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2007-10-29 周一 九月十九 小雨转 阴天


星期一 十月 29, 2007 8:05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9 周一 九月十九 小雨转 阴天

【诗作】

《端上谁家残宴》
——茶吟-搅你雅兴
文/ 山城子

新生的一株句子 定-主-状-谓-宾-补
被剪刀分解一段段插入初秋
燕剪春风的时候女孩般生长幼稚烂漫
隔年被集体培训远山

浓浓郁郁嫩貌割舍母体不知是忧是喜
茶锅烤脸滚落的不知是血是汗
音信杳无端上谁家残宴含泪憔悴命运
被饮尽青春 泼向哪里气息奄奄……

(作于上午)

【诗品】
走进北岛《守夜》的语言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9]

夜间走进虚拟,邂逅北岛诗篇。我知道撞在一株大树上了,枝桠酋劲,叶子奇特,花开呈深素之色,十分耐看。我知道,我遭遇了陌生的语言。大凡陌生之物,都是一种创造。
我踟蹰靠近,一个枝上标着《守夜》,就陪他守夜。夜是这样守的: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进入“小于”。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41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河水”比喻什么?“家具”不是舟船,却用了舟船的谓语,这应当属于成分的“错置”,属于一种我曾定义过新的辞格。

2、进入“非法”。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3、进入“哭泣”、“文字叙述中”和“小调”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后面相连的部分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接下来诗人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尽头”之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949年”是共和国,也是诗人北岛诞生的年份,“无名小调”是愁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象写照吗?“尽头”是这种愁苦的结束么?“花”是谁?为什么要“握紧拳头叫喊”?这些都深邃到诗旨里去了。但这,不都是凭借语言的艺术处理实现的吗?

令一个追逐语言层面技巧的诗爱者惊讶,一首5行的小诗,诗人为使语言的艺术化,竟于16处使用了活用了创造性地用了语言技巧,依次为:移限-比喻-错置/借代-移限-比喻/比喻-移限-省略介构/借代的拓宽-移限-省略介词/比喻-移限-象征-拟人。
想一想吧,没有语言处理的功夫,诗人北岛不是单凭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这样的名句,就可以界碑似的矗立在中国新诗的旅程上的呀!
2007-10-29于文化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2007-10-28 周日 九月十八 多云


星期日 十月 28, 2007 10:17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8 周日 九月十八 多云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晕。呵呵。
够浪漫的。
两个语境中出现的“大众”和“小众”是一回事。后面的“大众”是上下文出现的,前面还加了限制词“我们”,这不就是“小众”么。不能孤立地在字词上看啦。
握手。讨论时间急,语气生硬,望勿怪责啊:)
重复一个学诗看法:

我主张诗人加强阅读学习,是源于对诗歌的认识。弥尔顿在获得剑桥两个学位,被教师们称作博学多才的人,诗歌也小有成就时候,仍然说"我还羽翼未丰,我的诗歌之马还不能飞腾”。他依然在阅读学习。以诸般天才人物的资质仍然在自我培养,我们更应该加紧学习,在复杂的艺术时代,理解诗歌,建设诗歌。所以我说还要读书学习,我们的阅读都不够。说起诗歌来,也只是闲聊。弥尔顿也是一个不被时代接受的诗人,他的《失乐园》出版商只给他5英镑稿酬,真诗被社会接受几乎是个虚妄,而劣诗又被社会嘲笑,这是诗歌的悲剧性吧。
供交流。

山城子:

