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影评征文获奖名单


星期三 四月 27, 2016 10:28 am


摘要
非常感谢各位作者的支持,并欢迎继续向共识网投稿。
  共识网影评征文项目于2016年3月1日启动,2016年3月31日截止。非常感谢各位作者的支持,并欢迎继续向共识网投稿。
  经编辑部评选(参考文章点击量以及点赞数),现将征文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
  走出谎言的陷阱——观德国电影《再见列宁》有感
  二等奖:
  《黄克功案件》引发的思考
  恶魔的三张面孔——《天注定》中的暴力批判
  三等奖:
  《归来》之争中似曾相识的大批判
  《聚焦》: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中国电影业,一地鸡毛
  优秀奖:
  《白鹿原》:兴亡百姓苦,岁月泯恩仇
  李晓满:我为什么要《骂电影》
  《叶问3》:功夫片的黄昏
  《归来》的阳谋和阴谋
  刘火:甄妃、梅长苏、芈八子,哪个不是时尚僵尸
  唤回每个人心底久逝的《小王子》
  《阿姆斯达》——一艘不小心驶进美国历史的货船
  不要随便说烂片,《三打》的好不在“众所周知”里
  《间谍之桥》:弘扬美国主旋律怎么拍
  《粒子狂热》:人类的诗情画意
  获奖者奖品和证书将于近期陆续寄出,如有获奖者还未告知银行账号、邮寄地址和手机号的,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以便尽快为您寄送。
  恭喜以上获奖作者!
共识网编辑部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祝贺凌珂元声坊众筹圆满成功


星期二 四月 26, 2016 9:01 am


凌珂元声京戏坊搞第一次众筹。

为了元声京戏坊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

佩服元声京戏坊,元声就是不用小蜜蜂,全凭真嗓子。

京戏,不叫京剧,真的保持传统叫法。

在网上贴出众筹通告——可能是因为小剧场,底标目的是2万元人民币。

我猜是场地费。

口号——众筹为你,而非为我。

这口号棒,一级棒。

完全颠覆了好像众筹就是打秋风,伸手要钱。

献出爱心参加众筹,如果捐献值100元,一张百元大钞,(其实现在买不了多少东西),即得国家大剧院戏票一张,小剧场可以近距离观赏——我曾经在那里看过昆曲临川四梦。

结果,最终众筹提前11天结束,筹款20560元,达到103%。

总共149人次参加。

很高兴的是我也作为其中一份子。

因为我没有开设网上银行,无法参与那100元的捐赠。

于是,就把春节期间的所有红包送了出去聊表寸心。

喜欢国粹喜欢元声坊喜欢凌珂——现场看了他的梅花剧作洛阳宫——喜欢闫虹羽喜欢王大兴,喜欢没商量。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凌珂的微信转录——


星期二 四月 26, 2016 9:00 am


突显文采风流,不是依样葫芦的抄袭粘贴,而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赞一个!

刚赞赏张凯的集句断句,现在又看到这段短文美文。

全文记录如下——带给我的是欣赏、叫绝和赞美。

起首三个字——民国人。不是通常的大师啊什么,不是最为常见的哀思。

美文啊——包括文字和思想。

**********************

民国人,在一位一位的离开。

这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一种气质的告别,一种文化的告别!

我们终将失去他们。

或者说他们终于逃离了我们。

没有哪一种力量能阻挡。

*********************

我的脑子里逐步浮现出来——,从眼睛中看到的文字转化为一种浓浓的沧桑感、时代感和责任感。

尤其是后者。

难怪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惊讶那么年轻的的青年演员居然那么少年老成。佩服啊!

随着逐步的接触——即使由于时空原因甚为有限——越来越印证了我的最初印象。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贾雨村别传


星期一 四月 25, 2016 8:56 am


引子

天色其实还早,只是乌云堆积,四下里看出去尽是晦暗。

眼前一片废墟,堆堆瓦砾七高八低,杂草丛生此起彼落。当年火灾给烧得墨黑的残留梁柱七歪八斜地躺在那里,依然是上次那样的破败景象。

可能昨夜下过一场暴雨吧,一滩滩积水。眼下闷热,一丝微风也没有,波澜不兴。走过去,照出自己瘦削的面庞,两鬓已经显露几根白丝。

检点身上破衣烂衫,贾雨村不禁自叹命运不济。

真是遇见了鬼打墙啊,怎么也走不出去。生死不由人,万般皆由命!

