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许蔚 blog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莫听航,无处去凭栏
星期二 三月 20, 2007 6:54 pm
莫听航,无处去凭栏
许蔚
闲来问茶香
不知天外空语
着墨便成盲
如何倚窗
故惹愁澜
行去又行来
只是奔忙
但举箸
莫听航
无处去凭栏
2007.3.20
16:23
时客海上白云观
发表人: 许蔚 6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 Permalink
|
海上闲笔
星期五 三月 02, 2007 11:41 pm
海上闲笔一:风雨
风且无闻
雨又何响
寄语琅霄
何人在岸
海上闲笔二:梦呓
抬起眉梢
在深夜的梦呓里
遥望夕阳
淋落和沉湎
那一町水色的月
细如碎语
07.3.1
11.17于执中里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22) Permalink
|
日暮路远
星期四 一月 25, 2007 6:50 pm
日暮路远
许蔚
风过云霄
问落泪天公几年寿
如何如何
望穿千古无人处
竹叶做花
飞走江南细雨惊鸿
复酹秋水醉不休
一枕呜咽一枕梦
叹叹叹
日暮路远
便是沙鸥翔回寄人愁
16:46
2007.1.24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481) Permalink
|
《饮月斋谈红楼》甄士隐:本来尘世间,无心问希夷
星期三 一月 03, 2007 7:58 pm
甄士隐:本来尘世间,无心问希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许蔚)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甲戌本凡例)
话说石头无才补天,被女娲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寂寞多年,终于遇见这茫茫渺渺僧道二人,尚未及一申英雄之叹,就糊里糊涂卷入红尘去了。且叹天缘凑巧,正待下世,却被个姑苏闲人撞见,先自把玩了一番,好在那癞头僧一把抢回,忙入了太虚幻境勾对风流宿孽,否则天机尽泄,一场好梦到此便终结了。倒是这姑苏闲人,阊门外幻梦惊醒,诸多因缘早已忘却,仍在尘寰中昏盲无所措,不过又往“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观花种竹、酌酒吟诗而已。其人却姓甄氏,单名一个费,双字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绝然一个出尘之人,只是尚贪图些清平逸乐,荒唐了人间春秋无数。他如此赋闲,自然是生计不愁的,当地推为望族,即使未及富贵,却定然是颇有余资,否则无处奔忙,昏昏乱乱一早便饿毙于十里街头,又何来仁清巷里闲入梦。如此不过闲住姑苏,无怪名“费”,真是无用的闲人,既然真士已到了无用的地步无如去做个隐士,糊里糊涂,真真假假,却也闹热非凡,人说“大隐于市”也无过如此,这便是无用的美学,实在中国顶级隐士的生活除此之外也再没有旁的什么内容了。倒是《红楼》一场幻梦,非得把这个无名乡宦从自己的幸福人生中硬拽出来,思接千载,遨游太虚,未入幻境而已在幻境,岂知石头虽是通灵,士隐却无灵通,身在幻境而不自知,见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却还想要跟进去。是执,是迷,是惑,是破,是醒,是悟,梦魇醒处尤是梦,乾坤尽处复乾坤。脂批所谓幻中言幻,无极太极,是幻?不是幻?诸所因缘,直是未解得,故而二位仙师(茫茫渺渺)仍自飘然而去;故而甄士隐方举步时,一声霹雳,山崩地陷;故而他定睛看时,所梦之事便已忘却大半了。
实在红尘扰攘,入梦多迷,真假飘摇,只是倩人造梦,幸与不幸,不过一觉。梦是无心之梦,梦中之人却未必无心。甄士隐的幸福在于无心,甄士隐的不幸则在于存心。幻中渺茫,必待士隐无心方可出离沉沦,悟则无需问,问即存心,则是未悟。所以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无心入梦,故而可遭遇仙师,一觑通灵;梦中存心,故而须待到日后家破子散、兴衰冷暖一一过心方才可无所存其心,当下见悟,立地成佛。真是大梦觉时入世幻,甄士隐的所谓“神仙一流人品”,却不过是存心作意,故为隐士行状,原本并不是看破一切的主儿,乐得逍遥而已。况且他还另有一片正心诚意,只是所向之道在他的书房,在他的前厅,在他与落魄举子的交接,在他同各位老爷的往还,根底上则更在于人情事理之道。所以说《红楼》这一出梦笔实是无心之梦,有心之人,虽是升仙成佛,更是世道人心。只不过甄士隐先着了慧根,早著了仙籍,作者认定了要脱尘的主儿,日后稍予点拨,自然便心下荡然,成仙了道。
