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桃李不言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想起一位因失去孩子而疯掉的母亲


星期五 五月 30, 2008 6:12 am


回忆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我生活的乡村,有一位母亲.慈祥的母亲.在她四十几岁的那一年,因意外事故失去了一个孩子,随后郁郁而疯,接后的几年里一直疯疯癫癫,言语不清,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认得了.最终自己将自己吊死在自家的羊圈里.

在她神志不醒的那几年,她的长大的几个子女和她的丈夫天天照看着她,寸步不离.照看了N年,最终还是没看住.

这个逝去的孩子和我同龄.是个丫头.那年她十岁.往日里调皮,最终死于调皮.出事的那天,我仍记忆犹新. 

这位母亲,一辈子育有两子四女.因意外而故的这个倒数第二.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星期五 五月 30, 2008 5:54 am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http://vip.bokee.com/20080531543728.html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ZT:地震亲历日记524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0:36 am


地震亲历日记524-四川新闻人在耻感中忙碌着

作者纸刀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地震的第12天,离六一儿童节还有7天,报社决定出一期“六一”特刊,用大规模的篇幅来展示地震中的孩子们。我被点将,参与其中最典型的十个儿童的采访。
  凭心而论,我对这样的特刊兴趣不大,我甚至对近来有关地震的一切新闻,兴趣都不大,因为自从从各个地震灾区回来,看了如此多的惨烈场景之后,再回头看那些经过严格审查,导向十分明确,几乎只有一面之词,且有些用力过猫的所谓正面典型报道,以及惯有的拿腔做调的播报风格,我开始拒绝看一切与地震有关的电视和报纸新闻。网络倒是偶尔看看,但满目尽是吵架,也就没多大兴趣再看了。
  作为一个地方新闻工作者,我觉得四川本地的新闻单位在本次地震报道中总体感觉是不尽人意的。虽然最初两天也不乏经典战例,同行们也吃苦耐劳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但就报道质量而言,所有的报道,基本没有展现出媒体第四城的质量和风范。选点之平庸,手笔之小气,大局感之欠缺,都不像一个传媒发达的城市的表现,这个经济创收能力在全国排名靠前城市的媒体,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只是经济动物和宣传工具,而不是媒体。此前我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发自内心赞叹过成都媒体在地震前三天的表现。那时,报道的限制还不多,新闻工作者们凭着残存的本能在工作,表现过短暂的高水准。
  一些本土新闻工作者,把地震作为自己从业生涯中难得的机遇。我曾看到一位因不能到前方去采访的编辑,一怒之下辞职自费到一线去当义工。大多数本土新闻工作者,对外地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都是既羡慕又不服气的。有的摄影记者,在看到外地报纸和外国通讯社发出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经典画面时,几乎是流着泪说:我也拍了的,我的画面和细节处理得比他们好,可是……
