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振兴沪剧冲击第四波——让沙龙走出沙龙
星期三 十月 07, 2009 10:41 am
本来还得下一周再写,今天提前写了贴上来。
振兴沪剧的希望在民间。这一点可以参阅作者顾聆森(苏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登载在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国戏曲的最后机会——苏州民营剧团的考察与思考。大家可以直接去戏剧研究也可以到我的新浪博客我有转载。
关于第四冲击波的想法实在是在今年夏天到夏威夷半公半私游玩时想到的一个念头。当时没有整理好,现在可以加上中国沪剧网的好多信息写块豆腐干。
沪剧原本来自乡间。就像我当年在上海县北桥农场(那是个种子场)时队长说的,收了工大家搬个小板凳,胡琴朝腿上一搁一拉,开口就唱。这唱的当然是沪剧,根本不是越剧更不是京剧昆曲。
由于中国沪剧网,让我知道了那么多的有用信息。上海,只是说上海全市有那么多的沙龙,有那么多出色的票友和热情的观众戏迷。我们不应该指责他们为啥不买票进场子,而要一星期跑十次大家唱。这无可厚非更是应该赞扬其热情其对沪剧的热爱。沪剧本来就是靠这样的群众基础才能站得住脚才能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大剧种。反过来问一声,没有这样子好的群众基础,沪剧还有啥可谈的呢,还有啥指望呢。
我说的冲击第四波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么强大这么有力的一支群众性队伍,来再次打响沪剧这块牌子。
国庆中秋双节已结束,但是新的节日又要来临上海还面临着一件世纪性大事。迎世博已经动起来,庆世博更是可以说也就在眼前。那么,如何乘这股东风让沙龙走出沙龙,让票友走进票房。我从夏威夷的波希米尼亚民族舞蹈上得到启发,给大家说说供参考。
夏威夷风情,波希米尼亚草裙舞是一大特色。有正规的大剧场,买票很贵的,也常常满座,还得住到附近去才算方便如果自己不开车的话。但是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波希米尼亚舞蹈演出。
有时候,冷不丁地就来一个简易的棚子,甚至于铺开一块蹩脚地毯,三人伴奏两人跳舞。女演员着民族地方特色服装,在那儿慢慢地扭动吸引着游人。在我博客里有些照片就是在机场候机时小广场上的表演。再上去一档是在购物中心。差一点档次的购物中心舞台也比较简陋;高档的购物中心无论敞开式或是封闭式的舞台比较像样。更有希尔顿这样的大饭店或在顶楼或在海边搭台表演更加显示艺术功力的波希米尼亚舞蹈。有男女合演的,有女性单演的也有全是男性演员的。
可以说,一踏上夏威夷,波希米尼亚舞蹈就处处可见。在那些大饭店和购物中心的演出是定期的有日程时间。总是很多游客观看。并无人指责他们既然喜欢为啥不买票进场子。而是本来就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那个在恢宏的大剧院专场演出的团体也不怕存在这么多的草台班子去抢了他们的饭碗。
我去年三月在上海城隍庙卖小笼的店家前面看到一批越剧迷也应该是一家沙龙吧在那儿唱了一段又一段。唱的都是大嫂大爷级别的人,就都是票友吧。当时我就想老城隍庙为啥就没有上海的家乡戏呢。
上海的家乡戏有啊,那是在豫园里面戏台上要买票的,庆祝城隍老爷生日有一家沪剧团应景祝贺演出。
把这些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设想。沙龙走出沙龙,票友创造票房。特别是据中国沪剧网的网友们说有那么些赛如或者甚至于超越专业水平的票友,那更应该采用夏威夷波希米尼亚风情的方式来打造上海风情。
需要说明的是票友创造票房不是指卖票,而是和所在地的商号主办的单位达成协议或者是出场费或者是其他方式。自然并非是以盈利为主不是企业而是一种叫做非赢利组织的形式。
这样一来,有几点好处——
沙龙走出沙龙,更加打响知名度;
票友越发扬名,甚至于可望达到满清民国时代好些京剧票友的响当当程度;
商家和有关单位吸引更多的顾客或潜在顾客;
地区知名度随着该沙龙的名气也一定有所增加;
沙龙本着“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娱乐的原则,不影响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同时又有一定数量的补偿以利发展;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规模增加频率,那就不存在要靠国营团体来撑场面的事儿,自己民间沙龙就能干成这件大事;
最重要的别忘记世博来临,为振兴上海振兴上海沪剧力求做到像金庸高阳那样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庄处有高阳一样,外国客商每到一处就有沪剧演唱队。这才是让他们领略到上海的本土文化之魅力上海地方戏之普及!
这一点我相信很重要,也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到那时候,上海市全面开花前景灿烂。
谁能不说沪剧的基础沪剧的希望在民间呢。
抓住这个百年难得的大好机遇,民间沪剧队伍努力啊!
真要在上海遍地开花动起来,哪一个剧种能比得上沪剧?我才不信松江来一个昆曲票房三林来一个越剧沙龙南翔冒一个京剧演唱会!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059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振兴沪剧冲击第四波——让沙龙走出沙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