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晓鸣:我行我素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记忆如何成为碎片


星期日 九月 04, 2016 3:51 pm

记忆如何成为碎片

最近看了两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佩服之余是纳闷,选手们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古典诗词万万千千,杰出的诗人词人都是性情中人,风格各不相同。成熟

的读者,总得有点个性偏爱吧。喜欢苏轼辛弃疾词的人也许也喜欢柳永李清照,或许还能接受秦观周邦彦,但很难想象还会去背诵张先吴文英。这种竞赛,倒像是选拔老少通吃,有

脑无心的花花公子读书人。

调侃归调侃,佩服还是真佩服。现在爱读书的年轻人真能读书。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简直就是文盲。即使上过大学,也就只是识字份子。小时候记忆力强,该读书,却无书可读。

长大以后读书,读了也留不住,就像酒肉穿肠过。有牙的年龄没骨头可啃,等到有骨头的时候牙又啃不动了。旧时代私塾先生拿着尺子,记不住就打手心,才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秀才举人们。做学问是终生的事,读书却真要童子功。

《中华好诗词》实际上是考”中华好记性“。我们小时候没有人打手心,读的书不系统,背诵更是任性,全凭喜欢。比如喜欢杜甫,能背诵他一百余首,包括一些长诗。对李白则敬而

远之,读读就过去了,只能记住他一些绝诗和五律,长诗一首都记不住。《琵琶行》和《圆圆曲》接地气,我喜欢并能记住,却记不全神仙一样场景的《长恨歌》。

当年记住的,忘掉了很多。很有趣的是这种忘却往往是选择性的。前几天在旧书中找到一张纸条,是很多年前列出的能背诵的杜甫诗的标题。我测试了一下忘记了多少,结果是记不牢大都是那些不怎么喜欢的。比如《咏怀古迹》,记得起四首,忘记的是其中最没有人物个性的关于刘备那首。《秋兴八首》,前面四首记得很清,模糊了的是后面四首,写旧都浮华奢侈的场景,当时读起来就很隔膜。《秦州杂诗》记得住的是后来反复回味的四首,其余的当时为背诵而背诵,时间长也就湮没了。


记忆总归要模糊的。择优而存,符合进化论,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发表人: 晓鸣

拿约翰丹佛说事—— 高高的落基山


星期二 八月 11, 2015 7:16 am

拿约翰丹佛说事
—— 高高的落基山

朋友一家渡假要飞丹佛,然后去落基山国家公园(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朋友多年是乡村歌手约翰 丹佛(John Dever)的歌迷。这次去落基山国家公园,自然有些朝圣的情结。

约翰丹佛出生在新墨西哥州,读大学在德州,演唱事业开始于加州,但他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是科罗拉多的丹佛。甚至自己改姓为丹佛。他许多著名的歌都以落基山脉为背景。他毕生热心自然保护活动,多数以落基山脉为基地。 提到歌手丹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落基山脉,反之亦然。

朋友一家这几天在落基山国家公园远足,发回的信息是不够嗨,不够高,至少不如丹佛的歌《高高的落基山》(Rocky Mountain High) 里唱的那么嗨那么高。

当然如此。 这首歌七十年代初刚出来时不但让听众嗨,还让政客们嗨。原因是歌词最后两句 "Friends around the campfire and everybody's high" (朋友们围着野营篝火,人人都嗨)让很多人不舒服。荒山野岭,有什么可以嗨的,是不是在聚众吸大麻?本来丹佛过去就有吸大麻的“污点”,又正赶上当时联邦传媒委员会禁止在文艺作品中宣传吸毒,他这首歌被电台禁放了很多年。这个争议后来甚至闹到国会。丹佛1985年在国会听证会重申,这里的嗨是朋友们被星光成影,流星如雨的夜景所激励中的欢歌笑语。落基山上夜色太美了,你们城里人居庙堂之高,那里能领会!

人们宁愿相信他,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即使这首歌2007年成了科罗拉多州的州歌之后,在他故居附近为他建的纪念诗碑上,这两句歌词仍然失踪。有点滑稽的是,2012年科罗拉多州通过公民投票,成为全美首个大麻交易合法化的州。保守人士重新开始埋怨丹佛,这个逝去多年,曾让科罗拉多州视为骄傲的歌手灵魂不灭,影响了关于大麻合法化的公民投票结果。

看来国歌必须高大上,而州歌无需高大上就能让人嗨。每次重听《高高的落基山》,我总想到一个词“载欣载奔”。只要你曾经在落基山的荒野中过夜,你不得不承认,没有大麻也能让人嗨。

大概是1992年夏天吧。报纸预告了当晚流星雨的时间。几位朋友开车到郊野一个高处。没有月亮,星空明亮得能在地上投下人影。四周静极了,依稀有一些细微的爆裂,好像是周围地里玉米拔节的声音。流星划过天际,时而零星,时而成群,好像都从天空某个区域迸发出来。这样的星空其实世世代代就笼罩着我们,但我们中间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文明太强大了,一个屋顶,几盏街灯,就能终生让我们眼盲,与星空隔绝。

当然更嗨的是野营。除了管理完善的国家公园,很多国家森林无人管理,允许自己择地安营扎寨。在森林中找一块开阔平坦的地方扎下帐篷。所有食品必须锁进车里,以防动物来袭。天若有晴,升起篝火,任随你大声喧哗笑闹,反正方圆很多里不会有其他人。有时骤雨来袭,风雨飘摇中的帐篷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词”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在帐篷中想象其它动物在风雨中的困窘,又觉得文明很温暖。

高高低低的落基山脉,从加拿大西部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綿延数千公里。山脉穿串了十几个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像大大小小珍珠。约翰丹佛音乐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在此,他的歌有近二十余首以此为背景,他从事的自然保护基地在此。虽然他生不在此死不在此,但他的骨灰被散布在此。他的梦魂所系之地,也是人们怀念他,长久传唱他的歌曲之地。

2015年8月10日

发表人: 晓鸣

我自长江头


星期五 七月 03, 2015 10:22 pm

我自长江头

长江源头在青海的玉树。一路聚溪汇流,经三千余公里,在我家乡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始名长江。

我来自长江头。离老宅不远是一条小溪的源头,名为放花溪。溪水穿过小城汇入宋江河,长江就在百里之外了。还得再经三千余公里,才汇入太平洋。

小时候的世界是封闭的,站在家乡的山顶,目力所及便是天涯。在四壁云山的困顿中,有时看着在漩涡中流转的树叶草屑,羡慕它们有机会飘流出大山。

我自己最终也走出了大山,到过一些地方,认识了很多人,做过不同的事情。在百味尘世中平淡走过,何其欣慰。从这个角度理解人生意义,很难去认同古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或者“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的哀叹。每个人都像一滴水,带有自己源头的特质。江河入海,会在被海洋同化的同时,带给海洋自己的个人元素。我们无所失落,我们只是在溶入。

其实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再涉足过放花溪了。出山不易,归山更不易。但是不管多远,我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放花溪的视野。当我第一次站在长江入海口,水天混沌,让人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动荡沉浮。在不安中我突然感到一种奇怪的安宁,觉得浩瀚的江水中,一定混杂有放花溪的水。我脚下的长江三角洲很坚实,它正是由千万条放花溪夹杂的矿物质和泥沙沉积而成。放而广之,放花溪入了太平洋,而世界几大洋相互联通。大洋中的水终会蒸发为云雾——来自放花溪的水分子无处不在。

家园无需回归,家园一生都在行囊里。

2015年7月1日 写于加拿大国庆日

发表人: 晓鸣

那些花花那些草 —— 老宅记事


星期五 六月 05, 2015 10:49 pm

那些花花那些草 —— 老宅记事

老家四川古宋的宅院近二十年前被地产商拆了。我于是只有故乡,没有故园。每次回乡都会在原址徘徊很久。我知道眼前这些混凝土的高墙,已经堵住了 一片树叶归根的退路。

除了记忆深处,那里去寻这样一个宅院?在生活百般艰难里,父亲费尽毕生心力打造了这个园子,四处引进异乡的花草,除了体现他的情趣之外,一定还承载了他的某种梦。早年家境的贫困,他曾经放弃了已经展露出来的音乐天赋,放弃了一个少年对远方的梦想。不这样解释,我实在不能把那些四季繁复却百无一用的花花草草,与他几十年的艰辛生活协调起来。

我时常在冥思重建一个这样的园子。前院是花草,后院种菜。进门左手边是一个集水灌溉用的井,井旁是一棵嫁接的沙田柚。进门右手,一定得有一株白兰,高二丈余,日日遗香幽远。顺墙往深处走,是几株紫薇,色彩各异,但编织为一体。花开百日,成祥云瑞气之状。侧边是几株山茶,不求花常开,但求叶常绿。一株珠兰,密细的花香充溢晨昏。余下的园子,各种闲花随意间杂,无需名贵,但必然荟萃南北。偶尔也有些花从外地移来,不合时宜地气 ,萎靡不发、也任它长着。在记忆深处仍然鲜活的,总该有指甲花(凤仙花)、扶桑、茉莉,杜鹃花、夜来香,春兰、夏蕙、含羞草、大丽菊、栀子花、芍药等等吧。菊花专辟一隅,有十几种不同的花色形状。

前园与前院之间,该有一矮墙相隔。矮墙一身都是青苔,中空填土,顺序种有昙花、金鞭兰、仙人掌、铁树等等富有异乡情调的花草。其间的兰草蕙草,是几里外的温水溪林中寻来的。昙花第一次开放时,倾了半个小镇好奇来赏花的人。

前园之中,在白兰和紫薇之间,还得建一个鸟屋,长方形,宽丈余,高出一人。里面间养八哥,画眉,鹦鹉、黄鹂。不需调教,任其鸣叫。还得有一个水泥做的鱼缸。里外都是青苔。中间的假山,是从附近山洞覓来的钟乳石。石山上有黄角树,其根如盘龙。

小镇多故交,四邻来往无碍。盛夏日落后乘凉,前院人进人出就像公园。夜来香向晚而开,和着蚊香味,香烟味。小镇日子过得平缓, 话题不多,乘凉很多数时候只是相对静坐。蚊香燃尽,人也就散了。

该讲讲后院了。近屋是乘凉的坝子,顶上有葡萄棚。除石桌凳之外,边上还有秋千,以及健身用的单杠和爬杆。葡萄成熟的季节,白天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小鸟,晚上频繁来访的是几个亲属小辈 ——他们的动机都一样。熟透的葡萄首先要分送小镇上几位长辈故交。

往外是菜园,稀稀有几棵广柑树。靠角落有一棵本地柚子。围墙一人多高,是碎石加石灰泥垒成。墙上长满爬山虎藤。我曾试图考证爬山虎即为薜荔,很失败。为防顽童翻越,墙顶种有金鞭兰和其它带刺的植物。顺墙是竹杆做的疏篱,爬满丝瓜藤、苦瓜藤、豌豆花等等。种菜如果合乎时令,见风见雨会疯一样长。吃不完,自然会与四邻分享。如是者日日月月。

不能不提后院墙根处的几箱蜜蜂了。有他们忙碌,园子就不显得倦慵,尤其在夏天午后。蜂箱旁边是几棵佛手柑。据说花开之后,如有人在其面前做握拳状,结果会随人形。

居前院和后院之间,高人一等的,就是那些鸽笼了。一行排开,怕是有十几个单间。用竹片和竹签分隔开,分门进入。鸽子的等级是能放飞的距离。记得一只叫“灰麻”的信鸽,放飞过郑州。信鸽的好歹,要从眼睛里看。父亲有几个由学生到好友的信鸽爱好者,时常在一起用放大镜研究鸽子眼睛。我凑上去看过一次,像星空一样让人炫目迷乱。还听说鸽子身上绑一个风哨,飞翔时会发出幽长的声音。父亲不准,说鸽哨会引来鹞子或鹰的攻击。

老宅本无名。后来红卫兵抄家,被冠名“许氏公馆”。那时候社会乱,学校都关了。无处可去,庭院深深,深了几许?很多年我们许家兄妹几个都在园子里打发时间。家里有一些讲园艺的书,养蜂的书。本来很乏味的书, 在园子里对照着读,书就成了活字,和周围的事物一起生动起来。

2015年5月28日

发表人: 晓鸣

青与黄 —— 赠东夫


星期一 四月 06, 2015 11:47 pm

青与黄
—— 赠东夫

长久的梦魇里
春天让我们想起春荒
麦苗青,面有菜色那种青
菜花黄,青黄不接那种黄
最不幸的是苦难
更不幸的是对苦难的遗忘

你代替我们拒绝遗忘
他们需要一千种借口
我们只需要一种真相
需要你一枝笔,
让卑微的饿殍有一块碑,令其安息
让尊贵者被黔面,
永远在历史中流放

2015年4月6日

注:东夫先生,成都人,著有《麦苗儿青菜花黄——川西“大跃进”纪实》,是迄今对川西这场大饥荒最详实的记载和分析。

发表人: 晓鸣

永远的王洛宾


星期六 十一月 08, 2014 7:32 am

永远的王洛宾

今年回四川宜宾,大哥送我三盘王洛宾歌曲的CD,是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和海南音像出版社2005年为纪念王洛宾辞世九周年制作。王洛宾毕生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这三盘CD只是其中为人熟悉的一部分。虽然管中窥豹,但已经能领略完整的王洛宾了。

其实亲近王洛宾无需听他很多歌,就像一个天生低调豁达的人无需通读《道德经》就能掌握老庄哲学的精髓一样。“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王洛宾就是这样的情种,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并不为情而谈生论死,却为情而具体快乐地活着。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三年国民党的监狱,十五年共产党的监狱,人生的苦难在他的作品里没留下痕迹。这种境界,远像莫扎特,古像苏东坡,不管翻山涉水多艰难,都能让微笑不染风尘。

这三盘CD中一些是王洛宾原创(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些是他收集的民歌,一些是他根据俄罗斯歌曲改编(如《相隔一江水》),甚至有些(如《康定情歌》)根本与他无关。出版者大概是太爱王洛宾了,以致于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凡是美好的异域风味的情歌全都归属他名下。就像四川名小吃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松花蛋一样,起源与苏东坡无关,其美味却只有冠名苏东坡才担当得起。

因为王洛宾,再加上对诗人闻捷《吐鲁番情歌》喜好,让我错觉新疆是一个处处笙歌的地方。1990年去了,浅浅一走,感觉《从军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才是大漠和雪原最直观的标识。这种自然和精神景观的巨大差异,让人醒悟了境由心造,热情达观的人,放到那里都能成就一片绿洲。