  我始终认为,好的新闻,应该是真实快捷的信息发布,而真实,应该是全面客观的,而非片面或经过裁判甚至PS过的。虽然在大灾来临前,民众特殊的心理条件之下,有必要对某些过于刺激的信息进行屏蔽和软化处理,但这只是非常手段,而非常态手段。如果成为常态手段,那么大量的经过删改和包装的主题先行的新闻,就会让人们厌恶,反感甚至逃离。
  当下,有关部门要求新闻单位做的,就是这样的新闻。于是我们就能看到那些原本在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和细节,被无限拔高,无限典型化,而许多必须关注的问题和细节,却在有意无意中被放弃和忽略了。
  一位被调去做典型报道的记者对我诉苦说:其实很多人和事,不用添油加醋,只须客观描述就已非常感人,但现在让我们做的,或是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脸上涂浓脂重彩,或是将一个不太漂亮的女人装扮漂亮,或干脆将一个丑女,整容成为天仙……
  这样的后果,便是出现一大批文学色彩过重的新闻报道。一些匪夷所思的奇闻被发掘甚至创作了出来,这些不需一一列举,只要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就可以判别出这些新闻的真实性。许多媒体,凭着讲述者本人的单面叙述和孤证而做出的一些所谓传奇性经典感人场面,将像以往硬塑起来的一些典型那样,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而与此同时,一些真实感人的事迹,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本报记者张欧采写的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清贫的清洁工在自己还吞不下稀饭的情况下,将自己震后剩下的全部家当800元钱捐出来救灾,却因为不够奇不够高且金额不够大,而被忽略了。而汶川灾区里那些受灾的乡民,在房子被震塌之后,从垮塌的房里拖出腊肉和菜,背着走8小时山路来到县城救助城里人和犒劳救灾军队的自发行动,也只有在我这篇日记中记述下来。
  感谢那些平凡而没有传奇事迹的人们。
  为在本报的“六一”特刊选择典型人物时,我对网上各媒体对地震中出现的有关儿童的典型报道进行了梳理,其中有许多事迹确实令人感动,但其中也不乏我前面所列举的种种过度典型化痕迹的人和事。大家可以凭着常识,去加以分析。凡一件事,已典型到了超出常识太远的地步,我们就应该警惕了。
  随着灾情由救援抢险阶段转为医疗和安置阶段,加之人们对地震新闻已有一定的接受疲劳,因而,地震将逐渐从报道中心转向边缘,虽然它留下的波澜和震荡,非三五十年难以抹平,但这些,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化远去。所有的血和泪,所有的爱和恨,所有的惊恐与绝望,所有感动和悲悯,一如我这一段拉拉杂杂的日记,都将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深处。
  一如这座星球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灾难那样。
  伤会痊愈,痛会消失,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
  但,一切,真的会像我们想要的那么好起来吗?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ZT:地震亲历日记--地震后第一次回老家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0:27 am


