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难得一见----
星期二 四月 21, 2009 9:09 am
上海人的特点之一是不如别的地方的人肯吃苦. 这从上海人当兵评价以及上海文革中最少武斗和其它许多事实来佐证.
因此,在戏曲界里和京剧秦腔等涌现众多武生武旦(再细分有长靠短打刀马旦)戏目恰恰相反, 沪剧可以同文明戏滑稽戏等一起划入最不会或者最不需要武功的剧种.
就我所知, 老一辈沪剧艺术家是不练武功的, 也没有那一类武戏. 所以同样是传统老戏<珍珠塔>, 长江沪剧团丁国斌刘正道演"跌雪", 是演不过錫剧的. 王彬彬和小王彬彬父子两人演方卿, 在跌雪中要吊毛加一系列身段动作. 另外,比如沪剧老艺人演白蛇传断桥, 也无论如何演不过婺剧-----那许仙出场时的演技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我看的沪剧戏份来回忆, 故而<芦荡火种>里面是小堂名赞扬新四军而不是新四军摸进沙家浜. 擅长西装旗袍戏本身也表明了不需武打的特点. 穿着西装旗袍是无法开打的.
因此, 难得一见沪剧的武戏那怕包含武戏成份.
第一次看到沪剧文武小生是徐俊. 他在<十打谱>中童子拜观音一招惊人. 夺得了红花奖. 后来知道他又在<陆雅臣>和<野马>里发挥武功优势. 可惜无缘得见. 只是常听有一段叹五更的唱段经过改革, 加入了许多原来那些老艺术家都不会也不敢的身段动作.
拜中国沪剧网网友之赐, 在这儿看到了朱俭的"叹五更". 不用说是照徐俊的演出本. 那翻桌子硬僵尸的表演对沪剧观众来讲真是过瘾!
记得也是这出戏让他在山东获奖.
希望文武小生这样的行当在沪剧舞台上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然也得有相应的剧作.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12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难得一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