发表人: 晓鸣

破碎的瓷片


星期三 十二月 26, 2012 3:22 pm

破碎的瓷片
——力虹辞世两年祭

我没有给过你任何援助
像遥远的两棵树
我们处在各自的风暴中心

最后留下我,独自面对世界
聋子一样大声说话
我无可退缩
因为背后是你,像一堵墙

破碎的瓷片,回归泥土和水【注】
像一个你,回归于我们
只要我们还在
你就没有真正死去

2012年12月

后记:诗人、思想家力虹在入狱3年之后,身患重病,于2010年12月30日去世。他的思想和诗歌遗产将不会被磨灭。

【注】力虹的的《悲怆四章》写到:
我的诗歌将和那些瓷片一起
在永远的水中得到安息

发表人: 晓鸣

福岛50壮士


星期四 三月 17, 2011 4:58 am

《福岛50壮士》

在灾难面前
没有国家,只有一个地球
没有种族,只有一个人类
你们面对死亡,像一堵墙
背后是70亿人:
你们的家人,我的家人,全世界的人

无论文明如何让人性衰弱
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你们
保持了尊严,保持了血性
让人类生生不息
在错误中坎坷前行

天佑福岛,天佑日本,天佑地球
天佑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所有人
今天,让世界所有的眼泪
都献给你们的牺牲

2011年3月17日

注: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是人类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面临的又一场核灾难。目前,福岛核电站内800多工作人员大部分撤离,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

  尽管核电站在16日继续出现险情,这50名工作人员一度被强行疏散,但随着辐射强度的下降,这些工人再次进入核电站,冒死进行注水工作。核防护专家指,这50人因长时间在强辐射条件下工作,其中70%的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发表人: 晓鸣

一个人的远行


星期二 三月 01, 2011 9:59 pm

《一个人的远行》

你一个人远行
却像同时带走了很多人:
带走了妻子、母亲、妹妹、女儿
这个家一下就变得安静

在电话中你一再叮咛
无非是多喝水,少吃肥肉,等等,等等
这些话我已经听了一千遍
其实我一遍也不爱听
你真是比母亲还要母亲

我仍然装得很成熟
像面对小我几岁的妹妹
你不懂的东西其实我也不懂
但我更老练一些
我会用深奥的语言让你发愣

从内心我把你看成女儿
想把你永远放在我的视野中
像鸟有一个笼子,风筝有根线
不管你走南闯北多少年
我眼不见,心就不安

我羞于出口,你依然是我的情人
一门心思,连着两根筋
油盐柴米中总跳出些情调
只是我们那些个暧昧
得躲开儿女,不让旁人看见

当年相恋时我们只是两个孩子
为这种幸运
我祝福一切早恋的人们
没想到今天也有失恋的时候——
你一个人出门,带走了一屋的人

2011年3月1日

发表人: 晓鸣

大河


星期六 二月 12, 2011 9:16 am

《大河》

每一滴水都来自小溪,来自山泉
曾在瀑布里摔落,在石缝间碰撞
而今水汇成群,称为大河
越是深,越是宽,越是平静

这多像一个人的中年
不管有多少重负,仍然滚滚前行
即使携带泥沙,水依然是信念本色
走向归宿,流向大海,激情一生

2011年2月12日

发表人: 晓鸣

关于刘晓波得奖的一点看法


星期二 十二月 07, 2010 9:39 pm

《关于刘晓波得奖的一点看法》

世界上有太多的奖,给谁不给谁只代表评奖委员会几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些价值取向大多与我无关,所以我向来不太关心。但我很认同刘晓波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以我对他粗浅的了解,我认同他几十年的努力。

我1988年左右第一次读到刘晓波的文章,是他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读得粗,印象并不深,只是觉得虽然是学术著作,却写得很有激情。

1989年6月某日,我转悠到天安门广场。恰逢广场四君子(刘晓波、周舵、高新、侯德健)在纪念碑底下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他们的绝食宣言。我混在记者群里目击了整个过程。觉得他们几个比当时学生领袖们理性很多,给人一种信任感。

几天后开枪了。我6月3日晚到6月4日凌晨一直在东长安街一带,见证了很多人的伤亡,但没能亲历广场中央的发生的事情。但事后从一些从广场中央撤离的朋友口里,得知广场四君子在说服学生撤离,并代表学生与戒严部队直接谈判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主导,在当时学生和部队双方都极端冲动的情况下,肯定会有更多的流血。我因此对他们充满敬意。

6月4日之后刘晓波被捕入狱。我后来读到他和侯德健一些关于6月4日凌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事情的访谈。当时舆论集中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究竟死没有死人这个问题上。我6月4日凌晨亲眼见到了天安门城楼前的东长安街死了人,也见到建国门立交桥附近的死人。我因此觉得“广场中央死没死人”只是一个文字游戏,是个伪命题。侯德健和刘晓波关于广场中央没有死人的描述,被当局用来转移视线,证明这个伪命题。我当时感到失望,觉得他们的话被利用了,虽然这并不是他们的原意。

以后陆陆续续读到他的一些文章和著述,了解了他的思想体系。从他几次出狱又入狱的经历,觉得他是一个怀抱理想而又身体力行者。2008年的《零八宪章》,不管是不是他为主起草的,综合表达了他这些年各种文章的观点。《零八宪章》其实没有什么新意,只是一些常识。但社会发展中,回归常理常识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对此是认可的。

后来听说刘晓波因为《零八宪章》而获罪,判刑十一年,我很震惊。仅仅因言论而获重罪,是对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抹黑,是对“和谐社会”口号的嘲讽。为政当容清议,是一个泱泱大国能长治久安的基本特征。当局这种愚蠢的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许多人对中国的好感。我一位台湾朋友,二十多年来一直心仪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因这件事却对我说,刘晓波一日不释放,他一日不再回国。

我觉得刘晓波能获奖,除了他几十年的坚持外,因《零八宪章》而获刑,是足球场上关键的临门一脚。

当下网上在热议中国谁更有资格获奖。如果要选一个长期身体力行中国民主事业,一个有一定的思考深度,一个没有明显道德污点,一个可能在中国将来的发展中起作用的思想者的话,刘晓波是不二人选。魏京生带着启蒙一代的意义和局限,已经退出公众视线。广场学生和其他很多人没有刘晓波的长期历验,缺乏必要的知名度。方励之先生1993年在Montana讲学时,和中国学生有次座谈。我表示当年他去美国大使馆避难,让学生们很失望。他回答说他只是一个学者,没有能力担负起民运领袖。我想很多其他知名度很高的人都有类似弱点。

不能太高地看待一个人的获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邻居的肯定或否定代替不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中国的发展有待于所有中国人(无论左中右)的长期努力。但我反对那种把中西方对立起来的狭隘民族主义。中国近百年来的所有社会发展,事实上都与对外开放分不开。无论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还是台湾民主民生发展的成功,都与世界思潮的影响不能割裂开来。谴责一个人“受西方影响”是一个数典忘祖的愚昧说法。不接受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就无需辛亥革命,无需推翻帝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苏联的支持,中国就不会成立共产党;没有现代西方社会制度形成参照和压力,台湾就不会开放党禁。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刘晓波只是露在海面的冰山一角。他获奖的意义不在他个人。这个奖代表了几十年来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在推进中国进步上的共同努力。刘晓波还在狱中这一残酷的事实,也提醒了中国要作为一个负责任,受尊重的大国,仍然任重道远。

发表人: 晓鸣

离别


星期四 十一月 18, 2010 1:16 pm

怎禁得这秋雨连天,乍暖乍寒
我离开的路上,荒草疯长,荒芜了人心
想象达得到的遥远,梦境达不到——
平芜尽处,山外有海,海外还有山!

纵然佛心淡定,心如明镜台
又怎能拂得去这千年之缘,化成的一粒尘埃
有多少的飘浮,就有多少的空落
情赋万物,空间无边,时间也无边

谁让你的温柔入骨,使我再也不习惯寒冷
不敢问残存的持重,更能消几番风雨
暂别犹如此,怎不让人眷念终生
俯仰之间,秋色已深,离情更要深深

2010年秋

发表人: 晓鸣

《秋林小睡》


星期二 十月 26, 2010 9:26 pm

《秋林小睡》

百年一转身,不容日子绵绵缓缓
抽刀断水,难得一时闲
子在川上曰,我在岸上歇
要辜负多少神仙日子
才悟得此中凡人境界

秋林归我,我归秋林
一睡两相忘,醒后两不厌
阳光无边,清风无价
半醒半寐,灵魂何在,山水之间

发表人: 晓鸣

《挽诗两首》


星期六 十月 02, 2010 10:32 pm

《挽诗两首》
作者: 谢非

其一 关于死亡
——任洪兄生前如是说

无垠的大海,消逝一朵浪花
无边的森林,飘落一片枯叶
寻寻常常的事
没有谁会留意

芸芸众生 熙来攘往
茫茫人海 岂独少我
普普通通的人
无关者 谁会在意

人生无常 祸福旦夕
一旦生命消失
不要讣告 不必追掉
最好走得悄无声息


其二 送葬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山野漂浮着晓雾
初出的太阳朦胧
你走了 化为一缕青烟
缓缓地散入雾霭
你走了 变成一钵白灰
归之于黄土

鞭炮响过
周围很静 没有风
只有一坡坡荒草杂树
为之默立
然后 是一阵阵蝉鸣
为之送行

人生一世难免死(注一)
花开花落
就那么一个自然过程
而我 亦无可再言
吾友 走好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息他的魂灵(注二)

注一: 出自任洪兄遗作《无题》。
注二: 出自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作于2010年7月23-24日

附记: 7月17日下午即任洪兄临终前一天,在病榻出示了手写的后事交待及名为《无题》的告别辞,令人伤感。我当面表示一定要为之谢挽诗。斯人已去,吾诗亦成,心觉稍安。

发表人: 晓鸣

望月


星期二 九月 21, 2010 10:25 am

《望月》

静静地看,一杯茶正在澄清
天空清澈,细节细到纤尘
抬头从镜子里寻找自己
千山之外,还有一人

月亮很远,人呢
一片光溶合了两个乾坤
屏息之间,灵丝牵动
月光渗入内心,表里空明

发表人: 晓鸣

读苏东坡传


星期一 八月 30, 2010 10:20 am

《读苏东坡传》

你比我自己更让我亲近
你让我的日常生活更为真切
你比我年长,你是兄长
我比你世故,你是弟弟

一个个僵硬的汉字凑成拼图
我看到你透明的微笑,像一个深潭
一个兄长,丈夫,情人,官吏,流放者
角色众多,过于平凡,便近于虚幻

我甚至可以忽略你的琴棋书画
剔除这些累赘,你更是我的朋友
唯有食色性情灵犀一点
千载之下,让我们推杯换盏

2010年8月30日

注:《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性情之作,不可不读。

我把《读苏东坡传》放到网上后,有位朋友改写成旧体诗。很有才,很出色。

水调歌头(水掉个头)——《读苏东坡传》
by blue_bird (watermark)

卿卿更我我,
月月复年年,
不觉庚岁参差,
卿与我孰先。
拂掠真草隶篆,
依稀笑影深潭,
惊鸿一瞥间。
缤纷若虚幻
转瞬归平凡。

琴声杳,
仙人默,
书画残,
与卿会意,
何须风雅弄愁烦。
世上洋洋大观,
唯有灵犀一点,
食色性使然。
千载推杯盏,
与君共流连 。

发表人: 晓鸣

《苏东坡传》序——林语堂


星期一 八月 30, 2010 7:17 am

《苏东坡传》序
—– 林语堂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其实这项理由,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那就是,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苏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煜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开起玩笑来,不分敌友。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刺痛,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供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资料来源可查书后参考书目。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我译英诗,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不加冗长的注解,含义仍然晦涩难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

林语堂

发表人: 晓鸣

湖边午后即景


星期五 八月 13, 2010 9:19 am

《湖边午后即景》

午后的阳光铺天盖地
陆地蔓延一种倦慵的情绪
鸟不再飞,小虫变得安静
只有草木的疯长,应和了蝉鸣

而阳光像无数精灵在水天之间游弋
被阳光摇晃的湖水,丰腴甜怡
我躺在沙滩上,脚在水中
半是陆地的困倦,半是湖的清醒

2010年8月1日 Presquile Provincial Park

=========================================
《五言:湖边午后即景》
By: blue_bird

午后日光满
倦慵如蔓栖
鸟虫眠林静
蝉鸣怨草低
天水弋灵昭
湖光摇羽衣
身于两行处
醒梦各由之

发表人: 晓鸣

独坐黄昏


星期六 八月 07, 2010 12:51 am

《独坐黄昏》

不记得有过这样的时刻,云逐渐变黑,风开始发冷
在轮廓模糊的万象中,最模糊的是人
蝙蝠飞散了,鸟已经归林
需要积累多少复杂的感觉,才能独坐黄昏!

