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好书连载】戏缘——孙崇涛自述(之二)
星期日 二月 26, 2017 9:10 am
家乡戏缘
平生头一回看戏吓哭了
我平生的头一回记忆就是看戏。
那大约民国二十九年(1940),我还不满三岁,家乡瑞安人叫“绍兴班”的浙江嵊县女子越剧团像是头一回来城内演出,大家都感到新奇。掌家的叔公弄来几张戏票,对我母亲(1917-1979)说:“大嫂,‘绍兴班’全由女子演文戏,适合你们妇人家看,你就驮娒儿(抱小孩)去开开眼界吧。”那时祖父母已过世,作为长房长子媳妇的母亲,受到叔公格外照顾和优待,凡遇好事,首先都会想到她。老人家还客气地唤我母亲为“大嫂”,这是他搭自己子女辈分称呼。母亲生我才20岁刚出头,其实那时候她还是个“女孩子”。
看戏地点在城东北角城乡交界处“后垟垇(方音读如‘等’)”河边的“仲容文化馆”——为纪念乡先贤清末国学大师孙诒让(字仲容)而建。文化馆讲台作戏台,礼堂摆放排排长木椅做观众席。那时“绍兴班”好像还没有取得进正规戏院售票演出的资格。
旧社会大户人家妇人很少独自出门,家母带我看戏得有人陪伴。叔公就让他未出嫁的女儿和长年寄居我家的舅公两人一起陪着去。家乡人称姑母为“娘”(平声),叔公女儿在我大家庭女性排行在我两个亲姑母之后,所以我得唤她“三娘”。我不会走远路,就由“三娘”用胳膊肘托抱着。母亲姗姗地跟在一旁。
到了仲容文化馆,戏已开锣,叮叮咚咚地响着乐曲。只见台顶两边吊起两盏大煤气灯,把台面照得通亮。台上有两个妆扮起来的人物。一个扮女的站着,穿红戴绿,满头珠翠,一摇头,一晃脑,灯光下闪闪发亮,招得我两眼直盯着她看。另一个女扮的男人,穿一身黑袍,头戴高高耸起的黑帽子,手托一面木盘子,单腿跪在那女的跟前。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我全不明白他们是在做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查考”不出那晚演的究竟是哪出戏。
这对男女就这么一直站着、跪着、唱着不动,嘴里哎哎哇哇地哼着相似的一个调——由绍兴乡间“小歌班”转变为“绍兴女子文班” 不久的越剧音乐,很是单调。我盼着那男的快点儿站起来,可“他”就是跪着不肯站。我也盼着那女的能跑动起来。只见她把长袖子一抖搂,身子一扭,刚像跑的样子,又马上捋好袖子,身子照旧站回原处,叫人扫兴。一阵好奇、新鲜过后,我不耐烦了,吵着嚷着要离开观众席,任大人们怎么哄也不管用。
20170201-1.jpg
家母孙吴氏遗照
没法,舅公只好抱我离开观众席,在礼堂周边来回走了一遭,见没有别的地方好去,就抱我进了台边一间长屋子。那长屋子大人叫“戏台间”,就是演员化妆室。里头挤满人,灯光之下个个模样怪异,脸上搽白的,涂红的,描黑的都有,近看煞是吓人。我吓得哇的一声哭了。原本想带我来看新鲜、看热闹的舅公顿时慌了,赶紧抱我出来。我再也不肯在那儿多呆了,使劲地哭着喊着要“走归”(回家)。众人无奈,只好抱我一起 “走归”了。
我平生头一回看戏就这样匆匆了结,前后也就一刻来钟。它留给我永久的记忆,也令我抱着终生歉疚。母亲一辈子很少走出家门,进戏场看戏更是数得着的几回,而这去了戏场又没能看成戏的一回,正是她的“逆子”我给闹的。这使我终生不能原谅自己。
在我童蒙记忆里,看戏真是件无趣甚至可怕的事。如果日后有人对我说:你真幸运,刚有记忆,就跟戏曲结缘。看“绍兴班”是你今生干上戏曲这行的“良好启蒙”。仲容文化馆是你今后事业“扬帆起航的地方”。剧场啼哭不是跟襁褓中贝多芬咯咯笑着舞手节拍音乐厅交响乐“异曲同工”吗?这讲法对我不是误解,就是挖苦。不过细细想来,说仲容文化馆是培育我日后走向文学艺术道路,成为一名戏曲工作者的“起航”场所,倒有点接近事实。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仲容文化馆改做瑞安县文化馆,那长屋子做了图书馆藏书室,礼堂改作图书阅览室。文化馆购置成批“小人书”连环画,用绳线拴在木栏上,供小孩们免费阅览。还有供成人、大孩子看的各类报刊杂志。向图书馆借书也很方便,填张借书证就可以把书借回家。文化馆成了我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的小孩的天堂,我一有空就往那里跑。