想他甄士隐所居在十里街仁清巷,脂批指“十里”为“势力”,那是脂砚斋的偏见,一上来就要讲荣宁二府如何如何,不过是破落户的奢谈,个人痛快而已。他倒是将“仁清”作“人情”推给了封家,然而照他的“势力”之见,这又何尝不可置诸贾府。倒不如短视一些,既然是甄士隐的地盘,想想人家总共也没有出现几回,不妨还诸士隐吧。并且贾雨村给甄士隐的留言也说了“读书人……总以事理为要”,因而此“十里”当即是谐“事理”之音,同仁清谐音“人情”一样,都是凡尘俗世必得时时经过的,而这做了隐士的甄士隐与俗人也并没有如何的霄壤之别。书中所谓“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实在也不过是他自家门风,必得娴人情、惯事理,交际通达,才好在这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号称望族。虽然《红楼》为甄士隐描绘了一个隐士般的诗酒人生,说他是如何的神仙一流人品,终究是障眼法,雾里看花,明不得心、见不得性。繁华落尽后的现实自然会是残酷的,就好像跛足道人送给贾天祥的风月宝鉴一样,反(正却是反,反却是正)照只能是幻,可那宿世的情鬼那里找胆子去拨雾见真啊!其实这些许天花绚丽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真正的世音,要知道发梦的甄士隐也只不过是那一般、那一流的人物,还并不就是飞升天壤的神圣,所以他要在葫芦庙边犯“糊涂”,说到底还是一个俗人,这人情事理实在离不开,也是不曾离了多远的。瞧他同贾雨村“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忙起身谢道:恕诓驾之罪,且请略坐,弟即来奉陪。雨村起身也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一个“忽”字加一个“飞报”,哪里有如此的十万火急!一个“慌忙”加一个“已”字,哪里有如此的诚惶诚恐!这便是他的那一份正心诚意,并且这心意正得都有些令人后怕,想来严老爷大概与京中的诸位旧交一般,仕宦之家自然是的,恐怕官爵势力也不会小,看那架势都赶得上御驾亲临了。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的借住葫芦庙,却在甄士隐的人生画图上又别开一生面,恰如将那八宝镜端的照去,当下通明,无微不烛,不仅给我们神仙的隐士,也给我们一流的真士。做了隐士的甄士隐实在没有脱却了“真士”的干系,不是地地道道出离了凡尘,否则对这样一个抱负满怀的人却毫无避忌嫌恶岂不是要大羞其耻了。颠来倒去,总归是一个“士”字,士大夫的心胸在雨村为修齐治平,在士隐也未尝不是家国天下,士隐与雨村的交接处处表现出的是一种钦佩、一种亲近。且见他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凡也”,这笑是为雨村,更是为苍生,为经济天下,那孔门惺惺之谓于此可算恰切得很了。倒是“货与帝王家”的玩意儿,买的卖的,交易成了,天下经济也就懒去问了,说到底却也还是一己私心。后来雨村的酒醉,士隐更是“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霄之上了。可贺可贺!”且不论这不问功名者的击赏于举业腾达,但这“大叫”二字已然要叫人绝倒了。仔细他所谓“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便是他那等乡宦人家心底事,吟风颂月到底是消磨不去的。义利本在人心,这人心是天下人之心,既识得此心便是存得此心,甄士隐之心存义利,就是处处用心,无处不是牵挂,洒落不得,因而到此仍做不得天上人。这一点上,他倒的确不如贾雨村来得爽利。人家“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转日咣当留下句“不及面辞”,天未亮就奔京城去了,难怪脂批要大赞雨村为“英雄”。
凡事思前想后,无事自扰,原是甄士隐的大患,这在寒贫的雨村看来都有些许的不齿。他的存心世故是前文已及了,且不再论。种种的际遇,魔障千万重,只在一个心字。但能无心,便可跳出三界,想当年孙悟空胡乱掏了一大堆心出来,无一是心,无一不是心。甄士隐的不幸正是一切凡夫俗子的不幸。不过就凡人的士隐来说,功名富贵在忘与不忘之间,也可算是大达贤者;只是骨肉情深,难于割舍,而普天下男女老少也莫不遏于此。彼时杜子春守护丹炉,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必不出声,最后功亏一篑,唯在于心不忍。一声霹雳,丹炉崩塌,梦醒处山岚依旧,仙缘却已断尽。同样是一声霹雳,石头的梦,士隐的梦,梦中醒来,醒处入梦,“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甄士隐“心下犹豫”,自然是入不得门,这正在于怀中抱着的英莲,正如杜子春的放声大哭,一念起时,永堕轮回无限苦恼。