ZT:地震亲历日记523--地震后第一次回老家什邡
作者纸刀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晴
  今天,地震发生11天以来我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知道家人和大多数亲戚朋友都安然无恙,但我的心情仍有些惴惴不安,毕竟这里是本次大地震财产及死亡人数排名靠前的重灾区,灾难从来没有离我如此近过。
  老同事邹菁华和黄文松夫妇所在的巴蜀明珠电力公司金河电站有35名同事遇难,这座修建在青山绿水之间,净资产1.4亿,员工60人左右的美丽小电站,一瞬间就留下一堆残破的家庭,和一大群老弱病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想把孤儿的情况往外报道,以求获得来自政府、民间组织或企业的帮助。
  这场灾难,将许多家庭的有生力量彻底摧毁,只留下一群无助的老人和孩子,我发现,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老人中,有一部分已经患了食道癌、乳腺癌等病症,再突遇失亲之痛的打击,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生的独生子女,大灾难使他们失去了惟一的儿女。但大家似乎还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一厢情愿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他们念叨着电站是如何的坚固,最长时间幸存者是多少多少个小时。他们的眼神,让我们在场的记者又忍不住落泪了。此前,我们已看过照片,电站所在地的峡谷已夷为平地,两座山几乎并成了一座山,他们所想的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
  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最大的读一年级,最小的只有1岁,因为平常父母都是每周末才看到父母,也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不同。稍大一点的孩子,被问及爸爸妈妈去哪了?都会回答:上班班去了。他们并不知道,过去11天里发生的悲剧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让旁观者想想都感到恐怖和绝望。
  在什邡大街上,我陪碰到我在什邡发电厂的老同事谢恩蓉,她的老家在重灾区蓥华,我问她家人还好吧?她答:都还好,只有两个小侄儿在读书时被砸死了。
  她用“只有”这个词,让我很震惊,因为这种表述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但当我听到我另一位朋友刘旭华家有7口人在地震中遇难时,我突然能接受“只有”这种表述,并认同这是一种幸运。
  几次拿出电话想给刘旭华打,但每拨到最后一个号码,却又实在按不下发射键。在灾区采访这么多天,我见了太多的悲痛,我知道最高境界的哀痛是沉默和无语。我能说什么呢?这个时候语言还有什么意义?
  我熟悉的老家大街上搭建了帐篷,许多老建筑下面拉起了警戒线,估计是受损比较严重的危房,县城里随处可见在相互交流着大道或小道信息的人们。市面上还算正常,各种物价都基本平稳。
  我抽空回家看了看父母。这对吵了一辈子架的老冤家,即使在地震最厉害的时候也正在吵架。他们这辈子几乎就没达成过任何一个共识。父亲正在老旧的家里看电视,母亲出去住地震棚了,我分别在两个地方见到了二老,听他们对对方的抱怨。在那一瞬间,在父母面前历来温和的我突然有一种想发怒的冲动:经历了这么大一场灾难,很多人觉得活着已非常不易,四肢健全地活着已非常幸福,而有吃有住四肢健全地活着,已接近天堂了!在天堂里,你们还在抱怨什么?
  最让我生气和愤怒的原因,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震暴发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为究竟是该躲在门背后还是冲出去在争执和赌气。他们争执了一辈子也痛苦了一辈子,却错过了也许一辈子都再难遇到的携手逃出困境的机会。对此我很难过,也很痛心。难道放弃自己的一念执著,真的有那么难吗?
  七姨告诉我,她的婆婆唐婆婆地震时正在红白家中,老太太78岁了,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居然神奇地逃了出来,临走时,还没忘带上自己的钱包。她所在的金河磷矿红白家属区几乎夷为平地,她的脚后跟也被塌下的石块打伤,而在她身后一米处跑着的邻居却未能幸免,被压在楼里。幸存者们在玉米地里背靠背坐着,相互取暖,度过了漆黑凄冷的夜晚,然后步行几十公里,逃出深山,回到什邡。
  在我印象中,唐婆婆个子矮小,老得非让人搀扶才能移动,在大灾面前,她暴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采访任务完成后,我们返成。这时,我突然想起还没回自己的家中看看。那里存放着我的数千册书和老家具,虽然随着我移居成都,那里已有些荒弃的感觉。但不知在大灾之后,会是怎样一片狼籍?
  在亢奋地奔走与采访了十几天之后,我突然感到疲乏和喉咙痛。我原本并不十分健康的身体,在经历了一场破坏性实验般的折腾后,终于提出抗议了。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ZT:地震亲历日记522--不想面对的负面信息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0:15 am