起初专看“小人书”,年纪稍长,改看各种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文艺报》《译文》《剧本》《戏剧报》《大众电影》《民间文学》等等,几乎一期不落的翻阅。看完期刊后,就向图书馆借来图书回家接着看。通过这些阅读,使我爱上文学,了解包括戏剧在内的许多古今中外名著,懂得了《西厢记》与关汉卿、曹禺与老舍、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哈姆雷特》与《沙恭达罗》等等,为我日后从事戏剧工作,无意做了前期的知识储备。
仲容文化馆旧址是我永久铭记的胜地,不管自己日后走到哪里,它永远耸立在我童年记忆的心坎上,对它怀着神圣的感戴之情。时隔60多年后的2005年初冬,我参加温州市有关部门召集的南戏研究商讨会后,顺便回家乡小住,特地让陪我一同回乡的学生一起去踏访文化馆旧址,希望在那儿拼接起我幼童记忆的碎片。可是呈现眼前的,竟是不久前被推土机推倒房子的一堆废墟。面对满地狼籍的断砖残瓦,我的一片童真怀想,顷刻化作无限伤感和失落……。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好书连载】戏缘——孙崇涛自述(之一)
星期日 二月 26, 2017 8:41 am
20170124-1.jpg
20170124-3.jpg
作者近照(背景为出生地废墟)
20170124-2.jpg
目 录
题记
家乡戏缘
平生头一回看戏吓哭了
看庙戏是为图热闹
戏院看戏另有一番风光
京班武戏使我着迷
去“永嘉”看京戏名角
“京胡才子”陈小鲁与郑剑西
瑞城的“业余明星”
从“琴娱社”到“城关业余京剧学社”
不算结尾
省城戏缘
离乡之旅
室友钱苗灿
失败了的“杭剧改革”
“大跃进”年代的劳而无果
缘结绍兴
沈园、目连戏与鲁迅故家
追梦盖叫天
告别“杭大”
小城戏缘
新的人生驿站
“平中”的校园戏剧
“平阳出戏子”
山城的“样板戏”
老钱从天外飞来
通向远方的“实践楼”
一条读书札记牵引出来的机缘
恩师带我走向研究戏曲之路
京城戏缘
恭王府里的考试
挑起扁担上北京
研究生班开张之初
春来京城百花艳
首都老剧场的时运
“样板团”里故人稀
“宁澹轩”生涯
尾声:夕阳映照大剧院
海外戏缘
小引
牛津印象
摇到“外甥桥”——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
这里有中国戏曲宝藏——探访西班牙皇家图书馆
韩国正热“中国学”
没有大门的学校——韩国大学景观
文光焕八斗 哲理通九州——两访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
十鹿九回头——走访台北“瓯江国剧研究社”
相约华盛顿——美国亚洲研究会暨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年会侧记
走向哈佛
在伯克利的日子里
附录
一、《剧作家》编者按语
二、相关散记杂论目录
三、有关报道评论选目
鸣谢
题 记
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
这是我写作本书的宗旨,也是我探索新写作模式的尝试。写作缘由如下:
生当上世纪30年代末至本世纪今天70多年间的我,十分平庸。正如本书“尾声”里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70年人生,我永远是个小配角,行走在人生舞台的边边角角,没有叩击心弦的台词,不参演大起大落的剧情。做点小学问,写点烂文章,讲点歪道理,花拳绣腿,龙套一个;多我不关事,少我亦无妨。”身为一名普通文教工作者,我的生活空间狭窄,基本停留在书斋、教室、剧场,或加上会议室和图书馆,即使机缘作合窜到了海外各地,也不会有多多改变。
或问:如此平淡的生涯,焉能可以构成“历史”?这般平庸的经历,有何值得“自述”?