原来场合的转变,大与小也互换了位置。至于讨论的语气,是不必说的,因为我总是把握对方能够接受的程度,你也一样的。
重申的观点,对我很有教益,毕竟我读的东西不多,特别是当代的诗歌理论,更特别是为拉起山头乖乖的流派们的理论,粗略接触的一些,不过是利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名词置换术,将前人的理论东拼西凑地换成他们的词汇,来连篇累牍一下。例如将立意叫寻思,将结构文章叫建构,把语言表达叫寻言什么的,道理还是没逃出文学创作的立意、结构、表达三程序。所以我是不大愿意看的。
我的阅读主要是从网上选一些符合我口味的诗来读,来研读。为何觉着好,找出好的道理来,这样潜移默化到自己的习作中来。我特别喜欢辨识语言修辞。我发现凡是好的语言表达,不是拓展了某一个修辞格,就是两个以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或者连用,再就是诗人于冥冥中创造了新的修辞格。这两天我从一年多来的学诗随笔中,整理出来由我给新创修辞格命了名字定了义的就多达15个。而古人积累的我集合了一下也就37种。37种两千余年积下的,而新诗兴起不到百年,而这些创新的时间就更短,几年、十几年、近20年,就有这样大的比例出新。现代诗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委实功不可没呀!

至于你说的真诗与劣诗,不知是怎样的分类?真与假对应,劣与优对应,你一边扔掉一个,就像拆散两对旧人,再婚了一个新家庭似的,好有意思哩!——开个玩笑了!笑一笑,十年少!
【诗事】

星子诗歌研讨会结束语

《结》

结出果了,红红的
满枝

十余位诗友
十六篇评文
两百多留帖
数千次点击
海风推热浪
热浪助海风
温润大洋两岸

太多的诗心
颠簸于浪尖
都不肯沉沦
一座虹桥架起
衬以满天晶莹

啊——
星子!
星子!
星子!

《束》

束而未缚
顺其自然
隔洋对话
无声亦喧
所涉心语
流水潺潺
偶有浪花
岸上飞溅
有风在树
有度在岩
磊落礁石
锐敏紫燕
加籍星子
深入浅出
大陆山城
受益匪浅
忘怀不了
十月交谈
萦萦绕绕
且甘且甜

《语》

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体裁
多少人结下雅缘

一个“酷我”
天天相见
一件事情
多少人扶持支援
最感动
温东华先生
把声音
在海内外传遍
北美的品牌
处处在线
亮眼……

语就是说呀
还说什么
都没说完
日子正长
天高地远
就远远地相握吧
西方握住东方
东方握住西方
握住艺术共鸣
握住源渊流长
握住人生的雅伴儿
直到地老天荒
犬也不吠
鸡也不鸣
鸭没雀静
还有诗情……

山城子2007-10-28夜临屏于家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2007-10-27 周六 九月十七 多云间晴


星期六 十月 27, 2007 8:52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7 周六 九月十七 多云间晴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星期天,聊几句。

诗歌艺术走向大众,并不是一个正当的诗歌理论问题。是诗歌的功利心披上漂亮外衣,是诗人在风中动摇和恐慌之态。奇怪的是,原本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不过属于有“音乐耳朵”(马克思)的大众,懂得些诗歌艺术欣赏的部分,诗歌是要走向“我们”这个大众的,却在“走向大众”的话语中,把我们分离出来。就比如说让琴手走向牛群,让诗人走向大款宴会,其姿态非愚即痴。但实际上并无人去真“走向”。因为正途是“大众”走向艺术,无知走向有知,狭隘走向开阔,低素质走向高素质,这是真正的艺术坚守的本意。现在不坚守,哥们一帮讨论动摇,怀着不能寂寞的非艺术心思,仿佛一说“大众”,就站在真理的立场上。依我看,这是未能了解诗歌和艺术的性质和文化位置造成的。而将诗歌的艺术风格(平易与"晦涩”)等艺术内的问题,误会地理解造成的。这种争论,在真正的大诗人那里几乎成为“小学数学”,属于早已解决的困惑。多元社会的本意,也是让商人走向市场,让政客走向权力,让猪走向屠夫,让草走向羊,让艺术走向懂得艺术者。可是让屠夫商人走向艺术,让诗人文艺家走向市场和官场,这些“错位思维”,才是要命的。我以为,诗人要坚守艺术本位,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才是真正的责任。——我们谈到的诗歌是高级艺术形式,就是说诗歌没有低级形式,低级形式是诗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正是这些低级的诗歌和低级诗歌抢夺话语权风气,才让诗歌陷入困境,而流失了很多优秀的作者和读者。在论坛交流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维护个人尊严的“投机主义话语”,一个三流诗人的立场自傲哪里呢,自然在自己的作品这里,所以总是有人要说一句:诗歌好坏无标准。当然,在路上的诗人无可指责,但这种话语和“道理”不被澄清,势必让一些有些才能而缺乏认识能力的青年,走了许多弯路,荒废了自己的诗歌。这也许是还要谈谈诗歌和大众关系的理由吧。

