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作为一名高阳红学推手——《红楼夜探》朱楼绮梦序言——诺奖旧梦
星期四 八月 18, 2016 9:17 am
朱楼绮梦——诺奖旧梦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名气早就远播海外,以至于有过一个网络笑话段子——曹雪芹为什么不申报诺贝尔文学奖。据说网络红人凤姐在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就表示曹雪芹也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曹雪芹毕竟早已作古,并不符合申报条件中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本人健在。
回顾历史,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还有我们的老舍先生。也是传说,当瑞典有关方面施以青眼的时候,舒舍予先生已经自沉太平湖——又一个因为不在世而痛失资格的著名文人。
要我说,国人应该遗憾的还有就是台湾的高阳先生了。倘使讲曹雪芹凭一部《红楼梦》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假如康乾年间就有这个基金会,那末高阳单凭《朱楼梦》便应该站立到颁奖台上去发表感言。还真别忘了,在洋洋大观的红曹系列小说之外,著作等身的作者其他历史小说照样足够分量。
非常可惜的是,当时偏居海岛一隅的台湾当局对此并不予以重视;海峡这边也很可能由于许晏骈先生出身国民党空军,又在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北,还曾经历任过《中央日报》主编主笔,更不会去大力组织瑞典文译作并努力提升他的文学地位。尤其是在一部历史小说《粉墨春秋汪精卫》中特别提到《人鉴》作者林庚白算命之后。这种情况正如台湾著名导演李安先生屡获奥斯卡奖项,却还是在08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竞争中落败于张老谋子一个样。
有村镇处有高阳——这村镇难免就局限于华人圈子,没能在瑞典皇家文学院登堂入室。时间矢量单向性飞快流逝。一晃,许先生仙逝已经有廿多个年头了。
本来,在“红学十二钗”无论正册副册又副册中总能邀请得到一两位堪称网络好友的大拿来给这一篇章作序。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朱楼绮梦篇章虽然用“诺奖旧梦”作为引子,着重点还是在于将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许晏骈的《朱楼梦》进行一番粗浅的比较。这里,很不好意思的是——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只是作为陪衬。希望抛砖引玉的结果是更多的读者群落来关注来欣赏来评判《朱楼梦》同样不同凡响的伟大之处。
打从网络世界开启以来,从“碧城经济文化沙龙主持”开始的笔名历经其他的马甲最终立足于“飞云浦”有志于争当一名“白玉兰骑士”之外,最最期望的雅号便是“高阳红学推手”了。尽管也有网民赠以绰号——“金牌扒手”和“网络莎士比亚”,无论幽默贬损褒扬赞赏,在我来说都是笑谈——远不及“高阳红学推手”来得颇为自豪。
如果这本《红楼夜探》出版问世之后,作为一名高阳红学推手果真能对“高阳红学”有些推动作用的话,相信许晏骈先生自当含笑天堂浮一大白!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红楼夜探》自序
星期二 八月 16, 2016 11:19 pm
总是玉关情
《红楼夜探》,这是从评弹名家名段开篇蒋调创始人蒋月泉代表作“宝玉夜探”化出来的一个书名。
绝非贾宝玉式的夜探潇湘馆,本质上也并不喜欢这位絳洞花主富贵闲人,但是从小就非常欣赏《红楼梦》这一古典杰作。无心于效法皓首穷经般的考证,只是仿照斗笠蓑衣式地来一次夜探——“轻敲铜环叮当响”。
夜探夜探,顾名思义——夜阑人静的当口来探望,来踏勘,来聆听,来寻访。一盏灯,一个人,虽然说灯笼的光芒只是像萤火虫那样的闪烁。可是,毫末之珠也放光华。《红楼夜探》总也会像“宝玉夜探”那样寄托着一片深情。
《红楼夜探》汇总了作者浏览红楼造访红学涉足朱楼等方方面面文字的好些感受。其中,有不少内容曾分别刊登在《上海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学报》、上海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人文科学论坛》、北美湾区《品》杂志以及《红楼梦研究辑刊》,或将会夹杂在新版《红学那些人》中作为补充的一段篇章,甚至于是作者就读经济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还有相当一部分曾经被“红楼艺苑”网站收藏,并开设为其中第一个个人专栏“飞云浦”。 《红楼夜探》三篇章各有廿个小标题共凑成六十这蛮有意义的数字。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及时打住适时收摊。千万不要打扰了林妹妹啊,让她可以早点安歇哦。
