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微小说《家谱》


星期五 二月 10, 2017 8:21 am


东莫村冯老太公家有一本珍藏的家谱,代代相传。
他一连九个女儿,最后好不容易生了个带把的。
——恭喜你生了个儿子!
听着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家谱能传下去了。
可偏偏儿媳跟“宋丹丹”似的接连生了仨闺女,“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真叫一个没治!
已经多少超生罚款啦,别指望了。
一位来客安慰说——现在家谱有变通了,还可以在女儿女婿名下添上外孙外孙女名姓。
嘴上不说心里气闷——哼,这又有何用?
独生子女政策,没法招上门女婿。
仨孙女肚子争气,倒生的全是小小子。
可惜三个都是外姓人哦。
心头郁结,冯老太公一病不起。
终于奄奄一息。
想开了!
弥留之际,临终遗言——把家谱和遗体一并火花了事。
谁知晓,冯老太公落葬后才刚过五七,计生办通知下达:鼓励生育二胎。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西厢记》张生自述


星期三 二月 08, 2017 5:25 pm


小生我姓张名珙,字君瑞,河南洛阳人。很多人在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里都知道了我。我非常感谢王老先生让我天下扬名,但对他书中的一些不实之词又委实让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读者诸君若愿听端详,且听我娓娓道来。

我的父亲确实做过礼部尚书,不幸五十四岁就因病去世,母亲伤心过极,于第二年也离世。撇下我孤身一人书剑飘零,那一年科举未遂,只好云游四方,准备来年再应试一次。路过河中府到达山西省永济市的时候,听说我一个几年前中了武状元的同学杜君实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就在此地镇守。这个同学是我当初的八拜之交,因此他看到我来自然非常热情,非要留我多住几日。但他驻扎的营中非常闹腾,让我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因此我就借住到了离他营寨不远处的普救寺西厢房里。一人孤独惯了,我一向喜欢寺庙的环境。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遇到崔莺莺小姐一家人。

王老先生的书里说我见了崔莺莺小姐一面就昼不思饭,夜不安寝,害了很严重的乡思之疾,我是一直很不舒服,心有微词的。我倒不是说自己是什么柳下惠坐怀不乱,而是崔莺莺小姐的容貌确实不是人们所说的那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过长得也确实出众,要不然不会有后来的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想强行娶她。但是不能说才貌出众的小姐我就一定会一见钟情!说句实话,崔莺莺小姐的美貌跟我妈妈年轻时候还稍逊一筹。再说,父亲临终之际的嘱托我还牢记在心,一门心思只想勤奋读书早日考取功名,在寺中逗留纯粹是因为要与同学杜君一续同窗之谊。

崔莺莺小姐本是大家闺秀,虽然父亲去世,但家风一向很严。因此很少有机会出门。当然也就很少见到像我这样的白面书生。所以她对我却倒真的是一眼定终身。通过后来的接触,崔小姐让我仰慕的是她那知书达礼的举止和琴棋歌赋的才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那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在红娘的撮合下,我和小姐初试云雨,这一发便不可收拾。

老夫人发现后自然是怒发冲冠。天助我也的是她家遭遇了强贼孙飞虎。说句心里话,就是没有老夫人的诺言我也照样会找我的同学来相救。所谓英雄救美,在西方就叫做绅士风度。有了老夫人开出谁能解困就把女儿嫁给谁的这个条件我更可以一箭双雕了。

同学杜君实费了一番工夫替老夫人一家解了围之后。老夫人除了千恩万谢之外,竟然只字不提当初的承诺,我当然很生气,但心里更急的却是莺莺小姐。女人都是这样,一旦痴情起来,都是不顾一切的。在她的哭闹下,老夫人总算答应说除非我考取功名才能与莺莺小姐完婚。这倒让我能够接受,因为这也是家父家母在天之灵的愿望。与莺莺小姐见了最后一面,我打点行装带了个书童直奔京城而去。我可以想象莺莺是何等的痛不欲生,伤心断肠。临行的前夜,小姐就跟我说了,无论结果如何让我都要回来,因为她已怀了我的孩子。我当时真是心疼不已又万般无奈。痛下决心一定要考取功名,让她和孩子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一路风餐露宿,我们终于来到了京城。在旅店里苦心读书。终于到了考试的时间。我满怀信心进入考场,考完后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谁知道考场不公,有人早在考试之前就买通了主考官。我还是名落孙山了。连榜眼和探花都没份。

要是以前,我一定就去云游四方了。无奈现在还有莺莺和她腹中的胎儿。我得早日回到她们的身边。但一想到老夫人的条件,我又犯了愁。书童给我出了个点子。他叫我假报喜讯,就说我已中了状元,先骗了老夫人将婚事办了再说。

说谎可不是我的本性,但一想到我的莺莺和孩子。我决定铤而走险,书童先行去报信,我待后再到,这样看上去比较真实。

等我来到莺莺家里的时候,只见崔府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红灯笼满堂高挂,我心中甚感惭愧。待走到屋中才一下子摊倒在地。莺莺穿着一身大红的新娘装扮正在拜天地。新郎当然不是我,是她的表哥!

