴,击响鼓,自奏自唱,但由于其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因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进城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它反映了近代上海的都市生活,适应了市民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演出的主流。
 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经历了约两百多年时间。两百多年来,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社会、人文、经济变化紧密相关。从“本滩”、“申曲”到定名沪剧;从茶楼书场、游乐场,到形成大型剧场综合艺术。沪剧的发展轨迹,以独特的文化载体方式,记录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其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一份中国戏曲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也因为如此,沪剧被文化部定为四面红旗之一,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321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