看过本书的读者可以发现,本书写作者本人事迹的,其实并不多。作者在书中身份,主要是带着他一双眼睛与耳朵,去观察、听闻这70余年间的人生舞台和舞台人生。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以诉诸历史,更没有什么丰功伟业值得自我树碑立传,唯一值得告诉别人的,只是他一生与戏剧结缘的特殊经历。个体生命可以透视历史局域,个人见闻可以见证戏剧动态,正像一滴水可以用来检测江河湖海。如果读者能从我的平淡一生中,读出此70余年间中国社会和中国戏剧状态一斑,本书目的就算达到了。历史可以有多种写法。大背景、大框架、大开大阖、面面俱到,是一种常见写法;大背景中选一景点,大框架里折一支条,由点见面,由支及架,同样是种值得提倡的写法。我希望做后一种的尝试。
我国文史、学术,历来就具有多样化、散文化、形象化的优秀传统,提倡义理、考据、辞章统一,讲求思想、事态、文采兼美。纵观我国历代传诵的文学名篇,不少是为当时的“专业”而作,甚至还包括“应用文”,如奏章、书札、序跋、碑铭等等。这些名篇之所以具有远播八荒和久垂千古的生命力,主要还不在于它的“专业”或“应用”是如何重要,而在于文章的可读性与文学性,在于它能得到“业外”读者的广泛喜爱。真正好的专业著作,就应该具有这种穿透“专业”的力量,为广大业内、业外人士所接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文论与刘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同时也是最好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对这部历史著作史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全面肯定。文学读本和语文教科书常采用《史记》名段作“范文”,也因为此。因此我们的学术表达方式如何更好,如何体现多样化,如何更有阅读效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文史、艺术学术,放弃了自己本有的优秀传统,变成纯理念的游戏,成为资料、概念、推理装搭的“文字积木”,渐渐远离了文史艺术爱好者的视野,走进大家漠不关心或没法关心的象牙之塔。结果的局面是:写的人和读的人全是同样的那几个人;甚至读的人还不如写的人多;文章越写越长,书本越编越厚,天晓得会有几个人在读。“学术”成了孤家寡人式的“专业”,请问:这样的写作,岂不太冤?如果写作只是为证明作者曾经写作,而不能证明读者了解你的写作,岂不等于白白写作?