她的表哥从小就由两家父母与她定了亲,这一次赶考,高中状元的就是他。所以我的谎言在我还没有来到的时候已经被揭穿。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腹附自己的孩子与另一个男人拜天地、入洞房,我心如刀绞。仪式结束,人们才看到落魄的我,老夫人用鄙夷的口吻叫仆人将我赶将出去。于是我像一条丧家之犬沿街游荡。

夺妻之恨和杀父之愁一样不共戴天。如果莺莺的表哥不去买通主考官,说不定在京城游街三日的状元就是我了。那样我一家三口自然就可以团聚,安然享受天伦之乐。既然已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我也不想做什么正人君子了。于是我写了一份状子告到了京城,该巧的是,主考官当时正是失宠之时,于是我一告即准。不仅主考官被法办,这一期的京试也要重来。我再一次参加考试,结果还是没有考上。这次终于明白考场的底细了,天下那么大,考生那么多,不是说想考上就能考上的,贪官是层出不穷,饱肚下去,饿肚又上来,这些事永无止尽,真正能凭自己的才华得到赏识的凤毛麟角,那微乎其微中我是没份的。古代小说中那么多的及第生员,纯粹是杜撰,如果真有那么容易,怎会有范进中举后高兴得精神失常?思前想后,心中颇觉得对不住莺莺和她的表哥。决定回去向她谢罪,顺便看一下我的孩子。算起来我的孩子也该蹒跚学步了。

还没到崔莺莺的老家,就听到路上有人在议论崔莺莺的事:原来,莺莺自从表哥丈夫的状元被废除逃走后,就更加怨恨自己的母亲。整日忧郁伤情,八个多月的胎儿也在临产前就死于腹中。这重重的打击终于让她在一个深夜,用一条白绫结束了她十九岁的生命。

我伤心欲绝。我知道都是我自己没本事才导致那么痴情的莺莺终得不到自己的爱情。为了对应莺莺的爱和死,我也在一个深夜用三尺百绫在对着崔府的一棵树上像焦仲卿一样自挂东南枝了。

不知后来的人是同情我和莺莺,还是中国人太习惯大团圆的结局,我就成了《西厢记》里那个版本了。我不喜欢那样的故事,因为,想象得再美好,苦难始终还是苦难,悲剧依旧是悲剧,莺莺没有得到她向往的爱情,我没有得到我梦寐以求的功名。


---岳红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原天津评剧院院长收多名演员贿款获刑——看看戏曲界水多深


星期三 二月 08, 2017 3:46 pm


法制晚报讯(记者红林)评剧版《雷雨》中暗藏回扣问题。原天津评剧院院长蒋连升因吃回扣及受贿,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4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而向他行贿的,是国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崔连润。

  天津评剧院建于1958年,近六十年来荟萃了一批评剧名家。自2006年2月起,蒋连升担任天津评剧院院长。2015年4月9日,蒋连升被刑事拘留,涉嫌犯罪事实是在天津评剧院职工职级晋升及业务开展中收受贿赂及回扣。

  2011年下半年,天津评剧院组织职工职称评定,蒋连升担任职称评定推荐领导小组组长。

  评剧院演员王某为评上国家二级演员,找到了原天津市评剧院副院长崔某,希望崔某能从中活动,求得蒋连升的通融与帮助。

  后蒋连升答应了王某的要求。2011年12月,王某获得天津评剧院的二级职称,获评国家二级演员。

  事后,王某托副院长崔某向蒋连升送了4万元表示感谢。

  根据法院掌握的证据,王某评上国家二级演员后,还和同事说过行贿院长蒋连升的事情。

  蒋连升还在排演大戏《雷雨》时收回扣。据《今晚报》报道,为纪念曹禺诞辰104周年、《雷雨》发表80周年,2014年10月30日,天津评剧院新排青春版评剧《雷雨》在中国大戏院首演。

  这部评剧,由崔连润担任制片人。崔连润是国内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14年9月,天津评剧院与崔连润签署演出授权协议,由崔连润为天津评剧院排练评剧《雷雨》,天津市评剧院支付给她25万元报酬。

  根据崔连润的证言,排练结束后,她在与蒋连升签合同时提出给蒋连升5万元好处费,以感谢蒋连升在剧目排练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工作。

  蒋连升的供述也证实,他在拍摄《雷雨》过程中,收受了崔连润给的5万元。

  2016年10月10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以受贿罪判处蒋连升有期徒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甄嬛”出国之后会怎样?