红尘里翻了几个跟斗,好似一个怪圈又回到了原点。

隐隐绰绰,听得好像有轻轻的脚步声。

这个鬼地方,也有人像我一样来凭吊?!

猛地里,一声——雨村兄,别来无恙?

贾雨村扭头一看——啊,是你!

尘封的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当年,当年就住在这里,当年就是在这里遇见了他。

久旱逢甘霖,由此人生揭开了新的一页。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小7:原来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读冯唐


星期六 四月 23, 2016 3:59 pm


大学以来,我读书一直有一个缺点,就是相比之下理论书籍读得过多,作品读得太少。就专业而言,不管是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我都是先饶有兴致地将理论书籍看完后再去对照理论找作品来看;就算是诸如曾经在中国沸沸扬扬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等,我也是先读理论,再对照阅读代表人物作品。这样一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里我写的那些论文就像是一个跛子,一瘸一瘸的。

为了不再像跛子,于是我开始多读作品。春节一个人在外过年,没啥啃理论的劲,也没补习与理论结合阅读相关作品的心,于是就找来很多小说来看。这段时间懒得生蛆,就连读小说也尽量找轻松好看的,连《追风筝的人》我都要花两个星期才看完。不过,冯唐的小说着实让我这些天很是惬意,之前看过其《18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这些天又看完了《北京北京》、《欢喜》,原来没有想到冯唐的文字可以一直这样自然不乏幽默,文采不乏深刻,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又订购了其随笔集《活着活着就老了》。

说实话,中国作家的小说,特别是当代以来我都不愿去看,本身就有一种排斥感。大学读书的时候,觉得也就鲁迅和初期先锋文学以及迟子建让我读来很是有味。而今中国作家的小说我就更不想读,就冯唐而言,我也是阴差阳错开始读,先前一位友人推荐我一直没放在心上,一次实在无聊没事,就瞎翻进了他的网站,也随便点了部小说,就是《18岁给我一个姑娘》,谁知一看就觉得其文字有一种在中国作家小说里难得的快意和通透。

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我不喜欢现在报刊上那种形式,把情节介绍一下,一大半篇幅,再谈点感想加点褒奖,一篇文章写就,拿着稿费忽悠。不管是影评还是书评,个人认为看罢或读完后没有感受,没有引发的思考就不要下笔,读者也不愿意看你再做什么情节介绍,那是买书时编辑做的事。我看书评,就没读过的书而言,有时会看到一些作者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了很多不错的感悟和思考,那这本书我就有兴趣,我就想看看这本书是怎样让这位作者想这么多的;反之,看完那些大段大段介绍书本情节的,特别是小说类的,我看完就不想再看作品了,故事写得啥我都知道了,我还看啥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咒骂那个写书评的作者。

冯唐的作品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看过他的作品,最好不要去看那些介绍故事内容的书评,他的文字是需要品的,说不出来,硬要去说的话,也会打破其小说本身的意念。所以我也不多谈他作品里的情节,看过的人自然会知道这个理。其实冯唐小说的故事情节相对而言还是片段化多于整体感的,这样类型的小说在这个回归故事叙述的小说创作时代,本来是很难受到大众关注,也是一些下三滥的小说家耍雕虫小技的玩意。但是冯唐为何就能把这个雕虫小技耍得这么吸引人呢,这就是他文采的斐然、对生活观察的深刻,以及人物设置和人物对话的求新写法所决定的。正如庄宇新在评价冯唐的小说时所言:“冯唐想象中的自己是文坛的王翦,手下有几十万充当士兵的文字供他消遣,而他一番排布演练之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式的性灵将从阵中复活,一种曾经断裂的东西将悠悠然重接千载”。