另外,前面所例举的古典诗歌理论,是通理,可以用于一切艺术的道理。而个别的实例,则只代表一个局部的艺术特点。如同古诗中的平易诗,也是风格,不是艺术层次上的问题。好坏和艺术层次,是值得山城友思考的两个概念。

山城子:
呵呵!问好了!
你今天说:“原本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不过属于有“音乐耳朵”(马克思)的大众,懂得些诗歌艺术欣赏的部分,诗歌是要走向“我们”这个大众的,却在“走向大众”的话语中,把我们分离出来。”
——那么,是谁分离的呢?看看你24日的说法。
你说:“回归“小众”才是明智之举。朝“大众”抛媚眼是失策,再失去小众读者,是中国纯文学刊物的通病。”
——小与大之分离,你说得很肯定呀!
你还说:“语言是大众的,社会的,工具的,诗歌语言不是大众的,是艺术领域的,创造性的,也是美学的。”
——这里还是你将诗从大众中分离出来了呀!

你说我们这些写作者就是“大众”,我是非常同意的,特别像我这样的诗爱者。我视诗为人生的雅伴儿。人在呱呱坠地时,是不懂诗的,后来你懂了,且懂得透彻,诗就回归到你;后来我也好像懂到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诗就回归到我。你我都是大众的一员,这样的一员还很多,就是诗回归到很多人了。这本身就是诗的回归大众呀!为什么还说回归不成呢?
我坚持学习,坚持习作,尽管层次低,但可以不断提高。不能说水平低写出的诗是坏诗,除去对立的政治立场,诗是不能分成好坏,只能说艺术水准的高低。艺术水准的高低,不能影响诗的回归大众,因为高的可以回归到你这样有艺术鉴赏力的大众,低的有我这样艺术鉴赏力不够的人来相迎。这是个很立体的回归呀!
就像你说的吧“让琴手走向牛群”,很好——可以让牛多产奶呀!
说“让诗人走向大款宴会”很好——正好“对酒当歌”呀!
说“其姿态非愚即痴”,我不以为然——其实挺智慧的哩!
说“我们谈到的诗歌是高级艺术形式,就是说诗歌没有低级形式,低级形式是诗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但我以为形式不等于层次,形式是固定的形态,层次是有差异的序列。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还请望水君望得透彻一些才好!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2007-10-26 周五 九月十六 多云


星期五 十月 26, 2007 2:38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6 周五 九月十六 多云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握手。上班前聊几句。
山城举例子是古汉语的诗,我们这里说的是新诗,古汉语诗歌和新诗不能相提并论。另外古汉语欣赏从儿童就开始启蒙教育,兄的“五言顺口溜”也是在说古诗体。所以其中的讨论观点没有得到有效支持。新诗的处境是另外一回事。要研究言说诗歌写作风气和诗歌的状况,目光离开官方和民刊几乎是不可能的,并非眼睛故意盯着,好比研究足球技术的眼睛要看足球场一样。诗歌美的欣赏还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层次也有别,慢慢谈吧。

