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京剧“四大名旦”称谓的由来

星期一 四月 06, 2009 1:13 pm



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荀慧生》,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剧中也曾提到当年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那么“四大名旦”是评选出来的吗?以往普遍流行的说法是: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搞了一次读者评选名伶活动,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当选,始有“四大名旦”之说。依次推论,今年当是“四大名旦”之说诞生80周年,为此有人提议应当隆重纪念一番。不过“四大名旦”的产生,并非始于《顺天时报》开展的这次名伶评选活动。当然,也不能否认《顺天时报》这一活动对“四大名旦”形成的巨大影响。实际上,“四大名旦”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了一个由个人奋斗到行业认可,经媒体宣传,最终被观众和国人普遍认知的过程。

  《大风报》创刊号首提“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最初称谓由天津《大风报》社长沙大风于1921年《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提。当时,北京城内称直系军阀曹琨的内阁大臣程克等四人为 “四大金刚”,而京剧旦行演员梅兰芳、尚小云、朱琴心、程砚秋当时的名气并不亚于官场的“四大金刚”,于是有人便称他们四人为“伶界四大金刚”。后来,朱琴心因出现舞台事故脸部受伤,暂时无法登台,其“金刚”之称遂被后来居上的荀慧生取代,“伶界四大金刚”,便转而指梅、尚、程、荀四人。不过沙大风认为 “金刚”之名不大好听,便率先提出“四大名旦”这一称谓,以区别曹琨内阁的四大金刚。这一年,梅兰芳27岁,在“四大名旦”中年龄居长,荀慧生、尚小云次之,均为21岁,程砚秋年龄最小,只有17岁。

  《顺天时报》举办“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

  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由于“四大名旦”此前已确立他们在京剧旦行中的地位。故“五大名伶”中显然包括“四大名旦”,只是新增了徐碧云。徐碧云何许人也?徐碧云(1903-1967),字继香,祖籍江苏苏州,梨园世家。其父徐宝芳为清光绪时著名京剧小生演员,其兄为名琴师徐兰沅,其又是梅兰芳的妹夫。至今徐门已是六代梨园世家。

  徐碧云幼承家学,曾习武生,后改习花旦花彩,兼演文武小生,成为一代文武全才、唱念俱佳、表演细腻的名伶。当时瑞蚨祥的老板孟觐侯对徐碧云非常赏识,1925年为徐组班,制新行头,定名为玉华社。并出资与中和园的薛仁辅重修戏园,为徐碧云大展才华提供优厚条件。同时,还将瑞蚨祥的股份赠予徐,这样徐碧云就以京都瑞蚨祥绸缎庄股东的身份登上了京剧名伶的行列。所以有人说,《顺天时报》举办此次活动,有为徐碧云炒作之嫌,后台则是瑞蚨祥老板,也不无道理。特别是《绿珠》作为徐碧云独有的剧目,不仅有大段唱段,而且在绿珠坠楼时,要从三张桌子上凌空翻下,然后平躺在台上,其难度之大,当时旦行中无人能与其抗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顺天时报》的这次评选活动,并不是选“名伶”或“名旦”,而是评选该报指定的五位旦角名伶的“剧目”,并且是他们的“新剧目”。该报在评选之前的“投票规定”中第一句话即明确地指出,并以《新剧夺魁》为题申明:“新剧夺魁投票当选五出剧目……毫无竞争名伶间票数多寡之旨趣。”另外,此次评选不但明确而严格地指定了名额,且在选前及选举过程中列出了该报所指定的五位旦角演员名单。该报在“投票规定”中明确地指出:这次评选 “限定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五人。就各名伶新剧中选举认为最杰出作者各一出”。报纸还为每人推荐了五出戏参选,将这五人的名字印在选票上,每日在该报刊登,规定:“投票用纸限于剪取本报所印载者,否则一律无效”。

  当年7月25日,《顺天时报》公布了投票结果:梅兰芳的《太真外传》以1774票,尚小云的《摩登伽女》以6628票,荀慧生的《丹青引》以1254票,程艳秋的《红桃传》以5985票,徐碧云的《绿珠》以1709票,分别排在本人所演新戏的第一位。

  但这一投票的排列,不是按得票多少排列,而是和选票排列一致的。说明《顺天时报》当时评选的既不是“四大名旦”,也不是五大名旦,而是他们每人演出的新剧中得票最多的一出剧目。