有兴趣的红迷读者们,姑妄言之姑听之。茶余饭后,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点一盏灯笼,不妨相跟上一起夜探红楼。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红楼夜探》总序
星期一 八月 15, 2016 8:41 am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夜探》有感
我与赵燮雨先生应该在十余年前《红楼艺苑》中认识,但却擦肩而过。因为那时赵先生已经用网站第一个设置的专栏发布“红楼夜探”,而我虽然年龄比赵先生大得多,却是初涉红楼的小学生,并满心热衷于研究“到底是谁写了红楼梦”。
赵先生是个多产高产的跨界编剧,我对戏剧很感兴趣,不时关注赵先生的博客,也就成了网友。直到读了赵先生将要出版的《红楼夜探》电子版文稿,我才知道赵先生不但会写剧本,还是一位红学家(也许要冠以“草根”两字),对《红楼梦》深有研究,且有独特见解。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与戏曲关系非常密切。像水浒,据专家们考证,南宋时,“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打虎武行者”等故事已经由说书人广为传播。到了元朝,更出现了许多水浒戏剧。根据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记载,五百余齣元杂剧中就有二十二齣“水浒戏”,十四齣是以李逵为主角的。《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专家们有不同的说法,最早也在元末明初。显然,“水浒”是先有戏剧后有小说的。
《红楼梦》与《水浒》不同,当然是先有小说后有戏剧。《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要把《红楼梦》的文字“形象化”起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戏剧很短,不能像小说那样慢慢述说,很多内容要浓缩在很少的唱词里,既不能照书抄,又不能离开书中原意。我不知道“红楼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使我着迷的红楼戏是“越剧电影红楼梦”。我认为越剧《红楼梦》是改编得最好的一个样板。脍炙人口的一句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写得非常好。这句话在《红楼梦》文本中是找不到的,但却好像就是从书中概括来似的,因为既表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见钟情,预示了接踪而来的一连串故事;又暗示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前生情缘,太虚幻境灵河畔的绛珠仙草下凡,林妹妹的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和我一样同为理工出身的赵先生写了不少“红楼戏”,在这里只能看到他所写的戏的大纲,不能看到全貌。从所引的一鳞半爪可以看出,赵先生的红楼戏也是忠于原著并有合理创造的。如《另类红楼歌一曲》中,藕官的唱词:
┄┄┄
问天公,穆柯寨阵前来招亲,
却缘何天波府内少桂英?
问地母,丽娘她夭亡仍应来幽会,
怎忍心梦梅我夜夜空等到天明?
问祖师,马嵬埋玉惨离别,
为什么欲觅芳魂上天入地无踪影?
问阎君,可容她奈何桥上将我等,
可能够让我们来生再续今世情?
剪不断的相思情,
理还乱的不了情。
今日我焚纸钱祭奠亲人,
止不住阵阵心酸泪淋淋。
这是既符合《红楼梦》原意而又比较深刻地挖掘了藕官的内心世界,窃以为与越剧《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可以媲美。
赵先生对一些新编的红楼戏,也进行了不客气的某种评说。例如在《干吗非得让三小姐喊出这一声“娘”来》一文中,对完全违反《红楼梦》原意的情节:“探春远嫁前特特地去唤赵姨娘一声娘”痛加针砭;在《试问贾元春她和中原大地历史事件有甚干系?》一文中,对剧本《红楼元妃梦》,竟然是河南省委宣传部的获奖剧目叹为观止。《红楼元妃梦》是怎样的戏呢?说的是贾元春与北静王的恋爱故事,把香菱斗草的情节变成了迎、探、惜三姐妹的的斗草,在斗草时碰上了大姐姐贾元春正在与北静王谈情说爱。真想像不出来这个与北静王情意绵绵的元春大姐姐后来又如何当上了元妃?