这样的尴尬,也许在国外也曾遇见,故而近现代各国聪明的学者在做着各种“文体转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举几个例子来说:挪威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195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著作,它规避了哲学的枯燥和史学的繁琐,就像童话一样,很巧妙地借用一位神秘的哲人和一个14岁小女孩的通信与对话,将哲学概念和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知识娓娓道来,读来趣味盎然,赢得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喜爱,被译成54种语言,销售超过三亿册,评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一生需读的99本好书”之一。德国C.W.策拉姆(笔名,原名K.W.Marck,1915—1972)《神祗、陵墓与学者》是畅销的西方考古学经典,高校必读著作,它通过对文物、遗址的生动描摹,对考古学家不平凡的经历和他们惊心动魄的“历险”叙述,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作者自称它为“事实小说”。《时代周刊》称赞作者是“出色的文体家”,他“尊重数据和事实”,而在“介绍伟大考古事件时,又像个戏剧家”。而本书写作,又是接受美国保尔•德•克鲁夫(Paul de Kruif 1890--1971)著名的细菌学著作《微生物追杀者》的启示。据称后者的阅读效果,“就如本世纪的人阅读侦探小说那样”。另如:美国房龙(H.W.Van Lon,1882-1944)《人类的故事》、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世界文明史》、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 1904-1993)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加拿大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日本盐野七生(1937- )《罗马人的故事》等等史论名著,都是类似著作,多不胜举。
这些畅销学术著作,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在保证事实与数据准确无误、学术见解充分表达的前提下,看重书写方法与阅读效果。为此,作者蹊径独辟,设法将对于学术陌生、乏味、疏离的读者,引进他的阅读“陷阱”,不能自拔。它们的书写,注重事理的细节与形象,讲求表达的修辞与文采,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让学术变得生动亲切、引人入胜。曾将历史与通俗读物以至近乎小说的写法融为一体的中文畅销图书《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等,亦具有同工异曲之妙。
学习这些成功“案例”,对本人来说,十分困难。虽然我也曾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并做过一些实践尝试。如曾采用书信写论文,用记事散文写历史,仿效辞赋句式表达学术等,意图都是想增强学术成果的可读性,争取更多学术圈外的戏剧爱好者关注,但没有能力和勇气去写成一种专书。2011年,本人曾以个人见闻为素材,写了一篇长文《家乡戏缘》,希图再试牛刀,用它表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浙江温州地区的戏曲活动状况。正好《剧作家》双月刊“戏剧大家”栏目向本人约稿,遂以此文应命。刊物很看重拙文,予以连载,并加编者按语,肯定这种“试用散文形式表述学术,让圈外人也能看懂”的实验。拙文刊出后,从刊物和读者反馈情况得知,产生良好的阅读效应。文章在戏迷、文艺爱好者以及作者熟人、亲友中间广为传阅,得到许多赞美和鼓励,刊物编辑部也为此感到欣喜和得意。这鼓起了本人和刊物“欲罢不休”的信心,于是从《剧作家》2011年第6期始,采用边写边续边载方式,历时三年,竟写成了这部书稿。现应山西教育出版社之约,加以汇辑、补订,交付出版。
本人不敢跟上述那些学术大师、写作巨匠相提并论,拙稿也愧与他们的大著辉煌匹比,本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以及对于中国戏剧史学的理解,怀着对大师敬仰和学习的态度,来写作我所能写的东西。生长于中国最早成熟戏曲艺术南戏故乡浙江温州地区的我,从小接受传统戏曲艺术熏陶,之后又长期从事戏曲学习、研究和教学,南戏故乡近现代的戏曲状况怎样?她与全国戏剧发展关系如何?从南戏故乡走出来的戏曲研究者的生活道路会是怎样?这些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我想,与其板起面孔,列出条条,向人们一一陈述来自文字资料的来龙去脉,何不就以自身见闻来解答这些问题。
希望我的尝试能得到大家认可。
请伴随我的人生戏剧之旅,一起去看看沿途风景吧!