其实山城兄不妨拿美术和书法来横向对比一下,跳出诗歌圈子来翻基本推论。诗歌被称为“艺术明珠”,就是说在艺术的包厢里也是极为闪亮的。这样的珠宝会给轻易写出么?那么说轻易写出较好的诗歌算不算珠宝?当然不算。因为它们并未超过一般写作的层面。比如我有几个不搞诗的哥们,当然也是别的行业有成绩的人,他们对诗歌嗤之以鼻的一个原因还在于——用他们的原话说——这样的诗歌我不到半年就能写出来。他不是瞧不起诗,是见这些诗歌过于单薄简单,以至于在圈外眼光看都不是精品。这些“我也能写”的诗歌,能够赢得他们的敬佩和欣赏么,显然是不能的;当然他们也对语言做作的流行诗歌有看法:这哪是写诗歌啊,这不是乱搞么!你看看,啧啧!人家看低的是我们的水平,不是诗歌本身。相反地,他们倒很敬重汪国真和席慕荣的一些好诗,当然我说一些,不是全部,可见社会上、圈子外,也还是有诗歌鉴赏存在。看来大众的口味也死多元立体结构。冷静地分析,诗歌艺术的创作的质量是有问题,无论写哪种诗,都要写得好。一个好字难求。写平易诗的要一般读者有欣赏兴致,打动他们的审美神经;写高端艺术诗的,要让行家(高级审美群体)看过不至于漏洞百出,也落实在写作者个人诗歌修为上。笼统地讲诗歌受不受欢迎,能否实现接受过程的成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诗写作就是要水平、考验水平的艺术劳动。一边简单抒情,一边要求别人按照诗歌艺术美学创造品去欣赏,是不客观的。是严诩吧,他说:诗需别才,无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非学而穷理无以至其极。说的是写作者的文化文学素质和知识占有;如果我们写作者自己在艺术上是个懵懂的阶段,而写作,怎么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呢。别人怎么可能在诗歌作品里发现艺术美的全部深邃感人内容呢。所以我认为,诗写作是给写作者简单化的一个“受误解”的艺术。

《采野菊》
文/ 山城子

陶令没来
不是东篱下他见的南山
同妻与邻居
闲步寨头坡底
点点金黄落在眉间

物于心外
美在肝肠之内
阳暖风轻更有鸟虫共鸣
一束束雅得天然合众
不屑飘逸塔尖

这首诗还不错,稍有点概念化(语言是讲述的,如不分行即可见单薄和散文化),空灵悠远之气还未出够。

山城子:
既然“不妨拿美术和书法来横向对比一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也是诗的古诗创作与普及的道理,来纵向类推呢?古今诗的区别在形势及行文的要求上,而内在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作为语言的艺术是等同的,所以你才从古典中拿来“才胆识力”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新诗,结果是新诗(指我的举例)架不住衡量,竟至于“不值一读”了。我例举古诗,说的是相同的道理。有道理在,就有实践的可能。古人能做到把诗普及到后人的心里去,我们也应当可以做到的,我是说从实践上,也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要有个过程,要于混乱的发展中和艰难中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比如你说古诗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那是传统。而今诗欲切入这个行列,需要社会的提倡,官方的支持。这就是我说的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诗人们肩负起责任来,写出能够承担传统任务的诗来。

很同意你的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写作者自己在艺术上是个懵懂的阶段,而写作,怎么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呢。别人怎么可能在诗歌作品里发现艺术美的全部深邃感人内容呢。所以我认为,诗写作是给写作者简单化的一个“受误解”的艺术。”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需要交流、需要探讨、需要磨合。但诚如你说“大众的口味也是多元立体结构。”,其实诗创作群体与大众口味也是对应的,彼立体,此也立体。审美层次高的,需要高层次的的审美传达;层次递降的,自有层次递降的诗作者去满足。两个立体群的互动,扩展开去,就是对爱诗人群的普及——除了维持生存的吃饭,其他事情是不可能普及到社会的全体成员的。

我昨天写的那首诗,承蒙简洁的评论,很使我受益了!但,自然达不到你的欣赏层次,却不是达不到递降下了的某个层次。例如我曾到某个教育网站去贴教育题材的诗,他们惊呼“好”。一位教化学的教师很感慨说,他在教学上,往往有许多感慨、感想,也想用诗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还没入门云云。可见,不同层次的诗作品,是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存在的。有读者群在,就有了普及到位的希望。诚然,如何进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但人人都做起来,力量就大了不是?今天就说到这里吧!——祝愉快!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2007-10-25 周四 九月十五 多云


