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堂堂正正亮出牌子

星期三 四月 15, 2009 10:46 am



堂堂正正亮出牌子——三评王子伟沪剧演唱会

这是本系列第三篇也是结尾的一篇。

郑重声明,这一系列其实对王子伟以及南京沪剧沙龙都没有任何吹捧的意思在内。只是感叹沪剧界有仿照黄梅戏的五朵金花(牌子见之于杨派演唱会,可是五朵金花无一是杨派传人),从来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知道啥时候会有王子。

题目中用了“却不料在此间遇王子”那也是为了讨巧为了吸引眼球——在我的博客中就有网友留言大意是原来是这样子的王子啊,但是尽管是“上当”进来阅读最后还是认为文章写得不错。

说王子伟借用了王子的名目,真正感慨——包括感慨票友举办个唱会的成就。这既没有贬低别的艺术大师没有开演唱会——据我所知尚长荣不准备开黄新德有意愿,而是赞叹一个票友——即使花大把钱也无可厚非。想当初《红楼梦》《一双绣花鞋》不都是手抄本吗?几曾是正式出版物?几曾有过票友由专业剧团或者文化局出资举办个唱会的前例?

在此再次要严格区分票友和专业人士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以也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决不应该有所偏废。随便举一个例子——于魁智他是我喜欢的一个京剧演员当今老生翘楚,可著名的章女士认为他只是一个一级演员而已,根本不可能是京剧大师。

鲁迅先生所谓评论红楼梦时候的见仁见智,同样适用于对舞台上演员的特别是各种流派人物的评议。何况对一个票友?不存在一定要别人认同看法的问题。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春兰秋菊各有风姿。

接下来就要说说我关注中国沪剧网的出发点——一共三条:第一欣赏这儿可说是最全面最集中的资料;第二尽力奉献自己的观点看法——绝对不求人人认可;第三为振兴沪剧(这和我振兴戏曲的努力毫不矛盾)作尽可能的贡献。

所以我在回复中说到——以中国沪剧网这个平台推销自己的作品有啥勿好?作为一个网友作为一个沪剧爱好者你就算是贴出一个自己的翻唱音频,不也是为了让大家来欣赏吗?你推出你喜欢的某某某的演唱,不也是为了让大家来一起赞扬吗?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网站网站强调的是交流。我码字码出来的所有戏曲剧本并非只是在上海沪剧网才能见之天日,拿出来贴在这儿谁会有意见呢?为啥要有意见呢?就算我在此堂堂正正地呼吁谁有兴趣来把她推上舞台,有啥勿好呢?

网络小说贴出的时候不也是期望有朝一日从网络走向铅字的吗?——包括第一篇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包括红得发紫的《明朝那些事儿》。何必去指责痞子蔡他们怀有啥个人目的?当然,高兴阅读欣赏和不以为然不去翻看悉听尊便。

说到这儿,就是我想对所有的沪剧沙龙沪剧俱乐部说的一番话——只是翻唱只是依样葫芦那是娱乐不是创造。沙龙也好,俱乐部也好,娱乐性质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有所创造有啥不好呢?记得毛泽东所说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四个有所吗?

事情是小人物做起的,小人物可以惊动大人物。当年文革后期为江青大批判狠批判的《三上桃峰》是一个县级剧团的创造,一开始根本与省晋剧团无干。上海沪剧界演出《红灯记》《芦荡火种》的时候谁有想得到它们终于成为样板戏走向全国呢?

所以,一切爱好沪剧的人士一切爱好演唱沪剧的票友不必妄自菲薄。就像上海文艺报道的那样多少业余团体能够自己创作自己创新,肯定不必光是翻唱现成唱段。

末了,不怕有人说啥讲啥,照样郑重提议有哪一家业余团体业余爱好者们愿意把我改编莫泊桑短篇名作《项链》并且特别适合沪剧演唱的小戏西装旗袍戏《钻石项链》——一共两女一男三位演员配上曲调搬上舞台。

别忘了上海京剧院搬演的《小吏之死》同样也是从外国剧作改编并且成为获奖之作。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09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堂堂正正亮出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