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看看为啥人家活得出活得好 - 4
星期五 七月 24, 2009 9:21 am
百老汇的音乐剧不仅仅在舞台上剧场里大放异彩备受欢迎,很早以来尤其是近年更加变本加厉的一项收益便是改编成电影。
其中的好多票房价值很高的经典剧翻拍成电影,可谓双赢。
好一些就是囊括奥斯卡不少奖项。既有版权转让又有名气大增。一个现象就是即使拍了电影也不影响剧场的观众来源。因为那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在演戏,而不是银幕上的图像。
最近的几个片子就有《芝加哥》《剧院魅影》《发胶》《梦幻女孩》《妈妈咪呀》《金牌主持人》《吉屋出租》等等。其中吉屋出租还是另类剧情,照样影坛剧场双丰收。
不可讳言,拍电影的时候调动了拍摄手段以及请来名角替换获得相当大的飞跃——比如《芝加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是舞台剧因此而提升影响力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国产影片反过来促进戏曲剧目的传播的情况也同样是如此。比如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和祝英台》,使得梁祝故事走遍大江南北。再后来香港拍的《红楼梦》更是在文革后让全国的观众如痴如醉地欣赏到了越剧。
那时候我在山西,同事们纷纷表示居然有这样动听精妙的剧种。即使听不懂也无妨。沪剧解放后拍的《罗汉钱》特别是《星星之火》更是推动了沪剧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一样,一位网友说得好,她喜欢沪剧就是从“为你打开一扇窗”开始。
区别在于人家翻拍时要付费的。剧团辛辛苦苦组织选本子聘导演找作曲日夜排练,一出戏出了名,被看上要翻拍成电影进入影院哪能那么容易就被拿走,还得感恩戴德?什么都是Money Talk!至少要改编版权,就跟小说改编一个样。说不定还能有分成包括以后的影碟收益。
怕啥?怕制片导演不高兴?题材内容在那儿摆着,观众热情在那儿摆着。除非你本身上演的戏不咋地,有人来看上你,就别怕。
另外一个现象也是我多次呼吁过的。就是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别局限于故事片。人家好几年着眼于歌舞片大丰收。那末,国内有那么些那么好的舞台歌舞剧为啥不拍成歌舞片去扬长避短呢。
中国国产剧情片内容与国际市场脱节(好些都是自爆其短或者是自鸣得意),能入围也没能拿奖,近年来更惨。在这儿再次提出设想,比如陕西省大型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再比如到纽约曼哈顿广场放映的京剧史诗剧作《三国》---千万别误认为要推荐那部胡编乱闹的电影。
梁山伯祝英台游园惊梦都能到国际上拿奖,为啥他们就不能呢。
需要把关的是翻译。也千万别再出我提到过的那些误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64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看看为啥人家活得出活得好 -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