星期四 十月 25, 2007 8:44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5 周四 九月十五 多云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问好。闲谈一下,高低又何妨。

山城兄的帖子细读,特别拿来引用认为好且雅且可以走向大众的作品,更细细读过;大体如何描述,也没有拿来件事物“表达”得清楚的道理吧。看得出山城兄是认真的,其中客套的话看山就不说了。坦陈地——而不是为了辩论立场——来表达我的看法,可以说这些诗在我是不值一读的。按古典诗歌审美来看,其中“才胆识力”四样创作美质我都没看到,用现代的驾驭艺术法则去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来衡量,我也不认为其中体现了作者的不凡之处。用比较方法来看,我不认为这样的抒情和语言,能够与抒情散文或者微型小说争夺读者。几首诗从写作质量和诗歌美学上看,显而易见的粗浅,十足小家子气,即便同席慕容和汪国真的某些“大众喜闻乐见”诗相比也是不在一个档次。(后几首甚至连语言的音律都没形成,只是语义上分行。东北二人转的下里巴人会有市场,诗歌的屈尊将贵降去讨好,只会失财而后又失身,外市场不会有(怎么想都不可能),内市场也会失掉。

诗歌如此走向大众,应该说是要了诗歌的命;在多媒体时代,非但大众不会对这些毫无竞争力黑文字块感兴趣,阵营内部恐怕诗歌爱好者也会大批减少。这不是象牙塔内谈诗歌,因为诗歌作为艺术,根本没有畅销,热读的可能,他是社会中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的食粮,一种高级创造领域。这点和绘画,和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他的媒介是“文字”,而文字是大家都多少有点“资本的”,就产生让诗歌走向大众的虚妄想法,岂不知诗歌的语言是“语言艺术符号”,不是字词,就如同绘画的语言是线条和色彩一样,我看根本的误解在这里,即对诗歌语言的误解。语言是大众的,社会的,工具的,诗歌语言不是大众的,是艺术领域的,也是美学的。大概是没有认识到诗歌是艺术这个基本前提所致吧。
诗坛的事情,有些该反思清理一下。比如诗歌刊物的问题,既是问题参与者,也是受害者,好在有财政的拨款,支撑住没有给市场淘汰,这是中国诗歌刊物之幸。诗歌的市场在“诗歌喜爱者”,不在非读者群。争得这部分读者,完全有刊物生长市场空间。随之发生的问题是如何争取,是走低的靠近,还是“提鱼网式”的拉起,是刊物生命力的获得和取消分界。拿我们这些爱诗人来看,刊物的选稿的开阔度,质量的优选度,直接关系阅读人气和刊物档次。已经给诗歌阅读所抛弃的“群体模式写作”和一些诗人,事实证明是“淘汰者”,我们刊物依赖这些“倒牌产品”,实际是放弃了阅读人气。走向“大众”是个虚妄,获得“小众”(标准读者)是根本。在不违背总原则,如政治立场等等前提下,应该广阔地选稿,及时抵住下滑的趋势。回归“小众”才是明智之举。朝“大众”抛媚眼是失策,再失去小众读者,是中国纯文学刊物的通病。所谓乱了方寸。如果说是“谏言”,也是我对《绿风》尚有乐于支持的尊敬和兴趣吧。

关心这些问题的人,不会去看重些狭小的利益的。我反对的诗人丑行,反对病态诗歌人生,反对精神“画饼”,是我对诗的关心。我可以不发表诗,但我拿出的诗歌,绝不附庸问题写作风气,从自己做起,小而言是个人写作纯净和尊严(乐趣所在),大而言之是为自己不成为恶劣风气的参与者。这不是骄傲,是要了命的诗人自我道德和价值把握,丢掉这个,写诗一事可弃之。


