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说说第一时间
星期六 七月 11, 2009 7:59 pm
第一时间,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不陌生。这个说法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抢时间的重要性。
写这个帖子是从余秋雨先生为沪剧的一本书作序而引出。原先有念想但不够清晰。读序之后就有迫切的感觉要说说这第一时间。
沪剧在全盛时期的第一时间概念很强烈。所以,很快结合时事结合观众喜闻乐见的关切注意点马上搬上舞台。在那篇序里说得很清楚。余秋雨先生只是没有举很多例子。我结合我所熟悉的补充说说主要也是给不熟悉沪剧的网友提个醒儿。
结合时事新闻的比如至今还演的《黄慧如与陆根荣》,我记得新近开个唱会的钱思剑演报童。那就是徐伯涛和王珊妹的代表作之一。还有阮玲玉自杀,这些都是够迅速的。而越剧的筱丹桂自杀,越剧界编剧就从没有这样迅速的反应,直到上世纪末期才有东方评弹团编演中篇《筱丹桂之死》方始有舞台演出。
结合西方好莱坞影片的也是现在还演的《魂断蓝桥》。上海沪剧院还有改变移植做法直接演绎西方人物的版本,就是茅善玉和徐俊出演担纲。至于搬演西方名著则是最拔头筹,没有一个戏曲剧种能和沪剧一争高下。
同样,解放后也是迅速而又多彩地搬演,第一时间搬演。比如至今流传的罗汉钱。那些个解放初期其他剧种也一样搬演的自不待言。问题是沪剧搬演很成功,特别是赶着搬演话剧。本来,沪剧的兴盛和上海文明戏紧密相连。文明戏其实是一种方言话剧。故而,沪剧搬演话剧大为成功,某种程度上因为唱而更加动人。比如谁都不可否认的《雷雨》《日出》。再包括《甲午海战》《丰收之后》《年青的一代》等等。又一轮演员接班挑大梁时比如根据新闻编写的《寻娘记》以及《一夜生死恋》等等。
可是,近年来对于第一时间的敏感性差了许多。因为体制因为计划因为其他种种因素,往往赶不上趟。而赶上趟的往往又是不可能传世的剧作。《龙凤逞强》等这些剧作也同样有时间性限制。比如根据汶川地震赶排的《废墟上的爱》,写得很好演得感人。这仍然凸现了沪剧的第一时间特色也正是沪剧才能赶出这样的大戏而不是话剧界影视界的大牌诗朗诵一类简单形式。
问题在于赶这些当然必要,可是为何其他方面内容的赶就不灵敏呢。
这类问题其他戏曲界也同样存在。但对于一个善于赶第一时间敢于赶第一时间最为突出最为拿手的剧种来说,这就显得问题更大。沪剧没有多少年代的传承,没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这样的底子,靠的就是第一时间。
我始终为张杏声可惜。那部大戏《陶行知》多好。就是没有赶梅花季节的紧迫性没有抢时间的敏感性才失之交臂。
所以,千万不要忘了沪剧的这一传统。这方面光有编剧的敏感性是远远不够的。得有领导演出人员对于第一时间的眼光魄力才行。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56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说说第一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