我想庄宇新一定是在读完冯唐某一部小说后感觉甚爽本身就带着阅读的兴奋体验来评价的。虽然看似有些过,但是对于冯唐文字的评价,这是我看到了最靠谱、赞扬到最到位的一种。在冯唐小说里,特别是《18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北京北京》里,你发现那种流水似的语言幽默、奇异、自然通畅,以至于你读完以后觉得很是真实简单。但是这种使得你阅读中通透直铺,读罢感觉简单真实的小说,写起来并非如你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包括我,在读完冯唐的小说后,都有一种去创作小说的冲动。甚至感觉冯唐能写得出来,而且写得这样耐读,读后梳理一下也发现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角色并不是很复杂。若你试验过,你就知道,其实错了。冯唐小说里的那种幽默,虽然你一扫而过开怀若久,但是是很难学来的;而且那种故事里的真实,更不是容易就能把握的。真实不是简单,虽然当你在阅读时感觉如此,好的小说,要么会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深透真实,在这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无人能及,在他的笔下,对于人物心理的剖析,能深入到你的灵魂,让你完全暴露在他深邃使人畏惧的眼睛里;要么在现实生活的文本反映上深刻真实,这方面成功的作家很多,而冯唐,亦是如此。冯唐在小说里不会过多的去描写人物心理,他重点着墨的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语言的铺垫里,却完成了人物心理、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塑造。这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说到功力,我们来看看冯唐的创作生涯。在他的介绍里,我们看到:生于1971年,北京土著。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MBA学位、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在就职于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企”。而看他我们现在常见的作品版本:《18岁给我一个姑娘》:2005年;与其构成“北京三部曲”的《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2007年出版,还有一些随笔集在08年出版,查到早一点的是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万物生长》。由此可见,冯唐真正作品真正面世,是在其经历了医学和管理工作后的中年生涯。所以很多人说冯唐是大器晚成,我更愿意认为他是厚积薄发。像《欢喜》,是冯唐17岁时的作品,虽和其其他小说相比显然显得稚嫩许多,但是在他成名后抖抖年轻时的那种才气和妄想里,我们依旧能看到作为一个十七岁青年时冯唐别于他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过于他人对于文采的拿捏。

现在有很多自以为很有才气的人,一直坚守自己所谓的文学梦,将自己关起来一心创作,国内著名出版策划人安波舜就说过,有很多青年信誓旦旦地对他说他从何时就只专注小说创作,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人,安波舜就绝不会看好,更不会去在他们身上花精力培养。他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就算是有毅力一心要写小说,那样,写出来的小说怎么会可读,那还叫小说吗?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而看冯唐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我们就可以发现,那种多重的身份体验和生活经历对于小说创作的重要。像余华原来是牙医、亨利米勒更是工作无数,不管是正式工作还是和流浪汉混在一起,契柯夫的教师生涯和医学学习等,都是例证。就冯唐而言,你看他的十七岁的《欢喜》,就知道文采他具备了,而后的学习和工作使得他又充分体验了生活,这样一来,他的小说才会有可能引人入胜。

这里又引申出来另一个话题,就是小说创作的文采基础与生活体验的关系。这二者结合的必要无需赘言,我想说的是,文学创作,可以在特定的时代专注于文本试验,就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中国先锋文学崛起。创作形式上的试验和突出,固然必要,但是,在此之后,若过分陶醉于话语游戏和文本形式而脱离内容的话,即使在某个阶段会成为一种代表,但终究不会走远,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不会流传很久。这在中国先锋文学试验的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结束的文学史上就可见一斑。就冯唐的小说而言,虽然在整体的故事情节上他没有过多的考量,但是通过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及出众的语言设置,使得他能够弥补这一空白。这也是冯唐小说创作里不简单的地方。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冯唐而言,这或许是不需要去考虑的事情,他没把文学当饭碗,文字在他笔下是游戏中的布局,是战争中的号令,他在图个在指挥文字中的激情与快乐。即使是他这样玩文的人,其实要真正创作一部作品来,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单从其《18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后记中就可以看到他在创作这部只有11万多字的小说时的疲累和困惑。但是他的心是快乐的,特别是在创作完成以后,所以他有一种玩文的激情。正如他在这篇后记里结尾一样:“野史说,江淹才尽后,过着吃喝嫖赌玩、坑蒙拐骗偷的幸福生活——我愿意相信”。这就是“热切盼望自己没有写作冲动的那一天”的冯唐,在创作小说时的态度。