作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记于北京金台宁澹轩
来源: 咚咚锵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16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结果
星期日 二月 26, 2017 8:38 am
一、优秀电影剧本5部(按首字笔画排序):
1.《守林人》(编剧:孙浩伦)
2.《国臣》(编剧:杨志炜)
3.《爸爸、儿子、还有鹅》(编剧:陈麒凌)
4.《玩具的环球漂流记》(编剧:王钢)
5.《浑浊岁月》(编剧:张睿)
二、创意电影剧本12部(按首字笔画排序):
1.《人到老年》(编剧:马小平)
2.《与睡美人同行》(编剧:栗亮)
3.《世间觉》(编剧:杨劲松 阎建钢 莫裕斌)
4.《再见时光》(编剧:粱眉佳)
5.《红旗十万下洛阳》(编剧:陆柱国)
6.《阿嚏熊历险记》(编剧:吴凯松)
7.《枣园素事》(编剧:朱敏)
8.《海风的女儿》(编剧:王黎)
9.《假如旋律中有爱》(编剧:杨诉)
10.《雪山魅影》(编剧:王毓晋)
11.《厨子的幸福》(编剧:刘洪林)
12.《鼓动人生》(编剧:沈嵘)
三、潜力电影剧本20部(按首字笔画排序)
1.《一花一世界》(编剧:姚婉莉)
2.《上学谣》(编剧:胡永红)
3.《大鱼》(编剧:罗娟)
4.《东方圣玉》(编剧:王子豪)
5.《过年回家路》(编剧:崔高扬)
6.《沉默的云朵》(编剧:黄沛桦)
7.《叔叔爸》(编剧:卓玛)
8.《幸福炮兵之天蓬元帅的囍事》(编剧:姚晓刚)
9.《雨季》(编剧:练丁)
10.《信使情缘》(编剧:陶纯)
11.《前往振兴的葬礼》(编剧:任大惠)
12.《城市角落》(编剧:姜艳丽)
13.《选举》(编剧:孙嘉)
14.《恋爱119》(编剧:蒋诗经)
15.《敖包山上的来客》(编剧:王远征)
16.《情原》(编剧:李德龙)
17.《琴师》(编剧:秦振贵)
18.《暖心》(编剧:沈玲)
19.《滦州大计》(编剧:白成)
20.《警官的荣誉》(编剧:丁梦远)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从夏志清改张爱玲英译说起
星期日 二月 26, 2017 7:51 am
读书小札|葛校琴教授:“信”有余而“达”未及——从夏志清改张爱玲英译说起
追忆葛校琴教授
葛校琴教授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2002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教师,她将毕生的心血倾注给了国防教育事业,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学者,她将大量的精力奉献给了学术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是国内著名的翻译理论专家。她的研究不仅包括了后殖民视阈下译者主体性的深入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的本质叩问和忠实性的新阐释,也涉及到了翻译研究的其他层面,如对翻译底本考察,翻译副文本的研究意义,军事翻译和中医翻译。学术的敏锐性使她总是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找到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微问题,而其深厚学养和开阔视野又能使她的研究具有范式的开拓性。身患重病后仍然笔耕不辍,开拓了译本制作者的研究。她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重读葛老师的文章,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致敬。上海语言学通讯特别选择了两篇论文,作为读书小札,表达对已故学者最真挚的追思怀念。
“信”有余而“达”未及
——从夏志清改张爱玲英译说起
摘要:从夏志清校阅两处张爱玲自译的《金锁记》英文说起,论及张的英文创作,学界对她英文的评价以及张的英文作品在国外的遭遇等。文章认为,张爱玲的英文创作,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式创作,她用其“秀才英文”,言说着那充满人情世故的中国故事。她的英译,执著于对原文的“信”,而忽略了对译文的“达”。其结果是:她的英文作品难以企及英语世界的彼岸,她的翻译则“信”有余而“达”未及。
1
研究问题
作者细读并分析了夏志清对张爱玲自译《金锁记》英文的修改。结果发现,张爱玲的英文表达并不十分清晰,也并不十分自然流畅。那么,张爱玲的英文水平到底如何呢?
2
研究过程
首先是译者教育历程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联考察。
作者调查了张爱玲的初、高中(上海圣玛丽亚教会女校)以及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后改入香港大学)的教育背景以及在此期间英语写作情况。结果发现,整个求学时期,张爱玲的英语基础就十分了得。
第二步,作者调查了张爱玲英语写作的文学成长历程。
包括张爱玲的长篇处女作 The Rice-Sprout Song《秧歌》,The Naked Earth《赤地之恋》, Stale Mates《五四遗事》以及 The Rouge of the North 《北地胭脂》等代表作品在美国、香港和英国的出版情况。除了英文创作,张爱玲还涉足英汉和汉英的诗歌和小说翻译。通过以上调查,葛校琴教授得出初步结论:从她众多的英文创作和翻译实践来看,张爱玲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她立志要像林语堂一样做一个双语兼通的知名作家,为了这个理想,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在英文创作上的努力。可以说,有众多的英文创作及翻译垫底,张爱玲的英文能力是无可置疑的。
第三步,作者从译介角度(出版赞助商、专业文学评论等来源)调查了以上英文写作、翻译的传播影响,结果发现:张爱玲的英文水平高,照例其英文创作应该在西方很受欢迎,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作者援引了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绍铭(2006)的观点:张爱玲的英文,自修得来。这一体裁的英文是秀才英文 bookish English……把话说得规规矩矩,但却是不能达到玩弄于股掌间的英语,措辞太一板一眼了。另外,刘绍铭(2010)提示,英文书写忌用成语俗话,因为成语本身就是一种陈腔滥调。成语如果经常出现,表示作者的思想已渐失去主导能力,开始断断续续的拾前人牙慧了。但不幸的是,张爱玲的英文中到处充斥着这样的成语。作者继而例证:
[例子]……当初何必三媒六聘的把我抬过来?” “...why did you bother to carry me here in a sedan chair, complete with 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 gifts?”
