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星期三 十月 24, 2007 8:26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诗话】
研讨会:星子——山城子
星子:
其实我也觉得寻思和寻言是互相渗透的...
老师举的例子很好.很说明了这些过程.
因为马上该闭幕了...就以我早期写的一首FENCE 为例 (这首我没翻译)
过程也是偶然...一天拜访朋友.她的房子地下室是可以走出去的,到后院...后院竖着围栏...之后是空旷的野地...蒲公英开成一片,很漂亮. 我就说,好美,干吗围围栏. 她说怕蒲公英开到院子里,就成野地了,,,拔都拔不完...
我听了很触动,回来路上又想了自己喜欢的勿忘我....我们总怀念过去,总是想勿忘过去...但总这样不一定对未来和现在有积极作用...所以我写了以下来勉励自己,,,该忘的忘.象杂草一样...不要让风留下难以清除的后患...心里要有自己的围栏
Fence
In my back yard,
there is no tree planted.
I have grown grass and rose,
nothing blocks the horizon but a fence
It stands there for years,
faded in colors;
once I planned to pull it up,
but feared the wind.
Fence, the barrier outside;
reminiscence, the inside cyclone,
blows into a locked corner,
blooms the Forget-Me-Not.
When wild seeds spread,
No fence can prevent it.
So now and then,
I trim both sides.
山城子:
问好星子!你用自己的诗例简洁地说明了“灵感-寻思-寻言”三段式。说明这理论已经在你的实践当中了。如果说当初写的时候,还没有想这个,仅仅是暗合,而后至少是应当明合了。明合是主动的,写作的效果会更好。你这首诗没有翻译成汉文,于我的受益可就打了折扣了。
我们已经说了三周有余了。你面对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请教,和把握不住分寸的提问,一直都很耐心,这使我很感动。我想就此打住。留几天我还得整理个“结束语”吧?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山城兄你好:
谈诗还是有些奢侈的事,至少我在单位是这样,甚至比谈谈银河系之外的事情还糟糕。应该说我身边这些人文凭和我相仿,比普通民众还要高一个层次。处身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中,我不能来一点浪漫,除非我离开这个环境。当然我也没受到嘲笑,我很清楚我接触的人的兴趣范围,也知道诗歌的范围;我也知道我不能鼓励他们学诗看诗,除非我脑子里认为诗歌是生活必需品(像刊物广告那样)而去“布道”。这是一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也可能是现实条件下最好的状态。
“雅可成潮”这样的事情,在我是不能想的。有诗意的人退出诗歌阅读圈的情况足以让我心寒,我身边20个诗友,有11个不再写诗读诗,有7个不定诗歌刊物,只是写诗,这样的状况我想不是我这里独有的,像一块田里的西瓜,都是风气下的蛋。我们谈话时候观点一致的是,不是现在诗歌受冷落问题才不定刊物,其实越是这样情况越有归属感,而是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诗歌爱好者的流失,作为风向标与风口的诗歌刊物,责任最大。往往就是问题多多的刊物,在埋怨大家不爱诗,不读他们编的那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认真去看的诗歌。我只能从我身边的事实出发,来看待这些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
社会怎么俗气都是社会,唯诗歌刊物一俗就烂。诗歌刊物能把我这样钟爱诗歌的读者从心情上流失掉,也不能不说是“奇迹”,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诗歌“回归”读者应该定位的读者群是哪些?
山城子:
爱斯基摩:你好!