此外,我还想谈谈冯唐的随笔,以及在读他小说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的另外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在网上阅读了冯唐的随笔集,我发现,虽然让冯唐成名的是他的小说,但是,的确,像他这种才情快意,玩文通透的作家,随笔写得更加好看。相比之下,王小波被人广泛熟知和赞誉,其实大多数是在阅读其杂文随笔的基础上而来的,对此王小波自己也很不爽,他就经常表达自己其实是在创作真正的独特小说,而且在和一些记者、朋友聊天时,他们说到小波随笔咋地咋地时,王小波还会可爱地去矢口否认。在他心中,他的小说才是最有分量的,冯唐估计也是这样认为,幸运的是,冯唐玩文的态度使得他的小说的确很好看;而王小波那种看似玩文但在小说创作上十分严肃和期望的态度,使得他将文本试验和内容饱满上进行了融合,这样一来,使得他的小说很“难”看,但同时也成就了王小波的不可复制性。冯唐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是不容易复制的。

不管怎样,相信很多读者在看完冯唐小说以后,不管是有一种去创作小说的冲动,还是认识到自己缺乏去创作小说的积淀,却都会有一种当年余华在读罢卡夫卡小说后的那种感慨:

原来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关于文学:冯唐和格非问答


星期六 四月 23, 2016 3:42 pm


冯唐:你为什么写作?
格非: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时比较寂寞,也不会和人打交道,自己还比较拧。想赢得尊重,但没有任何实力,别人怎么尊重你?很多场合就会受到冷落,遭遇多次之后,就会有愤怒在心里发酵,这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写作是一种释放。

冯唐:成名之后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格非:1994 年后的一段时间,就没动力了。有个时代的气氛在那儿,90 年代文学完全市场化以后,作家普遍都很担忧。我们在海南开过一个会,大家讨论的唯一问题就是作家们以后会不会被判死刑,作家们在商业化以后会不会饿死。从1994 年到2003 年,我什么都不写。我不知道究竟该干什么,写给谁看,有谁来看。既然有很多作家在写,自己就不要再丢人现眼,算了吧。后来重新写也有很多原因。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想清楚了一些问题。读了很多的古书,没有白读。比如黄宗羲问过,国家都灭亡了,你还要做学问干什么?他的回答是,虽然国家亡了,但是三百年以后还会有圣人出现,他还要提供自己的智慧,可以等待后来的人发掘。这是他当时对自己的写作,给出的一个答案。我也一样,不需要在乎一些东西—名声有多大,是不是适合这个时代,都没有关系,假如提供了一流文本,对未来的影响谁都不能抹杀。

冯唐:很多作家都面临过一个问题,创作停滞了一段就很难再写,或者写的水准和以前有一定距离。你十年没写,怎么恢复的状态?
格非:恢复写作的自由心态非常重要。我有个优势,我一直都把自己看成个普通人。很多人早就把自己架起来了。一个小说家要觉得自己是大师了,也基本就完了。一定要有普通人的感情,这才会了解别人的感情,你作为一个成功者,就根本不能理解别人,你只能了解一个虚幻的人,这个毫无价值。

冯唐:对写作技艺提高的追求,会成为继续写作的动力么?
格非:会。说句老实话,我在看博拉尼奥(智利作家)的《2666》之前,还是有一点狂妄的。但是我看一章,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就发现,自己跟他差距还是蛮大的。这让我有点吃惊。看到这样的东西,我就会热血沸腾,会被煽动起写作的欲望。

冯唐:你在大学里教写作,你觉得写作是可以教的吗?
格非:小说写作当然可以教。对于作家来说,最重要的第一是天分,第二还是天分。如果没有天分,怎么教都教不出来。但问题是有了天分,也远远不够。诗人也许靠天分还能作上几年,小说家你开玩笑。小说家就像个木匠,你得把这个桌子给我做出来,基本的工具你都得教给他,要不然打不起来。小说复杂得不得了,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这得老师教了,得让他读书,让他有修养。当然自学也可以。