禅家说自性迷,佛即众生。甄士隐便是迷,便是不悟,和尚的大哭,一则哭英莲有命无运,一则也是哭士隐命途受累。但肯“舍我”,便无所挂碍,心无所牵,哪里知道甄士隐会“不耐烦,便抱着女儿转身”。于是乎和尚要大笑了,一则笑士隐执迷不悟,一则也是笑英莲命该如此,真是无何无如何也!可叹士隐夫妇接连大病,家当又烧了个精光,本来和尚已然说明了的,他却不悟,落得这步田地,这倒也不外乎造化,不然他也到不得封家,受人声气,看人颜色。想那和尚真是笑得好,恩怨宠辱尽尝遍,才知荣华皆浮云,什么邯郸道上黄粱梦,什么南柯太守沉浮影,若望得穿梦幻泡影,便知那许多翻云覆雨,只不过仙家化人的手段,自怨自艾却是未识镜花。一心一念,天堂地狱,糊里糊涂,终于弄到“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已然凶险得很,要不是跛足道人亲往点化士隐,少不得又添武陵一荒冢。“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既然如此,飘然去了就好,又说“竟不回家”似乎仍未究竟,只不过这是作者未究竟,而非士隐未究竟;可是高鹗的续笔的确又让人觉得士隐竟也是未究竟的。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13) Permalink
|
算是应制
星期四 十二月 21, 2006 10:56 am
关于郭豫适先生的《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
最近在网上闲逛,无意间看见某作家在大红大紫了一年多之后,又发话了,说是要续写《红楼梦》。想来这《红楼梦》是如此的著名,红学是如此的显赫,别说他老人家了,就是我也打算插进来搅和搅和的。可是我不像他那么有名,也没有什么权威媒体给我撑腰,哪里有搅和的资本呢?做研究嘛,光靠嘴皮子还的确是不行,那么我只好先读些书再来了。《红楼梦研究学刊》算是权威期刊了吧,找来翻翻看吧。好家伙!旁的且不去说它,那位作家在电视上的风光,我也是领略了的,可是在权威期刊上却是如此的不堪,着实让人惊叹。看来他是遭到“暗算”了,我也应当要小心一点了。他辩驳说自己不是所谓的索隐派,而是探佚学中的考证派。红学史上著名的索隐派我当然是知道的啦,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蔡元培曾有一部《石头记索隐》吧。但是索隐派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研究被划归索隐一派,我却说不大清楚。所以像我这样的观众要知道那位作家到底是哪一派的,首先还是要弄清楚索隐派的底细。不久前,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我校中文系退休教授、著名红学史家郭豫适先生的《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一书。该书分历史篇与评论篇(附访谈篇),收录了郭先生历年来有关红学索隐派及其研究方法的文章。我们知道郭先生曾著有著名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及《红楼研究小史续稿》,可是早已绝版,很难觅其踪影了,而这部书则选取了过去两书中论述索隐派代表作及其方法的几个篇章,为我们了解索隐派的历史源流和方法提供了便利。这些号称考索其隐事的著作,结论五花八门,什么顺治出家、明珠府事、皇子争位、雍正遇刺等等不一而足,按照郭先生的研究,它们全都充斥着猜谜式的分析和主观主义的比附,不过是编造故事和掺杂先入之见的命题式研究。记得当初听那位作家说到废太子胤礽时,还觉得很新鲜,现在看来原来不过是别人的剩饭,只是这剩饭炒得时间长一点,由“红学”变成了“秦学”而已。郭先生在该书后记《从红学索隐派说到“秦学”研究及其他》一文明确指出“其实它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全是索隐派的老一套”。根据郭先生书中所举出的“秦学”实例和电视上看来的论述,我总觉得那位作家和索隐派没有什么两样,实在不知道那位作家能拿出怎样有力的证据来为自己辩护。可是研究归研究,尽管那位作家的结论和方法应当批判,但是像我这样的观众却还是乐于听他瞎掰的,不因为对,只是因为有趣,不过是娱乐,付之一笑而已,当不得真。不过,看了郭先生的书,我又觉得似乎应当要稍加注意,要明白小说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历史,实在不过是虚构而已。这大概也就是郭先生这样一位认认真真的老学者编辑出版这样一部书的意图所在吧。或许像我这样的观众是应该认真起来了。(许蔚)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31) Permalink