由于网络的兴起,“红学”已经不是“红学家”的专利。谁都有权利研究红学,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红学见解。从“正统”到“草根”,赵先生收集到的“红楼梦的作者”就有五十多个。谁都有谁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对这种无可奈何的状态,赵先生用寒塘老鹤者的一首打油诗来感叹:
多解又无解,
不解以解之。
解之生无趣,
不如不解之。
谁解其中味,
无解最佳之。
无解生多解,
多解无解之。
2014年3月8日,马航370突然失联的事件,深深揪着每个人的心。赵先生非常幽默地在《马航370和红楼迷径》一文中出了上联征求下联。
上联是:
马年,马航,马失前蹄,马上登国际头条;马来政府打马虎眼,误导盲人骑瞎马, 真是个神马东西。
本人不自量力,给对了个下联:
红楼,红学,红出丝砚,红遍了天涯海角;红透朝野染红草根,同吟花落水流红,确实成咏红世界。
的确,在这网络时代,谁都可以对我们的宝书《红楼梦》贡献自己的一份精力来体味来评点,遍地草根开满了红花。赵先生则是其中比较心平气和、又是比较灿烂的一朵——他在丛中笑。
重磅推介人钟云霄
钟云霄,女,浙江省浦江县人,1930生。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历年曾讲授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基础课,以及等离子体物理,溶液的统计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等选修课。编写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一书,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曾研究“强磁场中等离子的输运过程”,“非电解质溶液的统计理论”,“混合液晶相变的统计理论”,“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等等。得到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退休,退休后与丈夫胡济民院士合作写《原子核宏观模型》一书,并翻译了德国W.顾莱纳等人合著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丈夫去世后,曾写并出版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胡济民》传,通俗科学书《混沌与分形——浅说》。耄耋之年,兴趣转向研究《红楼梦》。出版了《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一书,该书经修改后在2014年6月以《揭秘红楼梦背后历史玄机》为书名第二次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红楼夜探》问世
星期一 八月 08, 2016 3:09 pm
[作品] 《红楼夜探》
作者: 赵燮雨
《红楼夜探》问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27c370102xdhc.html
网上征订——博客发送纸条微博发送私信即可
敬请关注。
目 录
总序:他在丛中笑——读《红楼夜探》有感………………………001
自序:总是玉关情 …………………………………………………005
第一篇章:朱楼绮梦
朱楼绮梦序:诺奖旧梦……………………………………………006
有村镇处有高阳——许晏骈………………………………………008
《朱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029
高阳先生笔下的朱楼居室篇………………………………………041
高阳先生笔下的朱楼经济篇………………………………………047
高阳先生笔下的金陵美食…………………………………………053
两部百科大全书,一双断臂维纳斯………………………………055
《朱楼梦》里写了多少人物………………………………………058
隐写 vs. 实写——《红楼梦》和《朱楼梦》……………………079
天下第一意淫之人…………………………………………………082
有其主必有其仆……………………………………………………094
她比王熙凤还要王熙凤……………………………………………096
我与帝王是对头——这个小标题源自罗怀臻“都市淮剧” ……126
封建迷信活动中的文字游戏………………………………………140
织造府衙克格勃……………………………………………………145
几度抄家织造府……………………………………………………147
《红楼梦》和《朱楼梦》中的二奶………………………………150
大家都说笑话………………………………………………………153
看看满清官员的贪污腐败…………………………………………155
《朱楼梦》对包衣身份明白无误的演绎…………………………158
《朱楼梦》诗词曲赋摘录…………………………………………160
附录:二百四十集《朱楼梦》长篇电视连续剧策划构思………179
第二篇章: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序:凡鸟之梦……………………………………………188
《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194
略谈红楼居室环境描写……………………………………………204
浅析曹雪芹的经济管理思想………………………………………210
红楼谐音等文字游戏及其衍变……………………………………217
神州何处大观园?…………………………………………………223
“看,二奶奶,都是您老惹的祸!” ……………………………242
干吗非得让三小姐喊出这一声“娘”来……………………………244
《红楼梦》的伟大并不在于此……………………………………248