非常高兴地看到你的实话实说。说的都是“雅难成潮”的论据。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由难变易,易而变可,不是压根没有希望。问题是“雅”的标准不一样。你说“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是因为你心目中的诗之标准太高。我的层次可能比你要低的多,因而像下面这样的一首诗,我就认为是一般文化人都喜闻乐见的诗。录如下: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 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 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 更不能有谎言 这一切 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是王蓉的作品,刊于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美食”专版,题为《水煮鱼》。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所列前后5首诗,都是大众化趋势的作品,不知在爱斯基摩眼里是“老套子”还是“新的平庸”呢?真怕你一首也不喜欢,那你不是逃之夭夭,就是钻进象牙塔了。——山城子还找谁去说“回归”呢?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7-10-23 周二 九月十三 阴天小雨
星期二 十月 23, 2007 7:17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3 周二 九月十三 阴天小雨
【诗作】
∮∮《共舞草穗儿》(组诗)
文/ 山城子
∮ 一点疼痛
采集的时候
剌人草的叶儿
悄悄割破
无名指的背
割出一滴殷红
一枚镶着红宝石的
钻戒
我就戴着它
一个星期了
一点疼痛
让我忘不了
今生今世
那些擦肩而过的
一种情
∮ 我的舞蹈
我的舞蹈
有些像霹雳
下蹲于地
两手不停地动作
纷纷扬扬
草穗儿的毛毛
种子
是应当随风自由飘走的
此时无风
只有阳光即而又离
一束一束
像排队应聘
面视者
是一位女性董事长
她的扫帚企业
已在手上
开张
∮ 她的舞蹈
她的舞蹈
很像芭蕾
后挣前趋
亮相为伸臂挺背
注册于储藏室的门闩
用铁质的细绳
规章每股每段
手中的企业
就这样制度
凝聚力
在腰上
不停使劲
说他们的产品没法比
咱们的技艺
只能馈赠
出去
∮ 感觉时间
你于草穗儿
是暂且渴望地等待
集合出发
到谁家
我们不紧不慢
因为不是金钱
是随意安排的
安然
适然
欣然
腿麻
就跺跺脚
腰酸
就直一直
对我们既不是天堂
亦非地狱
只想
相拥着慢版
与你天然地
舞蹈
老
去
【诗品】
盼春雨催生更多的新朵朵——读《女孩》有感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8]
文/ 山城子
闲阅民刊诗赛待终评的诗作,总会遇到惊喜。今天我惊喜在“第 87 名田春雨的《女孩》”面前,惊喜于全诗前半部分的创新语言里。
语言之于诗,是传递审美的彩屏,是作者寻言艺术水准的标识器,是读者悦目赏心的共鸣琴。
女孩——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像一块碧玉
无瑕的青春,伸手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
这是第一节诗的前2-5行,美的我不想往下走,生怕彩屏会从明丽萎缩下去,于是滞目留连。
“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无瑕的青春”——类推上面,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云不是动物,说云“会跑”,是比拟格的运用。
我的同学—— 一个女师范生
很清秀的三年时光,面目模糊的我
一瘦再瘦,直到毕业
我才知道她有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这是第一节的6-9行。
“很清瘦的三年时光”——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那么远的一个念头”——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现在,北京离我还那么
远,很陌生的距离
没有改变,而她
又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来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
这是第二节诗的前5行。
“很陌生的距离”——距离只涉及长短远近,却无关于陌生或熟悉。但诗人加入了感觉,或可属于“移觉”格的拓宽吧?因为“移觉”格一般只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移用,又叫做“通感”的。而这里上升到“五觉”的总汇了,所以是拓宽。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能感觉“惊动”的,限于生物,而事情是生物,特别是最高级的生物——人,人的行为关系互动中形成和发生的,咋可以惊动呢?这是一种“模糊”格、“借代”格、“移就”格的巧妙融合。
7朵语言的蓓蕾,摇曳于这首伤感而遗憾的爱情诗树,别样生姿摇彩,令人赞许有加哩!但盼诗人春雨能催生更多的新朵朵,我会等在路边,预备着更多的惊喜。