冯唐:可以定义一下,你心目中好的文学是什么样的?
格非:要丰富,方法上最好能够简洁,在基本生存上有一个超越性的东西。超越到哪去呢?可能是某种宗教上的超越,比如说接近上帝。另外像日本的小泉八云,他的作品读完了之后,能让我们心里产生某种向善的要求。或者,有助于去了解我们欲望的秘密。欲望在今天,我觉得是一个最大的秘密,它还在控制我们,我希望好的作品能够带我来穿透这些。

冯唐:你、余华等人都曾被人称为是先锋小说家,在结构、写作上都作出了很多尝试,为什么近年这些尝试反而少了?
格非:那是年轻时的状态。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经验,就想扬长避短,所以老是想在哲学方面、结构方面、写作方式方法做一些尝试。当然今天看起来也很重要。但总体上,我的想法已经变了。今天我觉得文学的命脉,还在于细节。如果你不能把读者直接带进去,不能提供那么多的细节让大家信以为真,细节的质感不够结实,文学还是会失败的。这是很要命的。

冯唐:这是做了结构性探索之后的回归吗?
格非:不能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经历的这个过程,跟时代也有关系。我们刚开始写作,刚好现代主义在中国出现,形成了巨大影响。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现代主义作品,当然就对抽象的、观念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但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重新看其他类的作品,这个时候如果不发生变化那就是白痴。这可能跟人的年龄,经验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肯定和时代有关系。今天的80 后、90 后他们刚开始接触的作品就和我们不一样,有的是从日本的、韩国的开始的,比如村上春树这种类型的。也许他们最终能走出这个影响,也许走不出来。当年我们要走不出来,充其量不过就是一个文本家,在当年做过一些探索,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如此而已。

冯唐:你跟同辈的作家聚的时间多吗,频率高吗?还谈文学吗?
格非:很少。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这些哥们原来在80 年代的时候见一面,除了文学什么都不谈。现在是相反,见了面什么都可以谈,唯独不谈文学。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样造成的,当然你要谈,别人也可以跟你谈,但是大家都不谈,彼此都心怀鬼胎一样,大家都不触及这个话题。

冯唐:现在你教书、做研究、阅读和创作,关系怎么摆法?
格非:对我来说,阅读是生活里最愉快的事情。阅读并不是一种求知,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跟自己交流的过程。当然你在不同的时期看不同的书,其实我事后想想,背后是有种逻辑的。比如说你苦闷的时候肯定不会去看快乐的书,肯定会去找也许能帮助你的书。我有段时间很苦闷,有一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就是保罗•蒂里希的《生存的勇气》。研究跟教学这方面这是本职工作,也就是必须做的。

冯唐:为什么苦闷?
格非:精神上的危机,突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人到了35 岁左右可能都会有,我比较严重,大概持续了四五年。
冯唐:35 岁之后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么?
格非:一切都变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年轻时总会对某些事特别恐惧,对某些事情又特别渴望,很容易把某种东西神圣化,把想要的东西极端化。这是年轻人的特点。到了三十多岁,突然发现世界上没有太多东西让你恐惧,也没有特别好的东西,好得让你一定非要得到它不可。那时,会对人的艰辛,对世界上的苦难有更深的理解。会对人的不自由、受到的限制有更深的体会,会体会得到更多无奈。人也会变得更宽更厚。对人的看法也会发生根本的逆转。我在年轻时特别讨厌罗嗦的人、不读书的人、肤浅的人,可是中年以后就变了。我发现其实人的差别并不那么大,很多有学问的人其实很虚伪,很多很笨的人,没怎么读书的,其实天性当中倒有一些可爱的地方。有一些人他确实很庸俗,但至少他很真实,比那些虚伪的人不知道好多少,所以慢慢看人就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刀切。对人性的理解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交往的对象也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我只跟有名的人接触,后来我跟什么人能交朋友,都能聊天。

冯唐:你怎么看个人声望?当年马原很羡慕你,说你30 岁就已经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了,而且在《收获》 上。你还记得这个事情吗?
格非:我记得,我没觉得那有什么。我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没有太大的野心。当然我对写小说还是野心比较大,但对于出名什么的没有太大野心。名声这个东西,它会给人造成错觉,没什么实际意义。但人类有时想想很悲哀,人会对一种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着迷,然后你会受制于它。艾略特曾经讲过一句话—荣誉和安宁不能共处一室。这个话我们很早就知道。