|
《饮月斋谈红楼》之既然不是仙王道士
星期四 十二月 21, 2006 10:54 am
王道士:既然不是仙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许蔚)
宁、荣二府虽然一日不似一日,好歹还是巨家大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光景也不是一般显贵人家所能比拟的,可是到了子孙儿女的婚姻事上,老太太心中虽然“不大愿意”,却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了。倒不枉了这一句“儿女之事,自有天意”。贾府迎春嫁了孙家,自然是“天意”,是“命”,用宝玉的话说,只可惜了这一身“清净”。这些个大家族,早说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可竟然要弄到儿女事上也都一样的荣损与共,也算是“有趣”,算是造化弄人了。这边贾家迎春已然是泥足深陷,出离不了苦海的了,那边薛家的呆霸王却也不成得了好。小说79回的回目便题作“薛文起悔娶河东吼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孙绍祖骂迎春是“醋汁子老婆拧出来的”,确乎是冤枉了她的,这话要是放在夏金桂的身上倒还算合适。这桂花夏家的独苗小姐新进了薛府便做起势来,闹得“美香菱屈受了贪夫棒”,差点卖了出去,好歹被宝钗救了去,却也应了前番宝玉那一句玩笑话儿。想来《红楼梦》里边这许多个人物,带着份醋劲儿的也还不在少数。比如贾环,又比如赵姨娘,这一对母子确乎是可怜的,处处都低人一等,倒是应该有那份妒意的。金桂却不一样,在家是独苗,嫁到薛府,也是正房奶奶,本当没有这般放醋撒泼的道理,可是竟要弄到薛府家无宁日,可惜,可叹。宝玉也曾暗地里琢磨,想这金家小姐“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焉得这等情性,可为奇事。因此,心中纳闷。”宝玉的纳闷郁积于心,无法消释,为什么,他问天下人,天下人问他,于是便有了“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王道士的出场,很有点巧合的意思在里边。贾府上突然要去城外烧香,说是还愿,却也蹊跷得很,想来大概正如王夫人所言“七事八事的都不遂心”,实在是去解解愁,遣遣闷,重点倒并不在还愿,只是乐得宝玉一夜未眠。可是谁想这“宝玉天性怯懦,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因此,才有了王道士的登场,才有了他的那一番胡诌。不过,细细想来,这庙宇神灵有什么可怕的呢,而且还说它有狰狞之像,如此骇人也算是奇怪了。原来此处八十回的本子还多出了一句“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大概后来程伟元觉得突兀,便删落了吧,而这话其实倒还是很值得斟酌斟酌的。所谓天齐之庙,自然是福寿可与天齐,想当年孙悟空在花果山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号都被定了忤逆,惹得天兵天将杀伐不已,这够资格“齐天”的还能有谁,自然要跟皇室扯上点关系才行,否则就只能躲到神龙岛去做“洪福永享、寿与天齐”的洪教主了。那么这天齐庙总该会就是皇家寺院啦,而老贾家既是世袭,又是皇亲,到天齐庙去上香还愿,贾府上下自然是欢喜的。倒是一句“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颇显得些许悲怆,可见乏人问津久矣。之后紧接着又说庙里的泥胎塑像极其凶恶,如此的怖人确乎有着“物老为精”、“荒野多怪”的噱头,却也很让人疑心这天齐庙实在会是宗属密教的,更何况又明白说了是前朝所修的,嫌疑就越发的大了。前朝自然是指的大明朝,元明鼎革,这朱家虽夺了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的东西却并非全盘否定,密教神像即尝供奉于内廷。到了明清易代,满人自然是上承明制的,加之本与藏传宗教过从甚密,密教自是不废。约略还记得前几年的印度国宝展上曾经展出了许多的印度教及部派佛教塑像,其形态即是面目狰狞,颇令人畏惧,确如《红楼梦》所述“极其凶恶”。如此,宝玉的畏怯便也颇有其道理,不致贻人笑柄。