重读高阳《三春争及初春景》兼就“三春”与周老刘少商榷…251
也来试试咬文嚼字--简评邹教授的“红楼真味”………………255
白璧微瑕——同西岭雪就《黛玉之死》商榷……………………259
红楼人物的三种形象………………………………………………264
红楼诗词集句………………………………………………………267
红楼题花三十六……………………………………………………268
红楼微型诗…………………………………………………………275
贾宝玉vs.西门庆…………………………………………………277
另类红楼歌一曲……………………………………………………284
《蓝桥梦》第五回:林黛玉魂游如意洲,赤城子指点蓝桥梦……290
试问贾元春她和中原大地历史事件有甚干系?…………………297
红楼新戏集锦——“金陵十二钗” ………………………………307
第三篇章:红学迷梦
红学迷梦序:五彩的梦………………………………………325
红学的蓬勃和网络的兴盛——《红楼梦》作者粗排………………327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342
一代倾城逐浪花——张爱玲………………………………………353
起看星斗正阑干——周树人………………………………………382
《楝亭遗篇》自序…………………………………………………390
红楼和李渔…………………………………………………………392
众家红迷有请——不妨来对照《少女之心》……………………396
马航370和红楼迷径………………………………………………400
《红楼梦》与《真迹日录》…………………………………………402
何不顺水推舟………………………………………………………407
关于“霑”字………………………………………………………410
缘何保卫曹雪芹?…………………………………………………413
一方红丝砚几代颤栗心……………………………………………416
品读、探轶及扩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从红楼艺苑的四大板块说起…………………………………………………………422
不必鄙薄“龙门红学” ……………………………………………426
也谈《好了歌》该如何理解?………………………………………429
葫芦篇难免尴尬定律科研术不成文学规则………………………435
好一树红梅花!……………………………………………………447
心有灵犀一点通——续貂补遗……………………………………459
粗评——昆曲《宝黛红楼》…………………………………………461
附录:九连环——《红学那些人》增补修订稿篇首语……………464
发表人: 主持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东方奥芝历险记》成书
星期一 八月 08, 2016 3:08 pm
[作品] 东方奥芝历险记
作者: 赵燮雨刘子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27c370102xeml.html
Title: Eastern Adventures of OZ, Author: Xieyu ZhaoQuick View
Eastern Adventures of OZ
by Xieyu Zhao
Average rating: 0.0
东方奥芝历险记 赵燮雨刘子宁 著
出版社:美国南方出版社(DWPC)
ISBN-10: 1683720083
ISBN-13: 978-1683720089
开本:6"x9" (15.24cm x 22.86cm)
页数:112页
字数:50千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语言:简体中文
格式:实体书,PDF
美国南方出版的图书都可以在美国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购买,请点击这里查阅美国南方的专页。
也可以在世界范围的亚马逊(Amazon)购买:
美国; 加拿大; 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巴西
实体书 $9.98 美国免邮寄费
PayPal——最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 《东方奥芝历险记》PDF电子书$5无邮寄费 PayPal——最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
不使用信用卡的读者可以微信联系dwpcbooks, 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简装书出版——美国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wbr>& <wbr>Noble)
《东方奥芝历险记》
赵燮雨 刘子宁 著
出版社:美国南方出版社(DWPC)
ISBN-13: 978-1683720089
开本:6"x9" (15.24cm x 22.86cm)
页数:112页
字数:50千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语言:简体中文
格式:实体书,PDF
点击下图进入赵燮雨和刘子宁的《东方奥芝历险记》网页
点击图像去预览图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27c370102xeme.html
发表人: 主持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四海一人谭鑫培
星期一 八月 08, 2016 3:03 pm
四海一人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本名谭金福,字鑫培,艺名小叫天,成名后堂号英秀堂,故也有谭英秀之称,湖北江夏(今武昌)人。