冯唐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就选一位。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克服了无数在我看来不能克服的障碍,这个太难得了。他个人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同时也面临时代大转折。这两个方面他都做得非常出色。他的时代有两个巨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宗教支撑的西方理性主义世界都在垮塌。需要最敏感的人,最优秀的人来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做出回答,我们怎么办?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通过爱,通过让自己变得更卑微来获得我们所要东西,而不是说像尼采说的那样,通过强力、强人重新建立秩序。 这个方面他带有宗教的光芒。他的这种方法我更认同。

冯唐:你信仰宗教吗?
格非:我不信仰。

冯唐:那你觉得人应该有宗教情绪吗?
格非: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感。没有宗教感那就只有利益了,能够超越利益的就是宗教感,没有这个会很危险。我不太愿意信教,因为信教是一个程序化的东西,制度本身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冯唐:你怎么看当下的阅读气氛?
格非:这有很大的变化,今天大家都不爱阅读了,主要是价值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大家都不太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太关注生活中真正的自由,我们会把自由看成有没有钱,追求的无非就是一有休闲时间去旅游,我去新马泰、去欧洲,你只能到周边。我用苹果4S,你用什么。我开什么车,你开什么车,大家就比这个东西。物质化已经把人带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物质化所导致的污染、导致的过剩,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样时代,你说整个阅读的氛围会好吗?我想大家都会被那种吸引眼球的东西迷惑,被偶像迷惑。创作者也会发出怪腔怪调希望来蛊惑对方视线。大家都这么做,可想而知这个文化会发展到什么地方去。我把现在的文化看成是一个偶像文化。在这样的过程里,我觉得有质量的阅读会非常少,但一定会有。我一点都不悲观。有了互联网以后,我经常在网上看别人的微博,发现有很多优秀的人在各个角落里。他们在读一些只有专家们才会读的经典,发表独特的见解。当然这些人说老实话有点烧包,有点虚荣心,或者说有一点显摆,但那也挺好。

冯唐:你现在读什么书?
格非:我看的书很杂,我最近在看中东史。我突然发现知识储备里有个最大的盲点—波斯。去年我看了奥马•哈亚姆的《鲁拜集》,吓一跳。11 世纪在波斯居然就出现了那样的诗歌,真了不起。劝人及时行乐,既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魔鬼又是天使,天国就在你的心中。完全是托尔斯泰式的言论,但在11 世纪已经出现了。我看书是这样,突然对哪个地方我感兴趣,我可能会集中找一些书来了解一下。也不会去想,这个东西对我创作有没有用。

冯唐:你怎么看当下的写作气氛,热爱写作的年轻人,跟你年轻时一样多么?
格非:不需要很多。很多人看待整个的文学版图,会考虑有多少人写书,多少人坚持。这其实很难说。我觉得一个时代不需要那么多好作家。当然19 世纪后期是个文学大师辈出的时代,但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看看中国清代之前,有时一两年出一个作家,有时两三百年才出一个,没关系。他什么时候出来你也不知道。我觉得不需要像工厂一样批量生产,当然也生产不出来。

冯唐:那你怎么看现在的这个时代呢?
格非:我们现在处的时代,既不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不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而是一个阴暗的时代。它不是人类处在上升期的充满着朝气的那个时代,不是。它当然也不是黑暗的法西斯的那种时代。它是一个阴暗的,有各种可能、各种危险、各种无奈纠缠在一起,相对复杂的这么一个时代,很多事情你看不清楚。这个时代给作家、所有人提出的问题更严峻,今天一个好的作家,他不仅要有智慧,他还需要有历史感,才能面对这个时代的诡异。