一个季节的消逝,并不意味另一个季节的来临
船在中流搁浅,花停在展开之前,雨留在云中
情绪漫上来,又孤悬在风里
逝川之上,没有一粒卵石的淡定,如何独坐黄昏

不管有多少踌躇,时间终归不能留住
老去的是心情,是永世难寻的缘份
周围的世界像一块冰,将在黑暗中溶掉
无声无息,无迹无痕,正如此刻独坐黄昏

2010年8月1日 —— 8月6日

发表人: 晓鸣

星空与湖水


星期日 七月 04, 2010 9:18 am

《星空与湖水》

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星星了!
垂在天幕,跳跃在湖中
我在他们的闪烁中迷醉
一浪一浪,呼吸涛声

灯光把世界遮蔽太久了
人类像被文明囚禁的孤魂
文明的盛宴,远离星星
亢奋在光驳陆离的洞穴中

此时此刻,多么亲近,多么安宁
星光安抚,涛声催眠
渺小的灵魂,属于我自己的灵魂
重新回到宇宙的中心

2010-07-04

附记:

我读到过National Geography上一篇讲光污染的文章。在地球上大多数发达地区,许多人一生没看到过真正的星空。上面讲述了一个东海岸名校的教授,事业有成。她有一次到Colorado的山区,偶然看到星空,泪流满面,意识到失去太多,于是决定改变人生,到Racky Montains一个很普通的学校教书,使自己有更多机会接近自然。这种事情应该不稀罕,因为我的导师就是在Rice University做了系主任和正教授后,搬到Montana的。

我读学位时曾经在Montana呆过三年多。夏天是最快乐的日子,经常下午早早离开实验室,开车半小时就可以到一个National Forest。在那里钓鱼,hiking,晚上随便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就安营扎寨,在那里camping不需要许可。那里的空气特别干净,星空非常亮。当时感觉顶着星空是太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自从离开那里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没被灯光污染的星空了,即使在camp site,仍然有灯火。有次我从New York回多伦多,深夜停在一个深山中的rest area,想看看星空。很遗憾,仍然有很多灯光干扰。

人的生存其实很无奈。

===================================
《星空与湖水》(改写)
作者: blue_bird

繁星久违,天幕崔嵬;
湖光迷醉,浪涛闪徊。
娑婆如晦,灵锁深围;
盛餐无味,洞穴神瑰。
周遭安睡,星海相偎;
魂之所会,浩宇回归。

发表人: 晓鸣

一位御用文人的自白


星期三 六月 30, 2010 7:28 am

《一位御用文人的自白》

御用,即为帝王所用。我家乡地处川南山区,自古蛮夷之地。真皇帝从未有过,土皇帝很多。小时候苦,但凡得点好处,就把施主当皇帝来对待。很多好处是由舞文弄墨换来的,实际上只是“雇用文人”。所写的东西往往是非莫辩,贬称御用文人,并不为过。

1。成名之作

十五岁时做泥瓦工,有一天中午正在古宋(家乡小镇名)二医院修墙补屋,管后勤的人来找我。说是一位护士为情所困而自杀,医院正在筹办追悼会。她儿子读过我写的一些诗,故让我以医院全体职工的名义,替他们写一篇悼词。我一听直摇头,告诉她我只会写伤感,不会写伤心。她说不管伤什么都行,东西要得急,只要当天写好,放我三天假,工资照拿。我经不起诱惑,好歹凑出一篇,诗文夹杂,文白各半,由着他们写在一幅丈余的白布上。

追悼会前我去看了,挂在最醒目的地方。后来陆续发现城里其他一些场合的悼词,很多都在抄袭我的字句,心里那个得意。

我的“成名”之作,竟然是一篇悼词。用别人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很不人道。我以后种种倒霉,大概都是这件事的报应。

2。 写给表嫂的情书

悼词一炮打响,回音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挟其余力,又为很多单位和个人炮制过寻人启示,捷报,状纸,检讨书等等。润笔费没有拿到过,但白吃白喝常有。那份傲气压都压不住。但泥瓦工的本职工作却越做越毛躁,雇我的人也越来越少。

一天表哥来找我,走路带飘,原来是恋爱上了。糖衣炮弹全都用过,进展不错,让我代写一封情书,作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一听有点犹豫,爱情这玩意多圣洁啊,能这样骗吗?表哥不高兴了,只要爱,骗也很圣洁。我于是言情抄《西厢记》,状貌抄《登徒子好色赋》,誓言抄《长恨歌》,安排后事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出一篇声情并茂的情书。

一周以后碰到垂头丧气的表哥。女朋友的母亲发话了,如此花言巧语的人,靠得住吗?

3. 山野的呼唤

在城里越来越难混。母亲说了,还是插队当知青吧。去的地方叫吴家祠,我母亲在那里教了近十年的小学,桃李遍山下,队长会计都是母亲的学生。我干活怕累,说话不怕累,主动要求和妇女儿童凑一组。

没多久开始搞运动了。上层有些关系的知青都调到公社工作组做秘(书)。我上层没关系下层有,只能到山上写标语。写标语要求文武双全。先用锄头铲平田坎,然后用茅草做的刷子,蘸上新配的石灰水写字。开阔的地方字大如牛,窄的地方字大如狗。标语是上面文件统一发下来的,牛皮烘烘,狗气腾腾。

一天我在一位老乡房后刷了一条标语“坚决割掉资本主义尾巴”,老乡找我打架。他前几天刚在公社计划生育站作了结扎手术,说我这标语是在讥笑他。我经常在他家混饭吃,得罪不起,只好铲掉重新写了另外一条标语:“推广良种,喜迎丰收”。这才平衡了他激素失调引起的变态心理。后来听说这位老兄用没有割掉的尾巴到处推广良种,丰收没迎来,惹了不少祸。

4。发表小说

上层没有关系,招工招生招兵都出不去,眼看要在农村呆一辈子了。一天朋友提示我,你音体美(指音乐体育美术)不行,还可以试试其它歪门邪道啊。我说我擅长写悼词。朋友说悼词是下三滥,应该写诗写小说。

诗我写过不少,都是宣泄对社会的不满,要改弦易辙歌功颂德还真觉得亵渎了它老人家,于是开始写小说。闭门三天,还真憋出了一篇主旋律,叫《国画的故事》,讲的是工农兵搞美术,如何击退右倾翻案风云云。往县文化馆办的期刊一寄,心里坎坎地。三周过后,公社紧急通知,说县文化馆来电话,中了。

我读过范进中举,最坏的结果早就被反复彩排过了。所以当公社书记为此接见我时,我那份镇静,目睹的人都夸是大家风范。一月之后,风风光光地去县上开文艺创作会,制定下一年的创作计划。县上开会油水足,和一帮人模狗样的俊哥亮姐混了几天,大话敢讲了。记得当时订的计划是一年内长篇小说一部,大型话剧两部,散文短篇小说不计其数。

(未完待续)

2010年6月30日 多伦多

发表人: 晓鸣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


星期五 六月 25, 2010 4:24 am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




四川冬天暖和,很少下雪。我祖母说一生就见过两次下雪。75年冬赶上一次。城里的雪到地就化了。我和一位朋友很兴奋,走很远到山上去看雪。高山顶上有块平地,周围的雪被风刮过来都积在这里,又厚又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般美景,兴奋得三下五去二脱得一丝不挂,在雪地上又滚又唱,闹了半天。原想荒山没人烟,没想到被谁看见了,第二天全镇都在笑两个傻小子。我脸厚没事,觉得很痛快。



89年之后,心情沉闷得像在高压锅中,工作再也打不起精神。闲着也是闲着,一心学英语考出国。常去的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二楼兼营录音录像带,平时总弥漫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1991年初的一天,我走进书店,觉得气氛不对。二楼交款处,一群人在抢着付钱,原来正在发售崔健的新磁带《解决》。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崔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那个震撼,我当时就蒙在那里了。心一阵阵发紧,眼泪在眶里转。窗外是1991年的北京,大雪覆盖了一切生机。我在戒严的北京做过良民,在工作单位上做顺民,只有在父母面前才敢偶尔做做刁民。循规蹈矩,已经闷得太久了。在古筝吉它贝司大鼓的扭曲与纠葛中,心里一遍遍地应和着老崔的煽动: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从此我住的小屋成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和《解决》的文化殖民地。虽然摇滚乐本质是反权威。



能买到的崔健所有磁带都买了,能收集到资料都收集了。当听说台湾大学学生有个“崔健后援队”之后,甚至去北京图书馆把有关台湾大学的介绍也仔细读了。听了几百遍磁带之后,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在现场听老崔亲自唱。为了买《从头再来》崔健北京演唱会的票,我曾冒着大雪骑车到北京工人体育馆,除了路上摔了一跤,一无所获。

这愿望后来在纽约竟意外实现。1995年崔健带着他的专辑《红旗下的蛋》到美国巡回演出。在纽约的The Palladium剧院,我和成百上千的人同崔健一起嘶喊"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嗓子喊哑了,头喊晕了。当崔健在台上狂呼“摇滚乐就是我们的无穷欢乐”时,我心里冒出的竟然是一个病句:“摇滚乐就是我们的无穷委屈”。



是的,摇滚乐就是我们的无穷委屈。谁的内心没有过放肆的渴望。再温和顺从的人,都有某方面与大众格格不入。但我们生下来就被要求守规矩。不管活得多么灰头土脸,都要尊师爱长,饭前洗手,进屋脱鞋,照像居后,入场噤声。我们被要求开会不打磕睡,上班不迟到早退,进公园不踩蚂蚁,不沾花惹草。受了这么多约束后,我们还得感恩那些制定约束的人们。摇滚乐是崔健的无穷欢乐,因为他为此出了名。而对于我们,摇滚乐只是用来诉说我们的郁闷和委屈,临时被唱出来,扔在地下,狠狠踩上一脚。散场之后,一切照旧。

于是"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成了我们少年时天真的愿望,青年时带来不幸的尝试,中年之后的梦呓,和老年后的笑谈。

2010年6月25日 于多伦多

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专辑:《解决》

词:崔健
曲:崔健
演唱: 崔健


我光着膀子,我迎着风雪
跑在那逃出医院的道路上
别拦着我,我也不要衣裳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
换掉我的志如钢和毅如铁
快让我哭,快让我笑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我没穿着衣裳也没穿着鞋
却感觉不到西北风的强和烈
我不知道我是走着还是跑着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给我点儿刺激,大夫老爷
给我点儿爱情,我的护士小姐
快让我哭要么快让我笑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yiye--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yiye--yiye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发表人: 晓鸣

《我需要一片小小的树林》


星期六 六月 19, 2010 7:55 am

我需要一片小小的树林
任我坐着,躺着,或者穿行
看蚂蚁在地上忙碌,光线在枝条间弥漫
雨点在叶子上跳来跳去

我需要的树林只属于我,我也属于他们
我叫得出每棵树和草的姓名
为每一朵新长出的蘑菇欣喜
但来来去去的鸟只是客人
我会任随他们栖息,唱歌,或者折腾

我需要一片小小的树林
无论多小,都足够安置我的灵魂

发表人: 晓鸣

暴殄天物小记 (一)


星期二 六月 15, 2010 10:57 pm

暴殄天物小记 (一)


引子

我17岁到农村插队当知识青年。干活很累,吃得很差。第一年秋天双抢(抢收红薯,抢种冬小麦),我一天三顿红薯,吃了整整28天。以后很多年一见红薯就翻胃。

在农村基本吃不上肉,见不到什么油腥。隔一段时间进城回家一次,才让生锈的肠胃润滑一下。一次祖母给我一罐熬好的猪油,白花花的像白居易所说的“凝脂”。本来是做菜用的,我实在馋得不行,晚上在油灯下看书时,往上洒点盐直接吃。不知不觉当晚就吃掉半斤多。

在农村呆久了愈法馋得慌,看到邻居猪圈里的肥猪恨不得就扑上去啃几口。后来学聪明了,找到一些解馋的门道, 于是有下面的故事。

(一)青蛙
当地称青蛙叫蛤蟆。蛤蟆不姓癞,青皮大眼,长得很精神。夏秋时节,稻田里蚊虫旺盛。青蛙白天蛰伏,晚上巡游,呱呱满田叫。当地人讲了,蛙鸣是在召唤异性。

抓青蛙最佳时候是月不明星不亮的晚上,赤着脚摸摸索索走上田坎。青蛙很警觉,人的动作再轻,只要一靠近, 就知道我们不是异性而是异类,马上停了鸹噪。我们进入它们的领地后得蹲下来,静默片刻,让蛙声重新响起。

抓青蛙的方式或文或武。钓青蛙是愿者上钩,故曰文。一开始我们用钓鱼的方式。竹杆拴线,线拴鱼钩,鱼钩穿蚯蚓。后来发现这样做高估了青蛙的智商,而且成本高,手续复杂。故改用线拴棉花球,上面洒上尿。鱼杆在手上一抖一抖,棉花团一跳一跳,像蹦跳的蚱蚂,色香味俱全。青蛙一跃而上,咬住就不肯松口,待我们把它塞进竹篓后,不知它能否明白过来。

动武抓青蛙用竹杆头上的大钉子。需要三节电池那种强光电筒,深夜沿池塘岸摸过去,远远用强光镇住青蛙,一钉子扎去,噗哧就没了声响。这方式来的快但做得惨,心软就下不了手。

月黑风高,稻田里处处有杀机。有一次我赤脚踩到一条蛇。蛇一松口,蛇口里的青蛙“哇”的一声跳走。我当时就吓瘫在田里。清醒过来后,当晚手气特别好。不知是否因为我无意中在蛇口救了青蛙公主,惹得她众多青蛙粉丝以身相报。

(二)蛇
我插队的地方叫吴家祠,以吴姓家族的祠堂得名。吴家祠堂依山面水,青砖高墙,飞檐画壁,在当年算得上豪宅。解放后祠堂改为学校。后来无知无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老师热情,把靠山那排房腾出两间给知青。女知青占了东厢,几位男知青住西厢。大家顾虑前程,两厢并无来往。于是西厢无记。

砖墙陈年失修,间有空洞,透出些亮光。颓砖留出的空间,高处做了鸟巢,低处做了蛇窝。在鸟巢和蛇窝之间,青杠木搭床,住着我和另一位知青。年轻人心气高,但日子过得闷,免不了要吼吼歌。鸟儿经不起惊吓,都迁到东厢去了。蛇留下来,与我们比邻而居。有时晚上收工,见床上有蛇蜕,就知道邻居来访过。

和我同居的有菜花蛇和乌梢蛇,都无毒。当地常见的毒蛇叫竹叶青,一种小青蛇。我读过《白蛇传》,知道小青蛇可爱。但碍于礼教,青蛇从不进我们的西厢。

捉蛇要技巧,需提防被咬,提防被缠。活捉的蛇可取蛇胆入药,乌梢蛇皮还可以做胡琴。我没胆量没耐心,慌忙中也分不清三寸七寸,见蛇只是一阵乱打。但打死的蛇只能解馋,蛇胆和皮都不能用了。

(三) 鱼
吴家祠门前有条金鹅河。枯水时宽仅数尺。多卵石,大的石头下面往往能找到些螃蟹。小的如一枚铜钱,大的近一张纸钱。河水清,螃蟹也瘦。捉上来只取它张的牙舞的爪,连皮嚼碎吃。

新来的知青都喜欢钓鱼。早上出去,顺河往下游走。鱼钓到后去内脏,往宽檐草帽上一晒。太阳辣,一会儿鱼半枯,肚子也饿了,在河岸沙地里顺藤拎出个红薯,就着鱼咔吧咔吧地啃。

知青下乡久了都有野路子。从大队部偷出电话机,里面的手摇发电机能输出100多伏的电压。一人把发电机挂在脖子上,牵出两根电线放水里。呼啦呼啦一摇,没有鳞甲的鱼发了疯地窜。只见一群汉子裸着身,提着渔网四处追。满河都是人声。

再狠一点的主就去队上偷雷管。那时流行搞水利,开山修堰免不了用炸药雷管。头天晚上在水深的地方扔些牛粪稻草,吸引鱼聚集。雷管引线不能长,引线长了噗通入水,鱼吓跑了才爆炸。削短的引线见得着里面的炸药,猛吸一口烟,用烟火一蘸,雷管急速出手,沾水就炸。一声闷响,水花震得满河白。鱼肚子朝天,四处惨惨地漂着。更多的鱼被炸破了鱼泡,沉在水下。

也有下三滥的人往河里倒农药鱼藤精,比屠城还惨烈。死的鱼没几个人敢吃,任其漂走。浊了的水,最终仍归了海。


2010年6月15日 Toronto

发表人: 晓鸣

力虹的诗《大地》


星期五 六月 04, 2010 1:52 pm

诗人力虹再一次经历磨难之后,明天将回到宁波的家。向他致以敬意!
"从大地上汲取力量的人,是上苍赐福之人。"

------------------------------------------------------
《大地》
作者:力虹

必须从大地汲取力量!必须俯身下去
脸颊贴近地面,与昆虫、落叶、枯草站在同一个立场。

感受土壤中的气息,
聆听大地深处春天迅猛来临的呼啸。

因为阳光,久闭室内的眼睛在流泪,
因为晨雾过后的山风,忧伤的草木变得如此快乐!