2007-10-23于文化村
附原诗:
第 87 名: 《女孩》
田春雨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想去北京的
女孩——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像一块碧玉
无瑕的青春,伸手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
蓝天那么大
我的同学—— 一个女师范生
很清秀的三年时光,面目模糊的我
一瘦再瘦,直到毕业
我才知道她有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其实,我的生活
也想展翅,在某文学院里
休憩,蓝天那么大
诗歌像一只白鸦,整夜失眠
我们的相约,令她失望
现在,北京离我还那么
远,很陌生的距离
没有改变,而她
又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来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
我越来越胖
坐在她的后面,我看见
一个渺茫的前途—— 这一个梦
没有丝毫的浪漫:
她已离我而去,北京还在
异乡的秋天
王志国
我在风中走远
像一粒永远都停不下来的尘埃
没有谁与我同行,除了风
除了身后悲伤的落叶
我的孤独,一直未向谁吐露
让故乡老屋前的小路继续弯曲吧
这苍茫世界里被瓦解的小小背景
经过秋天,经过衰草支撑的澄净天空
留下了一条回家的路,和没有归乡人
巨大的虚空
但在小城巴中
秋风还在犹豫,九月菊刚刚露出金子般灿烂的笑脸
没有一天比一天锋利的秋风,没有一天比一天降低的雪线
异乡的秋天里,我比始终徘徊在城外的秋风更迟疑
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完全切入城市的生活
要不是一片浅黄的枫叶突然飘落我的窗前,要不是
这片浅黄的枫叶上不显痕迹的内伤
我一直没有发现,异乡的秋天已经来临
而且,比故乡的秋天更隐蔽,更容易勾起一个人的愁伤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7-10-22 周一 九月十二 阴天小雨
星期一 十月 22, 2007 6:58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2 周一 九月十二 阴天小雨
【诗话】
研讨会:星子——山城子
星子:
“星子你学习了吕进先生的“寻言”理论,一定感怀良多。不妨就你个人的创作实践,再玩味一回“寻言”,好吗? ”
我试试看....就以<<无从知晓>>为例
你问我是否了解你——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
那古老的河流,石头:
像鸟儿振翅,
芦苇遮掩着呢喃。
你的手捧托着于我手
一如萌开着的百合
在芦苇苍茫的河床。
细雨帘幕般低垂
群星怒放——直到黎明
现在和以后,
我伫立于自己的阴影,
倾听它们坠落——
在寂静中。
当时光带走我,
回声犹在重语——
追忆已是枉然。
这首主要是造势:一种古远宁静,空旷的感觉(以达时间的永恒和命运的未知)
那古老的河流,石头:
像鸟儿振翅,
芦苇遮掩着呢喃。
是一种修辞手法:石头是无法像鸟儿振翅的,但因为河流的击拍,在时间这缓慢古老的河流中,再静止的东西也想着飞翔的愿望...(同时这里也表达自己一种向往以及依恋)
芦苇遮掩着呢喃 ---(动中有静,引出故事...)
2. 达, 即传达诗美体验 (一些很美很宁静的图象组合来传达这种诗美意境,心里的体验)
比如:
你的手捧托着于我手
一如萌开着的百合
在芦苇苍茫的河床。
细雨帘幕般低垂
群星怒放——直到黎明
倾听它们坠落——
在寂静中。
当时光带走我,
回声犹在重语——
等等...(后两段从时间跨度,以及心里的感应来再烘托主题.)
山城子:
谢谢星子!你对自己创作<<无从知晓>>一诗的简洁阐述,对我很有启发。懂得了如何从语言层面传达诗意美和烘托主题。
说过了“寻言”,我们回过头来说“寻思”。记得你在18日那天,还引用了吕进先生的“寻思”。原文是:
“寻思,是第二阶段,是诗人自觉地审视体验性灵感的过程,是诗人自觉保持和发展自己艺术个性的过程. 诗的寻思有两种类型:立象与建构.”
我理解“立象与建构”这两种类型,应当是前后相互联系的两个思维过程。立象就是确立诗旨和用什么物象来做诗旨的媒介,这个媒介过程就是围绕主体物象来系列意象的过程。而建构,是思考物象角度、时空、色彩、顺序如何安排,使之更能传递诗美的体验和呈现主题。从传统文学创作理论看,不过就是选择文章的立意和如何结构文章罢了,具体说就是面对一堆素材(物象),确立“应当表达什么(立意/立象),和如何表达(结构/建构)”这样的两种角度的思考。
很感慨中国药界的“换名术”,迎合消费者追新的心理,完全相同成分的构成,换个新鲜的名字,就打出广告如何如何有疗效,而药价就可以成倍成几倍地长上来,名利双收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先人已有长期的探索和总结,浩繁的中国文学史,关于诗品、诗活的论著,亦不少见。诚然,网络上的各种诗歌理论更是层出不穷,这个“主义”,那个“流派”,什么什么“性”,什么什么“锋”,但无论他们谁,下笔写诗也还是离不开立意(既或就想胡说,也有“胡说”之意,立在里边了)与结构的,之后就是语言的表达(所谓“寻言”)了。
不知说说怎就离开了题?拉回来吧。消化吕进先生的“寻思”。我是将其消化为诗的立意与结构了。我昨天写了三首小诗,其中一首题为《洋葱》,很短,引如下:
筐底被时间埋没的一头
生出一束生命的绿色
叶与叶肩靠着悄悄说话:
“想不到一粒蜗牛卵
已经孵化
背着一座小房子爬上来了
“孤苦…将如何长大?