冯唐:历史和时代给你很大的影响么?
格非:当然是。历史分成几个部分,一种是特别古老的,连你父亲都没有接触过的。一种历史是你没有接触过,但是你可以感觉到,比如说文革之前,50 年代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能够猜出来,但是辛亥革命你可能就推测不了,它离得太远了。历史事件距离远近对人造成的震撼是不一样的。按照道理来讲,越是离你近的事情,你越容易把握。但是写小说是相反的。近的反而难以把握。正因为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纠缠在事件当中,比如改革开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到现在都没想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冯唐:你怎样选择写作的题材,这些会不会进入您的作品?
格非:当然会啊。但我进入的时候,可能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写小说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笨的方法。比如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去查资料每年发生什么事,然后塑造几个典型人物,用这些人物代表这个时代。这是最烂的,最不好的写法。第二个写法呢,把这三十年的经历变成情感,把握这种情感,就会变得真实的多。你真的要概括这个时代很危险。但如果把情感把握住了,就会大致准确。这是第二种写法。我觉得最难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是第三种,就是去写人的精神状态。后两种方法我都会用,反正我不会采用第一种。

冯唐:你认为60 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有没有共性,有什么样的共性?
格非:跟50 年代出生的人是有点不同,到今天他们那代人对我们来讲,都还有神秘感。他们思考问题更深邃,不是哲学上那种深邃,而是说他事情还没做,已经考虑到事情的结果,预料相对准确,有很好的嗅觉,很多人也特别会玩阴谋。他们对所有事情都有很好的分寸感,比如说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进都很清楚。60 年代的人没有这些东西。60 年代人也油滑,虚伪,但社会责任感会更强。(我也不是说他们中没有好的。)70 年代的人,这点上还算跟我们比较接近,但80 年代的这些孩子已经跟我们有明显的区别,我上课,他们经常跟我我说,老师你痛苦什么啊,关你什么事啊。再有60 年代的人是一个全息式的,就是说他什么都能做,你要把他一个人扔到欧洲去,他们也能很好生存会做饭,可以精打细算,所有事情都难不倒,这是在艰苦环境里磨出来的。

冯唐:20 年前你们就在讨论,你们那代作家肩负的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反而现在很少听到了。
格非:老实说,作家提供的是个备选的东西,作家从来没有说他要去改变时代、改变世界,他也不可能。卡夫卡改变世界了么?没有。我们今天的创作也一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不过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发表在网络上也好,媒体上也好,或者出版。大家去不去看你的作品,大家对你还需不需要,对你的价值是否有充分认识,有时不是作家的才华能决定的,要根据时代各种因素的变化。没有两次大战,卡夫卡是不会出名的。对于国家机器产生的那种荒谬,对于人失去故乡这种特别纠结的情绪,对于物化、异化,卡夫卡形象地说明了,我们觉得他非常伟大,假如说他生活在另外一个时代就很难说了。一个作家对于自己的不朽与否千万不要去想很多。这个不是你的事,你想也没有用。我们今天的作家,特别喜欢这些东西,喜欢各种奖、名声,在批评家笔下的地位怎么样。这在我看来是很可笑,你用人力去干预一个本来根本干预不了的事情。你死后影响再大跟你有关系吗?没关系。

冯唐:你很年轻的时候有过要改变中国的想法吗?
格非:现在也有,但是我一直告诫自己,有些事情是我能做的,有些事情是我不能做的。

冯唐:什么是能做的?
格非:我觉得中国需要全方面的改变。这不是说政府换了,出现了什么人物,这个国家就变了。根本不是那回事。需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做事。比如说很多做NGO 的人会跟我说,你们这些研究思想史的、写小说的人,这些领域根本没用,还不如我们这些人到农村去帮他们搞医疗,帮他们去建立医疗系统,去发展乡村教育。当然这些具体工作都很重要。但是重大历史变化全部是思想促成的。我并不觉得我从事的和社会没关系。当然我写的是小说,可能跟纯粹的做思想史不太一样,但比较相似。陈寅恪说过一番话给我印象非常深。上个世纪50 年代,因为体制的变化,他的弟子蒋天枢对前途绝望,给他写信。陈寅恪回信讲了欧阳修修史的典故。五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几百年巨大的混乱。宋朝开国以后,曾有人写过一部五代史,欧阳修觉得写得不好。他希望能正一代风气,使乱臣贼子惧,于是自己重写五代史。陈寅恪说,一个人通过一己之力就扭转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使腐败的风气变得淳正。你现在教书,怎么说自己没有作用。陈寅恪这个话说得很厉害,也激励了我。

转自《时尚先生》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主持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九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frankjiang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9:38 am

祝福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Laughing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72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6783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