[分析]“三媒六聘”是“非常隆重”、 “兴师动众”之类的意思,译为 with 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 gifts。字面对应,意思却走偏了。原来的虚数“三”、“六”,成了实数,令人费解。
3
研究发现
通过以上对张爱玲的英文和翻译的考察,可以说,张爱玲的翻译是忠实有余而通顺不足,借用严复的用语,则是“信”有余而“达”未及。
4
阐释发现
首先,葛校琴教授借用了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观点,界定了张爱玲自译“达”不足的现象:
严复认为求“信”不容易,但如果做到了“信”却不能“达”,则不如不译,所以“达”非常重要。严复还阐明了“信”和“达”的关系:“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第二步,作者挖掘了张爱玲中文源文本的不可译、不宜译特征。
她的每一篇小说无论写什么内容,总是如着一袭华丽的衣裳,那些清词丽句,俯拾皆是。读她的小说,在那些新旧杂糅的文字里,你不时碰到若干精巧的譬喻、奇特的意象、上口的好句,让你为她的奇情与妙思所折服(郝庆军,2009)。
第三步,从译者翻译行为出发,考察更为宏观的文化接触。
张爱玲在中文创作中这种精雕细琢的工夫和能力,使她在英文创作中甚至在英译中也欲罢不能。尽管身处美国,但她完全在她的中文语言和中文世界里生活,英文不是她的日常语言,也不是她的思维语言。她的英语没有完全走出书斋,没有很好地融入英语世界。她的写作也没有与自然的英语世界有着太多的学术和文化上的往来;而她的英文创作也并非纯粹,通常先有中文再有英文,或中英文版本同时发表。出版她英文作品的机构也很少在英语本土,大多为香港和台湾的出版社。她与英语的本土世界总体上是隔离的。
第四步,作者聚焦了第二步的源文本特征所对应的翻译策略。
张爱玲秉承“信”的翻译理念。她关注原文,沉浸于源语和源语文化之中。翻译时,她的视阈永远落在原文及原文的细节上,她努力用她的英文把那凝结着人情世故的中国故事再一次作细腻的述说。
5
最终结论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英文创作,广义上是一种翻译式的创作,她用她的英文,用她那细致入微的手法,讲述(翻译)着传统的中国故事。她的语言表述,她的文化思维,永远没有也永远无法摆脱那深刻“浸淫”了她的母语文化。她的英译,过于注重原文,注重原文的字词,注重原文的句式,她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源语或源语文化,以至于中文读者在她的英文里读出的仍然是中文,而英文读者读出的则是她的琐碎及对中国文化的茫然不可知。张爱玲执著于“信”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试图再现出原文的每一细微之处,她不太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不太了解读者的阅读嗜好,甚至不清楚英文世界的当下表达习惯,只管用自己的英文讲述着她要告诉英语读者的中国故事。可见,张爱玲的英译,过分用心于“信”,而忽略了译文的“达”。因此可以说是: “信”有余而“达”未及。
荐
1.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推荐理由:作者运用后现代理论,尤其是以后现代理论中的反主体性思想为理论根据,应用文化批评的论述模式,分析和解释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现状。全文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的历史起点;译语文化取向的译者主体性:从现代到后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张扬和制约。
2.葛校琴. 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J]. 外语研究, 2002(1):62-65.