我们…还能不能开花?”
现在我用吕进先生的获诗三阶段:“灵感--->寻思-->寻言”来说说我的获诗(得诗——作诗/诗创作)过程吧:
灵感——来自一头埋在菜筐底部发芽长叶了的洋葱。
发现它时我就将其移于杯子置于窗台养起来,这个过程灵感还没来。直到第三天当我看到其中的一个叶上有个小东西,仔细看,竟是个比米粒还小点的小小蜗牛,心里才震撼出灵感来——它能长大吗?(所谓灵感,不过是心有所动罢了。)
寻思——就是吕进先生说的“立象与建购”,我理解是确立诗旨及借助什么物象来媒介,以及如何结构这首诗了。我把诗旨确立为对弱势生命的关注,传达的物象媒介就是被埋没的一头洋葱和一头小蜗牛。——其实这就是“立意”呀!然后如何“建构”呢?我安排了叶与叶说悄悄话的角度、色彩、时空与顺序。——其实这就是“结构文章”,就是处理素材呀!
寻言——就是如何通过诗意的语言,来传递美和呈现诗旨了。从手法上说我采用了象征和对话。从修辞上说,我用了拟人、比喻两格。而通篇采用简洁明白的诗性叙述,小学生也能看懂的语言行文,从而完成了“寻言”。——其实不过就是如何处理语言的问题,岂有它哉?
我的意思:写诗也好,为文也罢,规律是内在的。谁也逃脱不了“立意-结构-行文”这个三段式。就像一个建筑,无法逃脱“决定-设计-实施”这个三段式;或如绘画,什么大家也离不开“立意-构图-着彩”这个三段式。不知星子学习了吕进先生的诗理论,具体的感想如何?山城子很想听听哩!(10月22日)
【诗记】
《一个物体的思维》
一个物体伏于另一个物体
把思维变成外在的上肢运动
变成密密麻麻的痕迹
木桩一样的思维什么?决定什么?
执意建筑什么?于是设计
并施工——借助言语
两个小时物体长舒了一口气
理论家的秘密被欣然破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7-10-21 周日 九月十一 阴天转多云
星期日 十月 21, 2007 6:11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1 周日 九月十一 阴天转多云
【诗作】
&&蔬菜(三首)
文/ 山城子
& 扁豆
跌在塑袋 煞了风景
忆起碧绿 爬满篱笆
下面无数的羊犄角滴翠
上边继续紫色的小花
呵呵!我说嫩的先上岗
炒一盘油汪汪
老的就在锅里培训
熟了 撒点盐巴…
& 洋葱
筐底被时间埋没的一头
生出一束生命的绿色
叶与叶肩靠着悄悄说话:
“想不到一粒蜗牛卵
已经孵化
背着一座小房子爬上来了
“孤苦…将如何长大?
我们…还能不能开花?”
& 萝卜
一头卷曲绿发不是染的
美丽在天然
脸皮儿很薄
薄得红红的
心地 甜嫩、纯白
性格 脆快、微辣
在这深秋归宿的迷离中
看看 你来到了谁家?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7-10-20 周六 九月初十 阴天间多云
星期日 十月 21, 2007 6:10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0 周六 九月初十 阴天间多云
【诗品】
⊙一株开花的语言树——赏穆晓禾的《十二属相》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7]
文/ 山城子
十二属相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生年图腾。一天始于晨,我们家乡辽西是从晨时记数十二属相的。依次是:晨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诗人穆晓禾从“猪”开始排列,因为这诗是写于猪年吧?