谭鑫培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谭志道最初由业余爱好者“下海”为楚调(汉剧)演员,应工老旦,兼演老生,“因其声狭音亢,尤如鹨鸟鸣叫,鹨鸟俗称‘叫天子’,遂得艺名‘叫天’”[1]。1853年,太平军攻占武昌,谭志道乃携妻儿离开家乡,由水路到达天津一带“跑帘外” [2],这一时期,谭鑫培开始随父亲在戏班中练功学戏。1857年,谭鑫培入金奎科班坐科,最初工习武丑,后改武生与文武老生,后于1862年出科,开始在天津唱老生和武生戏。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进京在广和成搭班演出,同年娶妻侯氏。
由于谭鑫培在广成班的演戏中多充当不重要的“扫边”角色,收入微薄,所以此后的四五年间,他一直在北京以外的通州、兴隆、马兰峪、遵化等地“跑帘外”,武生、老生、花脸、武丑无所不演,其间还经人介绍到丰润县的史家做护院。23岁时,谭鑫培回到北京,以武生应工搭享誉一时的三庆班演出,以演出《神州擂》、《攻潼关》、《三岔口》、《白水滩》、《黄鹤楼》以及“八大拿”等武生戏。其间,也傍“大老板”程长庚演出过《青石山》的马童,深得程长庚的赏识,委以武行头,但当时谭鑫培在三庆班所领取的酬劳仅是“每日仅得车钱二吊”[3]。由于谭鑫培在三庆班搭班演出,使他对程长庚的演出有便利的观摩机会,这使他对程长庚的“徽派”老生艺术有了直接的了解,同时,他又广采博收,汲取卢胜奎等多方的艺术营养在取法上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在谭鑫培的心底,他一直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担任三庆班的老生主演,但是,三庆班的程长庚对谭作为老生的声腔艺术却不赞赏。这是源于当时京剧发展的时代,老生行的许多名角,都要求嗓音高亢洪亮、响遏行云、穿云裂帛,相对这些那个时代业界的统一标准,谭鑫培确实存在自身的弱点,最为突出的就是来自于他嗓音的限制,与同时代如汪桂芬等老生演员相比,谭鑫培的嗓音不够洪亮,音域也不算宽,而且嗓音中还略带沙音。此外,他的脸颊清瘦,个头不高,因而与同时期的老生演员相比,作为统一标准要求的条件,谭鑫培是不够的。相传,程长庚在世时,只是坚持让谭鑫培演出武生戏,这也是我们在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看到谭鑫培的戏画是《恶虎村》武生应工的缘故。这也为一心追慕唱老生戏的谭鑫培备感苦闷。
由于在三庆班搭班演出的谭鑫培艺术和事业上感到十分压抑,为此,他在1878年随父亲离开了三庆班,受聘到京东三河县教科班,此时,谭鑫培开始以教授武生和武老生戏为主。1879年,谭鑫培首次赴沪,在上海金桂园演出了《挑华车》、《长坂坡》、《盗宗卷》、《空城计》、《汾河湾》等武生和老生戏,终因上座不佳,铩羽而归。回京后,谭鑫培立志发奋,正式拜“汉派”老生、“京剧老生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为师,并由余三胜亲授《卖马》、《桑园寄子》、《捉放曹》等戏,并继续在三庆班搭班演出。然而,程长庚对待他的态度却不曾改变,即便是在程长庚临终前,也没有改变他的这一看法,钱辰公在《伶史》中记载,程在临终前曾对谭鑫培说过这样一段话:“惟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在程长庚去世前,没有让谭鑫培掌管三庆班,而是把三庆班托付给了杨月楼,由此可间接看出程长庚对谭鑫培在艺术上的态度。
但是艺术和发展永远紧密相连,在程长庚去世的三四年后,谭鑫培已经成为了北京剧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新星。这时,他在三庆班的地位仅在杨月楼之下,而他在四喜班的演出中,已经与孙菊仙并列相互唱“大轴戏”[4]。谭鑫培不仅在1884年二次赴沪演出,取得成功,还在1887年,40岁的时候自组同春班,与同时演出于四喜班的孙菊仙和春台班的汪桂芬起名,被称为京剧“老生新(后)三鼎甲”。这一时期,无论是在三庆班,还是四喜班,抑或王府的堂会上,都能够寻到谭鑫培的身影。1890年7月11日,谭鑫培与陈德霖(青衣)、孙秀华(老旦)、罗寿山(丑)四人,同时以民籍学生的身份入选昇平署当差,赏食六品(四品俸)。入昇平署后,谭改名金培(但在民间仍用原名),入宫首演《翠屏山》一剧,唱念做舞无一不精,被慈禧太后赞为“单刀叫天”,此后,他经常奉昇平署的传差,到宁寿宫(今位于北京故宫内)、颐乐殿(今位于颐和园德和园内)、颐年殿(原名惇叙殿,民国后改称颐年堂,今位于中南海丰泽园内)等皇家宫廷及园林为慈禧太后、光绪帝以及王公大臣演出,深得慈禧以及王公的喜爱。
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始于康熙年间,初称为南府,隶属内务府,职能是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期,南府规模扩大。道光时期,进一步扩大,改南府为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升平署的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昇平署的演员分为内学、外学、民籍教习等,内学是由宫内太监充任的演员,外学和民籍教习则是指民间戏班的职业演员。宫廷演出任务多由升平署通知“精忠庙”由其转告外学进宫承差。外学进宫出入宫廷需有腰牌作为通行证。还有人把外学、民籍教习称为“内廷供奉”,但从目前公开的档案资料看,昇平署中无此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昇平署以及皇家、宫廷对京剧的发展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此,谭鑫培在京剧老生行当乃至整个京剧界的影响以及地位继程长庚以后达到了顶峰,被当时誉为“伶界大王”。庚子国乱后,谭鑫培的演出报酬已升至“七十吊至一百吊,堂会二十两”[5],至宣统年间,他的酬劳又升至“园份一百至二百吊,堂会一百两至二、三百两”[6]。