一个海域从岩石缝隙中开凿出来,
她的蔚蓝,她的辽阔正是大地呈现的本质。

一种声音从大陆走了出来,
惠特曼、聂鲁达和我的朋友们已经开始歌唱!

大地!没有人能够背叛她,
更没有人能够扼杀大地回春的事实。

从大地上汲取力量的人,是上苍赐福之人。
一只蚂蚁爬上了我的鼻梁,轻轻叫喊着:大地啊!

2006.3.18 杭州

发表人: 晓鸣

谁是亚细亚的孤儿?


星期一 五月 24, 2010 9:48 am

谁是亚细亚的孤儿?



罗大佑一些歌词涵义模糊,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却可以有很多歧解。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写于1982-1983年间,第一次出现是在专辑《未來的主人翁》中(滾石唱片出版,1983年9月20日发行)。这首歌我喜欢了很多年,一直没去搞清楚主题的究竟指向。从 YouTube,优酷,土豆网上查找为这首歌配的视频,有无数多的版本, 有的是反映弱势群体,有的背景是灾区孤儿,有的是反战主题。这些不同背景的视频, 与音乐《亚细亚的孤儿》都天衣无缝地吻合。

可是究竟谁是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的意旨,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最流行的说法,是有关中南半島(印度之那半岛)的难民。即为纪念1975-1979年间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种族清洗中遇难的儿童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当年这首歌在收入唱片《未來的主人翁》时,在歌名后面加了副标题‘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島难民’。但是,罗大佑后来公开表示,加入这个副标题,只是一个障眼法,是为了让唱片通过台湾当局的政治审查。在后来发行的CD中,這个副标题再没有出现过。

2) 这首歌曲1990年被用作反映泰缅国民党孤军的电影《异域》的片尾曲。朱延平导演的这个电影反响很大,王杰在片尾唱的《亚细亚的孤儿》强烈传达了电影悲怆的主题。电影的小说原著《异域》作者为柏杨。由于台湾当局政策暧昧,孤军的后裔在台湾的居留权一直受到台湾社会广泛的同情。小说《异域》写成于1961-1967年间,早于歌曲《亚细亚的孤儿》。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亚细亚的孤儿》的创作动因应来源于小说《异域》,歌曲反映了对流落在泰缅的国民党孤军以及他们的后裔的强烈关注。

纵观罗大佑这个时期的创作,第二种说法也显得过于狭隘。八十年代初正值罗大佑的创作境界的高峰期,他对历史,社会,和环境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未來的主人翁》的所有作品,都不是一时一事的观感,而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文大关怀。以此来理解,《亚细亚的孤儿》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生存理念的思考。它与《现象七十二变》中的社会批判,《未來的主人翁》中对环境问题的焦虑加在一起,构成了罗大佑作为时代歌手的最强音。

这个结论可以从台湾历史上这个特殊时期得到佐证。台湾1971年退出联合国,美国随后于1979年与中国建交。面对被国际社会的抛弃,台湾朝野对台湾前途一片悲情。而台湾当局因美国断交而启动紧急状态法,终止一切选举活动,导致朝野剧烈冲突的“美丽岛事件”,给台湾知识份子以巨大冲击。在这种状态下,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可以看成一首时代的挽歌。《亚细亚的孤儿》歌名来源于台湾作家吳浊流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讲的是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份子自身归依的無助感。据说罗大佑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曾有人建议改名,以避免与小说重名。罗大佑坚持这个歌名,更说明歌曲传达的悲情,穿越了台湾的历史。

其实岂止是台湾,岂止是那个时代,岂止是罗大佑。八九年六月那个晚上,北京大学校园里整夜都有人在唱这首歌。十七年后,台北百万红衫党反貪倒扁现场也响彻了这首歌。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在北美华人的各种赈灾义演中,出现很频繁的也是这首歌。只要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子孙,无论持什么样的信仰,出自那个群体,无论他们被那种自然和人为力量伤害,欺骗或欺凌,他们都是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像“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艾青语),它让我们倾听弱者的诉说,考验我们的良知,唤醒我们的恻隐之心。

2010-05-24

附:
亞細亞的孤兒
作詞:羅大佑 作曲:羅大佑 編曲:羅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发表人: 晓鸣

本科专业和大学对医学院录取的影响


星期四 二月 11, 2010 9:56 am

北美的医学院通常要本科毕业后才能就读。常常有高中学生和家长询问本科申请什么专业和大学有利于将来报考医学院。网上虽然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此发表看法,但北美医学院招生非常多元化,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局限性。以下根据北美医学院协会(AAMC)的统计资料,结合一些大学的招生数据,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结论1: 本科专业与医学院录取率关系不大

很多人本能地认为既然医学科学以生物学为基础,医学院理所当然应该招收大学本科学生物的学生。但医学院招生的统计表明,申请成功率与本科所学专业没有关系。这结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以下是北美医学院2005年的数据(From MSAR 2005),列出全美范围申请人和被录取人的专业分布。











MajorApplicantsAccepted Applicants
Math and Statistics<1%<1%
Specialized Health Sciences<4%<4%
Humanities<4%<5%
Social Sciences11.2%11.9%
Physical Sciences11.7%12.9%
Biological Sciences57.6%56.8%
Other11.8%10.7%
Total100%100%


从表上可以看出,不管大学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是不是学生物,报考医学院的录取比例都差不多。医学院的学生中,本科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占了近20%。越好的医学院这个比例越高。如Harvard 医学院2008年招收的学生有34% 本科不是学理工科的。对医学院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医生每天面对的不是一个个无意识的有机体,而是活生生的病人。很多病人在身体处于低谷时,精神状态也处于低点。医生治病人的身体与治心病同等重要。素质高的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容易达到默契。根据很多医学院的观察,在医学院四年的学习中,前两年理科背景的学生有些优势,而进入临床后,文科背景的学生更有优势。

从很多资料可以了解到,北美医学院招生强调全面素质。MCAT和GPA固然非常重要,但高的MCAT和GPA并不能保证被录取。医学院招生时对学生素质的了解,更多地从面试时的言谈举止上,从个人陈述上,和教授写的推荐信中。

将来计划当医生的学生,建议你们在选本科专业时以兴趣为重,进入大学后注意全面发展。如果本科专业为理科,希望你对人文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兴趣。反之,如果本科为人文或社会科学,应当尽量多修些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各个大学的“pre-med"的目的。pre-med是一个跨学科的program,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pre-med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辅导学生作出合理的课程安排,以达到MCAT考试的要求和招生的要求。

结论2:本科大学的名气对医学院录取有明显影响

这个结论揭示的潜规则,任何医学院官方都不愿承认。我看过许多医学院的官方网站,他们总在强调招生对所有大学的学生一视同仁。在实际操作时,大学本科来自什么学校,是仅次于GPA和MCAT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下面的表格列出了近年一些大学学生申请医学院的成功率。













School% AcceptedYear
Princeton942006
MIT822008
UPenn762002
Cornell70-
Johns Hopkins632008
Berkeley582007
Rutgers542007
Michigan522007
UCLA502008
US National432008

由于数据来源于不同网站,不同年份,不具备严格的可比性,但至少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名校学生被录取的比例高于普通大学。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Johns Hopkins。 Johns Hopkins的本科排名不很高,在14左右。虽然它的医学院与Harvard医学院齐名,但它医学院的名气并没有对它的本科生申请医学院的成功率带来多大的帮助。于此对照的是Princeton和MIT虽然没有医学院,但毕业生被医学院录取的比例却非常高。

即使不谈大学的知名度对录取委员会心理上的微妙影响,实际当中一些私立名校的pre-med 对学生的辅导更重视,也很有效。我向一些大学生了解过的pre-med 在他们准备和申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往往规模小一些私立大学的pre-med 对学生申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深很具体地介入。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学生申请主要是自己在摸索。从著名医学院的学生来源更能看出这种影响。举例讲Harvard医学院每年共招165名学生,其中10~15名来自Harvard本科。MIT,Princeton,Yale每年各有10名左右能进Harvard,而Berkeley虽然也是名校,但在2002~2007年期间共有380人申请Harvard,只有4人被录取。这很可能是由于Berkeley学校规模大,pre-med对学生申请辅导没能尽力所致。

统计只表明一个趋势,具体情况因自己的努力而异。Harvard医学院去年录取的学生来自64个大学,其中有一些是排名在100名之后的大学。事在人为,学生自己的素质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希望以上的分析对将来计划学医的同学有些参考价值。申请医学院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一定要尽早规划,全面提高自已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如果可能,本科尽量进知名大学。你可以选择任何喜欢的专业就读,但选课时应注意文理平衡,不要偏科。

发表人: 晓鸣

谈谈大学的校友捐赠


星期三 二月 03, 2010 9:13 am

最近张磊给母校耶鲁大学捐款八百多万美元的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这个事件引起许多人关注捐赠在美国大学的财政运作中的作用。本文在此作一些简单介绍。

捐赠是美国大学富可敌国的原因

美国人向来有捐赠的传统。许多美国私立大学因捐赠而起源,因捐赠而发展。大学对捐赠很看重。许多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和斯坦佛大学)都是以建校早期的主要捐赠者命名的。许多大学的建筑上,只有两类人的名字会被铭刻在大理石上:为国捐躯的校友和重要捐赠者。

为什捐赠对这些大学如此重要? 有别与其它西方国家,美国著名大学大多数是私立。私立大学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直接的财政资助。大学的财政主要来源于学费,捐赠和向社会(包括政府)承担的研究项目。其中捐赠占了很大的份量,越是有名的大学越是如此。以哈佛大学为例,2009年哈佛大学校务支出总共是35亿。35亿是个什么数量?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年全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其中33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35亿。而哈佛大学支出的35亿中,近17亿来自它的捐赠基金。

请注意捐赠基金(endowment)和捐款(donation)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概念。捐赠基金来源于捐款和投资,是大学多年接受捐款的总和,以基金形式存在,投资组合由股票,债券投资,风险资金,房地产等形式组成。全美国的大学2007年一共收到295亿美元的捐款。收到捐款最多的是斯坦佛(8.3亿)和哈佛(6.1亿)。近十几年许多大学捐赠基金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比如哈佛大学在2007财政年度收到的捐款为6.1亿美元,但捐赠基金却增加了57亿。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有80所大学的捐赠基金超过10亿美元。2008年哈佛的捐赠基金为365亿美元,耶鲁紧随其后,为228亿美元。为了保证大学的持续发展,一般情况下每年从捐赠基金中仅抽出5%作为大学当年的运行支出。

形形色色的捐款动机

向大学捐款的人包括校友、公司、非盈利组织,甚至包括外国政府。通常校友捐款占了很大的比例。据2008年的数据,大学捐款30%直接来自校友。即使其它来源(如公司或非盈利组织)的捐款,常常也有校友在其中起促进作用。大多数参与捐款的校友,属于中产阶级的芸芸众生。捐款额不大,不会在学校的大楼上留名,也不会上报纸。他们的捐款动机很单纯,只是出于对母校发展的关心。校友参与捐款的比例以Princeton University和Amherst College最高,达61%左右。

为什么美国大学能吸引这么多校友的捐款? 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母校的家族感。许多大学,尤其一些私立大学,对学生的关照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如果你申请大学之前想到该大学看看,招生办公室会有专人接待,安排你直接体验学生生活,在学生宿舍住一晚上,在学生食堂吃饭,到教室旁听课程,到图书馆和实验室参观等等;你刚收到录取通知书,你所在地的校友联谊组织马上会组织聚会,安排与当地校友见面;上大学后如果你设想将来学医,学校会安排你假期在某位当医生的校友家住一个星期,白天带你到诊所旁听,到医院参观,晚上带你去听音乐会,去游览;毕业后找工作,学校会鼓励各地校友会协助;如果你毕业后从事低收入的社会公益活动,你的学生贷款可以延期回付甚至被减免;你毕业后无论到哪里工作,校友联谊会无处不在;甚至将来你的子女申请你的母校,还会有特别的优待,即所谓Legacy preferences。经过这种长期的感化和洗脑,自然而然会对母校心存感激,待机回报。

这种家族般的依附感加上社会上对名校的追捧,自然会派生出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美国没有皇室,没有世袭贵族,但从私立名牌大学那里,看得到社会上对于欧洲传统文明的向往。校园建筑总是古色古香,庭院和图书馆总是充满贵族气息。在私立名校中占主流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更是继承了古希腊培养贵族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传统,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甚于专业训练。受这种气息的熏陶产生的荣誉感和母校的兴衰直接相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近年的金融风暴虽然重创了大学的捐赠基金(大学捐赠基金普遍缩水20~30%),也让许多校友囊中羞涩,但一些名校参加捐款的校友人数反而有所增加。这使得这些学校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经济资助不减反增。