十二首诗,每首都从属相对应的时辰起笔带出景物,然后进入属相的特征,穿插民间典故或镶嵌相关成语,灵活跃及社会的某些现象,抒发诗人隐忍的情志——这应当是这一组诗的写作特点吧?但我最青睐的是诗人在语言上的创新。
诗是语言艺术的文学体裁。语言的创新,就是诗的艺术性的创新,就是诗的审美的发展。穆晓禾的诗语言,已引起诗友们的注意,古柳先生有言:“读过他的诗,我们无法忽略语言的存在,而语言在他这里,有着更多层次的诠释。”(《新诗大观》2007年2月号第9页)我理解这话——自然是对于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层次的诠释。我的诠释,在我比较谙熟的语言修辞层面上。
⊙ 可否叫做“转义”格?
“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猪》)
两个“戒”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就叫“转义”吧!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诗人穆晓禾创造出来的新修辞格“转义”,不仅这一处。还有:
“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蛇》)。
一“水”取清纯柔美之义,二“水”是指河。
“马走斜日,斜阳日下”(《马》)。
前“日”为字形,后“日”是累积的天数。
“怕羊水破了,怕无羊的日子我无限寂寞”(《羊》)。
一个作为词素构成“羊水”,一个是“羊”字的本义。
“我还是猴性不改,常戏猴喻己”(《猴》)。
“猴性”非驴性,构成主谓式双音合成词,后面的“猴”单用本义,因为此处“戏猴”表面看是构成了动宾式双音合成词,但实际是“戏谑的把猴”语段的省写。
⊙ 这情形叫“排词”吧!
“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反”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还有一处,我看也属于此格的运用。请看:
“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 请看别样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最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段,其方法多种多样,广泛存在于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之中。当代汉语诗人没有放弃这个宝贵的文学传统,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多有运用。诗人穆晓禾则用出了自己鲜活别样的特点。
“隐于齿状的远山之上,与谁取暖/ 与谁灯火,谁洒下一丝怜悯”(《兔》)。
不说这句子排比中途排成偶,又欲转换排词未果,复沓而终——也不失变化灵活;只说“灯火”一词的活用,其造成的意态朦胧之美,真是令人想象翩翩而出,是古诗中不曾见的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古诗中的意动用法简单明确,冠高冠而靴长靴,不过说的是戴大高帽子穿长筒靴子。而诗人穆晓禾的“灯火”之意是说在灯火中与谁如何如何(行为与动作),意动中揉和了“模糊”格的运用,就别样出了新意新境。
“一男一女在日间而日,夜间而夜”(《蛇》)。
不必说句子的“日”“夜”的变义复沓,已然很美,单是后面的“日”“夜”的活用,就够我们玩味的了。也是采用了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是揉入了“模糊”格的运用,从而使意象呈现了朦胧之美。日——白天都做什么?夜——夜晚都做什么?是“做”意之动呀!两口人居家过日子生计繁多,情趣层出,麻烦不少,这样的想象空间,何其大哉!两个词的活用,用出的张力,何其大哉!
⊙ 形容词生出了新蓓蕾。
“他什么都不说,期待斑斑星光的隐去”(《虎》)。
修饰星光的形容词,大体是明亮、晶莹、璀璨一类,什么时候你见过与“斑斑”配置过吗?然而诗人穆晓禾就这样的用在《虎》里了。是让我们想起“斑竹一枝千滴泪”吗?那是美丽的感伤;还是斑驳的日子之惆怅?但至少可以体味诗主体形象眼中的星光,竟是泪痕斑斑的模样了。是一种什么心境的抒写呢?你就联系上下语境来捉摸吧。看来,“斑斑”不“斑斑”是大不一样的,不信你舍掉来读,或换上个“晶莹” 来读,意味的有无、浓淡,就不是一回事了。
“兔白兔白的女子”(《兔》)。
也许是标题引动诗人的灵感,于是“女子”被修饰成了“兔白兔白的”。收缩到“白”字上,我们常看到的有“雪白”“银白”“乳白”等等,却从未见过“兔白”。然而穆晓禾让我们见到了。初见时,我的心立刻就开了一朵花似的,别样的新鲜呀!诚然,这是特定意象里的机敏的拈来,倘若故意出新,说大街上走着一个兔白兔白的女人,说的是皮肤还是衣服呢,都有不伦不类之嫌了。只此一处,别处是用不得的,这也是绝妙之处哩!