1905年秋,受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的邀请,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中院的露天场地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几场戏的电影。影片由该照相馆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前后拍摄共计三天,共成影片三本,该片曾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的大观楼等地反映,由谭鑫培担任主演的这部电影《定军山》,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进入民国后,已步入暮年的谭鑫培还积极同田际云等人为申请政府查禁私寓而奔走,最终得到外城巡警总厅的批准,至此,梨园界中的私寓得到了政令的废除。1912年6月,经教育部比准,代替清代“精忠庙”职能的“正乐育化会”成立,谭鑫培被推选为会长,同年秋,谭鑫培还代表正乐育化会出席革命领袖黄兴北上的欢迎仪式。进入民国以后,谭鑫培的演出报酬已“骤增至三百元,更涨至五百元”[7],堂会报酬已无定额。
1914年,梁启超在湖广会馆为父庆寿,请谭鑫培唱堂会,谭鑫培演出了平时很少露演的《一捧雪》。梁启超为表示感谢,乃在谭的《渔翁衰笠图》上题诗一首: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响吹埃尘。
菰雨芦风晚来急,五湖深处一烟笠。
何限人间买丝人,枉向场中费歌泣。[8]
尽管,在清代的王孙贵胄和民国的总长次长眼中,谭鑫培是当时京剧界声望最高的代表性人物,但他的晚景却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富足如意。由于他在京剧界的地位,使得无论是营业演出,还是赈灾的义务戏,抑或前清遗老、军政富商的喜庆堂会,都以能请出谭鑫培演出为荣,另一方面,庞大的家庭的开支,也使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得不为封建大家庭的日常开销而应承更多的演出,为此,晚年的谭鑫培常面对应接不暇的演出,不止一次地慨叹“这是要我的老命啊!”1917年4月,广西军阀陆荣廷进京,北洋军界为其接风,邀请谭鑫培参加在金鱼胡同的那家花园(今北京和平宾馆所在地)的欢迎演出。年过古稀的谭鑫培此前本已在家卧病静养,欲称病推脱,却被持枪的军警强行带到那家花园。谭鑫培全力以赴演出了《洪羊洞》的后半出,以致在舞台上口吐鲜血,而根本不懂,也不喜欢京剧的陆荣廷却在另一个院子里打麻将。最终,谭鑫培于同年5月10日在家中病逝,后葬于北京戒坛寺,享年70岁。
与其他同时代的京剧演员相比,谭鑫培出道虽早,但成名较晚,然而,谭鑫培舞台生涯却很长,中晚年还多次去上海演出,以“名伶大王”、“剧界大王”驰名南北,50岁后尤显功力,技艺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世称“谭派”,并成为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京剧演员,继而把京剧老生的声腔艺术推向了程长庚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当时曾流传着“有匾皆书垿[9],无腔不学谭”的俗谚。同时,戏曲观众中间也有“看完《碰碑》《走雪山》,满城争说小叫天”的俗谚。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谭鑫培在当时京剧界的艺术影响。
谭鑫培嗓音圆润甘甜,刚柔相济,演唱富于弹性,有“云遮月”的美誉,他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还把青衣、花脸、老旦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旋律,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化入老生唱腔中,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并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与同时代影响较大的汪桂芬、孙菊仙实大声洪、满宫满调、直腔直调的演唱风格截然不同,从而,确立并完成了京剧老生声腔艺术自谭鑫培始,从“气势派”向“韵味派”的转化与过渡。在唱念中,他主要继承了余三胜的“汉派”音韵及“花腔”,同时又糅入中州韵和京音,既使京剧的唱念富于韵律,又易于北京观众的接受,更为日后乃至今天京剧音韵奠定了主要的基准和法则。
谭鑫培早年曾工习武生,武功根底扎实,身手矫健,无论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洒脱,干净洗练,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例如在《问樵闹府》中,谭鑫培有一“踢鞋于顶”的功夫,堪称绝技。在第二场“闹府”时,剧中人范仲禹出场时,用右脚挑起鞋来往头顶上踢,人急坐下,鞋却能稳稳落在人物的头上。需要说明的是,范仲禹戴的是高方巾,不是平顶帽,虽然落下的一瞬间是用手接下,但用脚踢上去却是事实,能落在百无一失的头顶,不仅需要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的腿疾手快,更需要有武生基本功中的腰腿功夫。这些却都是当时只重视唱工,或缺乏武工基础的演员所望尘莫及和难以望其项背的。