但并非所有捐款的动机都如此单纯。很多捐款明显带有某种目的,有的为了树立捐款人(或公司)的社会形象,有的为了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有的是为了青史留名。大学虽然欢迎捐款,但同时也不得不平衡各种政治和舆论因素。拒绝或退回捐款,或捐款人反悔并追回捐款的事情时有发生。石油大亨 Lee M. Bass 1991年捐款两千万给耶鲁大学,要求该校的课程设计突出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这不符合耶鲁重视多元文化的努力,受到教授委员会的抵制。拖了四年之后,耶鲁退回了全部捐款。著名演员Jane Fonda 2001年答应捐款1千2百万给哈佛教育学院建立一个研究所,研究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两年后觉得哈佛没有完全按照她的原意做,她撤回了捐款中还未使用的部分。还有的捐款并不是简单的赠予。印度政府在2008年捐给哈佛大学450万美元,捐给剑桥大学320万英镑,专用于资助在这两所大学就读的印度学生和学者。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没有人怀疑捐款是善事。应该捐给谁虽然是个人行为,却一直是社会上争论的话题。名校校友捐款率本来就高,而非校友捐款给名校的社会效应大于捐给非名校。这造成美国高校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作家Randy Cohen 近期撰文强烈质疑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以黑人学生为主的美国大学中,Howard University算是最富有的。它的学生人数与哈佛相当,但捐赠基金只有哈佛的1.6%。美国一半的大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中捐赠基金最多的Valencia Community College,学生人数数倍于哈佛,捐赠基金却只有哈佛的0.26%。更遑论数以千计更穷的大学了。

这种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在美国远甚于加拿大和欧洲。从社会发展来看,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同等重要。虽然有人说“当今科学与文化的火炬是由常青藤大学外加二、三十所名校的师生、校友们来传接的”,但正是数以千计的普通大学,社区学院甚至职业培训学校奠定了美国强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材。雪中送炭的社会意义应该远远大于锦上添花。

道理归道理,人总归是感情的人。一位读者写到,他捐给普林斯顿仅仅因为它是母校,有恩于他。你不能因为这个世界还有穷人就不能送礼物给自己的父母。捐给母校还是捐给更穷的大学,永远是个问题。一些大的基金会(如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也许有余力在这两难的境地中游刃有余,而营营众生,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发表人: 晓鸣

漫谈康乃尔大学


星期二 一月 26, 2010 7:04 am

漫谈康乃尔大学

大富翁和科学家的摇篮

长青藤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象征。在八所长青藤大学中,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也有译作康奈尔大学)最年轻,规模最大,也最有争议。喜欢康乃尔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非常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可以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康乃尔是一所强一流大学,虽然它在一些大学排名中被低估。

各种排名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点,但大学的质量最终应该反映在其产品,即毕业的学生身上。你硬件再强,大牛教授再多,历史再悠久,应该从毕业后学生的成就中体现出来。虽然人各有志,人生的成功有千千万万种方式,但一个学校的杰出校友的数量,可以作为这个学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是故意抬杠。搞科研搞到诺贝尔奖,做生意做到世界最富的1000人之列,大概算是事业成功的极至了。康乃尔毕业生在这几方面表现都不错。

以下是迄今毕业生中诺贝尔奖得奖人数
Harvard 48
Columbia 37
Yale 17
Cornell 14
Princeton 13
UPenn 6
Dartmouth 3
Brown 1

藤校中康乃尔建校最晚(1865年),比Harvard晚了220年,比它年长一点的Dartmouth晚了近100年。能有这样的成绩很不错了。

再看毕业生中出的大富豪。Forbes杂志每年统计全世界最富的1000人的母校(即Billionaire University,资料来源:http://www.forbes.com/2009/08/02/billionaire-study-harvard-stanford-business-billionaires-colleges-09-wealth.html),只列举了前十名。2009年涉及到长青藤大学的情况如下:

Harvard 54
UPenn 18
Columbia 16
Yale 16
Cornell 15

Princeton 去年居第六,今年大概在金融风暴中缩了水,不在前十名之列。Brown和 Dartmouth没进入前十名。 出了这么多大富豪,不能说它不牛。

北美有毕业生为母校捐款的传统,康乃尔作为母校,大概也多少沾了一些光。要不然以下的捐赠基金(endowment)就会被FBI视为来历不明了:
( 单位十亿,2008年数据,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institutions_of_higher_education_by_endowment)
Harvard $36.556
Yale $22.870
Princeton $16.349
Columbia $7.147
UPenn $6.233
Cornell $5.385
Dartmouth $3.660
Brown $2.747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就有”,这些捐赠基金使得康乃尔成为大学生经济资助最好的学校之一。与其它长春藤大学一样,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的学生,家长不用出钱,学校包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家庭年收入低于18万美元的家庭,自己最多只需要出收入的10%。

除了本科院之外,康乃尔的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在美国都排得很靠前。

专家眼中的康乃尔大学

谈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康乃尔在著名的US News排名中多年徘徊在15名左右,在藤校中只比Brown(第16名)稍高一点。这大概是所谓康乃尔“敬陪长青藤大学末座”的流行说法的来源。现在让我们看看US News是怎样对大学进行排名的。

US News排名指标分几大类:同行专家评议, 学生毕业率,师资素质,入学竞争,校友捐赠等等。其中“专家评议”邀请了大学校长,招办主任等四千多名教育专家,让他们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观察,给美国各大学评分。以下是2004年常青藤大学得分情况:

Harvard 4.9
Princeton 4.9
Yale 4.8
Columbia 4.6
Cornell 4.6
UPenn 4.5
Dartmouth 4.4
Brown 4.4

康乃尔居中,并列第四。应该说“专家评议”既代表了专家意见,又体现了大学在公众中的形象,应该作为排名的最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但US News的排名不这样,“同行评议”只占了它25%的份量。它将很多不痛不痒,让人眼花缭乱的指标搅和在一起,统计去统计来,以显得很科学全面。让康乃尔排名吃亏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班级学生人数,进校学生SAT平均成绩。为什么呢?康乃尔是常青藤校中唯一“公私合营”的大学。它七个本科学院中的三个由纽约州政府和康乃尔大学共管,部分经费来自纽约州政府。他们包括: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College of Human Ecology
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这些学院的招生也受政府约束,对本州居民优先,招生量也大。这明显会影响平均SAT和GPA统计值, 也影响了录取率。如果把康乃尔几个私立的学院的招生情况单独统计,相信与别的常青藤大学不相上下。

了解这种在US News排名中沾“公”就降一级的作法,不难理解为什么 UC-Berkeley, U Michigan等公认的名校在US News的排名中永远在20名以后。Yale校长曾经对此表示过不满,说UC-Berkeley,U Michigan从任何意义上讲都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大学之一,任何合理的排名都应该把它们列入前十名。从这里可以看得出迷信某种排名可能造成多少误导。

你所不知道的康乃尔
在信息高度畅通的今天,一些人仍对康乃尔有诸多偏见。看看以下这些事实:

1. 康乃尔虽然地处乡村,但交通很方便。College Prowler曾经评估了八所藤校的交通便利情况,康乃尔居然排在第5位,好过Dartmouth, Princeton 和 Yale。

2. 有一种传言是康乃尔的学生自杀率高。Boston Globe为此统计了北美大学在1990和2000年之间的自杀率,发现康乃尔比全国平均低了43%。

3. 另一种说法是康乃尔成绩评分很严,使得学生平均GPA偏低。这也被证明并不成立。

4. 康乃尔学校大,招生人数多,更因为离加拿大很近,很看重加拿大学生,每年招收加拿大学生在70名左右,远高于其它藤校。这本来对加拿大学生是件好事,却成了一些人看轻康乃尔的口实。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太容易吃到的葡萄,再甜也是酸的。

5. 康乃尔与中国有久远的渊源。它是最早一批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前身——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成立于此,1918年迁回中国。很多在中国近代史中如雷贯耳的人物都在那里留过学:杨杏佛,胡适,茅以升,黄万里,赵元任,任鸿隽等等。胡适在这里写了《尝试集》中部分篇章,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声。其中“更喜你我都少年,‘辟克匿克’来江边”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的笑谈。


美轮美奂的大学城

康乃尔地处小镇伊萨卡(Ithaca),在五指湖的山水环抱之中。校园里有山有瀑布,风景绮美。它远离大城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被誉为北美最美的校园。上世纪初,冰心曾把伊萨卡翻译为“绮色佳”,而徐志摩则翻译为“伊的家”,可以想见其秀色可餐。

小镇伊萨卡的名字来自希腊语。在伟大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伊萨卡是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之后,历尽劫难,抗住了诱惑,最终回到故乡伊萨卡与妻儿团聚。在西方文化中,奥德修斯回归伊萨卡的历程,也是磨练人生,回归心灵故乡的历程。

对于正在或将在康乃尔大学学习的同学,祝贺你们在如诗如画的伊萨卡踏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步。正如二十世纪初希腊诗人康斯坦丁•卡瓦菲斯在其长诗《伊萨卡》中所说的那样:

当你踏上伊萨卡之旅,
期待漫长的旅程吧,
它充满着冒险,还有发现。

。。。。。。

伊萨卡将带给你一段奇异旅程,
没有她,你本无法启程。
她将倾其所有给你,自己一无所剩。

发表人: 晓鸣

[转贴]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共同铸就事业之路


星期五 六月 19, 2009 6:55 am

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共同铸就事业之路
——访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生许文辛
作者:《北辰时报》记者赵红军

一年多以前, 海外一家中文网站上一篇题为《静经》的文章引起许多人的兴趣。这篇短文以文言文为体例,文字老到,思想成熟。当得知该文的作者4岁即随父母出国,现在哈佛大学攻读科学学位时,许多读者感到惊异。海外华人的下一代在争取事业成功的同时,如何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许多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我采访了该文作者许文辛。

《西游记》和金庸小说引发了他学中文的兴趣

尽管许文辛从小接受的是北美教育,可他一直没有放弃中国的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内涵底蕴一直影响着他。许文辛普通话讲得很好。记者觉得,在多伦多地区从小随家长移民的,少有他这种流利的国语通。他从没有在中文学校补习过。他的中文学习靠的是坚持讲中文,靠的是阅读中国的小说和看连续剧。4岁刚到美国时,地处西部一个小镇,找不到别的中文信息,于是一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录像反反复复看,伴随了整个少年时代。高中时开始读到了金庸小说,一下子就入了迷。至今他读过金庸所有的小说。看过能找到的所有金庸小说改编的连续剧。他说“正是通过金庸开始对中国哲学有点接触”。

许文辛在哈佛大学本科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在哈佛大学这个汇集东西方文化的重镇,许文辛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更上了一个台阶。他选择了“东方研究”作为副科(minor)。几年中他选修了大量与主修专业无关的课程,如希腊哲学、伊朗古典艺术,东方医学(包括中医),文言文,中国古典哲学,蒙古民间艺术等等。同时课外阅读了许多中国经典,如《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孟子》,和唐宋诗词。并尝试用文言文写作。网上广为流传的《静经》,是他三年前写的。

在学习之余,许文辛还参加了哈佛中国武术队,并担任队长三年多。在这三年中,每星期训练三次。教练是成龙的师弟。哈佛中国武术队最初由哈佛学生组成,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吸引了校外许多对中国武术有兴趣的人参加。现在成员中有数学教授,工程师,半数以上是非亚裔的其他种族。他们经常在社区表演,促进了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去年李连杰还专门到哈佛来看他们的训练。合影被登载在几家武术专业杂志上。

中国传统讲究“学以致用”。他良好的中文基础为他融合华人社区打下了基础。他和一些同学在哈佛大学义务组织英文培训班,班上的学生都是波士顿周围的华人移民。哈佛大学很支持这类公益事业、给他们提供场所。老师都是来自不同族裔的哈佛的学生。现在有40多名老师,400多名学生。每周六,周日上课。许文辛至今当了三年校长。

许文辛笑着说“有意的努力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今年许文辛申请的哈佛医学院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哈佛医学院通常在哈佛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只选拔录取10到15人左右。虽然有高达41分的MCAT (平均在一千人中居第二名), 和 3.948的(满分4分)的大学平均成绩,许文辛说“很多哈佛同学太优秀了,我在申请前毫无把握”。面试他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对许文辛的东方文化,尤其是东方哲学的知识很感兴趣,“面试一小时没问别的,全在和我讨论中国古典哲学”,许文辛说,“申请哈佛医学院录取率只有2%,录取就像中彩票,我只是运气不错”。

没有人相信哈佛医学院招生只是在抽奖。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哈佛医学院,他们不单纯培养医生,他们看重的是将来在医疗行业的领军人才。在全球化日益成为现实的今天,哈佛对其它文化的看重,让人惊叹。许文辛的幸运,是一种必然的幸运。

哈佛密宗为“注重兴趣的发挥 寻求领军型人才”

许文辛在哈佛本科已经毕业,是本届近1700名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的70名”最高荣誉”学生之一。他的成长也许是众多移民学生及家长们所关注、感兴趣的。
记者采访他时看到,许文辛与普通学生一样,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与他交谈中,觉得他有一种“灵气”。

许文辛认为,“现在自己还不算成功,仍在努力的过程中。每个人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我觉得通过努力,对自己想达到目的能够满意,那就是成功。”许文辛有他的爱好及特长,他说:“北美的教育系统,很看重的是让每个人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我兴趣一直比较广泛。有时别人问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常常笑着反问自己对什么不感兴趣。兴趣会随时间而变化。我小时候曾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感兴趣,对Nintendo游戏感兴趣,后来对国际象棋感兴趣,高中时对法语和科学竞赛感兴趣,对学校的社团活动感兴趣。美国大学在录取时,不在乎你的兴趣本身,而在于你如何把这个兴趣发挥发展到极致,他们就对这个学生有兴趣。对于一个准备申请大学的学生,不应该去找模仿别人走的路。应该找出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并充分表现出来。”

是兴趣及爱好铸成许文辛今后要选择的路,他告诉记者说:“我个人对贡献社区比较感兴趣,也一直对科学感兴趣。到大学后,这两个兴趣合并起来,我就决定选医学。这样帮助人的机会就比较多。将来在临床之外,我还希望作一些研究,同时从事教学。”

在谈到大学录取时我了解到,哈佛大学是一所激烈竞争的学校,各路“高手”云集,2009年录取率仅7%,比去年创记录的低录取率7.2%还要低。它三百多年如一日,贯彻严谨的治学精神,履行开放的教学制度,这就是渴求者向往的地方。