“鸡与蛋的哲学意义不清不楚” (《鸡》)。
“不清不楚”,意思就是“不清楚”,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多用了一个“不”,或者说反复了一个“不”,阅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里不仅有了“反复”的强势,而且有了节奏上的和谐。可见诗人穆晓禾遣词造句的文学功力的深厚、的灵活、的睿智。
⊙ 韵味别致的语言小花。
“活着是业余的,如我鼠辈”(《鼠》)。
我们人类、人群、人们的业余,是以谋生之“业”划界,以外为“余”的。然而,这里的谋生(活着),却反出为“余”了。这样的类似黑色幽默的语言的出现,也别样耐人寻味。既然“活着是业余的”,莫非“死了”才是正业?忙死忙活的弱势群体郑渊杰籍以童话的同情,因此才有了《舒克与贝塔》。这里不想戏说,还是回归修辞,然而另我茫然——无类可归。我本是有命名的本领的,却也想不出名堂。于是就临时的集合为“韵味别致的语言小花”,来加以赞扬、发扬、弘扬。
“时常出现在梦中,年是龙的故乡”(《龙》)。
谁都有出生地,被称作“原籍”,也就是“故乡”了。但那都是个地点、地方、空间,而不是时间性质的节日。但“龙”作为华夏民族虚构的图腾,往往在“年”来临时,才被得闲了的人们热烈对待起来。直如回到了“故乡”一样。不欲探讨带出的诗旨意义,还是从修辞上鉴赏。“年是龙的故乡”,是个“是”字构成的主谓句,合语法的,却一时归不属什么格。也是特定语境中开出的语言小花吧?反正我喜欢这样很别致的新句子。
哦!一株开花的语言树,就这样邂逅在我诗生活的旅途中,让我驻足、留连、鉴赏,之后又欣然、欣喜、欣慰于中国现代诗——作为语言艺术的新走势、新趋势和新发展。
2007-10-20于文化村
(作者:系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退休教师 李德贵)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7-10-19 周五 九月初九 阴天小雨间多云
星期五 十月 19, 2007 2:03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19 周五 九月初九 阴天小雨间多云
【诗话】
研讨会:星子——山城子
星子:
“不知你对汉诗的前途持什么样的态度,不妨说说? ”
请不要问我这样大的问题,我没有去思索这样的问题...也许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放眼看去,各种喜欢的不喜欢的艺术都存在着,并有着自己的圈子....当然时间会淘汰清洗大部分的流沙...
但也会埋没不少好的...所以真的很难说.
对我自己而言,我希望写有意义的,美好的,给自己以及读者带来认知和感悟的.
因为这几天看了一些书...就抄几点自己也很赞同的观点来(原谅我跑题...)
诗的生成大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互影响和渗透的阶段
获得灵感--->寻思-->寻言
灵感使诗人由动入静,进入审美静观,灵感使诗人由散而聚,长期的生活积累向一个体验点集中融合.获得灵感,是诗自己来找人. 之后的寻思,寻言就是人主动找诗.
寻思,是第二阶段,是诗人自觉地审视体验性灵感的过程,是诗人自觉保持和发展自己艺术个性的过程. 诗的寻思有两种类型:立象与建构.
寻言,是第三阶段. 实质是诗的修辞.
诗人不能象禅家在"悟"上驻足,他在"忘言"之后还得寻言.
寻言两个使命:1 造, 即创造修辞. 2. 达, 即传达诗美体验.