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颇多,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洪羊洞》、《捉放曹》、《当锏卖马》、《击鼓骂曹》、《李陵碑》、《桑园寄子》、《四郎探母》、《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南天门》、《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同时,谭鑫培在艺术上还富有革新精神,他对自己演出的剧目在剧词、表演艺术乃至服饰上都有所加工和改革,又能扬长避短,例如,他曾把一出原本花脸应工的《珠帘寨》成功地移植成为老生剧目,把原来剧中花脸应工的李克用改由老生扮演,该戏至今演出,李克用仍由老生担任;他演《空城计》的诸葛亮,把大段冗长的唱段删去改为“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的“上场对”;因其面颊清瘦,故不常演富贵荣华的“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改戴扎巾,也是由他首创的。这些都是为了结合自身条件而扬长避短,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以致后世无不效法。他还善于突破京剧传统的“二、二、三”和“三、三、四”的句式,运用衬字、虚字润腔,使其演唱精巧活泼,并能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兼备,陈彦衡曾评论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谭鑫培传世的唱片,真品有百代公司为他灌制了七张半唱片,计《卖马》、《四郎探母》、《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打渔杀家》各半张,这些唱片被后世奉为圭臬,也是研究谭鑫培晚年声腔艺术的珍贵的有声资料。此外,陈彦衡记谱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共三集,由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谭鑫培《空城计》、《武家坡》、《击鼓骂曹》、《桑园寄子》、《清风亭》等十个剧目唱段的唱词与简谱。
谭鑫培之后,其子谭小培、孙谭富英、曾孙谭元寿、玄孙谭孝曾、来孙谭正岩均是京剧老生演员,而且均宗“谭派”,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谭门七代均是京剧演员,即便在梨园世家中,像谭门七代从艺,六代同为一个行当,且又声名显赫的家族,实属罕见。谭门一百多年的从艺史也承载着京剧有史以来的变迁,同为京剧发展史中的一个微观缩影。
谭鑫培的弟子不多,仅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五人,但私淑或受其艺术影响的京剧老生演员和票友却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无腔不学谭”的情况在清末民初相当普遍,例如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杨宝森的“杨派”等,很多都是从“谭派”分化出来的,还有上海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麒派”也曾受到“谭派”艺术的影响。此外,如南方票界的 程君谋和北方票界的夏山楼主(韩慎先)等人也都是著名的谭派名票,他们不仅学戏、票戏,还授徒传艺,为谭派艺术的弘扬与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便是在谭鑫培去世近百年后的今天,京剧舞台上老生声腔艺术仍然没有超越谭鑫培开拓出的范畴,因此,谭鑫培不愧是京剧历史上继往开来和划时代并引领风尚的一代宗师。
(《清代文化名人传略》,辽海出版社2015年3月版,P500-508)
[1] 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53页。
[2] 跑帘外,又叫跑连外,指戏曲演员到县镇乡村等偏远地区演出,因基层地区演出条件差,演出场地往往都是临时搭建的,所以也叫“草台班子”或“野台子戏”。跑帘外收入微薄,生活艰苦,所以又把这种戏班组织称作“乡班”或“粥班”,前者是指在乡村演出的班社,后者的意思是收入仅够喝粥而已。
[3] 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55页。
[4] 大轴戏又叫大轴子、压台戏,轴读zhòu。指过去在六七个剧目(也许更多)构成一整场京剧演出中的最后一个剧目。大轴戏多由戏班中的主演担任主角。大轴戏前面的剧目叫作压轴戏,也叫“倒二儿”。
[5] 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67页。
[6] 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78页。
[7] 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83页。
[8] 转引自宋学琦:《谭鑫培艺术年表》,《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90页。
[9] 王垿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清末民初的书法家。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九月 2025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68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6371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