对于如何申请哈佛的求知者,许文辛道出了他的密宗:“哈佛大学的录取跟中国和加拿大大学都不一样,它非常注重社会效应。它不仅要求成绩好,还要求学生对社会有贡献有推动。”在中国,因为高考的惯性,只看成绩,所以移民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过于关注,“我觉得哈佛跟国内大学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在寻找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种领军人才,而不仅是学业上有多么的突出。这就导致它录取的标准多样化。即使你的成绩很拔尖,SAT分数考的很高,哈佛也有可能不录取你。成绩一定要很好,但是成绩好的人实在是太多。所以要看社会活动能力、领导才能,还要看贡献社会的热情。”

说起考上哈佛,许文辛父母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也功不可没。许文辛高中时曾在学校国际象棋队摸爬了一阵子,象棋队比他大两年的一个同学后来考上了哈佛,每年都回来看一看,“榜样”对许文辛很有刺激和鼓舞。他很喜欢与同学打成一片,交了不少朋友。他喜欢结交性格差异和思想意识相异的各种人。许文辛说:“爸爸妈妈移民奋斗的故事,对我有一定的影响。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做,做出自己最大的成就。我文科、理科都都没什么天赋,可是从小对这两方面都比较有兴趣,读很多的书。对中文古典很感兴趣,当然现在还很肤浅。我的中文很奇怪,能读文言文、读古典,但是我从来都没有练过写字,现在也不会用笔写,但可以用电脑写东西。兴趣爱好很重要,我做每件事情都是以兴趣爱好作为起点。比如有了兴趣爱好之后,怎样去选大学。在高中时代就找机会寻找兴趣爱好的事情做,只要你把眼睛张开,不断的尝试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许文辛对记者叙说申请哈佛过程,他是从高中二年级准备,在网上登记、找资料。也曾听过美国的大学派人来多伦多做的讲座。“哈佛录取学生过程,其实就是寻找优秀学生的过程。不仅看你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也要给你面试,看你写的论文,看你的课外活动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对社会贡献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并不是要找学习最好的学生,而是要找对它来说最优秀的学生,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这个优秀的标准,是学校自己决定的。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申请上哈佛大学,可是难在不但要找到你的爱好,找到自己优势的方面,还要把它发挥到别人看得见,发挥到极致。”许文辛自己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他是2004年加拿大化学竞赛第一名;安省电脑软件设计竞赛第二名;2003年物理竞赛安省前四名;许文辛6年级从美国转学到加拿大之时,法语完全没学过。后来他对法语感兴趣,于是拼命赶超,终于结出了果实,在9年级获得了安省法语讲演竞赛第二名。他说,“这些对我大学录取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如果你不参加这些竞赛,你就不会发现自己有这些长处。只要你有这个成就在上面,就容易被认可,比别人突出很多。现在名牌大学申请的人多,光凭好的学习成绩还不够。其实名牌大学录取也不太在乎你是否每个科目的成绩都是班上第一,但希望你在某些方面远远突出于别人。”

许文辛认为,大学希望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社会。学习才艺的目的不仅是自娱自乐,而且要快乐他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你的领导才能和创造性。举例说你钢琴考了很高的级别固然很好,但如果常常去养老院免费弹奏,更让人印象深刻。

许文辛告诉申请哈佛医学院的学生,要在材料中表述申请哈佛的理由,尤其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你自己如何打算在所要研究的领域取得成果,你所申请的院系老师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等等。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申请人必须附一个生平简历,主要包括所受教育、工作经验、社会活动、学术成果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潜力。 推荐信占的比重很大,一般需要写三封,招生者都要看申请人的推荐信。美国是一个极其看重推荐信的国家,推荐信的分量在录取时所占的比重很大。他们认为这些是申请人将来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闲暇时不忘参于公益事业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许文辛反复强调做义工的重要性。即使学习再忙,他仍然坚持大量时间做义工。他告诉记者说:“我在做义工当中,掌握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在上课学不到的能力。只有通过在社会中实践,才能掌握更多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许文辛在申请大学时写的文章之一,就是在美国底特律Wayne State医学院做义工3个月的体会。15岁那年,他曾在North York Mirror担任专栏作者一年,发表了17篇文章;这些稿子的内容很多得益于做义工时经验的积累,和对社会的观察。做义工过程对许文辛学术成就的发挥也大有裨益。

在哈佛本科读书期间,他担任哈佛义务英文培训学校的校长三年多,每周花费的时间都在5个小时以上。他还考取了急救教师执照,义务给许多人传授了急救知识。

许文辛虽然在美国学习,他在假期中对多伦多华人社区的贡献也让人印象深刻。几年以来,他先后应多伦多教育研究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加拿大华人电视台等机构的邀请,作过6场教育讲座,内容涉及中学做义工的体会,大学申请的过程和策略等等。讲座很受欢迎,场场爆满。他还将于本月20日在Scarborough市政厅与另一位医学院学生一起,作一场题为“如何申请医学院”的专场讲座。据组织单位透露,这场讲座已经有超过600人报名。


2009年5月,上海发布了最新中国商业人士海外移民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93%人士办理加国移民是为了子女。记者曾经在一个小范围内,搞过一次问卷调查,大多数移民回答的是,移民异国他乡,就是想让孩子们能受到好的教育,为孩子着想,让他们今后生活得更好,局限于这种目的的移民占大多数。

采访许文辛后,使记者不禁想到,是什么铸成许文辛今天的成功?许文辛走过路不妨让我们清楚了一个脉络。那就是:培养子女,一定要从他们的兴趣及爱好出发,引导他们成功。在这里也许面前的许文辛的范例,会起到引人深省、诱导启迪之作用。

发表人: 晓鸣

默哀—— 写在地震国殇日


星期二 五月 20, 2008 4:50 pm

默哀
—— 写在地震国殇日

我低下头,大脑一片空白
闭紧眼,让泪水不被看见
与你们一同走过黑洞
我用了三分钟,你们用了一生

沉默是煤。情绪比煤更阴沉
此时一切声音都让我憎恨
因为痛得连心,你们不再陌生
你们无助地走了,留下无助的我们

发表人: 晓鸣

无力的希望


星期五 五月 16, 2008 4:15 pm

你们把我看成兄弟,我们在一起长大
但你们在废墟中向我伸出手时,我在远方
当你们需要输血时,我只有你们并不需要的眼泪
我打电话,但不能减轻你们的痛苦
我捐款,但救不回你们的孩子

无所忏悔,无可自责,我只是难过
希望很无力。但我能做到的,只有希望

发表人: 晓鸣

我与母亲


星期五 五月 02, 2008 12:08 am

(注: 为支持山城子老师主导的“酷我北美枫”网五月同题“三甲”诗赛所作。)

我与母亲

我学会了你的隐忍
模仿了你的乐观
在灰头土脸的生活中
我的口哨是你的回音
我仅仅折射了你的阳光
已经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

大河无声,大爱无声
活力奔涌,血脉相承
我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地追随你
你是我心里的春暖花开
我是你秋天的收成

2008年5月2日

发表人: 晓鸣

杯中冲浪诗歌研讨会开幕词


星期六 四月 26, 2008 11:55 pm

(2008年4月1日)

--------------------------------------------------------------------------------

各位评论员,各位朋友:

杯中冲浪诗歌研讨会今天隆重开幕。

杯中冲浪的创作经历开始于很多年前。经过长期默默的磨砺,他中年变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思考,出现在近年的华语诗坛。

杯中冲浪是一位善于在融会贯通中不露声色的诗人。他用的词汇是本土甚至是本村的,行文结构带着西化的色彩,而常常营造出一种中国古典的的境界。对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的理解,使他许多诗在静止中剑拔弩张。他近年丰富得眩目的创作,给探讨中国诗歌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试验文本。

杯中冲浪是一位内省的诗人。中国传统上看重社会对人的定位,忽略人对于自身的追寻。杯中冲浪在现实社会中的低调,使他能从容地转向内心,扣问灵魂。这种内省给他的诗带来一种冷峭的色彩,使他的诗充满关爱,但并不刻意营造温暖。 在他的诗中,社会历史是可以剥离的背景,我们因此能看到人作为人的真实轨迹。这正是使诗歌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潜在特质。

虽然表现得并不逾规,但杯中冲浪诗歌本质上是前卫的, 甚至带颠覆性。它给人带来惊喜,也带来疑惑。这使得这次酷我讨论会不仅是对一个诗人的总结,更是对一种诗歌探索效果的评估。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谢谢大家。

发表人: 晓鸣

杯中冲浪诗歌研讨会闭幕词


星期六 四月 26, 2008 11:53 pm



各位评论员,各位朋友,

历时25天的杯中冲浪诗歌研讨会现在圆满结束了。这次研讨会是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以及读者之间交流互动的一次盛会。研讨会共收到评论和鉴赏论文23篇,翻译3篇,多媒体制作4篇。作为这次研讨会的轮值主席,我在此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大家对诗歌的热爱,感谢大家对诗人的支持。

在研讨会年度总主持空灵部落先生的规划下,这次研讨会过程中高潮迭起,异彩纷呈。著名诗人非马先生在开幕的第一天就率先提交了评论文章;山城子先生以诗人的热情,提供了两篇评论;西席的记者访谈,给读者展现了杯中冲浪生活观和诗歌观的深层世界;空灵部落与杯中冲浪的高峰对话,让读者在了解两位诗人对诗歌的真知灼见的同时,欣赏了美的思维,美的语言;后期举行的读者对话,问题多样, 妙趣横生。参与研讨会的评论家分别来自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年龄跨越三代人。他们不同的地域背景,时代背景和艺术倾向也使得这次开诚布公的研讨会成了了解国际华语诗人分化与合流的一次机会。

研讨会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杯中冲浪的诗歌成就。杯中冲浪是一位视野开阔,写作勤奋,风格鲜明的诗人。他坚持从不同国度的不同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以古人今人西人为友,于历史沿革中获得立场,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他的长于思索给诗歌带来坚硬的质感,也给寻找温情的读者带来距离感。他的勤于艺术探索给诗歌带来新鲜感,也给保守的读者带来陌生感。杯中冲浪正处在诗歌艺术的上升期。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诗人将从读者的首肯中得到艺术创造的自信,从读者的期望中调整自己的努力,再上层楼。

谢谢大家。

发表人: 晓鸣

世界著名“卖国贼”言论集


星期六 四月 26, 2008 4:04 pm

0:民族主义是一种幼稚病,是人类的麻风病。——爱因斯坦

1: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

2: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勃特兰·罗素

3: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简·纳森

4: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乔治·肖伯纳

5: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6:当爱国主义涉入认知领域时,是一个应该被扔出门外的混小子。——阿瑟·叔本华

7: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亨利·大卫·梭罗

8: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 “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埃里克·弗罗姆

9: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

10: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11: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托马斯·杰弗逊

12:有这么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国叫纳粹,在中国叫爱国者!——王朔

13: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托马斯·潘恩

14:对祖国来说,没有比一切都满意的爱国者更可怕的敌人了。——涅克拉索夫

15: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16:人权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面子。……一个政权如果关起门来都不能维护自己本国普通公民的权利,它有什么资格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这个国家的权利,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张思之

17: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

18: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列宁

发表人: 晓鸣

偶然的街景


星期三 四月 16, 2008 8:56 am

偶然的街景



你在人流中停住
回过身, 似乎在喊叫什么
但人群多么嘈杂
人群不可超越
人群淹没的地方
你的声音留不下痕迹



尽管你是因为失眠
尽管今夜月色很好
尽管你轻手轻脚,谁也没有打扰
深夜出行就是犯罪
因为整个世界都在睡觉



我不怀疑你说得的很好
我也不怀疑你的货物
但正因为人群踊跃
我才怀疑你的推销
我从群众那里得不到力量

发表人: 晓鸣

龙应台:民主体制下……


星期四 二月 14, 2008 10:26 am

龙应台:民主体制下……

  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一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致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前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如果她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的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通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着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它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交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痛苦的现场工作。

发表人: 晓鸣

[保存]水中的瓷片(节选)


星期六 一月 12, 2008 10:45 pm

悲怆四章
第一章:水中的瓷片(节选)
作者:力虹


第一章:水中的瓷片

。。。。。。

一只瓷器的诞生
需要几千年的智慧、火候和牺牲。
它典雅、完美、釉彩斑斓
象真理一样坚硬而脆弱
击碎它只不过刹那之间
而沉默是漫长的。
一种哲学,从破坏出发
走向更大规模的破坏,直至遗忘。
在这个世界上
完整的瓷器已不复存在
它不是玻璃,可以回炉再造
也不是某些学说,破产了
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
非物质的瓷器碎了,就变成物质
实实在在,从虚构的体系中陨落
重新回归泥土和水

。。。。。。

发表人: 晓鸣

新年赠友人(2006年)


星期日 十二月 30, 2007 10:15 am

新年赠友人

用什么来诅咒这流年似水
象一个破落户
总在检点亏损
相忘又一年
相望又一年
我们的安慰在江湖之间

一梦过后,愿望比昨天更旧
命运的手中
日历只是一迭扑克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让我们存一点侥幸
等待它翻牌

2006年1月14日

发表人: 晓鸣

尘土的高贵——试论高梁诗歌的精神内核


星期五 十二月 14, 2007 7:24 pm

尘土的高贵
——试论高梁诗歌的精神内核

高梁在《太阳》一诗中写到:"我知道尘土的含义,我只要内在的洁白"。一年多前我从读到这句诗后开始留心高梁的诗。近日读完我能在网上找到的高梁所有作品,整体印象竟然又回到这句诗。

高梁当过石匠,放过羊,种过地,开过书店, 做过报刊发行。红尘滚滚,他从尘土中走过来,还在走下去。他最知道尘土的含义:忙碌奔波,善良懦弱,委曲求全。按照高梁的说法,我们生活得“比青草还要弱些”, “比尘土还要低些”。

平庸的生活,平庸的我们。在生计的奔波中,高梁却“以诗歌为伍”,“只要内在的洁白”。在通读高梁近年的诗的时候,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语言平实多样的诗人,却让“高贵”这个词高频率地出现, 如:

“天空把它的精神传达给我 /它的高贵、旷远和洒脱”(《蓝天 》);
"什么样的诗歌如此高贵/让人类仰望"(《一张白纸 》)
"它使人这高贵的东西,忍辱负重 /抛弃思想 风调雨顺就感谢上苍 "(《庄稼》)
“诗歌变得琐碎/因为诗人不把自己看得高贵 ”(《诗人的聚会》)
”一滴滴的露水 /圆润得就像耳垂/它使我出身卑微/却喜欢高贵“(《露水之忆》)

这正透露了诗人的一种情结。高梁诗歌的题材从不超过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只写自己,写目力所及的周围。他所谓的“高贵”丝毫不带贵族色彩,它来自卑微,来自尘土的内核。这种高贵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是外向的炫耀,而是内省的光芒。持有这种高贵的诗人,其形不怨不艾地混迹与芸芸众生中,其心“有千尺高的寂寞”。以其心境划分,或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者“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它让我们理解到人可以有这样一种活法,即我们与世俗可以同流而不合污,追求生计和追求精神可以互不矛盾。

正是这种平民化的高贵,使高梁的诗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它们不矫情不煽情,却往往让读者心驰神往。从尘土的低调出发,它们体现的境界让你遥望但不觉其远,仰望却不觉其高。它们让你明白无论三教九流,只要心存此念,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们让你觉得,无论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活得如何灰头土脸,我们仍然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内心的洁白。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人: 晓鸣

集句联赠酷我诸网友(2005年春节)


星期三 十一月 28, 2007 6:34 am

(原注) 自《酷我》(古韵新音)开张以来, 群贤毕至, 让人目不暇接. 我自知才疏学浅, 只是端张小板凳在这里看热闹. 但在惊喜之余总想表示自己的感激, 断断续续凑了一些集句联送《酷我》的朋友. 我不懂平仄, 再加上句子都是抄来的, 不能随意更改. 有不工的地方还望方家指正. 其实我写过的远不止这些. 没抄上来的都是水平见不得人的东东.