星期三 二月 08, 2017 2:09 pm


 据说,“甄嬛”要出国了,这一刻,新闻中的那一个个白底的黑字,就像奴
才一般在我的面前谄媚起来。说实话,我已在这谄媚之中有些飘飘然了!多少年
来,洋枪洋炮洋鬼子常有,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走向世界的机会却不常有,这不,
“甄嬛”还没成行,就跟是在为国争光似的了!

  然而,站到了“为国争光”的高度,我们就必须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甄
嬛”出国之后会怎样?毕竟,那是承载着华夏文明命运的一位华人。如果我们的
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为国争光的高度,那就退后一步,以一个臣民的心态,去思
考一下,“甄嬛”出国之后会怎样?毕竟,那是皇上的女人。如果我们也不屑于
做一个臣民,那就再退一步,以一个寻常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甄嬛”
出国之后会怎样?毕竟,那是我们的一个同胞。我想,若非自私自利的人,若非
麻木不仁的人,若非一味地看别人的笑话、痛苦、戮杀的人,是不会再退步的;
那些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人民的艺术家们,更是退无可退的。

  那么,“甄嬛”出国之后究竟会怎样呢?一种可能是,“甄嬛”受到了热烈
欢迎,“火了”,另一种可能是,“甄嬛”受到了冷遇。

  如果是“甄嬛”受到了热烈欢迎,“火了”,那又会是什么原因呢?其一,
“甄嬛”集中华文明中的优良品质于一身,以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洋人。这种情
形既是我们追求的文明之梦,也是文化交流中的幸事。我们请进过“大长今”、
“都教授”,我们的“甄嬛”,当然可以并且也应该走出去,并且,我们也应该
为“甄嬛”感到自豪!并且,我们还可以展望,在不远的将来,“甄嬛”也可以
竞选所在国的总统。媒体的仁人志士如果有兴趣,现在便可帮“甄嬛”盘点盘点,
她会遇到怎样的对手?而以“甄嬛”运筹帷幄的计谋才智,现在,我们也许可以
为她骄傲了吧!其二,“甄嬛”展现在外国人面前的,不过是心计、宫斗等人性
中阴暗面的东西,但这种阴暗面的东西在市场化的运作层面上“火了”,受到了
“热烈欢迎”。在这种情形之下,“甄嬛”越是抛头露脸,我们就越该痛心疾首:
“甄嬛”掳走的名和利,我们得用整个民族的文明来背书!

  如果是“甄嬛”受到了冷遇,同样会有如上的两个原因。倘若“甄嬛”具备
了诸多的中华文明中的优良品质,那么我们大可不必因“甄嬛”受到冷遇而耿耿
不平。人类的文明进程是曲折的,文化交流自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倘若
“甄嬛”因心计、宫斗等人性中阴暗面的东西太多而受到冷遇,那么,我们应该
反思的是,为什么在近百年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举起了迎接“德先生”(民
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旗帜,而在近百年后的今天,“甄嬛”们却还在以
朽腐的、阴暗面的东西横行在我们的荧屏上呢?究竟是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历史浅
薄如此?还是一些人偏偏要取“甄嬛”这一瓢饮?

  让人五味杂陈的是,“甄嬛”出国之后,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外国
“电视台打算把近八十集的电视剧重新剪辑成六部电视电影,还会补拍一些镜头,
并重新进行配乐。”如果老外把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剪毁了,我们倒可大度一笑,
对“这个过程中国方面完全不会干涉进去”,但是,如果老外把水分剪掉,把心
计、宫斗等阴暗面的东西剪掉,把“甄嬛”的思想“洋化”掉,那么,我们还能
笑得出来吗?

  知耻者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是担当与责任,需要的是深厚的
文化底蕴,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胸怀与眼光!那些为了个人的名利,而糟蹋中华
文明的“流行家”们,还是趁早洗洗睡了吧!

  作者:周俊礼(已发表于《新语丝》2015年4月号)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申请大学的小论文之一:难忘的义工经历


星期二 二月 07, 2017 10:22 am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volunteer experiences that I had was help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a local middle school. It was last November when Ms. Zhao, my former bilingual teacher, came to me and said, “Peng, 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 out at the homework club? I am its supervisor”. I asked her what it was about. She explained to me that some of her students just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immigrants and they were having difficulties in their American schools.