推荐理由:文章从理论来源、认识论基础、极端科学主义倾向等方面探讨了“原语中心论”下译者主体存在的“标准要求上的神化和操作要求上的物化”状态
,后从权力话语和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视角追踪了译语文化关照下译者主体的境况 ,认为译者是操纵者同时也是被操纵者。
3.刘芳. 翻译与文化身份: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推荐理由:本书以汤亭亭和谭恩美小说作品为个案,借用后殖民理论来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及该类作品的汉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指出译者通过翻译对源语和目的语社会中的特定文化身份进行了塑造,而译者本人的文化身份则对此塑造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4.廖七一. 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J]. 外语教学, 2016, 37(2):87-91.
推荐理由:严复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学界对其翻译批评思想的研究尚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1) 研究多集中于"信达雅"的诠释和"达恉"的批评,而对其间的逻辑联系探讨的不多;2) 更重要的是,批评多基于当下对翻译的认识去发现严复批评思想的局限,而非历史语境的考察其翻译与翻译批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Cordingley, Anthony, ed. Self-translation: brokering originality in hybrid culture[C]. London & New York: Bloomsbury, 2013.
推荐理由:这本论文集是专门以自译研究为主题的第一本国际文集,收录了Susan Bassnett等著名国际翻译学者的论文。文集从翻译史,后殖民主义,哲学,社会翻译学,译者身份等不同角度研究了文学翻译中的特殊现象“自译”。
1487967579755799.jpg
原文:葛校琴. “信”有余而“达”未及——从夏志清改张爱玲英译说起[J]. 中国翻译, 2013(1):76-79.
本文编辑: 同济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王峰
原创2017-02-26上海语言学通讯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香格里拉
星期日 二月 26, 2017 7:33 am
香格里拉
词曲:瞿子寒
这是什么地方
让人朝思暮想的来到了这个地方
这里已不再像昨天那样 的景象
你相信吗 从这里走
你会看见一路通往香格里拉
你会激动吗 噢 你会哭...
朝前走 别回头
阳光暖暖洒在你忧郁的胸口
往事一幕一幕 又涌现心头
呀依 你压抑吗
昨天种种艰难困苦捆绑我们
呀依 我压抑
没有谁能明白谁的心里...
还伤心吗 还痛苦吧
往事点点滴滴滴哒在你心里
一切都早已写在你的眼睛
看那野花 朝着你开放
轻风拂来阵阵淡淡的清香
远处的山巅像巨人一样沉默
朝前走 别回头
阳光暖暖洒在你忧郁的胸口
而这里已不再像昨天那样 的境象
呀依 你压抑吗
昨天种种艰难困苦捆绑我们
呀依 我压抑
没有谁能明白谁的心里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呀依 你压抑吗
昨天种种艰难困苦捆绑我们
呀依 我压抑
没有谁能明白谁的心里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呀依 你压抑吗
昨天种种艰难困苦捆绑我们
呀依 我压抑
没有谁能明白谁的心里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呀依 呀依 呀依呦...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涂少昆:京歌青衣唱词
星期六 二月 25, 2017 2:31 pm
(男)
曲终人散的时候
凄婉哀怨的身影
浮现胸臆中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那是青衣角色
落花付水流
苦雨打残红
(女)
几多风寒露水重
娇愁多病的身子
浸淫煎熬中
骨冷怕成秋梦
听风梦无踪
残烛忆情浓
(男)
青衣演绎红颜薄命
(女)
青衣诉说心灵伤痛
(男)
天下情为何物
(女)
情为何物
(男)
解不开
(女)
解不开情结
演不完悲剧重重
(男/女)
悲剧重重
---费名琰谱曲
张耀鸿费名琰演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288d0102el82.html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八月 2025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58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5746
RSS
|
|
|