宝玉退至道院,且不说他四处去闲逛瞎胡闹,直等到了王道士出来才真正是心闲意散,得偿所愿了。你道这王道士是何许人也,能有如此能耐?只知道他“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药,色色俱备。亦长在宁、荣二府走动惯熟,都给他起了个混号,唤他做王一贴,言他膏药灵验,一贴病除。”所谓丸散膏药自然是他看家活命的法宝,关键并不在于“治病”,而在于“射利”。大概这子孙相继的小小道院也就指着他那“江湖伎术”才能够维持下去。所以他手下的一班徒弟都老老实实,任凭他呼来喝去,个个巴望着学点手艺将来江湖上也能混口饭吃,旁的或许再期望着老王道士能把这小庙传到自己的手上,小王一贴、小小王一贴,一贴一贴传下去,香火有继,人生也有了些许乐趣。而这王一贴的心思自然是还要鬼精鬼精的,常常地在宁、荣二府走动,这两府上惯熟了的人当然是会声名远播,远近皆知,所以这招牌挂在庙外荒凉地境也不过是个意思,早已有面旌旗在人心中飘飞不止。你且瞧他早料到宝玉闲不住要到他这里来耍耍,把个静室“三五日头里就拿香熏了”,难为他把这两府如此惦记,这般地用心实在是他自家的本事,旁人是学不去的。他的所谓“膏药灵验,一贴病除”大要也便在于察言观色、摸根查底,小算盘一敲便把富贵人家上上下下计划完全,何愁“膏药”不灵。所以只要他王一贴一到,满屋人笑翻不说,这宝玉的一块心病也就解除了。倒是脂批偏拉他与那官派的张道士作一比,所谓“遥对”,所谓“特犯不犯”真有些无趣,有些无谓了。
再说宝玉这小哥,别看他闲耍子,却倒真是怀揣着疑惑来的。这王一贴的膏药本不干他事,灵与不灵,管治何病,他要来问问,总还是和夏家金桂有关,大概还和身边的一帮小妮子也扯上点关系,如这药好,就是那林妹妹也不妨给她捎上一贴的。什么叫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便是了。王一贴自是买卖上的行家里手,横竖都是自家的长处,一气儿说出来哥儿听着高兴,自己面上也反生了些光彩。他说“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底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温凉兼用。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便知。”这也不过就是场面上的话,好像现在的广告,多半信不得。但是他这话也自有其妙处,药共一百二十味或略举其成数,“对症下药”才是“其中底细”,所谓难尽之言在王一贴来说便是私房之秘,就如同丹书仙卷一般,非歃血盟誓而不可得,故只能标举大概,不过装点一番,实在并不涉及本质。他哪里知道,囫囵如宝玉本也无心探他那些根本,虚晃一枪,逼他上套而已。“百病千灾,无不立效”的话就如同军令状一般,无非是宝玉心底里想要的一颗定心丸,只是这丸儿火候稍欠,信与不信之间,只好由宝玉自己去辗转了。
一句“你猜。若猜得着,便贴得好了。”真是既准且狠,妙哉!妙哉啊!这实在可以算作宝玉最富于心机的一句话,满心疑惑的宝二爷现如今且权作玩耍状,认真不认真全在一个“猜”字上,一面把王一贴逼入死角,一面把自己逼上绝路,倒有点禅家的机趣,只是这接茬的人却不知如何去破,谓“这倒难猜”便是错,谓“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更是错,无怪王一贴的药原是假的,成不得仙,了不得道。所以如此,大概还是要宝玉自己去破幻,直要等到那当头一棒,才能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即如此,且拨转话头,看这俗人的宝玉和俗人的王一贴怎样去体味俗人的世界。其实,妒不妒原本并没有什么大碍的,无意间竟触到了这个愁思少年内心深处的童话,女儿家到底不是如他设计的纯是水做的骨肉,宝玉身边的丫环甚至于比泥做的爷们儿还要不济得很,当然整本《红楼梦》翻来找去,又有何人不比这二爷富些心思、含些杂念。不免于杂念的王道士自然不是神仙,心机算尽也摸不清这小哥儿的脾性,无的放矢却也没有法子鸣金收兵,只好按着脂批话外那所谓俗人的理路抛出“房中”“滋助”来搪塞,期冀上天那万中无一的眷顾。
然而脂批只管就着王一贴的“心有所动”说些什么“万端生于心,心邪则意在于邪”,虽不免摊上些影子,却很不能体会王一贴的难处,况且脂批一早便当宝玉是要成仙成佛的,便看不见这为俗人的宝玉,自然连带着对俗人的宝玉身边那些水做的俗人也越发的看不清,看不见了。程伟元的确是仔细的一个人,他的改删倒很合了脂砚斋的盲视,很合了脂批的“心邪”之论。王一贴的所谓“心邪”在多大程度上拜人所赐,从八十回本“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来看便可得其大略,可惜伟元兄竟自删去了。《红楼梦》作者的下笔,他的用词是长久以来为人称道的,这里也当然如此。打谜且不去说它,这“梦甜香”尚且散发着不尽的暧昧,更不用说“却”倚茗烟身上了,这当然是从王一贴的视角着笔,也无怪身为道士且又临着密宗天齐之庙而居的王一贴是要会心而笑了。这实在是作者的为俗而做俗,连蒙带骗外加勾引、挑逗,实在高明,却也很能见出作者那个时代对于没落道士的嘲谑。