我最难忘的义工经历之一,是曾经在我家当地中学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那是去年11月,我过去的双语老师赵老师跟我说:鹏,我是家庭作业俱乐部的负责人,你能不能来这儿帮帮忙?她跟我解释说,她的一些学生刚移民来美,在美国学校里有困难。

It sounded very interesting to me; because I was an immigrant myself who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n I was a 9th grade student, I had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how tough it was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o accommodate to an entirely new environment. I was ready to help her out.

对我来说,这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因为我自己就是在九年级时移民来到美国的,我切身知道学习一门外语以及融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是多么艰难。我准备帮赵老师这个忙。

The image of myself in the past emerged before my eyes as I entered the room. Just as I had sat around Ms. Zhao two years ago, three to fou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rrounded me. With eagerness they asked me about some vocabulary that they were unfamiliar with. I told them the definition of the words and sometimes had to interpret the whole sentence because they were confused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ich was so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languages.

当我进入教室时,自己过去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正如两年前,我坐在赵老师身旁一样,三、四个中学生围着我。他们如饥似渴地问我一些他们不熟悉的词语,我告诉他们这些词语的含意,有时还要解释整个句子,因为这些句子的结构与他们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让他们感到困惑。

At first,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pay attention to one individual when multiple voices cried for help together. “Can you explain the Thre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What is this hairy thing called in English?” “What does ‘heterogeneous’ mean?” This barrage of questions terrified me a little. But I was not daunted. Gradually, I learned how to be patient with students. Dealing with multitude of questions also helped me to shape better translating skills, for I had to constantly switch my mind betwee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Surely I helped others, but I was a beneficiary of the homework club as well.

起初,当很多人同时嚷着寻求帮助时,我感到难以专心应对每一个人。“能解释一下政府的三个部门吗?”“这个毛茸茸的东西英语叫什么?”“‘异质的’是什么意思啊? ”这些接二连三的问题让我有点吃不消,但是我没有被吓倒。渐渐地,我学会了怎样耐心对待学生。应对大量的问题也有助于改善我的翻译技能,因为我的思维得在汉语、英语和日语之间不停地转换。的确,我帮助了别人,但我也受益于这个家庭作业俱乐部。

Not only was I able to assist students in their studies, but I also enjoyed listening to their concerns about life, sharing our experiences together, and encouraging them with sincere suggestions. Once, a student described to me how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d from his hometown, and his experience of the unanticipated “culture shock”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It seemed to me that he was relieved when I told him that such an anxiety was common among immigrants and that I was able to overcome these feelings over the years.

我不仅在学习方面能帮助这些学生,而且也喜欢倾听他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与他们一起分享经验,并用真诚的建议鼓励他们。有一次,一个学生跟我描述美国和他的家乡有多么的不一样,还有他没有想到的在两种社会之间的“文化冲击”的经历。我告诉他,这样的焦虑在新移民中是共同的,经过几年的时间,我克服了这些情绪。看样子,听了我的话,他松了一口气。

Six months passed quicker than all of us thought. Many students showed their appreciation to my work. I was also grateful for the precious time we spent together. Friendships were built among us, and we were all reluctant to part. I wished them well with strong prospects for a bright future.