有人说我们的诗坛没有大诗,我不同意,李松涛《无倦沧桑》等等就是。大诗少,也与诗人胸怀有关。黄河长江不是从小山包上发源的,亚马逊河也不是。近期看帕斯杰尔纳克传记,感触最深的是这位卓越诗人的品质,在苏共要杀害几个苏联英雄将军的文学界签字上,他坚决拒绝签字,并且让妻子收拾好入狱的行囊。这是诗人的品质。也许有人会说他不识时务,但唯有这些人是文化精英,柱石一样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圣堂。精神不是平时闲聊时候轻松说出口的,也不是用字写下来的,更不是外在建立的。我们文革时候,也有许多在个人命运和良心的选择上,做出文化人格上选择的作家,他们没有成为同谋,没有成为牛汉先生说的石盘下的虫子。敬仰这些人的业绩,足够我过完丰实的文学之路。一点点未写出名作前的孤独算什么呢?一点点清水中的小利益算什么呢?一点点讨好中得到小恩惠算什么呢?一点点浮躁的社会风气算什么呢?我诗坛缺少大气之诗,这是文化人格上的问题。诗歌和诗人获得尊重,不仅仅是一些小的方面。我写过诗人李松涛的阅读评论(《中国诗人》诗人谈诗栏目),但我不是诗人,我是个敬仰真诗人的读者,我永远是个好诗大诗的忠实读者,永远不会流失掉。



山城子:
爱斯基摩好!很愿意同你闲谈。
不必说谁都记得这样的诗句:“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其思人、思乡、思根、思恨跃然。这样的诗自是不“小家子气”,亦非“席慕容和汪国真的某些“大众喜闻乐见”诗”可比。但呢,却大众得不仅在当时,且致于代代相传,成为最大众化的珍品。不必说文化大众,就是当今的小儿,也能随口背出几首来。说“因为诗歌作为艺术,根本没有畅销,热读的可能”,那这叫做什么呢?

我就想,诗质已是达仙成圣的程度了,然而没有被仙圣们收入塔顶,只作为圈内“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的食粮”。我奇怪这样标准的“一种高级创造”,何以不胫而走,无翅而飞得如斯普遍于古今呢?如果说我昨天举例的5个东西“不值一读”,那今天举这四个,是否也在“不值”之列呢?

自然,将自己划在“具有优良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一部分人”当中,其意再明白不过的说出了自己不是大众的一员了。不是大众自然“不值一读”,而大众们就未必了。不必说登报了的那首,编辑看中了,而且知道他的美食读者们也会喜欢的才登了出来。至于第二首,那是被几个网站加精了的作品,后面的三首,尽管还停留在“只是语义上分行”,却也被新疆花卉网的众们长期挂在那了,其中最后一首还被一位海外双语诗人翻译成了英文。他们都是“众”呀!这就是一种回归的趋势,一种开端,一种共同探索的过程。至于质尚不达标,那是有待努力了。

诗的回归大众无疑是个艰难的过程。从你的“闲谈”中,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甚至有些气馁,因为如你这样坚守诗的人,却要将诗置入一部分人独享的专利,而同大众绝缘。须知大众就是土地,离开大地什么植物也开不出花来,发不出香来,长不出美来。

至于说到“才胆识力”四样创作美质,当下现代诗也不全都缺乏,只是没有达到极致罢了。还说这首《冬青》吧:(不值,也忍耐一下好吗?这也是“优良文化素养”外延可及的吧?)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该诗通篇用了拟人,且有三处词类活用何一处比喻,并以明白细腻的语言铺叙,不能说一点“才”之美也无呀。诗旨在于揭示爱的肝胆相照,虽无豪放之气,却有婉约之风,胆之美也可能别致了吧?爱情观的渗透就是一种“识”,至于力度或“张力”到底弱了,毕竟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能“四美”齐备呀!至于说“语言的音律都没形成”——但这不是律诗,更不是格律,只要读起来不拗口,有节奏就可以了。如果按平仄检验,虽然不合古律规范,也是错落其中的,并未四五个音节连平或连仄,所以不拗口呀!