1). 秋叶
秋叶兄"风流儒雅亦吾师".集两句唐诗为联相赠

词源倒流三峡水 (杜甫《醉歌行》)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上联指秋叶诗气如大江之水,下联暗含秋叶的笔名.

2). 语风万里
与语风万里兄在论坛上认识以来, 相知相惜, 甚为投缘! 集唐诗为联相赠

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绝句》)
袖拂兰台万里风 (潘来《晴川阁》)

3),夜雨行路人
夜雨行路人乐天知命,懂得享受生活, 有苏东坡遗风. 集苏东坡诗词为联相赠:

无数云山供点笔 (苏轼《次前韵送程六表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4).高岸

高岸兄对诗的造诣,从他的作品和他写的评论中都能体现.他的点评站得高,看得深,不敷衍,不媚俗,是论坛的一个亮点. 这里集《诗经》和《老子》之句相赠.

高岸为谷 (《诗经》)
大象无形 (《老子》)

5).白采水

白七将中外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精华加以发扬光大.情绪温文尔雅,思维循序转折,行文从容不迫,叙述徘徊反侧,语言出人意外. 实在让人羡慕!这里集杜甫和陆游两句诗相赠:

别裁伪体亲风雅 (杜甫《戏为六绝句》)
广收草木续离骚 (陆游《秋兴》)

6). 雪翼
雪翼与我在网上一见如故.下面集两句古诗为联为赠:

雪里飞鸿新指爪 (郭麟(清)《清溪》)
晋朝叔夜旧相知 (韦庄(唐)《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7).朱新魁
朱新魁兄关注现实的诗沉郁悲愤,写情写景俊逸疏朗.思维现代,而格调有古意.这里集两句诗为联相赠:

三峡江声流笔底 (米芾《望海楼》)
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已亥杂诗》)

8).肖今
肖今是西施的老乡. 我喜欢她的诗的温馨和婉转.集两位浙江诗人的诗为联送你:

偏爱张园好风景 (陆游)
只研朱墨作春山 (鲁迅)

9).黎阳

疾风知劲草 (李世民)
初日照高林 (常建)

上联指黎阳弱冠负笈远行, 自强不息,事业有成. 下联暗含他的笔名.

10). 蒋品超

尽敛雄豪归卷里 (王泊心)
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蒋品超的诗气势磅礴, 格调高亢.

11).eastonzhao

风尘三尺剑 (杜甫 <重经昭陵>)
时序百年心 (杜甫 <春江>)

少侠eastonzhao在令人惊讶之余,油然艳羡.这里集杜甫两首诗中的句子.上联写他小说中体现的豪侠仗义的情怀,下联赞扬他小说中所展现的广阔历史背景.

12). 许蔚

咫尺应需论万里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四海于今是一家 (李商隐 《旧顿》)

上联意指许蔚的诗精心锤炼,惜墨如金.下联指许蔚天南地北的飘泊(南昌01天津05上海),而今海内外的朋友们在酷我论坛上相聚相惜.

13). 风动
风动以厚重的诗作让读者喜欢, 以认真的点评让作者尊重. 新春之际, 集两句古诗相送:

万里风涛接瀛海 (元好问《横波亭》)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上联指风动的海上的经历,下联指他的为人

14).蔡利华
蔡利华的诗我十几年前就读过.不胜向往!这里集两句唐诗为对联相赠:

莫愁前路无知己 (高适 《别董大》)
但觉高歌动鬼神 (杜甫 《醉时歌》)

上联指对蔡利华的诗神往已久,下联指蔡利华的诗语言强悍.

15). 力虹
近日细读了力虹近二十年的诗选,敬佩! 集诗为对联相赠:

彩笔昔曾干气象 (杜甫 《秋兴》)
豪杰谁堪共死生 (陆游《猎罢独饮赠独孤生》)

16). 白水
卷帘唯白水 (杜甫 《闷》)
登高赋新诗 (陶渊明 《移居》)

17). 玉茗
珠树重行怜翡翠 (李商隐《饮席赠同舍》)
松花满碗试新茶 (刘禹锡《送李郎中赴任》)

上联的翡翠即是玉, 下联的新茶即是茗. 妙不妙?

18). 飘摇
万里沧波鸥乍没 (陆游《鱼扉》)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19). 何兆龙
同作逐臣君更远 (刘长卿 《重送裴郎中》)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杜甫 《古柏行》)

20). 蓝蓝
十里清淮水蔚蓝 (王士稹 《秦淮杂诗》)
一川明月稻花香 (陆游 《秋日郊居》)

21). 闲坐小窗:
闲坐小窗读周易 (叶采 《暮春即事》)
欲就行云散锦遥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

小窗散淡云游, 从容读周易. 好不潇洒.

22). 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

23). 星子
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房星本是星! (李贺词《咏马》)

发表人: 晓鸣

电视短片《魅力》


星期六 九月 15, 2007 3:28 pm

前几天收到CTTV 华人电视台的通知,我当选了多伦多华人社区评出的“2007年移民快乐大使”,以表彰我近年为促进华人社区子女教育方面作的努力。颁奖晚会将于2007年9月23日在大中华文化中心剧院举行。

以下是CTTV 华人电视台为此次颁奖晚会准备的电视短片《魅力》
http://www.cttv.tv/detail/play_6154.html

发表人: 晓鸣

逆境之诗总序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3:30 pm

逆境之诗总序

世事无常, 人生中总会有窘境,困境,甚至逆境。如果在逆境中没有沉沦,这种经历就成了人生的财富。我十四岁失学,做过三年的泥瓦工,在农村当过近四年的知青。后来进了大学,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最近翻阅旧作,其中所记载的困苦经历,和自己当时在逆境中的心态,颇感欣慰。这些诗的语言和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但诚如鲁迅言“天才豪杰都不必悔其少作,”何况我等半文盲者。是以为序。

发表人: 晓鸣

逆境之诗 (一)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3:29 pm

注:我14岁初中毕业后失学,在做了两年泥瓦工后去农村当知青。以下的组诗是在当知青期间写的。多年后整理发表在《星星诗刊》(1980年)。

小冰晶
—— 知青日记



踏停蛙鼓的深夜,
碰落露珠的早晨,
黄昏中背回一筐落叶,
我成了大山里陌生的村民。

夜有多深,心就有多沉,
春水田又泛起多少皱纹?
水面又倒映出南归的雁阵,
又下雪了,冻住了水上的浮萍。



不要挂念我,妈妈
这村庄你也很熟悉。
村头还放着那口大钟,
锈迹剥落了,贫困没离去。

我和你土改时有着同样的年龄,
你万万想不到二十年后孩子的心情。
两代人走过同一条小路,
可目的是什么啊,命运!



原野在视野中展开,
凝望处,是地平线。
那可是路的终结,
在远一点,就是深渊?

不,我还是要到那里。
你不爱我,生活,我爱你。
就算深渊是陆地的终结,
还会有月亮,从那里浮起。



月色浸透了山岗田野,
把一切生机溶化为思绪。
凝视着油灯爆裂的星花,
我想,生活何曾真正死去。

死去的就象地里的种子,
死去的就象冰下的小溪。
默默地,油灯光溢出窗外,
用静夜的思绪重新点燃生机。



云雾中奔闯,溪流里浮沉,
生活把我们冻成小冰晶。
小冰晶勇敢地张望世界,
纯洁透明,而又冷峻。

在深渊里是颗珍珠,
在夜空中是颗星辰,
那是我们不染风尘的心灵,
和那不褪光择的眼睛!



春插秧苗,夏栽红薯,
枫叶红了,该播荞麦
——我懂得了青春的价值,
不再去计较收获。

荒原上长着几千年的荆棘,
荒原上本该有明年的果实。
艰辛地担负起历史的重轭,
荒原上延伸着这代人的脚迹......

写于1975年至1978年在农村当知青期间

发表人: 晓鸣

逆境之诗 (二)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5:13 am

(注): 我从未上过高中,但在艰苦的劳作之中一直坚持自学。1977年恢复高考,因长期疲劳过度,体检时没过关,最终未被录取。在前途渺茫之中,我写了以下的诗来鼓励自己。这组诗曾在当时以手抄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流传过,也曾安慰和鼓励了一些不相识的朋友。

小草三章

假如

假如我不能开花,
那又有什么要紧,
做一丛茂生的野草吧,
岁岁碧绿重生。

绿色是原野的基调,
绿色有蓬勃的生命,
绿色象夜空的深蓝——
广大,深邃,素静。

当人们惊叹我们的祖国,
繁花如同天上的繁星,
我同样得到最大的满足,
甘愿一生酬谢这平凡的使命。

就算

就算心碎了,我有不碎的神往
不碎的神往啊,我的太阳!
我要象种子一样扑向大地,
寻找碎片重生的地方。

我生生世世都追随你,
用磁石般永恒的力量。
让碎片生出一派新绿,
脉管里流淌着炽烈岩浆。

就算心碎了,这又有何妨,
碎片散落处将茂生草莽。
我要借微风向万物声布:
生长吧,用你得到的每一线阳光!

即使

即使我逝去的青春,
不能化为流萤,
也不需要那些磷火,
来凭悼才华的幽灵。

我愿意腐烂,潜入地里,
不发光,也不出声音,
肥沃家乡的一方泥土,
用全身积蓄的热能。

让躯体静静肢离,
剩下信念,和一颗热的心。
然后重新发芽,
获得永恒的再生!

1977年底。高考落选后

发表人: 晓鸣

采菊东篱:晓鸣,好一个男子汉!


星期四 七月 26, 2007 3:30 pm

晓鸣,好一个男子汉!
————《移居》读后感
作者: 采菊东篱

知道晓鸣,是从一段对话开始。那一次,我和女友去超市购物,随手拿起一份地方报翻看,读完后,我和朋友说:“很久没有见‘男子汉’了,今天倒看见一个。”

女人么,对男子汉特别有好感,女友抢过去一看,好失望!嘟着嘴道:“看上去并不Handsome 么!” 我说:“男子汉不是指英俊,是表现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力量。”

那首诗,配有晓鸣一张很模糊的小照。

几年来,我一直想,有空的时候把那首诗找到,为它写一篇诗评。

“移居”是个现代名词,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派生出的含义就有类似的“流放、迁徙、离别,思念、失意、羁旅、贬居”等等。

翻开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的诗歌,到两宋的词,从元代的戏曲到明清的诗文,继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的诗歌,中国男人一旦面对“离别”这一命题,很多时候,流露出来的就是那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脂粉气。

也许,离别的泪,是人类情感的自然的流露。但中国男人,太爱色之于形了。有人研究过唐代的2000多位著名诗人的诗作,发现每一个人几乎都写过离别,或重或轻,每一个诗人一到歧路就沾巾,一想到故乡就感怀,一谈到慈母就溅泪。

从古文,读到现代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如此;郭沫若的叙事诗《地球,我的母亲》也同样,闻一多的诗歌更肉酸...... 。

打开当今任何一个有文学栏目的加拿大网页,有关移居、思乡和思母的滥情作品随处可见,情感雷同、一片的虚情假意、非常肉麻。

从古到今,一部中国文学的历史,好像就是一部以男人为主导的哭哭啼啼的流泪史。中国离乡的男人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好像永远离不开两个主题:离乡的悲伤,母亲的乳房。祖国啊!母亲啊!有些中国男人妈妈的奶水吃不够,所以叫个没完。

如果没有岳飞,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豪放派文人挑起男子汉的大樑,我真的怀疑中国男人的男性荷尔蒙出现了不可逆的遗传性问题。

也许,古代的人的哭,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即便用舟车代步,一天只能行走几十里,一封家书,要几个月才可以寄到亲人的手中,医疗条件又差,旅途的劳顿,疾病的侵袭,天灾导致的断粮,随时有可能命丧天涯,使这次的分手成为和亲友之间的永诀。

现代社会,交通能让人“坐地日行八万里”,医疗救援迅捷、食物资源丰富,科学的发展,“球村人”已经把古人无法企及的环绕地球几天之内如吃一杯冰淇淋一样地简易完成。电子时代,让我们几秒钟之内用一只电话、一个手机、一台电脑,就完成和亲友之间的一通对话和信息的交流。移民,正如晓鸣所说:

“移居,不是流浪,不是那种惊恐不安的浪漫
不是旅行,浮光掠影
移居在人生从容赴死的路上,制造一个又一个转折
象河流从湖泊流向另一个湖泊
象根沿着藤蔓,一个瓜又一个瓜地满足膨胀的意愿 ”

当代人移居不是暴力下十二月党人的西伯利亚流放,不是户籍制度下红卫兵被人利用后如垃圾般丢弃的“上山下乡”。当代的“移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的选择。有人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有人为了追求在母国暂时还不能实现的一种制度;有的人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驱使下为了象“一个瓜又一个瓜地” “沿着藤蔓””满足膨胀的意愿 ”—— 当今的很多男男女女,在生存满足之后,不是继续在追寻着额外的名、利、权、钱吗?有什么好哭的?