ZT:地震亲历日记522--不想面对的负面信息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阴
作者纸刀

  自地震发生至今已十天,我第一次没有出门采访,呆在家里,整理往日的一些资料并接待北京来川支援救灾的朋友,听他们讲一线发生的许多事情,大至如我们亲眼看到和听到的那样,既惨烈,又悲壮,同时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味道。
  老友康庄给我讲了“灾难观光团”的事情,他说:从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里,一些自驾游爱好者和未受灾区域的有闲人士就在QQ群上邀朋聚友,以赈灾为名,车上贴块救灾的红纸片片,就到灾区进行特色体验式旅游。他们有的开十几辆小车,后面跟一辆货车,与其说是抗震救灾,倒莫如说是到灾区的抢油和添堵。最让人不可容忍的,是这些开着豪华轿车,在悼念日都穿红戴绿的人们,出手之吝啬小气,让人无语。有的人,捐款20元,却带着老婆孩子编队到灾区去观光;有的则把少得可怜的物资像耍猴一样甩到灾民面前。其派发嗟来之食的做派,其戴着口罩死不肯下车的拒人千里姿态,让人感觉他们把灾区游当成了野生动物园游,其情其景,相当令人厌恶。
  关于这种现象,我也有目睹和耳闻。这些天,我一直以善意的眼光去发现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真善美,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反感的场景出现在眼里。
  比如前些天,一位大学教授跟随我们到灾区“看看”,这位老先生的眼光非常独到,一直以找问题和挑刺的心态去看灾区的所有事,嘴里全是不满不满不满。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心中早已有了否的判定,只是不断在寻找能支持他观点的细节。于是,鸡蛋里挑出了骨头,细小而局部的不完善被尽情地放大,以点概面的偏激评判,让我这个立场历来激进的人都感觉有些过了。当然,他偏执地寻找抗震中的负面信息并加以放大,是他的自由,但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本身就变得无力了。这就是中国某些知识分子的通病,不做一草一毛的建设,而自以为聪明地指点江山;不知道具体事务的艰难与不易,却要高屋建瓴地批判指正。这种建立在半空中的所谓批判精神,对社会发展是无益和无力的。除了图一时之口快,并挫伤周围救灾者的士气之外,便再无别的用处。据我所知,他老人家一未捐献半颗米,也未对抗震付出一根手指头的力气,但这并不妨碍他指教别人这也错了那也错了。这种评论者是令人讨厌的,而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容易成为这样的评论者——不做任何实事,以保证自己一贯正确,然后以此为武器,来批判和修正所有人。
  随着抗震工作往前推进,一些负面信息也慢慢传入耳中,某些机关或高档社区,出现了抗震专用帐篷,作为非灾区,出现了重灾区都紧缺的帐篷,确实让人不舒服。而另有群众报料,某交管部门的家属院里,某位领导调来两个集装箱,将家搬了进去。这些行为与抗震的大气候实在太格格不入了,引起群众的反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政府要做多少好事才树起的正面形象被某些人轻轻一个小动作就砸得灰飞烟灭。
  《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帐篷纠纷,本地的一家电视和一家网站,组织了一场“打鬼行动”,专门搜索那些滥用救灾帐篷的人。此报道引起有关部门严重不满,对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纪律处分。我本人对此事的态度,是倾向于官方的,因为在抗震节骨眼上,气宜鼓而不宜泄,而且,通过内参的形式向上报,效果也不见得比捅成公众话题更差。尽管如此,但当有人因此而受处理时,我仍觉得不能接受,毕竟,这是违背新闻规律的。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媒体,其实只有宣传纪律,而没有新闻规律。只讲纪律,而不讲规律;只要宣传,而不要新闻。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媒体发展的。
  我自问自己正在成为保守主义者,但很多东西,仍是不习惯的。地震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离本质的变化,还差很远。
  在地震中,我看到无数正面和积极的事例,也看到了一些负面或不如人意的东西。我只能说这场灾难实在太大了,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没有经历过,一些失误和缺陷也是难免的。而且,一个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还不完善的社会,不会因一场地震而发生质变,富强与民主的强国之路,还需付也很大的努力。
  明天,我准备赴什邡采访明珠电力公司电站35个工人死亡留下的遗孤。另外,丽江一些民间人士组织了九车米、面和蔬菜,准备送给四川灾区,他们要感谢1996年丽江地震时,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帮助。我向他们的负责人提议,希望他们能将货物运一些到什邡去。这是我为家乡惟一做的一点小事,也是我从上个月离开什邡之后,第一次踏上归家的路。
  这个我曾经熟悉现在又陌生,我爱过恨过逃离过却又最终会归去的家乡,在一场巨大的灾难之后变成什么样子了?我的父亲母亲同学亲戚和朋友们,在这场惊吓和恐慌之中,都还过得好吗?他们会给我讲些什么,而我将会因此而联想到什么?我都不得而知。
  走了这么多灾区,我第一次开始有些惴惴不安地期待明天的行程了。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ZT:地震亲历日记---每个人都被震出心理问题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0:06 am


ZT:地震亲历日记520--每个人都被震出心理问题

作者纸刀
2008年5月20日(赴绵阳) 星期二 阴
  
  这两天我感觉自己有点轻度狂躁的症状,一秒钟也停不下来,总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有些事情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成为一种妄想。这有点像我在地震现场遇到的一个正在接受心理专家治疗的年轻人,他是从北川家中的预预制板下被人挖出来的,毫发无伤,但他不停地说话,说的全是:再来五场十级地震我也不怕,我会飞我会跳我浑身都有金钟罩!
  
