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重温习新思考
星期六 十月 24, 2009 8:54 am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这功劳多大,否则昆曲濒临淹没,那来今日的辉煌!
因为决断要下,是否要把原先望而生畏的一个散曲本子选题检起来,于是反复看了好几部昆曲大戏。望而生畏是因为没有一个女角色,这样的戏难以讨好。又不是群借华失空斩!
看的几部戏里就有十五贯!反复地看,思绪如潮。之前看过周传瑛王传淞的,没看过计镇华刘异龙梁谷音蔡正仁的。这次看的是黄小午的版本。
绝对的第一男主角况钟他到第四场才刚出场。之前甚至于连名姓都没有提及。这样的戏可以说我是没有见到过有别的剧目。连电视连续剧电影都强调头十分钟头贰拾分钟。可主角迟迟不出场的戏却是百年好戏!
改编自今古奇观十五贯戏言成贾祸,那部戏源远流长。
虽然况钟出场晚,可在一出场前就有铺垫。一登台即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并且仍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
为民请命的口号,出现了多次。所幸没有被当成大毒草来批斗。
戏里面况钟登场第四场的监斩开始,戏眼不断功夫了得。墨守成规以民为轻和为民请命天地良心的搏击贯穿着。这方面况钟和娄阿鼠的表演早有许多文字。
我就在此补充一些小人物。过于执升堂,之前有一大段大开衙门的戏,两位公差演得极好。过后况钟升堂,因为还有更换服饰幕后抢景,二道幕前有一个皂役独自一大段道白,尤其出彩!
就是街坊邻居上场下场,往往都是一位老太殿后。为啥呢,她走得慢啊。
********************************************
附录----
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50年来,在林林总总的舞台剧目中,有一出戏常被人提及,这就是昆曲《十五贯》。《十五贯》当年一唱走红,创造了昆曲改革的传奇。5月18日,重新整装排演的《十五贯》50年后再次走进北京,让人们想起当年曾经的辉煌,引发众多思考。
精心打磨,昆曲起死回生
1956年,昆曲几成绝唱,全国没有专业剧团,民营昆剧团走街串巷,处境艰难。此时,前身为民营剧团的浙江昆剧团排演了《十五贯》。这出改编自清代传统名剧《双熊梦》的剧目一经问世,先在上海唱响,随后走进北京,从4月至5月连演47场,名动京华,“满城争说十五贯”。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观看,周恩来总理给予高度评价:有丰富的人民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业内人士惊评:面壁数载、心血筑就的《十五贯》,以一个清新别致的亮相让昆曲焕发出迷人光彩。
由于《十五贯》的演出成功,全国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北昆、湘昆、粤昆、川昆、滇昆、苏昆、上昆,以及昆曲班和昆曲研究所。1956年至1964年,《十五贯》国内演出1000多场,观众100多万人次。同时还被锡剧、豫剧、川剧以及话剧、京剧等10多个剧种争相移植。梅兰芳、欧阳予倩等艺术大师先后撰文称赞。《十五贯》和浙江昆剧团由此红遍大江南北。《十五贯》创造了拯救的传奇,翻开了新中国昆剧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几十年后,一度辉煌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今天的人们不禁一再仰视昆曲《十五贯》。
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
今天重新打量《十五贯》时,我们会疑问50年前为什么偏偏是《十五贯》,而不是更有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来担起救活昆曲剧种的重任?《十五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赌棍娄阿鼠因偷盗十五贯钱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无锡知县主观臆断尤的继女和同路人是凶手,后经苏州知府况钟调查,使案情大白。
故事并不复杂,但全剧主题、风格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让其领了风气之先。当时戏曲正在改革;全社会大兴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提倡调查研究之风。《十五贯》融合了公安戏和情节戏的内容,剧中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切中时弊,深得民心。全剧紧凑有趣,雅俗共赏。演员的表演更是精到传神。饰演况钟的周传瑛被誉为“活况钟”, 浙江昆剧团被称为“娄阿鼠剧团”。主演周传瑛、王传淞一剧成名。
推陈出新,传统焕发魅力
观看浙昆重排的《十五贯》,虽然“面目”全新,但故事依旧,精神气质未变。全剧的重演不仅唤起人们50年前的记忆,更折射出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出人出戏、与时俱进的“十五贯精神”。
《十五贯》原名《双熊梦》,改编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芜存精,深受称赞。台湾学者曾有义说,《十五贯》的走红是让最优雅的昆曲做了一次最大众的普及。全剧思想上的穿透力和积极明朗的主题,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处处传递出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情怀。此次复排的《十五贯》共有四代演员同台,音乐节奏情节重新处理,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再次呈现了昆曲艺术的后继有人,生机和活力。浙江昆剧团50年来,继《十五贯》之后,还改编和创演了《西园记》、《孔雀胆》、《李自成》、《浮沉记》等剧目,传承排演了《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传统名剧,创作演出了《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血泪荡》等现代戏,昆曲人以坚韧执着的精神不断为昆曲续写着新的传奇。
透过《十五贯》,我们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出戏,剧目的改编,剧种与时代的关系,尤其是古老昆曲600年后的再次浴火涅槃,都让我们更加关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成为永恒的时尚,被反复咏唱。
来源:《人民日报》 ( 2006-05-19 第14版 ) 记者 刘玉琴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172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重温习新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