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振兴沪剧冲击第三波

星期一 九月 14, 2009 12:40 pm



振兴沪剧冲击第三波,要说的是民营剧团。



民营剧团是相对于国营剧团的词儿。解放前是没有所谓国营剧团的,任你是梅兰芳也是民营剧团梅老板!



现在好啦,文化部终于也像别的部门那样准备甩包袱。今年开始各省市试点若干年之后一律民营。看看,怎么样啊。民营剧团千万不要底气不足哦。



那么如何迎接这样一个新局面呢?从好多其他剧种的消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沪剧民营团体的前景是辉煌的。



戏曲包括沪剧在内曾经的繁荣和辉煌(不算文革十年浩劫之后的一度重光,也不算各省市自己力捧的剧目这有点儿像各省市自立样板戏)其实都是民营剧团的功劳。现在民营剧团在财力人力物力上没法子和国营大剧团竞争,但是一旦大家都是民营了呢?!



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者说笨鸟先飞。好比一只股票,总得先看到前景。谁能想到在小城镇上经营一家仓库式的所谓俱乐部,到现在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连锁店!而雅虎古狗也是企业经营以小博大敢于和微软较量的上佳范例。只要有角儿有戏份有观众,只要敢想敢做。从现在的信息来判断,那么国营剧团的挣扎和民营剧团的上升就是大势所趋势所必然。这还不算早就在四乡八镇进行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工作优势所在。



民营剧团要做好准备。现在就应该看清大方向大趋势。



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向徐汇燕萍京剧团学习看齐。有兴趣的民营剧团可以到我的新浪博客查找这篇转贴。徐汇燕萍京剧团原先是一个工作室,就像马莉莉办过的工作室一样。不过她是完全脱钩的,后来也没有回归。十年之后,闯出名气。以一个民营剧团的身份排演新戏,并一举夺得梅花。而后水到渠成,正式挂牌成为徐汇燕萍京剧团。



为何我要推崇并极力介绍这样一种模式呢?理由是剧团是演艺单位(这儿的单位已经不是事业单位的概念而是企业单位),虽然自负盈亏不与国家再有包下来一切的关系,但是打出徐汇区级的招牌还是很管用的。并非是徐汇区来管你的一切,而是说明你这个民营剧团达到区级这样一个级别。



好比我希望再有当年六大沪剧团的盛况一样。长江沪剧团就是徐汇区的。再想想,当年的五大区级剧团都可以有足够能力和市一级的人民沪剧团抗衡,假如一旦上海沪剧院也不再是国营剧团而是脱化为民营剧团的话那不就是六大沪剧团并起并坐了吗?



我记得黄浦区艺华沪剧团的《秋海棠》就胜于人民沪剧团。至于好多戏是区级团的看家戏,那是人沪也无法去争的。所以才有人民沪剧团屈尊邀请王盘声王雅琴来合演艺华首演的《金沙江畔》。



就是再小一点的民营剧团也可以考虑挂靠区县级或者乡镇级政府。这不是说事事靠政府,而是取得必要和应有的帮助和关注。打出旗号来!可以说邵敏网友能取得很大的票友成就也是和乡政府一级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那末,票友是这样的道理,如果邵敏他组织(甚至于可以考虑是业余组织)一个民营团体来演唱沪剧或者以沪剧为主(考虑到邵敏他多才多艺),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尽快行动起来!纷纷找到合适的愿意向徐汇区政府那样接纳(不是包养)一个民营剧团的区县级乡镇级政府单位。这是第一步。不要等到了别人家已经捷足先登望洋兴叹。我有一个网络好友——北青越老虎,人家打的旗号就是北京青年越剧团,你看多神气多响亮的牌子!



大家想一想,大家看一看,浦东新区沪剧团——多好的牌子!再有南汇沪剧团松江沪剧团——那是东乡调西乡调的老家。总之,完全可以把诸如崇明沪剧团等牌子重新抬出来。



接下来就是排大戏,或者是排一连串的折子戏够一场演出的时段。民营剧团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办法多障碍少思路活,一句话反正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只要想想,以后茅院长也就是一个民营团体的私人老板不再是吃皇粮,那些个已有民营团体或者尚没有正准备筹划的大大小小老板(可以兼是主演也可以不是)还有啥害怕的呢。明摆着的例子就有《龙凤花烛》这样一出大戏。甚至于连得常州票友都能演袁滨忠凌爱珍爱华沪剧团的名剧《谁是母亲》呢。



并不必去攀比那些名导演名编剧名舞美花大把银子钱搞出来的精品。等到站稳脚跟打响牌子之后自会更上层楼。再说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也能去夺梅花——今年除了民营的燕萍工作室还有个人自费申报夺得梅花。拿沪剧自身的例子来讲,如果舒悦所在的是民营剧团,那么就会像金不换一样专门打造适合他演主角的戏;如果洪立勇自己做老板,那么就不用去学作曲或者一样边学作曲边当第一男主角而不是作曲兼第三男主角。



至于剧本,适合沪剧的本子其实并不少。并不一定要是紧跟主旋律的戏。实际上,沪剧的流传至今,主旋律的戏真正出彩的也并不多。



最后,对所有现有的和将要有的民营剧团说一下子——凡是民营剧团,都可以自由选择我写的适合沪剧演出的剧本,不论大戏小戏。等二度创作完成搬上舞台即取得首演权,并且不必支付分文剧本创作费用。一旦首演,剧作者和剧团双方共享成果。在首演成功之后,再谈适当的剧本创作劳动反馈。若是其他沪剧剧团需要转让,那时候就是你我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



民营剧团不必枉自菲薄。当年山西一出好戏《三上桃峰》就是县级小剧团首演取得成功,然后才是山西省晋剧院搬演。当然那时候文革期间不存在转让权益的问题,拿来主义拿来就是。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92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振兴沪剧冲击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