说到底,诗的回归大众更需要你这样坚守诗,并深谙诗是艺术的人。李白杜甫们也是深谙诗是艺术的人,因此他们更能使自己的作品深入到古今大众的心里去。也因之使中国有了诗国的美誉,总不能因为我们的不挣而断送了吧?拆开你的艺术壁垒,放美到大众中去,希望还是有的。关键在于你的艺术立场和所视的方向。用得着一句佛语,叫“回头是岸”。——祝福我的朋友!

诗坛的事情,也不必盯着官方拨款的几个有限的刊物,也不必盯着自筹款项艰难坚持的民刊,有网络随意贴就挺好!那些点击者就是诗的大众。被转贴了,被加精了,就获得了快乐!——仿佛有个不言的评判标准,凡诗必印在纸上,才被承认是诗似的。我不这样看,诗经当初被印在纸上了吗?楚辞被印在纸上了吗?却流传至今!至于他们选稿,其实各有各的标准。一百个编辑就有一百个档次。诗的编辑部也不是真空,社会有什么风气,那里也会有什么风气。我是两年都没投稿了,网上挂着,太公垂钓,有高兴的就选了去,不选就埋在虚拟里,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如是而已。

但我几乎每天都写,因为水平低,就得努力。从小诗写起。史诗很大,谁有时间去读?我也有过大一点的,不是诗,是五言顺口溜,叫《文学史歌》75章,凡二万余言,曾被一家学生报纸连载两年半。写的初衷是想做些文学的普及工作,现在我写阅诗随笔,不同系列加在一起已有180余篇,25万余字,初衷也是想做点诗的普及工作。“从我”做起,我们很一致,但你的目标是“小众”,我则是“大众”。

【诗记】

《采野菊》
文/ 山城子

陶令没来
不是东篱下他见的南山
同妻与邻居
闲步寨头坡底
点点金黄落在眉间

物于心外
美在肝肠之内
阳暖风轻更有鸟虫共鸣
一束束雅得天然合众
不屑飘逸塔尖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星期三 十月 24, 2007 8:26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诗话】

研讨会:星子——山城子

星子:
其实我也觉得寻思和寻言是互相渗透的...
老师举的例子很好.很说明了这些过程.

因为马上该闭幕了...就以我早期写的一首FENCE 为例 (这首我没翻译)

过程也是偶然...一天拜访朋友.她的房子地下室是可以走出去的,到后院...后院竖着围栏...之后是空旷的野地...蒲公英开成一片,很漂亮. 我就说,好美,干吗围围栏. 她说怕蒲公英开到院子里,就成野地了,,,拔都拔不完...

我听了很触动,回来路上又想了自己喜欢的勿忘我....我们总怀念过去,总是想勿忘过去...但总这样不一定对未来和现在有积极作用...所以我写了以下来勉励自己,,,该忘的忘.象杂草一样...不要让风留下难以清除的后患...心里要有自己的围栏

Fence

In my back yard,
there is no tree planted.
I have grown grass and rose,
nothing blocks the horizon but a fence

It stands there for years,
faded in colors;
once I planned to pull it up,
but feared the wind.

Fence, the barrier outside;
reminiscence, the inside cyclone,
blows into a locked corner,
blooms the Forget-Me-Not.

When wild seeds spread,
No fence can prevent it.
So now and then,
I trim both sides.

山城子:
问好星子!你用自己的诗例简洁地说明了“灵感-寻思-寻言”三段式。说明这理论已经在你的实践当中了。如果说当初写的时候,还没有想这个,仅仅是暗合,而后至少是应当明合了。明合是主动的,写作的效果会更好。你这首诗没有翻译成汉文,于我的受益可就打了折扣了。

我们已经说了三周有余了。你面对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请教,和把握不住分寸的提问,一直都很耐心,这使我很感动。我想就此打住。留几天我还得整理个“结束语”吧?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山城兄你好:
谈诗还是有些奢侈的事,至少我在单位是这样,甚至比谈谈银河系之外的事情还糟糕。应该说我身边这些人文凭和我相仿,比普通民众还要高一个层次。处身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中,我不能来一点浪漫,除非我离开这个环境。当然我也没受到嘲笑,我很清楚我接触的人的兴趣范围,也知道诗歌的范围;我也知道我不能鼓励他们学诗看诗,除非我脑子里认为诗歌是生活必需品(像刊物广告那样)而去“布道”。这是一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也可能是现实条件下最好的状态。

