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为啥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外一篇
星期四 十一月 05, 2009 11:51 am
本来已经结束这个系列。
国家精品工程安徽的突破和戏痴小郭的评价促使有必要再来一个外一篇。
对于安徽省黄的《雷雨》,戏痴小郭网友的评价是绝对震撼!
戏痴小郭名副其实,阅戏阅人多多。且为人正派,绝无拍马奉迎之疑。有一个网站,如果某某某替某演员转贴了一个中肯的肯定帖子就被指责为别有用心某某某被某流派创始人收为徒弟又被说成是各有小算盘云云都是非正常现象。这些怪事在戏痴小郭的博客里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同样是从曹禺的名作改编为地方戏曲,曾经的辉煌对沪剧来说已经不再。即便你再怎么努力复排雷雨,也到不了昔日六大沪剧团联合演出的精湛。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黄梅戏,别的辉煌成果不去说它,单说雷雨的改编就出手非凡。
虽然没有机会还没有眼福看到这部列入国家精品的剧作,但照样可以来说说感想————-这又触犯了某几条汉子的神经:你没有看过就敢来发表意见?!你单看一张剧照就能哇啦哇啦!?
岂不知窥一斑可见全豹?!难道就忘了农村老太太一看林彪的相貌就断定他不得好死不会永远健康并且不是啥好接班人的苗子。
首先,第一主角的迁移。这绝不是为了想让院长蒋建国夺梅花就能夺得到的,而是周萍本身这个人物的矛盾冲突规范性所决定了这样的迁移是极有分量的。同时也绝没有违背剧作者本意。
一男两女,本身的爱情冲突;一父两子,反抗的角度不同;一子两母,谜底的最后揭穿;两男一女,再增加的情爱纠葛;如果再加上反封建以及揭露封建罪恶的主题思想,那样的第一主角迁移为广大观众评论家所欣然接受就是题中之义。
其次,地域文化的融合。黄梅戏是大胆的,坚定地把故事发生地点从无锡等地迁移至安徽。这样一来,不仅仅是舞美的精心发挥有了用武之地而且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量黄梅戏观众的审美情趣。可以推想,沪剧是不会把雷雨的舞台搬到上海滩租界花园洋房的。
再者,阵营的强大。请原谅我相对最熟悉的是演员,这儿就不多去赞美幕后英雄。蒋建国夫妻档自不待言,蒋建国他自己要冲击梅花,两口子铆足了劲也是必然的事情。果然一炮打响!继吴亚玲夺得梅花之后蒋建国也完成夙愿,可谓一对梅花夫妻---这在戏曲界也是很难得的好事情。
何云那么清新那么甜,真是活脱脱的四凤!这就跟好些四凤已经够大婶级别不可同日而语,绝对不能比拟的。青春亮丽,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来讲一出场就先声夺人。
还要特别说的是黄新德的周朴园。以往的周朴园都是重量级人物重量级演员出演。沪剧六大剧团合演那时候就是解洪元解派创始人,话剧后来是孙道临亲自出马既演又导---他这时候焱的是周朴园。我们要赞美的国家级精品安徽省黄的雷雨正需要黄新德这样的大师级别演员来担纲周朴园。
相比之下,沪剧的周朴园从解洪元之后就是一个解派得意弟子出色,其余的人都差强人意。如何能够成为沪剧史上的国家精品?!更不用说后来复排的雷雨都选用筱爱琴版本的四凤而弃用杨派唱腔(没有全面统计,若有疏漏敬请谅解)。
如此一比,谁强谁弱孰胜孰差一看就清楚。不必一定要进剧场。
啥叫先声夺人,请看一张剧照。笼中鸟的比喻已经不单是繁漪!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26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为啥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外一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