且就“房中”二字来说,他宝玉就因为是主角,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里可以做得出来,在自家的怡红院里也可以做得出来,偏偏我王一贴却硬是连说也说不得,这真是够得上“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了。只见王一贴“话尤未完,茗烟先喝道:该死,打嘴!宝玉犹未解,忙问:他说什么?茗烟道:信他胡说。”脂批对这“未解”二字很是赞赏,以为妙处正在未解,“若解则不成文矣”。成文不成文自当见仁见智,这“未解”自然是妙的。细细想来王一贴所谓“房中之事”,宝玉实在早已受教于太虚幻境,并且曾“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如何未解呢?所以说一个是人邪心不邪,一个是心邪人倒不一定邪,这“未解”二字之妙不过是要在王一贴与宝玉之间划上了一道神圣与世俗的分界线。要知道警幻仙子是神仙,宝玉也是宿世的仙人,“房中”之于他们自然是密传的仙术,而在王一贴来说则不过是昧惑痴人的手段,不仅不能成仙了道反而劳生丧命,实乃速人死亡的邪术。这也就是王一贴说不得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脂批里却是未曾说明的。这也难怪,当时的人们大多对于房中之术缺乏深刻的理解,只知道是那被俗人滥用了的邪门,不知道也曾是仙人升天的法宝。古来修仙之道以炼服金丹大药为上,即如“房中”也不过是丹药人体化的一种。王一贴所谓“滋助”却只不过是助欲之药,按道家的说法“真阳已尽而徒益之以虚阳,去死不远矣”,这从明代帝王的丧命就可略知一二。
王一贴的悲哀在于旁门左道无一不通,却终究没见过密传真经,纵然知道房中之要在于窒欲也难免走火入魔,只好炼些秋石、红铅之类的淫药骗人钱财附带着赚人性命。所以到后来,王一贴终于要说出他惊人的宣言:“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愤恨啊!可以想象当年初为道童的王一贴是怀着怎样的一份期冀,怎样的一份热忱,可是终于未果,以致沮丧,以致堕落。做道士做到了这步田地,也就只能卖些膏药混混日子,但求生意兴隆而已,所以尽可以拿自己调侃开涮,不过是“说笑了你们就值钱”,我自逍遥你自乐,管他神仙谁修得。命运确乎是向王一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却也只好报之以玩笑,只不过这个玩笑是如此的残忍,如此的无奈。而这原是明清时代没落了的底层道士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悲哀,却也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法宝。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饮月斋谈红楼》之欲为神仙而不得的贾敬
星期四 十二月 21, 2006 10:52 am
贾敬:欲为神仙而不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许蔚)
贾家宁、荣二府里面,老一辈的人就只留下了个老太太。贾母之下,最长的男丁就要算宁府的贾敬了。贾敬是宁国公以下,贾代化次子,原本是要袭官的,又是进士出身,在宁府里管着事儿。谁曾想,“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这实在也是他贾家富贵,合着老人家又有些长生久视的念头,独自住到城外玄真观,花花钱,烧炼个丹丸出来,也算是消遣他这般神仙性情。他是一走了事,把宁府摊给玉字辈的贾珍打理。贾珍自然是不要做神仙的了,他在宁府,大门一关,独门独院的,没人管着,“哪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比他求神仙的老爹不知要悠闲多少。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概贾珍的宁府不会有什么善行,倒是什么大不善的恶行似乎也还未曾有。这宁府也不知是福是祸,是庆是殃,先是孙媳妇秦可卿不堪沉疴重症之苦,于小说第十三回就在作者的安排下香消玉殒了,而宁府长辈人贾敬为着早日升遐登仙,忙忙乎乎地烧丹炼药,明明白白的把条小命儿搭在了小说的第六十三回。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警幻仙子的妹妹“可卿”的话,她的死则不过是再返仙界,回她的太虚幻境去了而已。而贾敬说他服金丹而死也好,说他是尸解升仙也罢,总不过要在一个“仙”字上面打转。
