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沪剧为啥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五
星期五 十月 02, 2009 12:17 pm
上次讲的是声腔。这次开始是说白。但因为主要是比较黄梅戏和沪剧,上次就没有提到沪剧的姐妹剧种锡剧。现在补充补充。
锡剧和沪剧是真正的姐妹花。许多剧目沪剧小妹都是来自大姐锡剧。比如锡剧至今常演不衰的珍珠塔双珠凤拔兰花等。我小时候听的故事不是大灰狼小红帽而是九松亭许婚后霍定金哭灵,但是这些戏目沪剧可以说不再演出或者演也演不过锡剧。这是剧目问题,从唱腔来说很明显的一个进步不进步的例子是2007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
锡剧王子周东亮亮丽登台。唱的还是锡剧看家戏珍珠塔。但是那段唱完全创新了——和谐的主题固然是被选中的一个要素。原先方卿是在老母亲的责备下再感受老丈人和表姐陈翠娥的恩情下“就范”放过姑母的,现在成为方卿发自内心的大段感叹。我曾在07年初写过博文大肆赞美周东亮。其中关于唱腔就是内容之一。
倒数第三第四句是——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情更高。那第一个高字出口后重复演唱情更高三字到最后的高字收腔足足有二十三四秒时间,那第二个高字出口到收尾大约是维持十几秒时间。那是锡剧演唱中从未听到过如此高昂的声调运腔。可谓创新,也极其符合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氛围。最后两句只要人间真情在和和睦睦更美好,那就完全是锡剧恢复本原的老腔。
而沪剧在春晚露脸的09年仍然是紫竹调燕燕做媒,无论从内容唱腔表演都毫无新意——关于声腔就补充到这儿。小妹曾经超越大姐,但是现在又落后了,——松江的山比不过锡山惠山更不用说黄山。
下面开始说到说白。一出戏,再怎么唱,也还是道白是千斤。大家总认为方言的局限性造成了沪剧的困境。我想,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一想。黄梅戏固然在南北交界处的安徽有两头通吃的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听得懂所以受众面广。
但是,京剧昆曲呢?京剧的道白分两种,在样板戏之前拿另一种道白也是很难懂得的,至少不是京白。而昆曲更是地方戏,原本就是因为听不懂再加上那么慢腾腾地终于面临绝种的危险。总算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后来又捷足先登成为最必需抢救的遗产剧种好比大熊猫那样人见人爱。可那姹紫嫣红开遍真的没有字幕就能为全国老百姓听懂?!就算你懂得昆山调,那文绉绉的词句难道真的都能耳熟能详?!昆丑出口就是苏白,那就干脆便是苏州方言了,为啥现在那么热门。好像不看一场昆曲人就变得低俗而不高雅难当白领似的。
并非是说昆曲不好——我是非常非常喜欢昆曲的;而是说明方言的流行范围和剧种的受喜爱程度并无直接相关性,或者说没有线性关系更恰当。
再比如,英文,意大利文,那总比上海闲话要难懂吧。这竟不是方言之间的差别——阿拉这两个字是跑到天南地北中国人都懂得的,而是语种的根本不同。可是大家照样要学要听。听到前总书记唱的帕瓦拉蒂太阳还不是齐声叫好!不需要听懂帕瓦拉蒂究竟在吼啥,但那嗓子那调门就是好听啊。
同理,当年侃大山学相声,他最初能听懂多少?还不是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才登堂入室当了姜昆的徒弟。所以,如何让人家喜欢才是真本事。
还有越剧,那进上海多少年了——难道是上海话?!拿上海闲话当道白?!嵊县方言难道一开始上海人就了如指掌?还不是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要听越听越听得懂——甚至于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我在山西时同事们一看过电影越剧红楼梦人人叫好,可说有真正听懂林妹妹宝哥哥在那儿唱的啥呢——假定没有字幕。
一句话,上海的沪剧再不要拿方言的局限性上海人不讲上海话作不景气的盾牌。其余关于上海话以及沪剧的道白下次继续——这五是个大题目,一下子码不完。
敬请关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102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沪剧为啥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