任何文学作品,思想第一,艺术第二。如果诗歌没有内涵或内容庸俗,只有循规蹈矩的格律和完美的技巧,是“金玉其外”,反映的是作者思想的空洞和无知。艺术水平再高,也仅仅是文字游戏。象魏晋六朝的骈体文就是一例,华丽而空洞,令人生厌。

当然,一首让人称颂的诗,不仅应有思想,艺术水平最好是做到平分秋色,二水中分。

作者呈现的“移居者”是一个典型地带有中国传统(当代之前)文人士大夫审美价值精华的文化人。他睿智、自信、豁达、又懂得随遇而安;谦卑、正直、敢言又冷静;他具有杜甫所言的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的人格力量。

我发现,不少中国来的移民,思想素质低劣,心智没有成熟、移民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中国当今浮华、畸形的生活标准和价值观来看加拿大,每天愁眉不展,稍一不如意,满腹牢骚,觉得中国是怎样的好,加拿大是如此的差。好像是加拿大移民局绑着他们全家来落地一样。

但在晓鸣的诗歌里“移居者”是成熟的,他默默接受自己选择的这种改变,不异想天开,不怨天尤人,

“象蚂蚁一样勤奋, 与世无争
在陌生的语言和食物中随遇而安 ”

“把每个住过的地方都看成家乡。”

偶然,当自己“沮丧”“软弱”的时候,想到的是“拓荒者祖先”对黄河的征服和倔强。

“移居者”没有那些令人生厌的豪言壮语和伟大理想,为人不装模作样,只有做人最朴实无华的物质目标,只要求做一只自由的鸟儿,过平凡的生活,继承着“远祖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的开拓精神;不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走捷径;象蜜蜂一样勤劳、象鲲鹏一样展翅,“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 ” 。为了最朴实的人生追求—— “寻找食物,温暖和安全” 。

他不屑于看那些虚情假意的嘴脸:一边举着拳头宣誓入籍,然后回中国向同胞炫耀自己鹤立鸡群的身份;一边哭丧着脸“祖国啊祖国,我思念你!” 。移居者真诚而坦白地说:
“祖国是一个抽象而奢侈的概念。”
“乡愁是一种感冒,
只属于苍白的贵族
我的耕植者的血统,
不允许我错过季节
我由衷赞叹那些与我一样勤奋的人们
按照本能生存,孤独地创造快乐”

—— 这种朴实,是多么的高贵呵!

在他的心中,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国家,政权以及其它粗暴的名词 / 象灾害天气那样一代一代摧残我们 ” 时,他一介书生,虽然无力改变一切,但牢牢守住自己的防线、不卑不亢,让它“进入不了我们个人的生活”。他的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价值底线:

让“几千里外的远祖象微弱的恒星
永远照亮我们的内心,
照亮家庭,邻居,村庄和耕种的田野 ”


当举国为2008年的奥运欢腾之际、当一群夜郎自大的民族主义者迷醉在五千年的古国文明的自恋狂潮中;当人们在“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虚幻的狂欢中时,这个“移居者”是冷静而理性的。他用历史学家深邃的眼睛,用哲学家冷峻的头脑静静地说:那是“残存的光荣”。

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这个远离故乡的移民,展示给我们的不是衣带渐宽的消瘦的身影,是一个自信的男子汉大丈夫、一个“正午阳光”下“强健灵魂”,他充满着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他相信,我们在天之灵的智慧的祖先会具有国际的视野、能与时并进,他们会给我们鼓励、会护佑我们。因为我们的祖先理解我们的无奈、梦想和追求。:

“我相信我的远子远孙
会沿用我的姓和列祖列宗遥相呼应
那些照耀过祖宗的日月星辰
今天仍然辉煌地照耀着我们
将来仍然会辉煌地照耀他们。”

这最后一段真实又虚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广阔的意境。

晓鸣通过诗歌的一系列意象“湖泊”“ 藤蔓”“ 蚂蚁”“ 拓荒者祖先”“ 微弱的恒星”“ 鸟”“ 苍白的贵族”“ 正午的阳光”“ 强健灵魂的幻影”等等,多方位展现了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坚守着中国传统优良的价值理念的“移居者”形象。创造出一种充满着乐观、豁达、坦荡,平和,超脱的诗歌意境。

他的文字很生动,达意准确;语言非常浅白易懂。自然、不饰雕琢。 我以为,这非常重要。我从小就喜欢读诗。有些诗虽然写的很好,但是太“朦胧”了,读得很辛苦,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把一大堆的意象象搭拼板一样去拼接。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了,缺乏在诗歌中“捉迷藏”的耐性。晓鸣的诗,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该诗的比喻新奇,作者想象丰富,有创意,例如:“乡愁是一种感冒,只属于苍白的贵族。”非常生动、形象。只有那种没有抵抗力的、病态的、不曾经过人生风雨的人,才会犯乡愁这种“感冒”。另一个捕捉到的意象“瓜” “膨胀” 有动态感,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景物的描写上,作者把鲜活的诗歌意象转换成文字时,创造了西洋油画似的壮观、中国白描式的写意:

“此刻,我想象正站在我出生的山岗上
道路从四面围上来,而河流正在散开
不远处一些村镇倦伏着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按照家族的要求繁衍。”

最末两句,勾出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内核。这一节诗,让我想起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画家米勒的田园画。

整体上,这首诗写得非常好。结构上也比较严密。,如果真的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技巧上可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第一节交待移居者生命的原点时缺乏意象,不够诗化,稍微沧白了一点。

但是这是美玉微瑕。一篇文章、一张画、一首诗,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包含的思想和意念。格律和形式是次要的,它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好的内容,有“一白遮百丑”之效—— 更何况,它很美。如果是我,穷一生也写不出这么有深意、又美丽的诗歌。

几千年的离愁之泪应该被我们的先人们洒尽了,受现代价值洗礼的我们在与亲友们作暂别的相拥之后应该唱起欢快的骊歌,这快乐的骊歌,就从男子汉晓鸣开始吧!…… .

原载于: 多伦多文化艺术沙龙 www.artssalon.com

发表人: 晓鸣

李加建先生作品研论会闭幕词


星期五 六月 22, 2007 3:30 pm

各位朋友,

李加建先生作品研论会历时二十二天。研论会集中展览了李加建先生几十年来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品。研论会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论文十篇,李加建作品的英文翻译三篇,作品朗诵一篇。论文深入讨论了李加建先生作品的人文价值,历史意义和艺术成就。研论会还以记者采访,读者提问,照片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李加建先生的传奇人生历程和风采。研论会的消息在海内外其它论坛发布后,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次研论会的意义,不仅是对李加建先生创作成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先生几十以来所坚持的独立创作精神的推崇。艾略特说过, 以审美的标准来评价艺术性,以超审美的标准来评价其伟大性。如果能从作品中领会李加建先生我行我素的思想追求,虚怀若谷的艺术追求,至善至美大悲大悯的人生追求,我们从中得益的,远远超越寻章摘句的艺术鉴赏。

李加建先生创作实践跨越半个世纪。先生作品中的个人精神历程,反映了五十多年间我们民族的历程。一个民族的辉煌,需要自强,也需要自省。以史为鉴首先要求我们正视历史。在盛世感觉的陶醉中对近代史集体失语的当下,相对与御撰历史,个人史更接近信史。李加建先生作品的“诗史”涵义,将会随着历史的消逝而愈显其价值。

李加建先生的创作正在进入另一个旺盛时期。我们深深地祝福他。我们期待在下一次研讨会中,对他新的创作成就作另一次总结。

李加建先生作品研论会现在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2007年6月22日

发表人: 晓鸣

李加建作品研讨会开幕词


星期三 五月 30, 2007 3:33 pm

各位酷我评论员,各位朋友:

今天李加建老师作品研讨会隆重开幕了。我们将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文学前辈的丰硕业绩,而且是一个人的心灵史,一个与民族的苦难和光荣对应的历程。

李加建老师的诗歌成名于五十年代,但在五七年骤然中断。以后近二十年的残酷劳改,没能减损其人格和才华。从八十年代开始,先生的作品以其洞察人性的穿透力,尊重历史的独立精神,承前继后的创作风格,勤奋创作的年轻心态,赢得了同辈和晚辈诗人的普遍尊重。

李加建老师的作品有“诗史”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李加建老师作品体裁多样,数量丰富,勤于探索,他几十年的创作轨迹,为研究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提供一个典型文本。另一方面他以个人亲身经历对应历史, 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民族苦难的见证。在朝野对我们民族近代史的阴暗面讳莫如深的当下,这一点尤为可贵。忌言“反右”,“文革“,与掩盖“南京大屠杀”一样可耻。

李加建老师是我们的长辈。但我觉不出我们之间的代沟。中华文化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我们今天研究李加建老师作品,正是要在欣赏学习他的艺术成就之中,领会这种人文精神。

谢谢大家的参与。

发表人: 晓鸣

北美中西文化交流协会成立说明


星期三 五月 30, 2007 3:32 pm

北美中西文化交流协会现在正式成立。协会的英文名称为Chinese Cultural Federation Of North America, 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注册批准。协会作为文化组织,将在海内外从事各种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协会的宗旨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自上世纪初以降, 东西方文化一直在不对等的交流。西方倾倒给我们的,除了坚炮利器,科学精神,还有各种物质和精神鸦片,以及主导中国政治半个多世纪的一些主义。我们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只限于劳工,移民,廉价商品和无处不在的中餐馆。

我们是一群来自海内外的华人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我们共同的努力,是为了让西方认识东方文化,让中华作家艺术家走向世界。我们走在一起,是为了聚沙为塔,汇流成溪。

我们是文化的世界主义者,我们相信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创造。科技的进步正在把世界文化整合成一个大舞台,有五千年积累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格局中应该占有应有的地位。

我们中间的一些人生活在北美和世界其它地区。但我们不是什么游子。一个总把自己定位为游子的海外华人,无异于一个没落贵族,一个被东西方同时遗弃的怨妇。游子心态不仅是对自己移民初衷的背叛,也是对北美多元文化精神的亵渎。我们选择在异乡落地生根,就将以主人的姿态,担当起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我们深知文化冲突和文化割据给我们的努力带来的障碍。我们将坚持韧性的努力,不事张扬。我们希望在世界的喧嚣声中,建造一个文化的净地,或者如一位诗人所言,建造一个孤悬于祖国之外的耶路撒冷。

我们的努力将是全方位的。我们将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作出尝试,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等。我们构建的只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个平台等待你的创意,你的参与。

发表人: 晓鸣

蔡利华诗歌研讨会开幕词


星期三 五月 30, 2007 3:32 pm

各位酷我评论员,各位朋友:

今天蔡利华诗歌研讨会隆重开幕了。蔡利华二十二年前作为"莽汉主义"群体的一位悍将闯入诗界,以其强悍的语境和全新的视野,震动了朦胧诗已经式微成靡靡之音的诗坛,从此开始了汉诗界的春秋战国时代。

蔡利华以其与生俱来的“英雄主义”气质,一开始就与“莽汉”群体的其他人明显有别。当"莽汉主义"作为群体不复存在之后,他自称“孤魂野鬼”,坚守诗歌。他带给汉诗界的,不仅有颠覆后重建的语言,更有这种英雄主义的诗歌境界;不仅是二十二年前的一次性冲击,还有这二十二年的坚持和升华。

蔡利华在发表作品时曾用名为蔡逸轩和南回归线。他在《作家》、《诗林》、《诗歌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件。在全国的诗歌大赛上多次获过奖。作为一位水电工程师,他的工作环境经常在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中。

蔡利华的诗歌成就是全方位的,酷我讨论会也应该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为蔡利华对汉诗的历史贡献作一个总结。

发表人: 晓鸣

来了就侃

Blog 拥有人: [ 晓鸣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留言板

杯中冲浪
星期二 三月 05, 2013 10:15 pm

重读兄之诗文,又增一重敬畏,看到兄之为人至善,学养至厚,看世至高。

苏世
星期三 四月 06, 2011 10:08 pm

问好晓鸣老师!

杯中冲浪
星期五 六月 18, 2010 7:19 am

饥饿的岁月,不堪回首。

蔡利华
星期二 六月 15, 2010 11:08 pm

当知青的年龄和我一样哈,我也是17岁下乡的。不过,我没吃那么久的红薯,但吃玉米连续吃了几月,吃得我现在看见玉米就难受。

swan.eagle
星期二 六月 15, 2010 10:49 pm

但通常我们出行一次只能捉住一只石蹦,因为我老是会高兴得大嚷,吓得蛙们都躲起来了。

swan.eagle
星期二 六月 15, 2010 10:43 pm

嘿~,晓鸣哥的语言这么俏皮,有趣 Smile
记得小时候夏天去捉石蹦,只见父亲挽起裤腿,站在清凉的溪水中,先用撮箕接住沟边的石洞口,再用手电往里一照,它就受惊蹦跳出来,正好落入圈套。石蹦能吃,它的皮是光滑的土褐色,青蛙不能吃,癞蛤蟆有剧毒。

雪翼
星期日 五月 30, 2010 1:40 am

虽未谋面却一见如故,虽未常来常往却依然温暖。大哥,上海的雪翼兄弟问候你。

swan.eagle
星期二 五月 25, 2010 5:17 am

听着《亞細亞的孤兒》,感觉与晓鸣哥站在一起,有所依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冲击我的心,超越了一切!
swan.eagle

红巾
星期三 五月 12, 2010 10:10 pm

今晚读了《是真名士自风流 -- 我所认识的晓鸣》,感慨颇多,寄语”Comments“。祝福!

蔡利华
星期日 一月 31, 2010 7:20 pm

问候兄长!想念!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结庐在人境

晓鸣姓许, 蜀人属鸡。干过多种行当。学问不如其诗, 诗不如其文, 文不如其人。而人很平常。

连络 晓鸣

Email 地址


私人留言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


AIM Address


ICQ 号码


关于 晓鸣

注册时间
星期三 五月 05, 2004 4:31 pm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职业


兴趣
来了就侃,侃完就走,走了又来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星期六 三月 18, 2006 8:17 am

文章数量
69

Blog(博客)历史
6822 天

回响总数
74

观看人数
441565

RSS

RSS 反馈
Powered by the Blog Mod version 0.2.x by Hyperion 中文化 by YLL讨论网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2 phpBB Group
Weblog style by Hyper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