  《戏剧月刊》为“四大名旦”排名次

  1930年,上海《戏剧月刊》发起了《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活动,征求来稿评论“四大名旦”。该刊指出:“谁都知道梅尚程荀是现代‘四大名旦’,究竟他们的技艺,比较的谁弱谁强?我们惭愧没有判断能力,为此悬赏征求‘现代四大名旦的比较’!请储君用最精确的法眼,作最忠实的批评。就题发挥,适可而止。每篇限定3-5千字,在一个月内寄来,我们当请海上的评剧名流,共同评定名次。”

  最后有三篇文章被认为持论公平、研究深刻而中选。他们分别从四人的天资、嗓音、字眼、腔调、台容、身段、台步、表情、武戏、新戏、旧戏、昆戏、品格等十几个方面一一述评,还列出表格,事无巨细逐一打分评说。综合意见为:嗓音、扮相、做工、白口第一均是梅,唱腔首推程,刀马推荀、尚。称梅为春兰王者之香、程为菊花霜天挺秀、荀以牡丹占尽春光、尚为芙蓉映日鲜红。另得出两种综合评分:其一、梅得575分、程得530分、荀530分、尚505分;其二,梅1230、程1200、荀为1200、尚1140。王瑶卿则以四字评语概括了“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即梅的“相”、程的“唱”、尚的“捧”、荀的 “浪”。从此。“四大名旦”唱响华夏。

  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合录《五花洞》

  1932年长城唱片公司到北京,约请“四大名旦”合录《五花洞》一剧里的西皮慢拍唱段。《五花洞》是一出神怪戏,写五毒精幻化成潘金莲、武大郎以假乱真,四人来到知县吴大炮处告状,县官难段真假。五毒精有变出一假知县与之哄闹。最后由包拯请来天兵降服众妖。本来剧中只有真、假二个潘金莲,但当时的许多演出为追求热闹,往往约请过多的名旦角扮演真假潘金莲,最多时有八个,谓之《八五花洞》。长城公司录制唱片,因为请的是“四大名旦”分饰真假潘金莲,所以叫《四五花洞》。

  所录慢板共四句,“四大名旦”各唱一句,但演唱顺序无形中又意味着排名。鉴于梅兰芳的首席地位无可置疑,有人提出,只要梅兰芳不唱第一句,则演唱顺序与排名就无关了。但梅坚持唱第一句:录音当天,荀慧生要求唱第三句,理由是第三句是一低腔,适合他的嗓音;尚小云则坚持唱第二句。这样,程砚秋就只能唱末一句,可程砚秋的名声当时又直逼梅兰芳。辛好,程砚秋在四人中年纪最小,又发扬风格,演唱了最后一句,唱片才圆满录成。《四五花洞》唱片出版发行后,风靡一时,“四大名旦”也因此叫得更响。

  说到“四大名旦”排名,梅兰芳居首无可争议,其他三人各有短长,相差无几,所以排名也就多种多样。老舍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曾参与“讨论”,他在《梅荀尚程之我见》一文中说:“(梅荀尚程)此名次采就四伶年龄之长幼而起,若以享名先后为序应为梅尚荀程,倘若就今日声誉而论,则程非但不能在荀下,且宜局尚之上矣。”显然老舍主张“梅程尚荀”。当今戏剧界、媒体提到四位大师则多为“梅尚程荀”,1999年版《中国京剧史》为四人列传,也以“梅尚程荀”为顺序。其实,“四大名旦”既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人为排名排出来的,而是靠他们的一场场演出、一出出新戏唱出来的。论及“四大名旦”的成功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外,“四大名旦”还分别得到了齐如山、瓮偶红、陈墨香、清逸居士等一批文人的辅佐,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深刻认识,其中更有精通西方戏剧理论者。所以,“四大名旦”的竞争蕴含着文化竞争。“四大名旦”虽属同一师门,都受过王瑶卿教诲,台下都是好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艺术上的相互竞争,这是他们成为“名旦”的另一原因。

  “四大名旦”之后,又有四小名旦的评选,一直到今天的戏曲梅花奖和名目繁多的大奖赛,都相继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秀。所以,应当肯定这些评选活动,但真正能在观众中产生长远影响的,还是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否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媒体的宣传或曰炒作,其作用确实不能低估。从“四大名旦”产生的一系列过程来看,《大风报》、《顺天时报》、《戏剧月刊》以及长城唱片公司至少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玉昆 - 《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002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京剧“四大名旦”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