  我当然还没达到这地步,但作为一个有神精衰弱病史的失眠专业户,我这段时间睡得实在太少了,一闭眼,全是白天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其惨烈惊心与发人深思之处让人忍不住想跳起来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恨此时自己只有一只手一只笔,很多东西只能记一个概括,甚至只能算个提示的记号。此前,为了让自己不失眠,我每天严格限制只写一千字,但现在,每天数倍于此量,特别是在奔跑的汽车上写文章,特别伤神,而我已顾不了这些,因为车一停,我就会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别的事情中。
  
  昨天有几个场景,令我不能不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与心理有关:
  
  其一,在西体安置点,一位来自北川灾区的婆婆因为在地震奔逃时不小心撞了孙子的拇指,后又在营救别人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伤,等第二天给孩子医治时,孩子的手指已经坏死,只有剪掉,老奶奶内疚之极,几乎成为祥林嫂,把那段发黑的手指揣在怀中,一连七天都不肯拿出来,神情恍惚得吓死人。
  
  其二,在另一处安置点,一个86岁的老人一直在责怪营救他的好心人,说不该救他。老人与惟一的一个哑巴儿子相依为命,现在哑巴不在了,老人觉得自己无依无靠,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责怪与斥骂,让组织营救他的同村好心人心理严重受伤,这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在地震发生之后,组织同村人从废墟里救出了50几个人,但现在,她为哑巴的失踪,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内疚。
  
  在另一处受震严重的学校,地上堆着一大堆各种颜色的可爱书包,但这些书包的主人大多已不在人世了。一个幸存者哭着对记者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书包,再也不上QQ了,因为我们班的群上,多数同学的头像永远变黑了。他的这种心理状态,我也有点,自从看过从学校废墟中挖出的书包整齐地排成一排,我开始害怕女儿背上的小书包,总想让她从肩上取下来。
  《成都客》主编康庄说:生活周刊的许知远从灾区现场下来之后,吃饭有几不准——一不准点白肉,二不准坐有桌布的桌子,还有几条什么记不清了,但大多与现场的尸体有关的联想。
  一位往灾区运救灾物资的卡车司机对我说,他几天前在汉旺灾区看到一条狗躺在一处垮塌的民房前,据旁人说,狗的主人全砸在房里了,狗守在房子前,一连几天不吃不睡,眼泪汪汪地盯着废墟。卡车司机想收留那条狗,于是上前抚摸它,并示意它上车,狗似乎明白他的意思,它看看为它敞开的车门,又看看躺着主人的废墟,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继续躺在那里,几天后,司机再从那过时,发现它已是一具尸体。卡车司机于是天天做梦,对自己当天没有把狗狗带走充满了锥心刺骨的自责。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很多人随时都感觉地在震动,许多人不敢到有屋顶的地方呆,有的人甚至不敢把手机调成震动,大家都像头顶上悬着一把马尾吊着的剑一样,大气都不敢出。
  
  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任何一个负面信息,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恐慌,而这种情绪,又像瘟疫一样,有相互传染的效果。于是,往往一个人的惊叫会变成一群人的奔逃,而一群人的奔逃,极有可能引发一座城市的忙乱……
  
  因此,我非常理解各种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是怎样出笼的,这些东西,与其说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倒莫如说是在大恐慌面前自我恐惧无处释放的扭曲反映。在这种特定气氛之下,天上日夜飞机轰鸣,地上随时听到救护车队警笛狂响,广播电视上随时报出来的信息令人焦虑,在这样的气氛之下,人们产生什么样的负在情绪都很正常,但这个时候,理解、互信与宽容,是至为重要的。
  
  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大企业吝捐的传闻,一些网友对包括王石和马云等富翁的言论进行了情绪激昂的狂轰。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信息并不全面的情绪引导下的愤怒,对抗震工作是有害无益的,比如三星集团捐了三千万元款,却被网民传老总不让下属捐款,引起网民们的狂骂;而马云的阿里巴巴已在地震当天就捐了数千万,但却被网民们传“马云只捐1元钱”,在这种特定气氛之下,任何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都可能导引出一场莫名的愤怒,而因为网络的便利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信息源,因此,每个网友,请你在收到每条令你热血贲张的短信时,请先核实信息来源,然后再转发,并愤怒。否则,请别为抗震救灾添乱,毕竟,现在最重要的是救人和安置灾民,而不是吵嘴斗气!
  
