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为何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七

星期日 十月 11, 2009 2:31 pm



沪剧的道白十分生活化。打个比方吧----就好像文明戏加唱。生活化未尝不是好事,也好比说可以成为沪剧一大特色。但是,纯粹只说不唱没有声腔流派文艺种类比如话剧,那道白也和实际上的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或者说这才像是戏,是舞台上的戏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沪剧这一传统从它的前身就已然如此。沪剧艺人不讲究台词的抑扬顿挫,没有京昆道白那样的传统。相对而言,黄梅戏虽然年轻,但是其道白至少介于沪剧和京剧之间。尤其是传统小戏比如夫妻观灯等。不是说沪剧的道白绝对不带舞台腔,在看龙船里老相公和老娘娘之间也有某些拉足腔调的台词。可是相对来说似乎要少得多,听上去总觉得生活化程度要高得多。

上海话天然有一种不适宜舞台腔的本源所在。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相声,大意是比较南腔北调。山东人和上海人(当然还有其它方言)大概是男的半夜起来撒尿,从字数多的问答逐步减下来到一个字。很滑稽很发笑。具体的相声段子应该是叫做南腔北调吧,不很确切了。

自然那比较结果就是山东人说话洪亮中气足,上海音短促刹车快。并且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上海话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入声。所以后来学日语时候对于那个促音总觉得发音很容易一点儿都不难掌握。而要是发那个俄语里的卷舌音就要困难得多。

这是不是也就是沪剧受方言本身的限制,不但在唱腔的尾腔拖腔上有影响,就是在道白上也影响了气势呢。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086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为何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