“雅可成潮”这样的事情,在我是不能想的。有诗意的人退出诗歌阅读圈的情况足以让我心寒,我身边20个诗友,有11个不再写诗读诗,有7个不定诗歌刊物,只是写诗,这样的状况我想不是我这里独有的,像一块田里的西瓜,都是风气下的蛋。我们谈话时候观点一致的是,不是现在诗歌受冷落问题才不定刊物,其实越是这样情况越有归属感,而是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诗歌爱好者的流失,作为风向标与风口的诗歌刊物,责任最大。往往就是问题多多的刊物,在埋怨大家不爱诗,不读他们编的那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认真去看的诗歌。我只能从我身边的事实出发,来看待这些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

社会怎么俗气都是社会,唯诗歌刊物一俗就烂。诗歌刊物能把我这样钟爱诗歌的读者从心情上流失掉,也不能不说是“奇迹”,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诗歌“回归”读者应该定位的读者群是哪些?


山城子:

爱斯基摩:你好!

非常高兴地看到你的实话实说。说的都是“雅难成潮”的论据。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由难变易,易而变可,不是压根没有希望。问题是“雅”的标准不一样。你说“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是因为你心目中的诗之标准太高。我的层次可能比你要低的多,因而像下面这样的一首诗,我就认为是一般文化人都喜闻乐见的诗。录如下: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 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 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 更不能有谎言 这一切 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是王蓉的作品,刊于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美食”专版,题为《水煮鱼》。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所列前后5首诗,都是大众化趋势的作品,不知在爱斯基摩眼里是“老套子”还是“新的平庸”呢?真怕你一首也不喜欢,那你不是逃之夭夭,就是钻进象牙塔了。——山城子还找谁去说“回归”呢?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山城子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十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新茶飘香,来饮一杯吧!

山城子纸质发表总目录:
http://www.coviews.com/weblog_entry.php?e=7102

连络 山城子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山城子

注册时间 : 星期五 四月 08, 2005 2:15 am

来自 : 贵州平坝

职业 : 中学教师

兴趣 : 到家歇歇脚吧!这里有贵州的绿茶,给你泡一杯。

留言板

kayuchan
星期六 三月 03, 2012 6:17 am

上班時間自己安排!只要有電腦的地方就可以上班
給自己一個翻身的機會!不須放棄原本的工作
好奇有興趣者!立即免費體驗進入網址

http://goo.gl/zkx07

小寒斋主人
星期四 七月 01, 2010 9:24 am

非常的感谢山城子老师 对我诗歌的批评。我是哪个农村娃啊,我能感受到你评点中的认真与诚坦,这使我有点语无伦次,因为感动,也因为超过了我的期待,再次说声谢谢你!你批评得很好,我要慢慢想一下你的话,我想会一定能使我的写作更进一步的。

风动
星期一 二月 02, 2009 9:45 pm

给山城子老师送来迟到的祝福。。。

蔡利华
星期四 一月 29, 2009 1:07 am

祝李兄新年快乐!和山城子先生.--------
红梅瑞雪岁已初,浓浓乡情迎面铺。
坐上老客笑乡音,执笔欣然朝天抒。

肖今
星期三 一月 28, 2009 6:51 am

山城老师,我来拜年了.

祝你牛年健康快乐

山城子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2:00 am

谢谢katbai前来问候!
山城子也问你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3 pm

问候老师!!!愿一切安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2 pm

为灾区受灾的同胞们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山城子
星期六 五月 17, 2008 8:32 am

谢谢肖今的关心!
我们黔中一切安好!

肖今
星期二 五月 13, 2008 11:17 am

山城老师是四川的吗?

你那儿一切都安好吧!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六 六月 10, 2006 9:39 am
文章数量 : 774
Blog(博客)历史 : 7065 天
回响总数 : 27
观看人数 : 1474809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