  上海一群妈妈以“天使妈妈”的名义向灾区捐献了两车母婴用品,空运到成都,由我陪着押往绵阳灾区。只有当妈妈的人,才能细心到知道灾区的婴儿和妈妈们需要什么东西。奶粉和奶瓶,全是灾区的婴儿们需要的,毕竟,婴儿们不像大人那样,啃饼干和方便面。
  
  我们把两车货物送往绵阳九州体育馆,这里聚集了数万名北川灾民,并逐渐在往一些安全区域转移,我们将货物放到离体育馆不远的一处设在柔道馆的临时仓库,在这里,长虹集团派来的义工们已累得步履蹒跚,他们已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但仍打起精神,很快将货物搬完。义务帮我们送货的中外运西南空运公司的师傅们和我们才想起已有两顿没吃饭了,绵阳残联的一位女同志为我们泡了方便面,这是我地震九天来吃的第N顿方便面,水不太热,但比起汶川前线那些用冷矿泉水泡的面,已幸福得不知有多少倍。货车司傅说:我这几天,几乎把后半辈子吃过的方便面都吃完了!
  
  在仓库,我也看到这辈子都没看过的那么多方便面,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让我第一次有了震憾的感觉。三十八年来,我第一次被方便面震憾了。
  
  卸完货回回成都,天色已黑,街上的人们还在传闻今晚有余震,我已无力计较,倒床就睡。

发表人: 秋天的枫叶林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秋天的枫叶林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八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连络 秋天的枫叶林

Email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

AIM Address

ICQ 号码

关于 秋天的枫叶林

注册时间
星期二 十一月 22, 2005 8:00 am

来自
eimen
职业
爱乐人走四方
兴趣
因本真而活,持生命之青色。

留言板

fuller679
星期五 一月 01, 2010 1:45 am

2010年元旦来临,祝各位朋友幸福、健康、创新向上!
仅将江西庐山东林寺大安主持的弟子道元法师的短信转发大家分享:
[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至久者非天地而在真情,
之善者非雄才而在胸怀,
至亲者非血缘而在关爱。

愿远者近,
久者恒,
善者圣,
亲者共。

今天又是弥陀圣诞,
正在冬季佛七中,
就让我送去千亿圣号的祝福吧!
东林寺 道元]

华轩
星期五 十一月 27, 2009 3:22 am

问好秋枫林

你的字还很灵气呢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一月 28, 2009 3:56 am

祝福山城子老师新年快乐!故乡的年应是别有不同。
祝福酷我的朋友新春快乐!光阴又一载。

山城子
星期六 一月 24, 2009 5:56 am

山城子给秋妹拜年——祝你春节愉快安康幸福吉祥!
同享一首七绝:
牛来鼠去岁将除,年味浓浓瑞雪铺。
做客故乡竟半年,亲情蜜意可成书。
2009-1-24晚上于故乡辽西

雷晓波
星期六 十二月 13, 2008 6:48 am

问好!秋天的枫叶林

春天的雨露
星期三 十二月 03, 2008 6:10 am

不错不错 Very Happy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四月 27, 2008 7:34 am

欢迎朋友们串秋屋.
谢谢大家.

黑色闪电
星期日 四月 27, 2008 3:49 am

桃李不言,下字成蹊
来看秋天的枫树林

肖今
星期四 四月 24, 2008 10:26 am

好美的梨花,有好多年没见了。

frankjiang
星期日 三月 09, 2008 8:55 am

谢谢秋天的枫叶林,好美的玫瑰!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星期三 十月 11, 2006 12:39 am
文章数量
844
Blog(博客)历史
6884 天
回响总数
68
观看人数
1301882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