贾敬的求仙倒是蛮有点别样的风味。他本是进士出身,典型的业儒之人,又是御封五品的官爵(死后),功名禄位双全,在两府里面大概也就只有他一人而已了。闹腾到后来的“一味好道”,说他厌倦利禄,看破红尘,思量着自个儿清静,修道参玄,总还不过是古典文人士大夫的一点小小情怀。弄到离了本籍,住在城外玄真观“和道士们胡羼”的田地,还真有点动真格了。明清时代,烧炼丹药早已经不大流行了,职业人士如全真道士更是全然不讲这一套。富贵人家,闲来无事,长生的念头总是会有的,不说贾敬,前代大明朝的帝王们每每丧命于此。大清国的皇帝们虽然比较排斥道教,却也有雍正那样的特例,传闻他便是因丹药而死的。有人说贾敬本就是影射前朝嘉靖皇帝和本朝雍正皇帝的。且不论他同这两朝世宗有何相像之处,他的一味好道,且对丹药方剂深信不疑,在一般学道之人乃至职业道士里面大概也不多见了。他不像王一贴那样要凭着丹药膏贴混日子,他是真的相信有金丹大药,而且也真的有银两供他开销。他也不像张道士是代人出家,他是打心眼儿里巴望着成仙了道。王一贴的丹药自然是假的,不然他自己便吃了做神仙。贾敬的丹药虽不是假的,但是大概分寸有失,火候稍欠,以致于“伤了性命”。倒是他死后“肚中坚硬似铁”,如果说有些当年抱朴子“炼人身体”的意思在里面,大概也是可以的。事发之后,玄真观的道士们在尤氏面前唯唯诺诺,慌得说出“功行未到,且服不得”这样的话来。历代炼丹服丹的人,即便是史书明载的也已经无可胜计了,验与不验全都在这“功行”二字。此处的“功行未到”似乎是会有些讲究在里边的,只是让人费心琢磨,不知指的丹,还是指的人。
这金丹由来甚古,称之为金丹,自然和黄金有关。烧炼出来的东西便也有称药金的,能够以假乱真,所以炼丹术又称黄白术。丹分九转,九转功成便是大还金丹,服了便可冲升玄界,位列仙班。一般说来就是拿些天然矿石来烧炼,后来因为石方毒性太猛烈,也有以植物改良的草方。贾敬暴亡,“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分明是体内重金属沉积的结果,而“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当然便是热毒所致,他所炼制的丹药自然是传统的石方丹剂了。大夫们就说他“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金就是黄金,而砂即是含汞矿物一类的东西,按照今天的化学观念来说,他服的大概会是硫化汞一类的结晶物,说来本就是有毒的玩意儿,使用时还需要配些解毒的药剂同时服下。贾敬的死大概是把这茬儿全然忘却了,或者就是他长期服用,积毒所致。据那帮慌了神的道士说来,贾敬是在守庚申的时候偷服的丹,匆忙之间或许也顾不了这许多了。倒是旁人说他的“伤了性命”,玄教中也能叫做“尸解”的,虽然品级与“白日飞升”的神仙要差许多。然而道士们终究说“功行未到”,就这丹本身而言,有贾敬和众位道士们的精心料理,精诚所致,怎么也得是火候具足了的呀,这样说来所谓的“功行”关键还应当是在于他自身的修习吧。
《红楼梦》里像柳湘莲、甄士隐,以至于后来的宝玉这样的人(当然他本是灵石),本来就有神仙之分,名在仙籍的,虽然本无心于此,却自有真仙(疯和尚、瘸道人)来点化。贾敬是两府乃至《红楼梦》里存心做神仙的唯一的一个人,可惜的是他既无神仙之分,又无神仙之缘,没有什么和尚、道士来搭理他,即便有也全是些讨生活的“假神仙”。而金丹炼制的秘诀本在口耳秘传,他与之整日胡羼的道士们显然是不会有什么师承秘诀能够传授给他的。那么,贾敬的炼丹,虽然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倒头来原是白费了那许多的功夫。这样说来,虽然不过是塞责之辞,那帮堕落了的职业道士们好歹也算有点见识。贾敬倒确实是极可爱的一个人,殚精竭虑,守护着自己的小天地,满心以为丹药可成,神仙不远。当然他也不是成天只在丹炉跟前转悠,跟道士们混在一起,自然还有些旁的事情可以做,再加上他又是进士出身,科班做事便是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小说第十回,这边秦可卿病着,那边贾珍要给老子做寿诞,来请他的话,别的暂且不提,他说“你莫如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好好的叫人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这《阴骘文》的特色在于“劝善”,是道教的三大劝善文之一,大约产生于宋元时期,在明清时代的世俗道教里算是相当流行的东西,说来还是归在文昌帝君名下的。文昌帝君是文曲星和梓潼神融合的产物,不用多说,是主管天下文运的。过去的读书人,希图科场顺利,金榜题名,除了自己用功之外就是膜拜偶像,这其中一个是要拜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另一个就是要拜文昌帝君。所以地方上的庙宇,孔庙和文昌阁总是少不了的。进士出身的贾敬为《阴骘文》作注,表面上不过是注释了一部道书(也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在影射雍正皇帝),而私底下总或还是会有些别的想法萦绕在心的,实际这正不过是作者暗地里设下的玄机,要不然怎么这一门心思修道参玄的,反不如那无心升仙成佛的,而且还要弄到“功行未到”,“伤了性命”的田地。