(以上摘取自<<中国现代诗学>>吕进著(10月18日)
山城子:
萨特说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马克思说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他们的学说都各有体系,但后者说的,恰好说明了前者说的原因。诗作为语言的艺术和文学体裁,无论呈现怎样的面貌,都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都是某种意识的存在。但也同生物的存在一样,无法逃脱物竞天择。我想说,诗的更大的天应当是老百姓,应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之,具体的一首首诗,凡是反映了接近人民,亲近人民,符合人民愿望与要求的思想意识的,并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作品,才能久远地
流传下去。
当今的中国诗界,悲观主义者悲观于诗的前途,甚至有人说中国的诗已经“死了”。就是对近年来诗游离于传统游离于大众情形的担忧。我是乐观主义者,因为我发现网络诗域中,正在从多方面发展诗的艺术:一是题材的拓宽,二是形式的变化,三是手法的多样,四是修辞的创新,五是口语入诗。这些都是生命力的表现。我已欣然地看到,在一个新质的高度上的回归传统、回归大众的趋势正在发生。相信,有着诗经、楚辞、古风、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和历代民歌优秀传统的中国诗,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崛起一个属于中国的“现代诗”的高峰。这应当是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诗和八十年代的朦胧诗的优秀为铺垫的。
我高兴地知道你在学习吕进著的<<中国现代诗学>> 。这是很必要的事情。尽管没有理论的盲目创作,因天赋或灵感也可暗合理论创出佳作,但毕竟长期的盲目存在着断送的危险。例如牛顿在力学研究中,因为暗合了研究的规律性,因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正因为暗合的盲目,使他后来滑入唯心主义泥坑,去研究什么神学,而断送了下半生。
很欣赏你介绍的吕进先生的“获得灵感--->寻思-->寻言”的理论。特别是“寻言”的“两个使命:1 造, 即创造修辞. 2. 达, 即传达诗美体验.”这点,在我始于去年5月,学习一百多位诗友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尤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广州军区的周承强,一个是贵阳的白沙,读他们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觉得有一种别样的美传达给了我。这就是吕进说的“2. 达, 即传达诗美体验.”何以美呢?我就研究,主要是从语法修辞上研究。研究的结果我发现了他们都创新了修辞——传统修辞学中所不曾有的。于是,我为周承强的修辞创新,定义了三种新的修辞格(见网帖《山城子阅诗随笔》第7辑《新语言的造型艺术》);为白沙的修辞创新,定义了五种新的修辞格(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68][70])。其他诗友的作品也能碰到这样的情形,学习中也命名了几种不同的新鲜的修辞格。这就印证了吕进先生的“1 造, 即创造修辞”。
进入语言层面,即或于修辞无新的创造,但也应充分地利用已有三十余种(加上创新出来的约有50种了)的修辞格,来加强审美效果。最近学习祁鸿升的《后审判》(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1]),一首52行的现代叙事诗,我称之为“现代乐府”。但有诗友跟帖说“这是诗吗?”、“现代乐府?”——很持怀疑态度。但我从中读出了45处用格,足以补足了叙事的易于产生的审美缺陷,因而不失为语言的艺术。假若没有这么多的修辞上的努力,怕真的不是诗,而只是分行排列的散文了。
星子你学习了吕进先生的“寻言”理论,一定感怀良多。不妨就你个人的创作实践,再玩味一回“寻言”,好吗?(10月19日)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山城子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十月 2025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新茶飘香,来饮一杯吧!
山城子纸质发表总目录:
http://www.coviews.com/weblog_entry.php?e=7102
连络 山城子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山城子
注册时间 : 星期五 四月 08, 2005 2:15 am
来自 : 贵州平坝
职业 : 中学教师
兴趣 : 到家歇歇脚吧!这里有贵州的绿茶,给你泡一杯。
留言板
小寒斋主人
星期四 七月 01, 2010 9:24 am
非常的感谢山城子老师 对我诗歌的批评。我是哪个农村娃啊,我能感受到你评点中的认真与诚坦,这使我有点语无伦次,因为感动,也因为超过了我的期待,再次说声谢谢你!你批评得很好,我要慢慢想一下你的话,我想会一定能使我的写作更进一步的。
风动
星期一 二月 02, 2009 9:45 pm
给山城子老师送来迟到的祝福。。。
蔡利华
星期四 一月 29, 2009 1:07 am
祝李兄新年快乐!和山城子先生.--------
红梅瑞雪岁已初,浓浓乡情迎面铺。
坐上老客笑乡音,执笔欣然朝天抒。
肖今
星期三 一月 28, 2009 6:51 am
山城老师,我来拜年了.
祝你牛年健康快乐
山城子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2:00 am
谢谢katbai前来问候!
山城子也问你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3 pm
问候老师!!!愿一切安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2 pm
为灾区受灾的同胞们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山城子
星期六 五月 17, 2008 8:32 am
谢谢肖今的关心!
我们黔中一切安好!
肖今
星期二 五月 13, 2008 11:17 am
山城老师是四川的吗?
你那儿一切都安好吧!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六 六月 10, 2006 9:39 am
文章数量 : 774
Blog(博客)历史 : 7065 天
回响总数 : 27
观看人数 : 1474813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