六个月过去了,比大家想得快。很多学生对我的工作给予好评。我也很珍惜我们一起度过的宝贵时间。我们建立了友谊,依依不舍。我祝愿他们前景无限,未来光明。

文/赵鹏(英译中:晓梅)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半句实话几句真


星期二 二月 07, 2017 10:19 am


自从看过电视剧《蜗居》之后就一直记住了六六这个作者的名字,所以那天在图书馆里邂逅一本她的散文随笔集《半句实话》,就顺手拿回来看了。说句实话,如果这是一部剧本或小说,我是绝对不会去读的,因为早过了看虚构文字的年龄。何况到了今天这个影视作品的年代,虚构文字的生存价值,都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小说成功的一个标志,或者说是一个最低的门槛,就在于是否能够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然后才是文字的意义,是否触及灵魂。时至今日,好的虚构文字,只要能有画面感,一定会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文字本身简直成了半成品,事后毫无独立存在的必要,除非另有搬不上银幕的干货。而这正是今日虚构文字的致命伤,连诺贝尔文学奖也很难下得去手,往往不再惠顾小说家。即使给了,争议也会比给非小说家要大。
人到中年,我看非虚构文字的热情反倒愈来愈高,大半是有一个好奇心和窥视欲在那里作怪。谁都想看一看名人的八卦,窥伺一下别人的隐私。我自然也不能免俗,所以要透过《半句实话》来看一看六六的私人生活。果然看见不少私人故事,原来她从小就总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有一个所谓“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对子女,她有重男轻女的偏心,对丈夫,却又施以绝对强权的统治。丈夫在她眼里只有一样好,会做菜,胜过任何餐馆里的大厨师。六六女承父技,也习得一手好厨艺,以至于成名后,徒儿们一致地认为,“跟着六六老师学习,写剧本的技巧没什么提高,家务活儿功夫见长”。
我读《半句实话》,除了满足窥视欲,透视名人隐私----这当然也包括要能够容忍作者不遗余力地作秀,秀恩爱,秀小孩,秀宠物,秀品味,秀父母(哪怕毁誉参半),更大的动机和收获还在于通过作者来了解女性心理,尤其是对恋爱婚姻两性关系的看法。作为一个离过婚、有小孩的中年女性,一个过来人,她对青年读者的忠告是这样的:“肯定有破釜沉舟的爱情,问题是没两年,又会归于平淡了。多让你销魂的男人或女人,也就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过后都一样。所以,把无处消耗的精力放在男女关系上,肯定不如消耗在挣钱上有回报”(178页)。可是才刚刚翻过去几页纸(184页),她又接着写道:“想跟姑娘们说:如果让我回到20岁,我依旧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男人跟他从零开始享受一段美好的爱情。原因是我到了40岁知道结果,那些房子汽车,只要我踏实过日子努力工作,不论好坏高低我总会有,但20岁时候的两情相悦,年轻的朝气健美的身体,一起挨苦的欢笑与眼泪,那些宝贵的人生经历,过去了,就再不会回来”。
作者前后矛盾吗?哪句是实,哪句是虚呢?我看是句句是实,更何况她还说过,“对漂亮的女人来说,在青春年纪找到老公比找到工作重要;对不漂亮的女人来说,在青春年纪开始打拼事业比找老公重要”。这样的忠告,当然也就更加的务实可靠了。
在一篇题为《男人如车位》的随笔中,她还交待自己属于那种不太有主见的类型,经常需要男性给指引个方向,得到指引后还会顶礼膜拜。她甚至自嘲,妇女革命之路,都被她给毁了,懒得去走,因为她认为男人就如车位一样,不管专属与否,女人都需要。可是从另一方面,她又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品味出男人的不成熟,以及漫长的成长过程,所以写下了这样的金句:“男人都会变好,只是你不一定会等到”。真的是入木三分呐。教训深刻,大约是来自于切身体会吧。
六六喜欢男人幽默,自己也能幽默,所以写着写着,就能让我读得笑出声来。例如在读者来信中,有位女青年说,她妈不让她和男朋友继续要好下去。六六在回信中给她的忠告是:“你的问题是你是否爱你男友。你要是爱,怎样都能在一起。告诉你娘你怀孕了,他不肯娶你,医生说打掉你会死。你娘抄刀就去逼他结婚了”。
更有意思的是,说到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里有一次在讨论,“大家认为保护感情最好的方式是沟通。我不能苟同。我认为保护感情最好的方式一定是肌肤之亲的舒适感,愿意亲亲腻腻。俩人要是老不和谐,肯定不能长久”。她还说她的男友不同意,“他也是沟通派,我说:‘你看,咱俩有分歧,就是沟通不畅’”。看得我顿时笑出声来,这也太幽默了吧。可是转念一想,难道肌肤之亲就不叫沟通吗?更是笑得我差点背过气去。
当然,除了八卦隐私,我总算也还能够看出一些微言大义来。例如说到艺术,她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那么多片子里“唯一能看上眼的。的确好!”“终于度过他艰难的《色戒》中年危机。十年。”这才是大实话。我么,就是喜欢读到这样的实话,管它只是一句还是半句。
《半句实话》里还说,“在六十岁上拍《山楂树之恋》这样怀旧的电影,只能说明老谋子与时代脱节了”。“我想老谋子内心里始终觉得,他和年轻的时候没两样,有热情,有干劲儿,有思想也很敏锐,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已经到了可以用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了。但我个人觉得,你的理想,不能代表全中国的理想。所以花别人的钱要谨慎”。这也是大实话,而且远远不止半句。这些,的确都是我所喜爱读到的句子,尽管类似的语言书中并不多见。这也是大实话,是我自己的一句实话,不止半句。

朱小棣---原贴财新网。此处张贴得到作者允许。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主持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八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frankjiang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9:38 am

祝福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Laughing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59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5799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