贾敬同贾珍说“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这贾府是非场,他确乎是不在其中了,可是到底也没“清净”得了。虽然是“从前注的《阴骘文》”到如今却还是牵挂于心,实际他真正挂念的还是贾家两府的命运。《阴骘文》所倡导的“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和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在贾府这样的巨家大族来说本当是礼法的本来内容,非要贾珍印了出来,便是教训,便是心思在两府,当然“印造经文”本身已经是一大功德了,只是这功德贾家子孙却是消受不了的。到底还是贾府唯一的进士,高级知识分子,虽然躲在城外玄真观里找“清净”,却在小说的第十回就早早的拿出一部自注《阴骘文》来告诫全家人“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可是贾家子孙终究没能够“广行阴骘”,宁、荣二府还是一日一日的衰败了下去。况且“状元之选”、“宰相之荣”、“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这样的话,要是传到宝玉的耳朵里,那还了得,定然是要大骂“混账”的了。这样一个老儒,心思绵密得很,自然做不到甄士隐、柳湘莲那样当下便出离尘寰,渺渺茫茫无形迹的了。他的心本不“清净”,也“清净”不下来,要不然也就不用怕贾珍“又跟许多人来闹”。既然自己定不下心来,怕家人来打扰,那就该躲远一点吧,却又偏偏要就住在城外,这实在也不过是要守着个贾府,也怪不得道士们如此精明,可以推说“功行未到”了。小说第十三回秦可卿撒手尘寰、仙逝而去,这贾敬“只凭贾珍料理”,看上去倒是对家中事务可以全然不顾,可要是仔细一琢磨,便不能不为作者的巧构所叹服。说他“并不在意”,其实他在意得很呢。你看他在城外,“闻得”消息,若要是本该他成仙了道的话,他便当无所用心,而他却偏要搬出“早晚就要飞升”的幌子来给自己开脱,为了修道“故此并不在意”。如果换作甄士隐的话,便会是将“搭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飘飘而去”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一族之长的贾敬,虽然终于没有做成神仙,却也总算能够真正把包袱丢给贾珍,丢给两府儿孙,好好轻松一下了。道士们便说他“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这话倒是说对了的。
发表人: 许蔚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23)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许蔚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十一月 2024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连络 许蔚
Email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email protected]
Yahoo Messenger
AIM Address
ICQ 号码
关于 许蔚
注册时间
星期三 十一月 03, 2004 8:55 pm
来自
南昌01天津05上海
职业
兴趣
留言板
许蔚
星期日 十月 07, 2007 9:42 pm
感谢各位的问候与支持!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6:44 am
拜访,祝你国庆节快乐!
风动
星期五 一月 19, 2007 7:41 pm
问好许蔚。
星子
星期五 十二月 22, 2006 10:04 pm
Merry Christmas!
星子
星期二 十一月 07, 2006 10:11 am
interesting.
good
frankjiang
星期日 九月 03, 2006 10:28 am
这里的诗歌还有剧本不错.拜读了一些.学习了
李智强
星期一 五月 29, 2006 3:32 am
问许老兄好!。。。
枕书然笛
星期二 五月 09, 2006 6:19 am
用小手爪子在这里按一下,嘻嘻~`
许蔚
星期日 四月 23, 2006 6:02 am
大家好!嗬嗬!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星期一 三月 20, 2006 5:01 am
文章数量
79
Blog(博客)历史
6824 天
回响总数
15
观看人数
1646259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